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3月18至19日,由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上海音乐学院亚欧音乐研究中心、中国昆剧古琴研究会联合主办的“全国第五届古琴打谱会”在上海音乐学院召开。两天中,50余位参会代表齐聚一堂,共同探讨“调意”的内涵、功能与意义,集中呈现了近年来古琴打谱研究的代表性成果。
本次会议以“调意”为主题,分总论、五音调、外调(一)、外调(二)四场专题。第一场专题发言共六组发言人,由上海音乐学院萧梅教授主持,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副研究员林晨评议。前三组发言人从不同角度讨论了调意的内涵与功能:刘阳提出四种与调意之“调”相关的假设:调式、调高(均)、定弦、音乐风格,孙俊彦讨论琴调除了音阶构成、宫音位置以外的音乐性质,特别提出了“调感”问题。而刘俨锐以宋明时期的调意为研究对象,讨论琴曲分类体系与其流变,及各体裁审美风貌与演奏形态之差异。
主持人:萧梅
刘阳《古琴调意之“调”的意义研究》
孙俊彦《从调意曲看琴调性质》
刘俨锐《宋明时期“调意”类琴曲探赜及其音乐实证》
在随后三组发言人中,上海音乐学院泠然音生古琴研究小组梳理了《神奇秘谱》等谱本中的全部“调意”,提出以气韵结构为单位的打谱新思路。孙小青从古代诗词中留存的若干调意举例,分析诗词中的情感因素与琴曲调意。王悠荻以《神品姑洗意》和《神品羽意》打谱为例,分享了对调意的理解以及打谱过程中的感悟。
上海音乐学院泠然音生古琴研究小组《<神奇秘谱><风宣玄品><梧冈琴谱>调音打谱实证研究》
孙小青《古代诗词中的若干琴曲调意》
王悠荻《从打谱“调意”谈其对古琴曲风格和演奏的影响》
评议环节,林晨指出:研究者通过历史性的考察,从宏观角度寻求琴谱、调意、琴曲之间的关系,为古琴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与可能性。琴学研究可以通过不同视角达成,古琴的研究领域与方法论也在逐渐拓展,新的领域也将对我们思维的底层逻辑带来新的冲击与挑战。同时,她充分肯定了本次会议以小组为单位研究方式的优势。
下午两点,第二场会议准时举行,主题为“五音调”,由上海音乐学院戴微教授主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古琴艺术代表性传承人龚一先生担任发言与评议。
主持人:戴微
天津音乐学院古琴传习室以《事林广记》等古籍中调意的特征、流变等方面为对象,探寻五音调的命名、调式、功能及与唐宋燕乐二十八调之间的联系。潘西麓比较了同一时期的多部琴谱,说明《事林广记》琴曲中所用指法、音调及曲调的特点。韩一甯分析了《事林广记》中的五首调意,进而探究该谱中五“调”的特点。
天津音乐学院古琴传习室《浅谈<事林广记><神奇秘谱><梧冈琴谱><风宣玄品>四谱五音调的调意及功能》
潘西麓《<事林广记>五音调琴曲打谱分析》
韩一甯《浅谈〈事林广记〉五调意中的调式体系》
在后四组发言中,谢俊仁认为历代琴曲在不同流派的传承过程中的流变情况,使得调名与乐曲特色互不配合,调意分析有助琴人理解这种混淆情况。陈忱指出调意包含该调曲目的典型音型、乐句和结束式。并提出猜想:“调、意、操”这种编纂体例由浅入深,从发蒙时对各调式的调弦入弄以及该调式风格的掌握,呈现出一种完备的学习系统。梅旸则以打谱探讨了《神品宫意》等七首正调定弦琴谱的调意,从中窥见古人的创作模式。赵烨结合《梧冈琴谱》收录的五首琴曲,提出徵调意与徵调琴曲在调性、用音、指法及句式四个方面均具有密切关系,从而揭示了徵调意在琴谱结构上的实质意义。
谢俊仁《明朝琴谱商调与徵调的调意与引介特色》
林晨、陈忱《<梧冈琴谱·徵意>研究》
梅旸《<梧冈琴谱>中的调意初探》
赵烨《<梧冈琴谱>徵调意内涵》
本场评议人龚一先生充分肯定了年轻学者在古琴打谱实践中所花费的功夫与心血,所谓“大曲三年、小曲三月”,打谱需大量时间的投入与非常严谨的学术态度,青年学子的努力值得我们致意。随后,龚一先生详细讲解了他所打谱的《神奇秘谱》十首“调意”,并基于演奏实践讲述了打谱的过程。
主持人戴微教授也强调,今人打谱不能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在调式和音阶等问题的判定上,要充分考虑历史的语境。
3月19日上午,第三场专题发言由上海音乐学院戴晓莲教授主持,天津音乐学院教授王建欣做评议。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古琴艺术代表性传承人丁承运先生作主旨发言。他介绍了琴曲中调意的历史渊源和功能,并指出调意的意义在于其高度提炼的调性特点与实践功能。当我们今天面对历史积淀下来的琴乐宫调问题,调意显示出优势,它往往有着不可替代的、正本溯源的重要意义。
主持人:戴晓莲
