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8日-19日,首届艺术人文教育论坛在中国美术学院召开。论坛由文化和旅游部科技教育司指导,中国美术学院主办,中国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和美育研究院承办,旨在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和美育工作、高等教育工作重要论述精神,弘扬艺术教育的人文精神,继承中国艺术教育的人文传统,发扬新时代的创造精神,促进艺术学科创新发展和育人体系完备,推动专业艺术院校的美育工作做深做强,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
文化和旅游部科技教育司副司长刘冬妍、中国美术学院院长高世名致辞,中国美术学院党委书记金一斌,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美协副主席、浙江省文联主席、中国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许江,中华美学学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高建平,中华美学学会副会长、南京大学教授、长江学者周宪,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校长张政文,北京电影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长江学者胡智锋,哈尔滨音乐学院院长杨燕迪,上海戏剧学院副院长杨扬,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院长李军,中华美学学会副会长、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长江学者彭锋等专家学者发表主旨演讲。论坛由教育部全国高校美育教指委副主任、中国美术学院美育研究院院长杜卫主持。
文化和旅游部科技教育司副司长刘冬妍致辞
刘冬妍指出,文化艺术工作从来不仅仅是文化艺术领域的事情,文化艺术的成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惠及全社会和全体人民,艺术人文教育不仅是艺术教育领域的事情,关乎全民族全社会精神素养人文素质的提升,关系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千秋伟业。文化和旅游部科技教育司一直与各高等院校保持密切联系与合作机制,此次艺术人文教育论坛,同时也是我司发挥以共建院校为代表的高等艺术教育资源优势的重要举措。期待各位专家学者能以艺术人文教育论坛为契机,共同努力促进艺术人文教育的普及、提升、发展和繁荣,聚焦国之大者,更好结合文艺院团、文化单位旅游企业等的实践优势以及分布的文化和旅游行业资源,助力在新时代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目标任务。
中国美术学院院长高世名致辞
有情有义的知识
身心俱足的思想
知行合一的创造
各位同道:
首先,我谨代表中国美术学院,欢迎并感谢各位参加今天的“艺术人文教育论坛”,共同探讨“艺术人文教育”这个重大课题,我们将在这一片江南春色中面对今日艺术教育的根本命题,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艺术和教育在根源处是统一的。这不仅由于中文古老的“藝”字,本是一种与教育统一的“种植”和“培育”,而且因为我们坚定地相信,在“学以为己”、“学以成人”的双重意义上,教育问题就是艺术问题。艺术和教育的共同使命,如蔡元培先生在我校开学典礼致辞中所言,是“以爱美的心,真正地完成人们的生活”。
“真正地完成人们的生活”,对蔡元培先生来说,就是生活之建设、人文之建设,其关键在于美育,就是通过艺术与审美之教育,做到“破人我之见,去利害得失”。美之对象,天下为公,可以与人同乐,亦可以使人舍己为群。美感之发动,陶养性灵,激荡情感,可以使人以身许国,不计祸福,以热烈之情感奔赴之。教育之施行,在于引导心灵转向,培养共同关切,点拨经验,更新知见,涵养胸襟,锻造品格。蔡元培先生所说的美育,跟我们今日所说的艺术教育声息相通,又有所不同。
美育是从对自然世界的观照中获得审美经验,建立起感性之学,从而涵养人心,其要旨在于人格之养成。而艺术教育则是引导人们通过诗性之制作实现创造,并完成艺术家的自我,强调生命经验的创造性转化。艺术教育需要在切身的实行中,在上手的训练和身体的感觉中,贯通手、眼、身、心。在此,艺术创造的过程同时也是自我创造的过程,艺术和教育同归于人的自我发展之生命进程。
那么,我们今天探讨的“艺术人文教育”又是如何呢?它既不是培养艺术家的专业教育,也不是人格养成的审美教育,而是“通过艺术的人文教育”。2007年,我校成立艺术人文学院,取名“艺术人文”(artistic humanities)的用意,一方面是秉承范景中先生在1980年代提出的理念——“艺术作为人文科学”,另一方面,是承接曹意强教授在1990年代提出的主张——“艺术作为智性模式”。二者相加,就是通过基于艺术的人文研究,倡导一种由艺术经验出发的人文教育,其中最关键的,是“身心经验”与“作者之心”的养成。
