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政策文件】2022年国家教育信息化相关政策文件汇编

2022/2/28 16:35:20  阅读:3020 发布者:chichi77

1

教育部等——《关于深入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若干意见》

发布时间:2022年1月29日

2

教育部——《教育部2022年工作要点》

发布时间:2022年2月08日

3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教育部基础教育司2022年工作要点》

发布时间:2022年2月08日

4

河南省教育厅——《河南省教育厅2022年30项重点工作》

发布时间:2022年2月13日

5

教育部教材局——《教育部教材局2022年工作要点

发布时间:2022年2月15日

6

教育部教师工作司——《教育部教师工作司2022年工作要点

发布时间:2022年2月24日


一、教育部等——《关于深入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若干意见》


01

相关信息

文件发布时间:2022年1月29日


文件来源网址:http://www.moe.gov.cn/srcsite/A22/s7065/202202/t20220211_598706.html


内容参考来源: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深入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若干意见》


政策文件内容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中央军委办公厅: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以下简称“双一流”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双一流”建设实施以来,各项工作有力推进,改革发展成效明显,推动高等教育强国建设迈上新的历史起点。为着力解决“双一流”建设中仍然存在的高层次创新人才供给能力不足、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不够精准、资源配置亟待优化等问题,经中央深改委会议审议通过,现就“十四五”时期深入推进“双一流”建设提出如下意见。


一、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战略定位,全力推进“双一流”高质量建设


1.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中央人才工作会议、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对标2030年更多的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以及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人才强国的目标,更加突出“双一流”建设培养一流人才、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争创世界一流的导向,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统筹推进、分类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在关键核心领域加快培养战略科技人才、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有力支撑。


2.基本原则。坚定正确方向,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心怀“国之大者”,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加强党对“双一流”建设的全面领导,贯彻“四为”方针,把发展科技第一生产力、培养人才第一资源、增强创新第一动力更好结合起来,更好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坚持立德树人,突出人才培养中心地位,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以全面提升培养能力为重点,更加注重三全育人模式创新,不断提高培养质量,着力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打造一流人才方阵。坚持特色一流,扎根中国大地,深化内涵发展,彰显优势特色,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建设之路。瞄准世界一流,培养一流人才、产出一流成果,引导建设高校在不同领域和方向争创一流,构建一流大学体系,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服务国家急需,强化建设高校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想国家之所想、急国家之所急、应国家之所需,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率先发挥“双一流”建设高校培养急需高层次人才和基础研究人才主力军作用,以及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和支撑创新策源地的基础作用。保持战略定力,充分认识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遵循人才培养、学科发展、科研创新内在规律,把握高质量内涵式发展要求,不唯排名、不唯数量指标,不急功近利,突出重点、聚焦难点、守正创新、久久为功。


二、强化立德树人,造就一流自立自强人才方阵


3.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加强党的创新理论武装,突出思想引领和政治导向,深化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不断增强师生政治认同、思想认同和情感认同。完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体制机制,不断加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建设,着力培育具有时代精神的中国特色大学文化,引导广大青年学生爱国爱民、锤炼品德、勇于创新、实学实干,努力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4.牢固确立人才培养中心地位。坚持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为中心,以“兴趣+能力+使命”为培养路径,全面推进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建设,率先建成高质量本科教育和卓越研究生教育体系。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加强学术规范教育,以教风建设促进和带动优良学风建设。强化高校、科研院所和行业企业协同育人,支持和鼓励联合开展研究生培养,深化产教融合,建设国家产教融合人才培养基地,示范构建育人模式,全面提升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优秀人才培养能力。


5.完善强化教师教书育人职责的机制。加大力度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积极探索新时代教育教学方法,不断提升教书育人本领。构建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能力的教师发展体系,引导教师当好学生成长成才的引路人,培育一批教育理念先进、热爱教学的教学名师和教学带头人。不断完善教学评价体系,多维度考察教师在思政建设、教学投入等方面的实绩,促进教学质量持续提升。完善体制机制,支撑和保障教师潜心育人、做大先生、研究真问题,成为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示范。


6.加快培养急需高层次人才。大力培养引进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创新团队。实施“国家急需高层次人才培养专项”,加大力度培养理工农医类人才。持续实施强基计划,深入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推进基础学科本硕博贯通培养,加强基础学科人才培养能力,为实现“0到1”突破的原始创新储备人才。充分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国内外哲学社会科学积极成果,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高层次人才和哲学社会科学拔尖人才培养。面向集成电路、人工智能、储能技术、数字经济等关键领域加强交叉学科人才培养。强化科教融合,完善人才培育引进与团队、平台、项目耦合机制,把科研优势转化为育人优势。


三、服务新发展格局,优化学科专业布局


7.率先推进学科专业调整。健全国家急需学科专业引导机制,按年度发布重点领域学科专业清单,鼓励建设高校着力发展国家急需学科,以及关系国计民生、影响长远发展的战略性学科。支持建设高校瞄准世界科学前沿和关键技术领域优化学科布局,整合传统学科资源,强化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学科基础。对现有学科体系进行调整升级,打破学科专业壁垒,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积极回应社会对高层次人才需求。布局交叉学科专业,培育学科增长点。


8.夯实基础学科建设。实施“基础学科深化建设行动”,稳定支持一批立足前沿、自由探索的基础学科,重点布局一批基础学科研究中心。加强数理化生等基础理论研究,扶持一批“绝学”、冷门学科,改善学科发展生态。根据基础学科特点和创新发展规律,实行建设学科长周期评价,为基础性、前瞻性研究创造宽松包容环境。建设一批基础学科培养基地,以批判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为重点,强化学术训练和科研实践,强化大团队、大平台、大项目的科研优势转化为育人资源和育人优势,为高水平科研创新培养高水平复合型人才。


9.加强应用学科建设。加强应用学科与行业产业、区域发展的对接联动,推动建设高校更新学科知识,丰富学科内涵。重点布局建设先进制造、能源交通、现代农业、公共卫生与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现代服务业等社会需求强、就业前景广阔、人才缺口大的应用学科。


10.推进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建设。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巩固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基础地位,强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理化学科化研究阐释。围绕基础科学前沿面临的重大哲学问题以及科技发展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加强科学哲学研究,进一步拓展科学创新的思想空间,推动科学文化建设。深入实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加快完善对哲学社会科学具有支撑作用的学科,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中共党史党建等学科联动发展,建好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强化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育人功能。


11.推动学科交叉融合。以问题为中心,建立交叉学科发展引导机制,搭建交叉学科的国家级平台。以跨学科高水平团队为依托,以国家科技创新基地、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为支撑,加强资源供给和政策支持,建设交叉学科发展第一方阵。创新交叉融合机制,打破学科专业壁垒,促进自然科学之间、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之间交叉融合,围绕人工智能、国家安全、国家治理等领域培育新兴交叉学科。完善管理与评价机制,防止简单拼凑,形成规范有序、更具活力的学科发展环境。


四、坚持引育并举,打造高水平师资队伍


12.建设高水平人才队伍。引导全体教师按照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坚定理想信念,践行教书育人初心使命,提高教师思想政治和育人水平。统筹国内外人才资源,创设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吸引力的高端平台、资源配置和环境氛围,集聚享誉全球的学术大师和服务国家需求的领军人才,为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提供有力支撑。发挥大学在科技合作中的重要作用,加强制度建设,规范人才引进,引导国内人才有序流动。


13.完善创新团队建设机制。优化团队遴选机制,健全基于贡献的科研团队评价机制,大力推进科研组织模式创新。优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行业企业高端人才资源在教育教学方面的交流共享机制,促进高水平科研反哺教学。加强创新团队文化建设,探索建立创新容错机制,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环境氛围。


14.加强青年人才培育工作。鼓励建设高校扩大博士后招收培养数量,将博士后作为师资的重要来源。加大长期稳定支持的力度,为青年人才深入“无人区”潜心耕作提供条件和制度保障。关心关爱青年人才,加强青年骨干力量培养,破除论资排辈、求全责备等观念和做法,支持青年人才挑大梁、当主角。完善青年人才脱颖而出、大量涌现的体制机制,挖掘培育一批具有学术潜力和创新活力的青年人才。


五、完善大学创新体系,深化科教融合育人


15.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围绕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服务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完善以健康学术生态为基础、以有效学术治理为保障、以立足国内自主培养一流人才和产生一流学术成果为目标的大学创新体系。做厚做实基础研究,深入推进“高等学校基础研究珠峰计划”,重点支持基础性、前瞻性、非共识、高风险、颠覆性科研工作。加强关键领域核心技术攻关,加快推进人工智能、区块链等专项行动计划,努力攻克新一代信息技术、现代交通、先进制造、新能源、航空航天、深空深地深海、生命健康、生物育种等“卡脖子”技术。建设高水平科研设施,推进重大创新基地实体化建设,推动高校内部科研组织模式和结构优化,汇聚高层次人才团队,强化有组织创新,抢占科技创新战略制高点。鼓励跨校跨机构跨学科开展高质量合作,充分发挥建设高校整体优势,集中力量开展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和联合科研攻关。加强与国家实验室以及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建设管理的重大科研平台的协同对接,整合资源、形成合力。