丁承运《琴曲“调意”的渊源、功能与意义》
在之后的发言中,天津音乐学院古琴传习室将《神奇秘谱》等古籍中的外调调意作为研究对象,重点分析外调调意的定弦、调性、外音使用情况以及与同调乐曲的关联性。汪舒旋、张艳阳和高欣然都通过自身打谱经验对《神品碧玉意》提出了不同的见解。李村提出《神品姑洗调》与《飞鸣吟》在曲谱结构、内容表达、手法技术上有着同一构架前提下,不断丰富与层层深入的内在联系。梅赞以《梧冈琴谱》本为参照,校勘了七个谱本的复古调意,试图探寻调意的原貌。
天津音乐学院古琴传习室《外调调意:以<神奇秘谱><梧冈琴谱><风宣玄品>三谱为例》
汪舒旋《<神品碧玉意>与<八极游>的探析及打谱》
张艳阳《<神品碧玉意><八极游>打谱心得与关联比对》
高欣然《因枝振叶与沿波探源——<神品碧玉意>的打谱实践启示》
李村《明代<神奇秘谱>中<神品姑洗意>的打谱小记》
梅赞《<复古调>微探》
在评议环节,王建欣指出:古琴演奏者与理论研究者形成了良好的互补关系,他们在演奏中获取实践知识,又将理论反哺实践,给予了琴学研究更多的可能性。琴学会议也鼓励了年轻人形成小组合作,一代代人共同努力。随后,林晨与上述发言者具体讨论了《八极游》中谱字“双”的解读。戴晓莲认为要将演奏的指法问题放入实际音响效果中考量,将琴谱置于其原生语境中阐释。
3月19日下午第四场专题发言由天津音乐学院李凤云教授主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古琴艺术代表性传承人吴钊先生担任评议。本组主题为“蕤宾调”和《神品蕤宾意》。《神品蕤宾意》则是专为外调定弦“神品蕤宾调”而作的琴曲小品。桑坤主要通过文献梳理与实证分析,探索了“蕤宾调”的名实渊源与历史发展的若干问题。杨楚婷和艾鹏飞分享了各自对《神品蕤宾意》的打谱经验与心得体会。姬凌宇、朱诗旖和王烈分析了“凄凉调”“楚商调”以及《商角意》中的调意和调式系统。
主持人:李凤云
桑坤、李阳《“蕤宾调”钩沉》
杨楚婷《<神品蕤宾调>打谱心得》
艾鹏飞《调意初探——〈神品蕤宾意〉(神奇秘谱)打谱后记》
姬凌宇《古琴“凄凉调”调意研究》
朱诗旖《“以楚声绞商音”——“楚商调”调意与琴曲〈离骚〉的宫调分析》
王烈《<神奇秘谱·商角意>打谱心得——略谈商角调及商角调琴曲的特点》
评议人吴钊先生认为,以调意作为研讨会的主旨是古琴研究的一个历史新创,也是初创。古琴调意的研究首先涉及到古琴的乐理体系,大家提出了许多不同的意见和看法,各抒己见、令人感动。《诗经》中“风”“雅”“颂”三个部分涵盖了中国文化的构成。“雅”作为中华民族文化审美的重要标准,作为中国精英文化,古琴音乐的研究力度应该有所加大。今天的研讨会具有一定的开创性,古琴研究虽苦,但有年轻学者愿意加入,相信未来古琴研究的事业会越来越好。
【闭幕式】
3月19日下午16时,“全国第五届古琴打谱会”闭幕式于上海音乐学院学术厅举行,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所长李宏锋担任主持,林晨作会议总结。在总结中林晨指出第五届打谱会有如下特点:1.有别于往届打谱会以具体琴曲为议题,此次会议关注曲体微小、内涵丰富的“调意”,这种将打谱实践与研究论题相结合的议题富有开创性;2.研究者以“调意”打谱为基础探讨其内涵与功能;3.会议代表身份多元、组合形式多样,其研究视角也各有千秋,除了旋律学、文献学的方法外,部分学者还将统计学、人工智能等方法纳入研究视野;值得一提的是,在校学生们在此次会议中无论在问题意识,还是论证方法上都有着令人欣喜的表现。
随后,萧梅作闭幕式致辞。她提到,正如汪舒旋在发言中谈到“我在阅读古代音乐文献和当代音乐学论文时要经过逻辑和表述上的几道转换”,这说明我们今天的音乐教育距离中国传统的话语体系越来越远,也如黄翔鹏先生所言“中国人面对数千年来传统音乐的文化厚积,却戴着人家的眼镜看路,穿人家的小鞋走路”。但是,这次会议却令人感慨:“何其有幸,中国文化有琴人这一群体”。我们的历史通过琴学、琴乐、琴艺代代相传,琴曲打谱更是帮助我们直面历史,与古人对话。琴学研究作为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中国乐理体系中非常坚实的基础。“调意”虽小,却是建立中国学术话语体系非常重要的环节。我们正朝向更深入的学术挖掘,在座各位任重道远!
最后,李宏锋作闭幕总结,他认为自成理论体系的琴学系统是中国乐理体系及中国传统音乐研究中的重要支柱。本次打谱会的意义也在于它直面中国音乐理论的基本概念,探究中西音乐体系的差异。同时,他也就未来的琴学研究方向提出自己的见解,未来可以从历史流变的角度看待不同时期的古琴打谱,也可从方法论的角度讨论打谱的规范性问题。
“全国第五届古琴打谱会”在各方的鼎力支持下圆满落幕,我们也由衷地期待能与各位琴人、学者重逢,再次携手打造一场琴学盛会。
来源:仪式音乐中心
转自:“艺术与学术”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