朋友们,中国艺术研究的重镇大都在艺术学院,这与欧美以综合性大学为中心的艺术史学很不相同,其关键就在于“艺术经验”这样一个核心。如何让艺术经验可交流、可分享,使艺术创造的个中滋味形之于言且会之于心?这是艺术教育的根本。如何从艺术经验中开展出人文精神以为当代教育之内涵?这是艺术人文的核心。这需要我们将艺术教育、审美教育、人文教育贯通起来才能达成。
今日之艺术和教育,与蔡元培先生那代人的心愿已然相去甚远。知识的学科化以及教育者对于现实的高度隔膜,造成了当代学术和艺术的根本问题——“知行不一,身心分离”。身心不得安顿,这不只是知识分子和艺术家的问题,而且是我们所有当代人的集体困境。这种困境中滋生出的,是我这些年多次提到的新一代青年的独特人格:放任自流,却又循规蹈矩;轻松地接收全世界的信息,却又是自我封闭的宅男宅女;被过早培训成“人生的精算师”,却又是“无目的的人”。
我以为,当代中国人的身心安顿,是艺术人文教育最根本之责任。要为当代人的心灵困境与精神危机寻找出路,首先要解决“知行不一,身心分离”的问题,而这需要有情有义的知识、身心俱足的思想、知行合一的创造。
这样的知识、思想与创造,本来就应该是艺术教育的真正内涵,它所导向的,是对人之感受力的蒙养和创造力的激发。在当代,欲求感受力之蒙养,首先要在大数据、人工智能的智能化、自动化时代中重建“感性之美学”,从而恢复我们对于世界的感觉;欲求创造力之激发,首先要在想象力贫乏的时代里重建“感兴之诗学”,从而解放我们的身心,重启我们的激情和爱欲。
以上这些是我个人对于艺术人文教育的理解和期许。在中国美院的“双一流”建设规划中,目前这个阶段的重要目标就是建构“艺术创造为内核、社会美育为担当的新人文教育体系”。所以这次论坛,对国美来说意义重大。当然,艺术人文教育,不只对国美这样的专业院校至关重要,更对综合性大学的通识教育和创造力教育有着关键之意义。我一直坚定地认为:艺术和教育是同一事业,统一于人的保存、人的发展和人的解放,这恰恰是人文学科、人文主义的根本。
各位同仁,去年开学典礼上,我为国美新生做了一个讲演,题目是《新时代的文艺复兴人》,在最后一段我是这样说的:
在我的理解中,新时代的文艺复兴人是这样一种人——他/她的视野贯通古今中外,因而具有深刻的判断力与理解力;他/她在数据海洋中保持鲜活的感受力,因而具有“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洞察力;他/她跳出专业藩篱直面问题领域,因而具有跨界整合知识与技术的行动力。更重要的是,他/她拥有旺盛的好奇心、丰富的想象力、强烈的创造欲,以及最本质的——一种超越性。正是这种超越性,使他/她可能跳脱出学科专业的内卷、消费主义的沉沦以及日常生活的内耗,在艺术的劳作操持中通达精神的自主、生命的自由;也正是这种超越性,使他/她可能在数字化生存的元宇宙中,在混合现实的未来场景中,重新做到“通神明之德,类万物之情”。
十分期待各位同道的真知灼见,更期待与诸位一同推动中国人的“艺术人文教育”的建设,为人的保存与人的发展贡献“艺术人文”的智慧和力量。
中国美术学院院长 高世名
教育部全国高校美育教指委副主任、中国美术学院美育研究院院长杜卫讲话
杜卫表示,此次论坛是我国第一次专题研讨艺术人文教育的学术会议,提出许多有待深入研究的学术问题,形成了艺术人文教育的话语权。中国美术学院是一所人文气息非常浓厚的院校,培养的人才具有较强的理解力、创造力以及较高的人文素养。希望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最终能够实现“人文国美”的理想。
此次论坛分为主旨演讲和青年论坛两个模块,共同围绕“艺术人文教育在当前面临的问题、理念与实践”和“艺术人文教育与新文科建设”两大议题展开研讨。中国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和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以及来自中国美术馆、清华大学、中央美术学院、中国艺术教育研究院、中国美术学院、深圳大学、杭州师范大学的青年学者参会。
一、
主旨演讲
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美协副主席、浙江省文联主席、中国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许江
一丘一壑亦风流
艺术人文教育是以艺术的经验、审美的经验作为基本方法的文化教育,其核心是文化观,是关于世界的价值观。这表明了某种独特的洞察力,不仅观看世界,而且代表了感知的经验和能力。山水是万物,本质上是一个世界观,是一种关于世界的综合性的“谛视”。这种依照生命经验之总体而构成的完整的世界图景即是山水的人文世界,它是山水的“谛视”者将其一生的历练与胸怀置入山水云霭的聚散之中、将现实的起落、冷暖、抑扬、明暗纳入内心的世界观照之中,形成的“心与物游”的整全的存在。