16.实施“一流学科培优行动”。瞄准国家高精尖缺领域,针对战略新兴产业、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治国理政新领域新方向,由具备条件的建设高校“揭榜挂帅”,完善人才培养体系,优化面向需求的育人机制,促进高校、产业、平台等融合育人,力争在国际可比学科和方向上更快突破,取得创新性先导性成果,打造国际学术标杆,成为前沿科技领域战略科学家、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和卓越工程师成长的主要基地。加大急需人才培养力度,扩大相关学科领域高层次人才培养规模。


17.提升区域创新发展水平。加强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主体协同创新,建立协同组织、系统集成的高端研发平台,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推进教育链、人才链、创新链与产业链有机衔接。立足服务国家区域发展战略,推动高校融入区域创新体系。充分发挥建设高校示范带动作用,通过对口支援、学科合建、课程互选、学分互认、学生访学、教师互聘、科研互助等实质性合作,强化辐射引领,带动推进地方高水平大学和优势特色学科建设,加快形成区域高等教育发展新格局,推动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引领区域经济社会创新发展。


六、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合作,提升人才培养国际竞争力


18.全面提升国际交流合作水平。建立健全与高水平教育开放相适应的高校外事管理体系,探索与世界高水平大学双向交流的留学支持新机制,开展学分互认、学位互授联授,搭建中外教育文化友好交往的合作平台,促进和深化人文交流。规范来华留学生管理,扩大优秀学历学位生规模,推进来华留学生英语授课示范课程建设,全面提升来华学历学位留学教育质量。


19.深度融入全球创新网络。鼓励建设高校发起国际学术组织和大学合作联盟,举办高水平学术会议和论坛,创办高水平学术期刊,加大面向国际组织的人才培养,提升参与教育规则标准制定的话语权。深入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参与国际重大议题研究,主动设计和牵头发起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主动承担涉及人类生存发展共性问题的教育发展和科研攻关任务,为人才提供国际一流的创新平台,参与应对全球性挑战,促进人类共同福祉。


七、优化管理评价机制,引导建设高校特色发展


20.完善成效评价体系。推进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落实落地,把人才质量作为评价的重中之重,坚决克服“五唯”顽瘴痼疾,探索分类评价与国际同行评议,构建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反映内涵发展和特色发展的多元多维成效评价体系。完善毕业生跟踪调查及结果运用,建立健全需求与就业动态反馈机制。将建设高校引领带动区域发展作用情况作为建设成效评价的重要内容,对成效显著的给予倾斜支持。基于大数据常态化监测,着力建设“监测—改进—评价”机制,强化诊断功能,落实高校的建设主体责任。


21.优化动态调整机制。以需求为导向、以学科为基础、以质量为条件、以竞争为机制,立足长期重点建设,对建设高校和学科总量控制、动态调整,减少遴选和评价工作对高校建设的影响,引导高校着眼长远发展、聚焦内涵建设。对建设基础好、办学质量高、服务需求优势突出的高校和学科,列入建设范围。对发展水平不高、建设成效不佳的高校和学科,减少支持力度直至调出建设范围。对建设成效显著的高校探索实行后奖补政策。


22.探索自主特色发展新模式。强化一流大学作为人才培养主阵地、基础研究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策源地定位,依据国家需求分类支持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淡化身份色彩,强特色、创一流。优化以学科为基础的建设模式,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不拘泥于一级学科,允许部分高校按领域和方向开展学科建设。选择若干高水平大学,全面赋予自主设置建设学科、评价周期等权限,鼓励探索办学新模式。选择具有鲜明特色和综合优势的建设高校,赋予一定的自主设置、调整建设学科的权限,设置相对宽松的评价周期。健全自主建设高校权责匹配的管理机制,确保自主权落地、用好。对于区域特征突出的建设高校,支持面向区域重大需求强化学科建设。


八、完善稳定支持机制,加大建设高校条件保障力度


23.引导多元投入。建立健全中央、地方、企业、社会协同投入长效机制。中央财政专项持续稳定支持。巩固扩大地方政府多渠道支持力度,鼓励地方政府为“双一流”建设创造优良政策环境。强化精准支持,突出绩效导向,形成激励约束机制,在公平竞争中体现扶优扶强扶特。引导建设高校立足优势,扩大社会合作,积极争取社会资源。


24.创新经费管理。依据服务需求、建设成效和学科特色等因素,对建设高校和学科实行差异化财政资金支持。扩大建设高校经费使用自主权,允许部分高校在财政专项资金支持范围内自主安排项目经费,按五年建设周期进行执行情况考核和绩效考评。落实完善科研经费使用等自主权。


25.强化基础保障。加大中央预算内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力度,重点加强主干基础学科、优势特色学科、新兴交叉学科。新增研究生招生计划、推免指标等,向服务重点领域的高校和学科倾斜,向培养急需人才成效显著的高校和学科倾斜,向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的高校和学科倾斜。针对关键核心领域,加大对建设高校国家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建设的支持力度。


九、加强组织领导,提升建设高校治理能力


26.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定政治立场,提高政治站位,把党的领导贯穿建设全过程和各方面,强化高校党委管党治党、正风反腐、办学治校主体责任,把握学校发展及学科建设定位,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把好办学方向关、人才政治关、发展质量关。认真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加强领导班子自身建设,统筹推进干部队伍建设,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各负其责的体制机制,使“双一流”建设与党的建设同步谋划、同步推进,激发师生员工参与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27.强化建设高校责任落实。对标教育现代化目标和要求,健全学校政策制定和落实机制,统筹编制好学校整体规划和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等专项规划,形成定位准确、有序衔接的政策体系。健全工作协同机制,完善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组织体系,提高资源配置效益和管理服务效能。落实和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注重权责匹配、放管相济,积极营造专心育人、潜心治学的环境。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深化人事制度、人才评价改革,充分激发建设高校内生动力和办学活力,加快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二、教育部——《教育部2022年工作要点》


01

相关信息

文件发布时间:2022年2月08日


文件来源网址:http://www.moe.gov.cn/jyb_sjzl/moe_164/202202/t20220208_597666.html


内容参考来源:教育部——《教育部2022年工作要点》


政策文件内容


2022年是新时代新征程中具有特殊重要意义的一年,我们党将召开二十大。这是我们党在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新征程的重要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代表大会。迎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是贯穿今年党和国家全局工作的主线,教育工作要聚焦这条主线,作出实质性的贡献。2022年教育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深刻认识“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和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力转变观念、守正创新、攻坚克难、守住底线,加快教育高质量发展,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一、坚定不移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确保教育领域始终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


1.学习宣传阐释党的创新理论。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全力做好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和学习宣传贯彻,出台《直属机关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工作方案》,开展高校师生迎接、学习、宣传党的二十大专项行动,汇聚形成教育系统广大干部师生喜迎党的二十大浓厚氛围。巩固拓展教育系统党史学习教育成果,推动建立常态化长效化制度机制,深入推进党的历史和创新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实施伟大建党精神研究重大专项,深化“四史”教育。深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原创性系统性学理化学科化研究阐释,启动实施面向2035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推动高校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布局设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重大专项、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专项,推出一批重大研究成果,推进教育系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院)建设。


2.始终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把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作为政治要件,作为党组会“第一议题”,部党组加强统筹协调,推进重大决策部署落地。持续开展直属机关“让党中央放心、让人民群众满意的模范机关”创建,分类指导推进直属机关党建高质量发展。构建高质量高校党建工作体系,会同中央有关部门指导推动落实《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健全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举办全国高校书记校长提高政治能力专题培训班,实现全国公办本科高校书记校长全覆盖轮训。纵深推进新时代高校党建示范创建和质量创优,实施院(系)党组织书记政治能力提升计划、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队伍质量攻坚计划、大学生党支部书记骨干培养计划,提升高校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健全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加强党对中小学校的全面领导。调研推动《民办学校党建工作重点任务》贯彻落实,指导各地加快推进民办学校章程建设,推动党建有关要求进章程。进一步提高建议提案办理工作能力和效果。提高离退休干部党建工作标准化规范化水平,组织干部离退休制度建立40周年纪念活动。推进新时代关工委建设。


3.维护教育系统安全稳定。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加强直属机关和高校意识形态阵地管理,指导高校筑牢“三微一端”等阵地。强化保密宣传教育。深化巩固校园安全专项整顿成效。优化教育舆情监测、研判、报告、处置等流程机制。从严从紧科学精准做好教育系统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确保师生生命健康。


