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社科要闻 | 第十届全国人文社会科学评价高峰论坛举行

2023/3/27 15:49:29  阅读:157 发布者: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 王春燕)317日,第十届全国人文社会科学评价高峰论坛在京举行。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党组成员甄占民出席论坛并致辞。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副主任赵川东、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周洪宇、中国期刊协会副会长李军等出席论坛。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党组成员甄占民出席论坛并致辞。本网记者朱高磊/

甄占民指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形成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是一个从多方面加以推进、进行创造的综合性、系统性工程。建立健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评价体系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的基本构成,是中国学术走向未来、走向世界的必然要求,对于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具有重要的引导和激励作用,对于提升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具有重要的支撑和保障作用。

甄占民表示,中国社会科学院十分重视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评价体系建设,特别是于20177月在原中国社会科学评价中心的基础上,正式成立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院。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评价体系工作步伐明显加快,期刊评价、智库评价、公共政策评价、推进评价标准的国际相互认定以及科研诚信管理等方面取得了明显进展。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评价体系,关键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论述,立足中国实际,坚持主体性原则,运用科学思维,注重创新创造,努力构建与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相适应的评价体系。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价值取向和学术导向,坚持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评价流程,以学术评价促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

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副主任赵川东致辞。本网记者朱高磊/

赵川东提出,学术要繁荣,评价要先行。建立科学权威的学术评价体系,是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关键所在。中国特色学术评价尤其是期刊评价工作,要以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为根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将党和国家政策贯彻落实到评价实践中去,树立正确的价值立场和评价标准,把好、把严评价的政治关。要以构建科学权威、公开透明的评价体系为核心,坚持质量第一、分类评价、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建立科学合理、严谨精确、针对性强的评价指标。在学术评价的标准制定、体系建设、评价实施、制度管理、结果运用等各个方面,都应该坚持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不断推动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建设献智助力。

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周洪宇致辞。本网记者朱高磊/

周洪宇认为,学术期刊评价体系建设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完善的过程,建立科学公正的学术期刊评价体系,需要注意以下六个方面:一要树立正确的评价导向,注重构建良好的学术生态和学术环境,积极引导学术期刊回归学术初心;二要提升学术质量,注重学术创新,引导学术期刊不断推出及时反映科学思想、科学发现和科技进步的成果;三要注重提高期刊质量,提升学术期刊的吸引力、影响力和传播力;四要建立健全分类评价体系,开展科学评价;五要增强同行评价在学术期刊评价中的参与度和可信度;六要发现优秀稿源,培养作者,进一步办好高品质的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促进知识生产,推动学术创新。

中国期刊协会副会长李军致辞。本网记者朱高磊/

李军认为,学术期刊建设,需要相对规范的方向性指引。其中,期刊评价深刻影响着期刊的学术导向、出版导向、质量导向,在期刊的规范化建设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希望我国学术期刊在评价体系改革的大潮中,聚焦高品质学术期刊的发展目标,努力提升期刊质量,积极发挥学术引领作用。

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荆林波发言。本网记者朱高磊/

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荆林波发布了《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MI综合评价报告(2022)》和《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集刊AMI综合评价报告(2022)》。报告对中国人文社会科学33个学科类的1904种老牌刊、116种新创刊和148种外文刊,共计2168种期刊进行了评价。同时,此次评价还新增了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集刊评价,对403种学术集刊进行了评价。评出顶级期刊22种、权威期刊57种、核心期刊734种、扩展期刊775种、入库期刊983种。

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戏剧学院、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中山大学、中国知网等机构的专家学者参加论坛,并就期刊出版、期刊评价、学术创新等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

转自:“中国社会科学网”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