宋代著名画家黄庭坚诗言:一丘一壑可曳尾。一丘一壑虽有限,却以某种坚固的深度,唤起恒远的积极思想,赋予人以自足自乐的充溋,这便是丘壑一词在山水世界中的容量与意涵。当卓越的心灵映印出自然影像,这比未经心灵解释的自然更加真实。这样的艺术就呈现出山水世界的可信形象,正是宋代文人所追的东西。艺术人文教育不应只是在专业课之外加几堂人文课,而是应当以专业训练、以整个学习生活为舞台,以青春的成长及其相伴而来的快乐与悲哀为契机,脱去尘浊,丘壑内营,提升心灵的自由,为山水传神写照。辛弃疾的《鹧鸪天》有云:一丘一壑也风流。这正是以象山的人文建造、国美的山水望境引出宋代的山水话语,开辟一条绘画的人文精神脉络。
中国美术学院党委书记金一斌
以艺术促进社会的变革和美好
艺术人文教育需要思考四点问题:一是当前艺术人文教育存在的功利化导向问题,传统的艺术教育模式忽视艺术创作的深层内涵和文化内涵,艺术教育的功利化导向忽视了艺术教育的人文属性,对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产生影响。二是艺术人文教育要回归到“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艺术人文教育更强调艺术能力与人文精神的整合,使具有将艺术的知识、技能综合运用于个人生活以及社会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应致力于营造一个充满人文关怀和尊重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成为具有创造力、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的时代新人。三是艺术人文教育要积极应对Chat GPT等人工智能、数字技术带来的挑战,从哲学、伦理等角度深入探讨数字技术在人类文化和艺术中的作用和意义。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上手的劳作与实践的体悟,引导学生深入探讨艺术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关系,加强对学生审美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四是艺术人文教育要提升“艺术介入社会”的行动力,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并将所学的艺术技能和知识应用于社会实践中,以艺术促进社会的变革和美好。艺术人文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成为优秀的艺术家,更要让学生成长为社会责任感强、积极参与社会建设的公民。
中华美学学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高建平
品味建设与艺术教育
艺术是社会政治生活的一部分,同时也和人们的信仰、历史、社群意识联系在一起。它有助于人的全面发展,改善人性的分裂的状况,艺术应该成为实施美育的抓手。美育是一个现代的概念,古代的美育思想实际上是现代美育的对应物。在中国古代,美育成为文治的一部分。诗教和乐教起着文明教化的作用,以教的名义,维护政治秩序;乐与礼结合在一起,礼别异,乐和同。美育曾被宗教填补空间,通过各种艺术形成以宗教为宗旨的社团,而在此过程中,艺术相互之间形成联系,用美育填补精神世界。在现代,美育致力于人的解放和人的全面发展,强调感性教育。要以现代美学知识为依托来进行艺术教育,接续蔡元培的美育思想来充实人们的精神空间。广义的美育是与人文教育相结合,给人们更广阔更深刻对世界的了解,而狭义的美育就是艺术教育。美育品位教育和社会建设应该结合在一起,经济迅速发展所带来的社会失衡,使得近年来美学和美育得到极大发展,品位建设成为当务之急。
中华美学学会副会长、南京大学教授、长江学者周宪
美育学科的想象力
在美育推进过程中,最大问题是道和技。普通高校美育以道为先,而艺术院校以技为先,这出现了两种不同文化,美育则位于两者中间,使之达到平衡。技是一种编码,道是是一种解码,一种良好的判断力,美育是“艺术技能+人文教育”的基本建构。基于学科的艺术教育,需要有艺术批评、艺术史和美学。在美育工程中,一要从综合性大学做美育,培养学生的习惯,推出艺术哲学类课程、讲座,分享综合性大学人文资源。二要将人文的东西融入到技能中,技与道相融合,史论教师跟技能教师联袂。ChatGPT对于人文的定义是:人文是我们成为人的属性和特质,包含指引我们走向同情、良善、共情和理解的价值观和原则,还包括语言、艺术、文化独特的思考,通过艺术来独特思考表现我们自己的能力,我认为这个解释很好。人文就是要培养胸襟广阔,精神和谐、趣味高尚、人格健全,有智慧和原创性的人。人文素养、人文精神、人文主义、人文教育、人文学科共同构成了人文的含义。
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校长张政文
关于艺术人文教育的内在规定性的几点思考