4.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聚焦“两个维护”强化政治监督,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持之以恒坚持严的主基调,压实管党治校政治责任。按照“当下改、长久立、系统治”要求,健全中央巡视整改长效机制,持续巩固深化整改成果。抓好直属机关、直属高校重点领域廉政风险防控,严格规范直属机关“三评一赛”,清理规范直属单位对外合作,从严管理面向中小学生的全国性竞赛活动。强化内部审计监督,完善审计查出问题整改长效机制。严格监督执纪问责,加强对违纪违法案件的查处和通报曝光力度,强化教育警示作用。完成巡视全覆盖任务,推进巡视巡察上下联动,健全巡视整改促进机制。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一严到底纠治“四风”,树立新风,推动形成严的氛围,优化政治生态和育人环境。


5.深入实施“十四五”教育发展规划。通过编写辅导读本等多种形式做好宣传解读。召开部署工作会议,推动各地将规划落实到本地区教育各领域、各层面、各环节。制定实施分工方案,强化年度工作计划和规划有效衔接。聚焦关键领域薄弱环节,深入实施教育强国推进工程,发挥中央预算内投资导向作用,改善各级各类学校办学条件。建立“十四五”规划纲要教育领域工程项目台账,逐项细化时间表、路线图,定期跟踪调度。开展规划实施年度监测评估。印发实施《关于构建教育高质量发展体系的指导意见》。重视教育科学研究,加强战略思考和系统谋划,开展有组织的重大教育科研。


6.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坚持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GDP)比例“不低于4%”,保证财政教育支出强度,加快支出进度,确保“两个只增不减”。加强义务教育教师工资收入保障,确保义务教育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坚持优化增效、补短扬长,新增教育投入更多用于薄弱环节,新增教育支出更多用于提高教师待遇。完善普惠性学前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出台国家层面学前教育生均公用经费标准,推动地方提高并落实公办园生均财政拨款标准或生均公用经费标准、普惠性民办园生均补助标准,提高幼儿园教师工资收入水平。指导各省(区、市)适时调整非义务教育阶段学费(保教费)、住宿费标准。推动各地严格落实普通高中生均公用经费标准,探索职业教育按专业大类差异化生均拨款制度。完善教育经费统计体系,加强财政教育投入和预算支出进度监测监督。完善教育行业国有资产管理制度,提高资产使用效益。全面加强校办企业国有资产监管。加强精准资助,推进资助育人,全面落实各项学生资助政策。落实过紧日子的要求,严肃财经纪律。


7.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强化教育培训和实践锻炼,提高直属系统干部政治能力和专业素养。坚持新时代好干部标准,以正职和优秀年轻干部为重点,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选优配强直属系统领导班子。加大统筹力度,积极推进干部交流,优化干部成长路径。做实做细管理监督,完善考核评价机制,强化关心关爱,激励干部担当作为。落实深化事业单位改革试点任务。深入推进直属高校人事制度改革。


二、加快完善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育人体系,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


8.深入推进“双减”。继续把“双减”工作摆在突出位置、重中之重,巩固成果、健全机制、扫除盲点、提升水平、维护稳定、强化督导。完善部际专门协调机制,推动各地健全工作机制。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指导培训机构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力巩固学科类培训机构压减成果,在法定节假日、休息日、寒暑假指导各地开展常态巡查、坚决关停。加大对隐形变异培训查处力度,开展专项治理。规范培训收费行为,加强培训预收费监管。推动校外教育培训监管立法,加强执法力量,提升执法能力,抓好执法巡查。针对一些监管盲点,开展系统调研,指导各地规范管理。指导各地对非学科类培训机构,区分体育、文化艺术、科技等类别,抓紧明确主管部门,体现公益属性,实现常态化监管,防止出现新的野蛮生长。指导各地落实高中阶段学科类培训严格参照义务教育阶段执行的政策要求。建立全国校外教育培训专家委员会。组建校外培训社会监督员队伍,拓宽社会监督渠道,形成全社会参与监管并广泛支持校外培训治理的良好氛围。进一步提高学校作业设计水平、课后服务水平和课堂教学水平,健全课后服务经费保障机制,拓宽课后服务资源渠道,开展课后服务精品课程资源推介。利用“双减”工作监测平台,持续跟踪监测相关指标数据。


9.全面推动学校思政课建设。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发挥思政课铸魂育人主渠道作用。召开“大思政课”建设推进会,实施“大思政课”建设方案。重点开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加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课程群建设,组织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学习领航计划系列主题活动。设立一批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全国高校思政课教研系统,建好高校思政课教学创新中心。研制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类课程思政教学指南。统筹推进本硕博、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支持建设一批思政课一体化基地,研制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思政课建设的意见。会同中央宣传部召开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推进会,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本硕博一体化人才培养,提升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管理水平。实施高校思政课教师能力提升攻坚计划,“一校一策”推动配齐建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加强研修基地建设,办好“周末理论大讲堂”、骨干教师研修班,建立健全思政课教师“手拉手”帮扶机制。分专业大类深入推进职业院校课程思政建设,举办职业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师教学能力比赛和中职学校班主任能力比赛。继续开展各类示范培训,提高中小学德育队伍专业能力。


10.加强和改进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全面实施时代新人培育工程。深化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和“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健全“国家—省级—高校”三级网络思政体系运行机制。推进职业院校“三全育人”典型学校建设。推进“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实现对1000所左右高校有效覆盖。持续推动各地各高校落实高校辅导员配备需求,加强高校辅导员素质能力提升精准赋能平台建设。开展“青春使命”“技能成才强国有我”“学习新思想做好接班人”“开学第一课”等主题教育活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推进绿色低碳发展系统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发挥“五老”优势,继续开展“新时代好少年”主题教育读书活动、“读懂中国”活动。


11.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践行健康第一理念,实施学校体育和体教融合改革发展行动计划,举办首届中国青少年足球联赛,筹备首届全国学生(青年)运动会。办好成都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和晋江第18届世界中学生夏季运动会。启动实施中国青少年健康教育行动计划,继续推进健康中国中小学健康促进专项行动。强化高校学生体质健康促进工作,实现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比2021年下降0.5到1个百分点。实施全国健康学校和急救教育试点学校建设计划。完善大中小学相衔接的美育课程体系,强化美育教师队伍建设,开展美育浸润行动计划,建设一批美育名师工作室。举办全国第七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启动大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改革。推进中考美育改革试点。推进大中小学劳动教育,全面加强涉农高校耕读教育,推进职业院校劳动教育,开展中小学生职业启蒙教育。指导中小学劳动教育实验区开展工作,持续开展大中小学生劳动素养发展状况监测。加强和改进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学生心理健康促进计划,做好科学识别、实时预警、专业咨询和妥善应对。


12.加快构建中国特色高质量教材体系。总结《全国大中小学教材建设规划(2019—2022年)》实施情况,督促指导地方和高校健全教材领导和工作机制。印发教材工作责任追究指导意见。印发修订后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启动各学科教材编修。完成中等职业学校三科统编教材和数学等七科公共基础课程教材编审,于2022年秋季学期投入使用。修订已出版相关教育部马工程重点教材,完成在编在审马工程重点教材。实施《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教育部重点教材建设推进方案》,启动第一批新教材的编写、遴选、修订。推进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关于哲学社会科学及各学科重要论述摘编编写。推进首批9种中国经济学教材编写,启动中国新闻学、中国法学教材编写,加快建设一批原创性高水平哲学社会科学教材。出台“十四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教材建设规划,遴选建设一批“十四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全面规范教材、教辅及课外读物进校园管理,严格教材审核把关,加强数字教材建设与管理。完善中小学地方课程管理制度。加强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获奖成果宣传推广。遴选确定一批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启动研制新时代大中小学教材建设规划。


13.加强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以增进共同性为方向,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与中小学德育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紧密融合。进一步提高各类民族班专项计划精准度契合度。继续实施新疆班西藏班校园足球融合赛事。开展“组团式”援疆教育人才选派工作。会同有关部门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建设与管理。


14.提升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水平和质量。研制国家语言发展规划。落实《国家语言文字事业“十四五”发展规划》。实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提升工程和推普助力乡村振兴计划,指导普通话普及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省份实施“一地一策”。加强民族地区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进学前儿童普通话教育,实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示范培训计划。传承弘扬中华优秀语言文化,实施中华经典诵读工程、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中华思想文化术语传播工程、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办好第四届中华经典诵写讲大赛。加强全球中文学习平台建设。加强高等学校语言文字工作。建设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加强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建设,发布《中小学生普通话水平测试等级标准》。实施《国家语委“十四五”科研规划》,推进语言文字人才队伍、科研机构、语言学学科建设。印发加强新时代语言文字国际合作交流文件。编制实施《国际中文教育发展规划(2021-2025年)》,完善国际中文教育标准体系。


三、积极回应群众关切,不断促进教育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15.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出台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的意见,指导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创建工作,召开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经验交流会。研制集团化办学指导意见。全面落实免试就近入学全覆盖和“公民同招”,指导各地完善学校划片政策。深入做好随迁子女就学工作。修订出台学籍管理办法,严格规范学籍管理。深化基础教育综合改革,总结推广第一批实验区成果,遴选建立第二批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持续推进基础教育优秀教学成果推广应用计划。充分发挥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指导教学改革作用。开展基础教育精品课遴选工作。建立利用社会资源支持学校教育教学和课后服务的有效机制。


16.统筹推进乡村教育振兴和教育振兴乡村工作。研制教育系统乡村振兴指导性文件,贯穿打通县域基础教育、市域职业教育和省域高等教育,形成具有教育特色、发挥教育优势的乡村振兴工作法。持续巩固拓展教育脱贫攻坚成果,推进控辍保学从动态清零转向常态清零。把乡村教育融入乡村建设行动,更好发挥农村中小学的教育中心、文化中心作用。扩大实施中小学银龄计划。会同有关部门实施“八一爱民学校”援建,做好东部地区对口支援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中职、普高工作。做好直属高校定点帮扶,培育一批精准帮扶典型项目和创新试验项目,探索在乡村振兴领域建立成果转化平台。做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实施工作,落实县级政府主体责任,大力推进食堂供餐。完善“三区”人才支持计划教师专项计划,引导人才向艰苦地区和基层一线流动。引导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示范县主动对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发挥百所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优质校引领作用,助力培养高素质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


17.加快发展学前教育、普通高中教育和特殊教育。实施“十四五”学前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进一步提升学前教育普及普惠水平,推动各地以县为单位完善普惠性资源布局规划,加强城镇新增人口、流动人口集中地区和乡村幼儿园建设。开展城镇小区配套园治理“回头看”。加大公办园教师核编补充力度,按同工同酬要求落实教师待遇。指导各地推进幼小衔接试点,全面提升保教质量。加强县域普通高中建设,实施“十四五”县域普通高中发展提升行动计划,启动实施县中托管帮扶工程。加快推动普通高中特色多样发展,全面实施新课程新教材,以强化特色引领高中学校健康发展,严格落实公办民办普通高中同步招生和属地招生政策。启动实施“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推进特殊教育拓展融合提升,“一人一案”提高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普及水平,推动特殊教育向两端延伸发展。加强标准化特殊教育学校和校园无障碍环境建设,推进特殊教育资源中心和资源教室建设。研制加强专门教育管理办法。


18.促进高校毕业生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实施“就业创业促进行动”,健全就业创业促进机制,推动就业创业工作提质增效。完善市场化社会化就业机制,建设打造一批全国性、区域性、行业性大学生就业市场。引导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就业、灵活就业,促进创新创业带动就业。健全毕业生基层就业支持体系,推动优化各类政策性岗位招考时间安排。建立健全就业育人支持体系,强化就业指导服务,打造一批就业指导名师、金课和优秀教材。实施宏志助航计划,重点帮扶就业困难毕业生群体。推动就业与招生培养联动改革,实施供需对接就业育人项目。落实就业“一把手”工程,配齐建强就业工作队伍。组织开展就业育人典型案例和毕业生就业创业典型人物总结宣传工作。


四、全面提升教育服务能力,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坚强支撑


19.加快培养、引进国家急需的高层次紧缺人才。积极参与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着力集聚一批战略科学家、学术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培养一大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秀青年人才。加强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印发《关于加强基础学科人才培养的意见》,实施基础学科专业、课程、教材、实践条件等专项建设行动。积极探索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发现和选拔培养机制,加大强基计划实施力度,支持实施本硕博一体化人才培养改革。研制《关于加强碳达峰碳中和人才培养体系建设行动方案》。启动国家产教融合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培养工程技术和国防科技人才。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高等学校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修订《“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管理办法》,实施好国家重大人才工程。大力加强人才国际交流。


20.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快战略科技力量建设,强化有组织科研,坚持“四个面向”,组织大任务、建设大平台、组建大团队。主动与行业部门、地方政府和骨干企业对接,共同凝练科学技术问题,组织重大攻关任务。加快前沿科学中心、集成攻关大平台等重大平台的建设培育,推动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组、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建设,加快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布局,建设首批基础学科研究中心和医药基础研究创新中心。服务国家区域发展战略,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组织高校与地方成立联合创新中心、与企业开展协同攻关,加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能力建设。支持战略科技人才和领军人才为首席科学家组织大团队,启动实施科技领军人才团队和优秀青年团队项目。提升高校创新开放合作水平,支持高校牵头发起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工程。推进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建设,积累总结试点经验。优化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结构体系。启动建设社科创新团队。发挥高校智库作用,提高咨政建言质量和社会服务能力。加强科研伦理规范和监管,加强科研诚信教育,弘扬科学家精神,营造良好创新生态。


21.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引导中职学校多样化发展,培育一批优质中职学校。实施中职、高职办学条件达标工程。稳步发展职业本科教育,支持整合优质高职资源设立一批本科层次职业学校。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动职业教育股份制、混合所有制办学,推动职业教育集团(联盟)实体化运作,支持校企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企业实践基地。印发新版专业简介和一批专业教学标准。推进实施《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规定》,加强实习管理。发展中国特色学徒制,推进岗课赛证综合育人。实施先进制造业现场工程师培养专项计划,加强家政、养老、托育等民生紧缺领域人才培养。积极推动技能型社会建设,大力营造国家重视技能、社会崇尚技能、人人享有技能的社会环境。


22.提升高等教育服务创新发展能力。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发布实施新一版学科专业目录及管理办法,发布首批急需学科专业引导发展清单及管理办法,试点建设一批学科交叉中心。实施新时代高等教育育人质量工程,建设高质量人才培养体系。统筹卓越拔尖人才培养,深入实施卓越拔尖人才培养计划,加强和改进科学教育、工程教育,深入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加快培养理工农医类专业紧缺人才。加强卓越工程师培养,推动高校和企业共同设计培养目标、制定培养方案、实施培养过程,实行校企“双导师制”。打造一批未来技术学院、现代产业学院、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和专业特色学院,推进国家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建设,培育建设一批特色化高端医疗装备工程实践创新教学中心,推进虚拟教研室试点建设。布局建设新型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印发《关于加快新农科建设推进高等农林教育创新发展的意见》,研制《普通高等医学教育临床教学基地建设和管理规定》。加快紧缺领域新形态教学资源建设。规范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教学管理。实施新时代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攻坚行动,打造中西部高等教育发展“西三角”,实施“慕课西部行计划”2.0,精准实施对口支援西部高校工作,深入实施高校银龄教师支援西部计划。发挥四方联动机制作用,纵深推进部省合建工作。加强部部共建合作,启动省部共建2.0。建设一批国家级创新创业学院、创新创业实践教育中心,办好第八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广泛开展“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办好中国大学生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大赛,深入实施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办好第十五届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召开直属高校工作咨询委员会第三十一次全体会议。组建第八届全国高等学校设置评议委员会,指导各地编制实施“十四五”时期高校设置规划,统筹开展高校设置工作与独立学院转设。合理确定高校办学规模和结构,加强高校异地办学等机构规范管理。


23.深入推进“双一流”建设。扎根中国大地、瞄准世界一流,引导建设高校强化学科重点建设,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实施一流学科培优行动和基础学科深化行动。按照基础研究、工程技术、人文社会科学人才培养的不同规律和需求标准,完善多元评价体系和常态化监测系统,逐步淡化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的身份色彩,选择具有鲜明特色和综合优势的建设高校赋予一定建设自主权,探索分类特色发展模式。开展教育部与各省(区、市)新一轮“双一流”重点共建,加大统筹协调,支持各高校“双一流”建设。


24.提高继续教育服务供给能力。加快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规范发展高等继续教育,出台关于推进新时代普通高校举办学历继续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加强对普通高等学校举办非学历教育规范管理,对直属高校非学历教育领域问题进行专项整治。修订高等学历继续教育专业设置管理办法,研制专业教学基本要求和办学基本条件要求、校外教学点及社会助学活动管理办法。推进国家资历框架和国家学分银行研究与实践。制订自学考试工作实施细则,推进自学考试内容和形式改革。推进国家开放大学创新发展,推动社区教育办学网络建设。持续开展社区教育“能者为师”特色课程推介共享行动。加快发展老年教育,加快推进国家老年大学筹建工作,开展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教育培训,开展“智慧助老”优质工作案例、教育培训项目及课程资源推介行动。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办好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