艺术人文教育的问题,仅用感知的方式理去理解不够的,还需焕发出自己的思想去面对。培养人才的第一要务是坚持专业化,再进行人文教育通识的启蒙。有以下四点思考:一是正视艺术人文教育所要承担的使命,不与教育承担的使命划上等号;二是强调艺术与人文教育的同时,重视科学精神教育,科学文化教育要有机统一起来;三是在他者时代,用艺术的方式去体悟思想,在艺术中解析思想;四是人文与艺术的关系是一种开放的结构,首先把艺术的教育视为人文教育的一部分,其次再进一步把艺术之外的人文文化意韵更深输入到艺术当中去,把不同的人文教育输入到艺术教育之中。艺术人文化,人文艺术化,今天的艺术人文教育,是现代化与后现代性之间的再启蒙。
北京电影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长江学者胡智锋
高质量提升新时代艺术人文教育
当前艺术人文教育的问题在于人文教育和艺术教育之间缺乏相互间的渗透关联,即一般高校缺乏艺术渗透,专业艺术院校缺乏人文,社会层面的美育缺乏人文艺术含量。高质量提升艺术人文教育,有助于传统人文教育和艺术教育的突破,也是对社会美育空间的突破,是从活动性到内涵性的一个弥补。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需要把握好其理念、内容、路径的有机结合。在理念上坚持特色发展、融合发展和创新发展,在内容上要有针对性和有效性,在路径上将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相结合,为“中国式现代化”迈出文化上的重要一步。
哈尔滨音乐学院院长杨燕迪
新时代音乐与艺术教育:当下议题与前景展望
音乐教育过于注重“技”而轻视人文性的“道”,其解决方法有:第一,艺术人文教育需从瞄准经典作品出发,深入而不宽泛,贯穿作品本身,凝练艺术家个人艺术风格,并思考如何把道和技贯穿于重大意义作品的教育中,而不要仅仅从一些概念、概论、泛论谈论一个艺术。第二,新版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的调整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要贴合学科目录调整内容,在尊重本身学科格局的基础上重视理论学科,把关好艺术实践类专业博士培养方案。第三,人工智能时代的艺术教育,最不能替代的是个人性——个人的感悟直觉、心灵是艺术的根本。因此,如何孕育、如何培养、如何发展我们的个人性,这是艺术教育乃至整个人文教育的根本任务之一。
上海戏剧学院副院长杨扬
人文教育与当代戏剧艺术
专业艺术教育院校较于普通艺术教育的区别在于高端艺术人才培养,即艺术教育成功与否不仅和艺术理念的普及推广有关系,更在于是否培养出具有标志性人才。实现这样的一种艺术教育目标需从教育手段、方式考虑。上海戏剧学院创立初衷缘起人文,艺术教育中不仅要重视实践和艺术经验的积累,也要发展软性的人文力量,注重观念的力量,培养深厚的人文底蕴,迎接机器的挑战。当下艺术院校的通识课教学,要让教师和学生共同读书,共同进入人文领域。
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院长李军
跨文化艺术史与全球化时代的人文教育——以《天下图》为例
全球化背景下人文教育可以从艺术史资源中获得灵感,从艺术演绎思想智慧。《天下图》——一个17-19世纪的东亚地图,展现了朝鲜人面对西方知识输入时的改造。改造利用的是中国传统的知识,即用《道经》、《山海经》里的古代知识。这种改造本身有一种东亚世界观,甚至超越东亚世界观,是一个天下的观念。《天下图》中以昆仑山为中心的世界格局是符合自然地理的面貌,这证明了世界历史上各个文化之间的交流和交往恰与一种地形地貌文化的地理基础、自然基础紧密相关。对于人文教育而言,这是从地理因素上得到国际认可,也证明了人类命运共同体自古有之。
中华美学学会副会长、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长江学者彭锋
文科危机背景下艺术何为
人文学科的危机由来已久,这给艺术学科敲响警钟,而跨学科研究可为艺术学科注入活力,助其摆脱危机。北京大学近年来积极自救文科艺术工作,探索文理交叉学科。例如建立本科元培学院,智能人文与社会研究所等这样的交叉研究院,以及设立新的跨学科专业“艺术史论(计算艺术与设计方向)”等,尝试通过跨学科合作摆脱面临的危机。在人工智能时代,需要用艺术来保持我们作为人活下去一些特质,艺术肩负让人成为人的重任。
(以上内容根据录音整理,按发言顺序,未经本人审阅)
二、
青年论坛
青年论坛现场
杜卫在青年论坛上致辞,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副院长葛加锋主持。与会青年学者从古典美育理论到新时代艺术人文教育实践等多领域、多角度展现当前青年学者的学术研究、人文思索和创新精神。
艺术人文教育是基于艺术经验的人文教育,其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积累知识学养、涵养人格情操、磨砺创造精神的丰厚营养,要在专业艺术教育和普通艺术教育中弘扬新时代人文精神。因此,艺术人文教育不仅是几门人文课程,更重要的是要在所有的艺术课程教学中挖掘艺术本来就具有的人文内涵,使整个艺术教育过程都蕴含深厚的人文精神,并使这种人文精神成为艺术教育培根铸魂的第一位教育资源。
来源:中国美术学院
转自:“艺术与学术”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