五、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持续为教育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25.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坚决推进“破五唯”,落实部门、部内、地方、高校工作清单,加强典型经验总结和宣传推广。加大对违反“十不得一严禁”行为监测和整改力度。出台幼儿园保教质量评估指南,落实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南、普通高中办学质量评价指南。研制《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指南》《学生发展指导工作指南》。落实哲学社科领域破除“唯论文”、正确认识和规范使用高校人才称号等文件,突出创新价值、能力、贡献的评价导向。组织开展第九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评选。


26.积极稳妥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推进中考改革、推动各省(区、市)全面推进招生录取综合改革,加快实现省级统一命题,继续组织开展中考命题评估。深化高考综合改革,稳妥启动第五批高考综合改革,指导有关省份因地制宜出台改革方案并抓好组织实施。深化考试内容改革,健全德智体美劳全面考查的内容体系,加强对学生关键能力的考查。深入实施高职院校分类考试,着力选拔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严格规范高校艺术类专业、高水平运动队考试招生管理,进一步提高艺术体育人才选拔水平和质量。深入实施“高考、研考护航行动”,平稳有序做好高考、研考组织工作。


27.推动区域教育创新发展。深化“四点一线一面”,强化统筹,提升区域办学水平和服务创新能力。推进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重点推进首批疏解项目选址、经费支持。做好长三角教育现代化监测评估,发布长三角教育现代化指数。推动黄河流域九省区教育协同发展。积极落实关于推进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合作发展规划,支持高起点新机制创建高水平大学及办学合作。推动新时代教育服务东北振兴取得新成效。推进海南国际教育创新岛建设,推进境外高水平大学、职业院校在海南自由贸易港设立理工农医类学校。


28.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强化需求牵引,深化融合、创新赋能、应用驱动,积极发展“互联网+教育”,加快推进教育数字转型和智能升级。推进教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创新数字资源供给模式,丰富数字教育资源和服务供给,深化国家中小学网络云平台应用,发挥国家电视空中课堂频道作用,探索大中小学智慧教室和智慧课堂建设,深化网络学习空间应用,改进课堂教学模式和学生评价方式。建设国家教育治理公共服务平台和基础教育综合管理服务平台,提升数据治理、政务服务和协同监管能力。强化数据挖掘和分析,构建基于数据的教育治理新模式。指导推进教育信息化新领域新模式试点示范,深化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健全教育信息化标准规范体系,推进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试点工作。建立教育信息化产品和服务进校园审核制度。强化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保障,提升个人信息保护水平。


29.全面推进依法治教。深入推进习近平法治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配合做好职业教育法、学前教育法、学位法、教师法审议,推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修订,推动终身学习法、教育法典化立法研究,继续实施规章建设行动计划。落实家庭教育促进法,会同相关部门研制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指导意见,推动学校提升家庭教育指导能力,探索在高校开设家庭教育选修课。深化教育领域“放管服”改革,编制教育部权责清单,强化文件合法性审查。进一步健全教育行政执法和执法监督机制,研制《教育行政执法与监督办法》。优化教育政务服务,推进“一网通办”和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建设。落实统计督查整改任务,深入推进教育统计现代化改革,加强统计数据治理,强化统计监督职能。推动高校章程修订,深入推进依法治校,抓好法律法规在学校的落实落地。落实教育系统“八五”普法规划,开展青少年法治教育,持续办好全国学生“学宪法 讲宪法”系列活动和“宪法晨读”活动,推进教师网络法治教育培训。


30.深化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推进《教育督导条例》修订,指导各地制定《教育督导问责实施办法》。继续把“双减”督导作为教育督导“一号工程”,加大督办、通报、约谈和问责力度。做好省级人民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继续把“双减”“两个只增不减”和落实义务教育教师工资收入“不低于”情况作为评价重点。稳步推进学前教育督导评估,启动中小学幼儿园校(园)长任期结束综合督导评估试点。召开全国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总结大会,认定一批“优质均衡”县(市、区)。做好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研究开展高中教育质量监测试点。修订中等职业学校办学能力评估办法和高等职业院校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评估办法,启动第四轮职业院校评估。修订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办法,研制“十四五”期间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计划,做好年度合格评估和审核评估工作。做好高等教育质量监测国家数据平台建设,开展本科教学质量报告工作,探索开展质量监测预警。支持专业机构做好本科专业认证。发布专业学位水平评估和学科评估结果,对评估结果较差的单位予以督导。研制高校评估归口管理办法,减轻高校负担。开展博士硕士学位论文和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抽检。加大高校评估整改督导复查力度。探索建设教育督导信息化平台。组织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做好PISA2022正式测试。


31.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健康发展。持续深化民办教育分类管理改革,发挥民办教育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作用,完善民办学校分类扶持、分类管理的政策举措,指导各地加快出台配套政策。积极稳慎推进规范民办义务教育发展专项工作,加快优化义务教育结构,确保义务教育学位主要由公办学校和政府购买服务方式提供。研制民办学校举办者变更管理办法,维护教育公益属性,研制加强对民办学校全方位督导的指导文件,引导民办教育有序健康高质量发展。


32.推进高水平教育对外开放。举办中外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会议,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高质量发展,加强同东盟职业教育、学历互认等合作,建立中国—东盟教育高官磋商机制,办好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实施“未来非洲—中非职业教育合作计划”,举办国际性职业教育大会,主办金砖国家教育部长会议,建立金砖国家职业教育联盟和举办职业教育技能大赛,推进“鲁班工坊”建设。加强对欧高层次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工作,做实做细与俄乌等国留学生交流,深化国际产学研用合作,开展具有法人资格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内地与港澳地区合作办学机构培养模式改革试点。深化国家公派出国留学体制机制改革,健全出国留学人员行前培训工作机制。打造更具国际竞争力的留学教育,改革中国政府奖学金招生培养机制,推进来华留学生国情教育教材和课程建设。发布实施《外籍教师聘任和管理办法(试行)》,启用外籍教师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推动和支持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履行教育管治主体责任,支持并推动内地优质基础教育资源赴香港举办内地课程学校,探索海峡两岸教育融合发展,巩固内地(大陆)与港澳台教育交流平台,完善港澳台学生培养管理工作。推进海外中国学校试点建设。深化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战略合作,推进上海合作组织框架下教育合作,积极参与全球教育治理,持续做好国际组织人才推送工作,探索开展围绕开放科学的国际合作,继续办好国际人工智能与教育会议、世界慕课与在线教育大会、“一带一路”青年创意与遗产论坛等。


六、把教师作为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打造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


33.加强教师思想政治和师德师风建设。持续推进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建设专项工作。落实《关于完善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和师德师风建设工作体制机制的指导意见》。选树宣传教师典型,持续做好师德教育。做好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总结推广,完成第二批创建。推进教师考核评价改革,强化教师思想政治素质考察。开展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和师德师风情况专项检查,严肃查处师德师风案件,通报师德违规典型案例,严格落实师德师风问题“黑名单”制度,探索建立师德违规案例指导制度。


34.全面夯实教师发展之基。实施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重点建设一批国家师范教育基地、国家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验区,实施师范教育协同提质计划。实施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优秀教师定向培养计划。优化部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公费教育政策。实施中小学教师发展协同提质计划。统筹师范生培养和教师在职培训内容,加强对课程教材方面的培养和培训力度。加快完善职业教育教师培养培训体系,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设立国家级示范培训项目。鼓励高水平综合性大学举办教师教育。


35.完善教师管理与待遇保障。完善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政策。推动各地加强中小学教职工编制保障。研究完善中小学岗位设置管理办法,提高中小学中级、高级岗位结构比例。加强工资待遇保障,提高教龄津贴标准,落实好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逐步提高乡村教师待遇,支持艰苦边远地区改善乡村教师周转宿舍。深化义务教育教师“县管校聘”管理改革,有序推进教师交流轮岗。推进中小学教师减负工作,严控进校园事项,督促各地落实已经出台的中小学教师减负清单。继续实施“乡村优秀青年教师培养奖励计划”。开展2022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评审。



三、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教育部基础教育司2022年工作要点》


01

相关信息

文件发布时间:2022年2月08日


文件来源网址:http://www.moe.gov.cn/s78/A06/tongzhi/202202/t20220209_598277.html


内容参考来源: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教育部基础教育司2022年工作要点》


政策文件内容

2022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基础教育工作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积极作出应有贡献。总体要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中央关于基础教育的重大决策,进一步加强党对中小学(幼儿园)的全面领导,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为核心任务,持续巩固提高学校“双减”工作水平,积极落实基础教育“十四五”重要部署,大力实施基础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不断深化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加快构建高质量基础教育体系,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以实际行动和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一、强化引领,始终坚持正确方向


1.稳妥实施中小学领导体制改革。落实中办《关于建立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的意见(试行)》,推动各地认真分析研判中小学党组织书记配备情况,坚持“一校一案”、积极稳妥调整实施;研究制订党建工作重点任务清单、议事规则示范文本等配套制度文件,着力健全学校领导体制机制;加强宣传解读,坚持线上线下相结合,深入开展中小学党组织书记示范培训,进一步提高学校党建工作水平。


2.切实增强中小学德育工作实效。以喜迎党的二十大和学习贯彻二十大精神为主题,在中小学持续开展“学习新思想,做好接班人”主题教育活动。研究制订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思政课建设的有关意见,着力提高思政课教师专职化专业化水平,宣传展示思政课教师和班主任基本功活动优秀成果,切实增强中小学思政课吸引力感染力。总结各地“一校一案”落实《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的经验和成效,宣传推广一批典型案例。进一步充实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资源,强化专家指导,宣传推广《心理健康教育指导手册》。继续开展德育骨干、班主任、心理健康教师示范培训。研究制订关于加强专门教育工作的有关实施意见。


3.深入推进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各地各校制订劳动教育清单,落实劳动教育指导纲要,切实保障劳动教育时间,创新劳动教育载体,拓展劳动教育实践场所,推动劳动教育常态化有效开展,充分发挥劳动教育综合育人作用。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实验区建设,分片区召开工作研讨交流会,宣传推广一批劳动教育典型经验和做法。


二、突出重点,巩固提高学校“双减”水平


4.提高作业设计水平。在坚持做好“压总量、控时间”的基础上,更加注重“调结构、提质量”。推动各地各校通过加强作业设计研究、完善分学科作业设计指南、开展优质作业展示交流、举办作业设计大赛等,提升教师作业设计能力水平,不断提高作业的针对性、有效性。


5.提高课后服务水平。在坚持做好“全覆盖、广参与”的基础上,更加注重“上水平、强保障”。广泛遴选推介优质课后服务资源,持续宣传一批课后服务典型经验。推动各地各校进一步挖掘校内潜力,统筹利用科普、文化、体育等方面社会资源,增强课后服务吸引力有效性。推动各地进一步健全课后服务经费保障机制,确保逐县逐校落实到位。


6.提高课堂教学水平。推动各省出台分学科教学基本要求,指导各地各校加强教学规范管理,强化教研工作,召开全国基础教育教研工作会议,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持续推进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推广应用,组织评选第三届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开展“精品课”遴选。健全基础教育教指委工作机制,加大教育教学指导力度。完善中小学装备配备标准,做好中小学图书馆书目推荐工作。


7.提高优质均衡发展水平。出台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的意见,指导各省制订实施方案,大力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推动各地认真开展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先行创建工作,召开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经验交流会。以促进师资均衡配置和共享优质教育资源为重点,研制集团化办学指导意见。落实控辍保学联控联保长效机制,推进控辍保学从动态清零转向常态清零。


三、统筹推进,全面提升发展质量


8.促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落实《“十四五”学前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指导各省制订实施方案,做好入园需求预测,推动以县为单位完善普惠性资源布局规划,加强城镇新增人口、流动人口集中地区和乡村幼儿园建设,补齐普惠性资源短板,进一步提高普及普惠水平。指导各地做好城镇小区配套园治理“回头看”工作。分片召开幼小衔接试点工作经验交流会,继续推广“安吉游戏”典型经验,提高科学保教水平。


9.促进县域高中整体提升。落实《“十四五”县域普通高中发展提升行动计划》,指导各省制订实施方案,推动实施县中标准化建设工程,加快消除普通高中大班额;启动实施县中托管帮扶工程,明确帮扶重点任务。积极落实普通高中“公民同招”和属地招生政策,切实规范普通高中招生秩序。推动各省全面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开展国家级示范培训,加强示范区示范校建设。研究制定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指南、学生发展指导实施指南,深化育人方式改革,推进普通高中多样化有特色发展。


10.促进特殊教育拓展融合。落实《“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指导各省制订实施方案,推动特殊教育拓展融合发展,加快特殊教育向学前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两端延伸,完善特殊教育体系。进一步改善特殊教育办学条件,开展融合教育示范区示范校建设,推进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医疗康复、信息技术与特殊教育的融合。加强特殊教育新课程新教材培训,提升特殊教育质量。


召开全国基础教育“十四五”重大项目计划实施部署视频会,全面推动各项发展提升行动计划的落实。


四、创新突破,深化基础教育改革


11.深化基础教育综合改革。总结交流第一批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成果,加大宣传推广力度,做好第二批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遴选工作。举办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普通高中质量评价指南专题培训班,积极推进落实基础教育质量评价改革。指导各地进一步做好义务教育招生入学工作,巩固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和“公民同招”成果,完善随迁子女入学政策。深入开展“双减”背景下中考命题评估工作,加快推进省级统一命题,推动考学有效衔接。规范基础教育领域实验区、实验校等管理。


12.深化信息技术应用改革。实施基础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注重需求牵引,深化融合应用,赋能提质增效。整合建设基础教育综合管理服务平台,为基础教育宏观管理和科学决策提供有力支撑。优化中小学学籍管理信息系统,严格规范学籍管理。升级建设国家中小学网络云平台,进一步丰富数字化优质教育教学资源,拓展服务功能,推动各地各校常态化应用。召开融合信息技术深化教学改革工作会议,总结交流基础教育信息化实验区经验成效,加快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进程。


13.深化协同育人机制改革。会同相关部门研制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的意见,推广使用《家庭教育指导手册》,推动学校、家庭、社会切实履行相应职责。统筹利用社会资源支持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继续组织实施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中小学生校外研学实践活动项目。


14.深化学生安全管理改革。研究制订进一步加强学生安全工作有关意见,建立健全学生安全事件报告制度和工作台账,召开全国中小学幼儿园学生安全工作视频会议,指导各地做好校园安全事件预防、管控和事故处理、风险化解等工作。督促各

各地加大整改力度,全面落实校园安全防范建设“四个100%”。遴选开发安全教育资源,组织开展安全教育示范培训。



四、河南省教育厅——《河南省教育厅2022年30项重点工作》


01

相关信息

文件发布时间:2022年2月13日


文件来源网址:https://mp.weixin.qq.com/s/RHbGxcwsgXwLXoXA0rA68g2022


内容参考来源:河南省教育厅工作务虚会暨述职评议会


政策文件内容

2月12日至13日,省教育厅召开工作务虚会暨述职评议会。省教育厅党组书记、厅长宋争辉出席会议并讲话,在郑班子成员对分管工作进行点评发言,各处室主要负责同志围绕2021年工作完成情况及2022年工作谋划情况进行交流发言。


宋争辉强调,2022年,全省教育工作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聚焦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这条主线,把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关于教育工作的各项决策部署落到实处。会上,宋争辉对2022年各项重点工作进行条目式安排,提出30项重点工作:


1.着眼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全面提升思政课质量。


2.全面加强中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


3.实施“十四五”学前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省、市、县要出台公办园“十四五”规划,切实提升学前教育普及普惠水平。


4.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5.进一步加强中小学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


6.打造20个独立法人职教集团,建设若干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


7.推动职业院校结构和产业结构全面对接匹配。


8.对民办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质量进行全面评估。


9.推动郑大、河大“双一流”建设提质进位,在内涵建设上实现新突破。


10.加快7所“双一流”创建高校11个一流学科创建工作。


11.全面启动本科高校深化改革试点工作,探索本科高校全面深化改革可复制、可操作的经验做法。


12.促进高校学科、人才和产业研发全面对接,服务规上企业研发全覆盖。


13.对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体系,全面提升高校科技创新能力。


14.全面启动高校“十四五”设置工作。


15.推动高校学科学院、专业设置加快优化调整。


16.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


17.把“双减”作为深化基础教育改革的牛鼻子,以“双减”推动“双提”(教学质量提升、师资水平提升)、“双改”(教材改革、教学方法改革)、“双考”(中考改革、高考改革)、“双评”(教学质量评价、育人质量评价),全面提升育人质量。


18.加大教育对外开放,在独立法人资格中外合作大学方面取得突破。


19.创新基础教育师资培养培训。


20.提高各级各类学校书记、校长政治能力和专业能力。


21.启动高校辅导员提升计划,提升高校辅导员职业化水平,三年内实现“双证”计划。


22.打造一支专业化的就业创业指导教师队伍,切实提升大学生生涯规划能力和就业技能。


23.探索基于数据的教育治理,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


24.以制度构筑校园安全防线,创建“平安校园”。


25.做好教育系统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


26.有序推进高校化债。


27.全面加强民办教育党的建设工作,实现派驻党组织书记全覆盖。


28.开展好“能力作风建设年”活动,以能力作风大提升推动全省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


29.做好高校智库建设,为省委省政府决策提供支撑。


30.进一步加强教育系统和厅机关党建及党风廉政建设。


宋争辉指出,从全年教育工作来看,我们攻坚克难度过了一个个难关,我们前瞻谋划完成了高教领域10个方面一系列部署和安排;我们锐意改革、大胆尝试,在职业教育、义务教育、学前教育、机关建设、从严治党等方面都取得了新的成就,这些成绩的取得充分说明了我们这支队伍能力是过硬的、作风是务实的、精神状态是饱满的、成效是显著的。


宋争辉强调,总的来看,今年教育工作的任务重、责任大、压力大。如何高质量完成今年教育工作的目标任务,让教育在实现“两个确保”中先出彩、出重彩,关键是要练好内功,增强本领;前瞻思考,超前谋划;锐意改革,敢闯敢试;攻坚克难,抓好落实。一是要练好内功,增强本领。今年是能力作风建设年,我们要结合教育工作实际,结合本职工作,开展大学习、大练兵、大比武。首先要学习贯彻好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在落实落细上下真功夫,见真实效;把省十一次党代会关于教育工作的具体部署细化到教育的具体工作当中去;认真研究中央、省委关于教育的政策措施,创造性的把政策结合实际工作落实好;认真学习教育理论,学习学科专业知识,学习岗位领域所需的知识和技能,以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创造经验。在全厅开展“比学、比干、比能、比超”,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在工作推进中锤炼本领,在比拼中超越自己,在创新中突出特色,以敢为人先的精神风貌走在全国教育前列,在攻坚克难中锤炼党性、彰显忠诚。二是前瞻思考,超前谋划。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领导干部就是要站得高、看得远,对工作要有预见性、预判力。我们谋划工作要有超前性,不能仅就当前工作论工作,一开始就要思考工作推进过程中可能要遇到的困难,做好应对,而且还要随机应变,一切以把工作落实、落细、落好为目标。三是锐意改革,敢闯敢试。改革是制胜法宝,一切因循守旧都只能贻误工作。我们处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代,国际形势复杂多变,第四次工业革命浪潮已经到来,教育在疫情冲击的背景下,也面临诸多新的挑战,我们一定要以积极开放的心态去迎接挑战,以敢闯敢试的勇气去大胆探索,弯道超车,直道冲刺,换道领跑,为教育强省和国家创新高地建设走出一条新路子。四是攻坚克难,抓好落实。省委作出了“两个确保”的目标,制定了“十大战略”,第一战略就是“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实现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目标,教育当仁不让,教育应该先出彩、出重彩。这就需要我们教育人以结果为导向,主动攻坚克难,积极进取,因为任何一件工作都不是敲锣打鼓可以轻松实现的,都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


宋争辉最后强调,目前,各地、各学校陆续公布了开学时间,春季开学在即。节前我们制定了《委厅领导2022年寒假期间安全稳定暗访调研工作方案》,要按照方案要求,开学前对各地、各学校安全稳定、疫情防控、开学前准备、“双减”及规范民办教育等工作开展情况进行明察暗访,压实责任,确保平安开学、开学平安,护好全省教育系统安全稳定大局。



五、教育部教材局——《教育部教材局2022年工作要点》


01

相关信息

文件发布时间:2022年2月15日


文件来源网址:

http://www.moe.gov.cn/s78/A26/tongzhi/202202/t20220216_599816.html


内容参考来源:教育部教材局——《教育部教材局2022年工作要点》


政策文件内容

2022年,教材局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材工作的重要指示和李克强总理重要批示,落实全国教材工作会议精神,树牢责任意识和阵地意识,加强工作统筹,强化教材监管,创新建设理念,重视应用实践,打造更多培根铸魂、启智增慧、适应时代要求的精品教材,在新起点上进一步开创中国特色高质量教材体系建设新局面。


一、深入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1.推进党的二十大精神进教材。编制专项工作方案,组织教材编审专家深入学习领会党的二十大精神,以中小学三科统编教材、教育部马工程重点教材为重点,组织修订大中小学统编教材、国家课程教材,推动和指导各地各校系统修订相关教材,将党的二十大精神及时准确融入各级各类教材,充分体现中央新精神新部署新要求。


2.落实系列重大主题教育指南和纲要。推进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程教材指南》《“党的领导”相关内容进大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等系列重大主题教育指南和纲要,加强对教材编写修订工作的指导,进一步提升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的实际效果。


3.推进习近平总书记在地方重大实践、视察地方和学校重要论述进课程教材。修订完善相关国家课程教材,加强对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和相关教材读本建设的指导,推动习近平总书记在地方工作的创新理念和重大实践、视察地方和学校重要论述有机融入课程教材,让学生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发展脉络和实践要求。


4.用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根据中央新精神和师生使用反馈,修订改进读本。完善读本使用保障体系,按照“一个教学设计、一个课堂实录、一个教师说课”的思路,继续组织开发读本配套学习资源,加强使用跟踪指导,进一步推动学好用好读本,充分发挥育人实效。


5.整体推进《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讲义》翻译工作。送审出版《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讲义》英语版,适时开展对外宣介工作,让世界更好了解中国教育发展的新思想新理念新观点。加快推进俄语、法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等4个版本的翻译审核,完成翻译书稿。


二、系统规划部署教材建设高质量发展


6.研制新一轮教材建设规划。全面总结《全国大中小学教材建设规划(2019—2022年)》实施情况,面向“十四五”时期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研究制订新一轮大中小学教材建设规划。


7.推进义务教育课程教材改革。颁布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各学科课程标准,组织专题培训,加强宣传解读,引导教育系统准确理解把握新课程的改革理念、修订重点,进一步促进义务教育教学减负提质。加强地方课程管理制度建设。依据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组织做好各学科教材编写(修订)工作。


8.实施《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教育部重点教材建设推进方案》。印发实施《推进方案》,发布第一批重点教材建设目录。创新建设方式,采取国家直接编写、高校申报编写和现有教材遴选修订等多种方式,充分调动学者、学校、出版机构等各方面积极性。出台教材遴选办法、教材审核认定办法、教材出版准入标准和备案要求等配套措施。


三、着力编好用好精品教材


9.推进统一使用中等职业学校三科统编教材。制定中等职业学校三科统编教材使用工作方案,2022年秋季学期开始在全国中等职业学校起始年级统一使用教材。组织开展国家示范培训,建设网络学习资源,推动地方做好师资准备、教师培训、教研指导、教学安排、使用跟踪等教材使用基础性工作。


10.做好民族地区中小学三科统编教材使用保障。按照教学进度,完成三科统编教材民族地区专用教师用书义务教育后续册次、普通高中起始年级册次编写,开发民族地区初、高中语文衔接学习资源,开展统编教材巡讲和“种子”教师培训,加强日常教学观测指导,为民族地区使用三科统编教材提供精准化、常态化帮扶。


11.加快建设“中国系列”教材。组织各编写组加快推进首批9种、25本中国经济学教材编写,加强统筹协调和编写指导,强化学校主体责任。组织编写专家赴改革开放前沿、中西部地区开展国情调研。研究确定第二批中国经济学教材建设目录,加快构建中国经济学教材体系。组织研究论证中国新闻学、中国法学教材建设,明确建设重点、建设方式和实施安排,启动首批教材建设。


12.完成已规划教育部马工程重点教材建设。全部完成在编在审教育部马工程重点教材编写审核工作,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读本》《国家安全教育读本》试教试用,加快推进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关于哲学社会科学及各学科重要论述摘编编写。继续做好马工程重点教材使用情况年报工作。


13.加强教材使用监测评价。指导教材编写、出版、使用等单位,建立健全教材使用研究、跟踪监测、培训指导、效果评价等机制,及时发现和解决教材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加强先进经验成果交流推广,不断提高教材使用效果。


14.开展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宣传。分类编撰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获奖成果概览,组织开展教材建设先进典型宣传和经验交流,有效发挥获奖成果示范引领作用。


四、加强教材工作统筹协调


15.抓好全国教材工作会议精神落实。指导各省(区、市)、部属高校和部省合建高校开好本地本校教材工作会议,完善管理体制机制,健全领导和工作机构,强化工作责任落实,实现国家、地方、学校联动并进。召开2022年度全国教材工作会议。


16.强化国家教材委办公室统筹协调职能。充分发挥国家教材委办公室作用,健全问题会商、联合调研、任务督办、检查抽查、信息通报等机制,加强工作统筹、沟通协调和调度督办,确保国家教材委各项决策部署有效贯彻落实。


17.加强对高校教材工作的指导和管理。加强工作指导、督促和检查,强化高校教材主体责任落实。开展高校教材建设和管理队伍培训,分层分类对省级教育部门和高校负责同志及相关部门负责人、教材编审人员、马工程重点教材任课教师等进行集中培训,整体提高队伍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


五、强化各级各类教材监管


18.盯紧教材管理办法落地落实。持续开展大中小学教材系列管理办法落实情况跟踪调研,通报落实进展情况,总结推广先进经验,建立工作督办单制度,督促指导各地和高校严格抓好落实、提高实施成效。


19.完善教材管理配套制度。修订《中小学教材选用管理办法》《中小学教辅材料管理办法》,研究制定关于加强数字教材建设的指导意见,进一步规范中小学教材教辅、数字教材建设管理。


20.建立教材工作责任追究制度。印发关于教材工作责任追究的指导意见,建立教材编写、审核、出版、印制发行、选用使用全链条工作责任追究制度。会同有关部门和单位,加大教材违法违规问题追责问责力度。建立教材定期检查制度,开展教材质量随机抽查,形成教材问题通报反馈与处理的常态化机制。


六、打牢教材建设发展基础


21.加强教材审核专家队伍建设。筹备国家教材委专家学者委员和专家委员会换届工作,分学科组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马工程)专家委员会学科专家组。修订《国家教材委专家委员会工作章程》《马工程重点教材编审用工作细则》。加强国家教材委专家委员会秘书处建设,提升教材审核工作效能。


22.加强教材基础研究。开展首批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研究项目总结验收,遴选建设第二批基地。以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为主要依托,围绕新时代人才培养要求和教材建设实际需要,部署开展专题研究,提升教材研究的针对性、实效性。


23.加快推进教材管理信息化。加强国家教材管理信息平台基础功能建设,完善教材审查管理、教材基础数据库、中小学教材选用管理和课外读物监测管理等系统,抓紧推进课程实施管理、教材使用监测和教材信息服务等系统建设。


24.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始终将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常态化长效化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持续深化模范机关建设,推动党建与业务发展深度融合。大力改进工作作风,严控会议和发文数量,更多走进基层、学校、师生和专家队伍,加强政策制定的调研论证,让教材工作进一步立足实际、对接需求、服务一线。




六、教育部教师工作司——《教育部教师工作司2022年工作要点》


01

相关信息

文件发布时间:2022年2月24日


文件来源网址:http://www.moe.gov.cn/s78/A10/tongzhi/202202/t20220225_602341.html


内容参考来源:教育部教师工作司——《育部教师工作司2022年工作要点


政策文件内容

2022年教师工作总体要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深刻认识“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系统观念,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将教师作为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抓牢教师思想政治与师德师风建设,打造高质量教师发展体系,推进教师管理综合改革,强化教师待遇保障,进一步营造尊师重教良好氛围,以高质量教师队伍支撑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为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供有力的人力资源保障,以实际行动和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一、强化教师思想政治和师德师风建设,筑牢教师思想之基


1. 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将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坚决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对中央领导同志指示批示精神和部党组决策部署,做到件件有反馈、事事有落实。按照“当下改、长久立、系统治”的要求,健全中央巡视整改长效机制,推进教师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系统性提升,持续巩固深化整改成果。强化党风廉政教育,锲而不舍抓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落实,打造忠诚、干净、担当的队伍。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广大教师的头脑,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特别是关于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论述,全力做好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和学习贯彻工作,不断提高广大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理论素养。


2. 健全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体制机制。持续推进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建设专项工作,推动落实《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完善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和师德师风建设工作体制机制的指导意见》,开展教师思想政治和师德师风情况专项检查,强化联动机制建设。


3. 巩固拓展师德专题教育成效。常态化开展师德专项教育,将新时代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全面落实到新教师岗前培训和在职教师全员培训中。深化宣传学习,推广师德师风建设优秀案例,扩大举办高校青年教师国情教育研修班。


4. 强化教师师德评价监管。将师德师风作为衡量教师能力素质的第一标准,强化师德考评。加强师德师风舆情监控,持续通报违反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典型案例,探索建立师德违规案例指导制度,强化警示教育。严格落实师德师风问题“黑名单”制度,建立教职员工准入查询制度,将丧失教师资格和撤销教师资格人员录入教师资格限制库,维护教师职业声誉。


二、推进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建设,夯实教师发展之基


5. 启动实施“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加强师范院校建设支持力度,建设一批国家师范教育基地,实施师范教育“协同提质计划”,开展国家教师队伍建设改革试点,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推进实施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优秀教师定向培养计划。优化部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公费教育政策。加大师范类专业认证推进力度。


6. 加强中小学教师校长培训体系建设。完善中小学名师名校长培养体系建设,实施新周期中小学名师名校长领航计划。改革实施“国培计划”,创新实施教师在线培训,推进教师自主选学。提升教师培训信息化水平,探索教师智能研修模式。研制加强市县教师发展机构建设的指导意见,打造区域教师发展支持服务体系。


7. 提高职业院校教师队伍质量。建立健全职业院校教师培养培训体系,鼓励支持高水平院校参与职教教师培养培训。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实施职业教育教师国家级示范培训项目。支持高水平学校和大中型企业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企业实践基地。持续抓好全国职教教师创新团队建设工作,适时启动境外培训。


8. 推进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示范创建。做好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总结推广,完成第二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创建,引领各地加强教师团队建设,推进协同育人、集智攻关。指导各地推进高校教师发展中心建设。


9. 推进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深入推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推进第二批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试点工作,开发和应用教师智能助手,探索开展教师智能研修,推广完善“双师课堂”。发掘推广一批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的先进典型。配合举办2022年国际人工智能与教育大会。


三、深化教师管理综合改革,提升教师队伍治理能力


10. 推进教师资格管理制度改革。完善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政策,严把教师入口关。推动教师资格证书电子证照系统建设,提升服务能力。


11. 强化编制挖潜创新与教师配备。落实城乡统一的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科学核定教职工编制。推动各地破解中小学教职工供需和结构矛盾,加强编制保障。推动建立编制周转使用机制,创新供给方式,提高使用效益。鼓励地方创新幼儿园教师补充配备方式。


12. 推进教师职称与岗位管理改革。深化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完善评价标准,创新评价机制,加强高校教师职称评审监管。研究完善中小学岗位设置管理办法,提高中小学中级、高级教师岗位结构比例,畅通教师职业发展通道。


13. 推进教师资源配置改革。科学推进义务教育教师“县管校聘”管理改革,指导各地有序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做好首批“组团式”援疆教育人才选派工作。继续实施银龄讲学计划和高校银龄教师支援西部计划。


14. 深化教师考核评价改革。凝练推广典型经验,引领地方和学校深化教师评价改革。推进中小学教师减负工作,督促各地落实已经出台的中小学教师减负清单。


15. 推进教师资源数字化建设和教师队伍数字化治理。依托“国培计划”“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试点”“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等国家级项目,开发建设遴选教师数字化学习优质资源,为国家级项目参训学员和其他教师专业发展提供资源服务。探索建立教师数字化资源学习成效纳入培训学时学分的机制。优化升级全国教师管理信息系统,完善教师基础数据库。推进各地各校深入应用全国教师管理信息系统,依托系统开展培训管理、评审表彰等业务。建设教职员工准入查询平台。推进全国教师资格管理系统与全国教师管理信息系统互联互通。


四、强化教师待遇保障,增强教师职业吸引力


16. 完善教师工资待遇保障机制。建立健全义务教育教师工资待遇随当地公务员工资待遇调整的联动机制,对教师工资待遇保障不到位的,发现一起查处一起。严格落实义务教育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的规定。提高教龄津贴标准。推进地方落实经费保障责任,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新增教育支出更多用于提高教师待遇。


17. 加大教师选树宣传和表彰奖励力度。做好第38个教师节宣传庆祝系列活动,开展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最美教师等推选遴选及学习宣传,推荐选树教师中的“时代楷模”等重大先进典型。开展2022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评审,发挥好国家教学名师和教学成果的引领辐射作用。


五、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支持乡村教育振兴


18. 强化乡村教师培养补充。鼓励地方加大乡村教师公费培养力度,强化乡村教师定向补充。继续实施“特岗计划”,倾斜支持乡村教学点和小规模学校。启动新一轮“三区”人才计划教师专项计划。


19. 拓展乡村教师职业成长通道。探索实行乡村教师和城镇教师职称分开评审,对长期在乡村和艰苦边远地区从教的中小学教师,提高教育教学实绩的评价权重,继续开展“定向评价、定向使用”,对中高级岗位实行总量控制、比例单列。


20. 强化乡村教师保障。落实好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逐步提高乡村教师待遇。推进实施中西部乡村中小学首席教师岗位计划,鼓励各地完善首席教师保障措施。支持艰苦边远地区改善乡村教师周转宿舍,支持地方为教师建设、供应保障性租赁住房、公租房、共有产权房。做好为在乡村学校工作满30年的教师颁发荣誉证书的工作。扩大实施乡村优秀青年教师培养奖励计划。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