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3年3月11日,由南京大学艺术学院、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当代欧美戏剧前沿理论问题研究”课题组举办的“表演性理论与跨学科研究”专题学术研讨会于南大国际会议中心召开。来自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山东大学、苏州大学、太原理工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南京农业大学、扬州大学、江苏科技大学等高校的学者围绕表演性理论和批评方法,从不同学科视角分别作了汇报。两百多位师生在线上会议室同时聆听并参与了讨论。
会议伊始,南京大学艺术学院何成洲教授发表致辞。他首先对参与和组织本次会议的各位学者和师生表达了感谢。他进一步介绍了本次会议召开的缘由,分享了自己对表演性理论的研究历程,并且期待各位学者能对表演性理论进行跨学科的多维阐述,激发出理论的生命力。
研讨会分上午、下午两场。上午的会议由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何宁教授主持。
会议上午场
南京大学社会学院成伯清教授以《虚实之间——表演何以具有转化力》为题进行发言。他首先指出表演有一个社会演化的历史,并进一步结合情感研究,分析了情感具有表演性的原因和内外条件。他认为表演既表达也创造了其所表征的情感,人的表演成为一种指认形式。成教授进而以社会学视角,指出表演即呈现和传递意义的过程,并梳理了社会学中关于表演的四种理论。最后,成教授讨论了表演作为社会干预力量的形成机制。
南京大学全球人文研究院戴从容教授围绕表演性理论的意义作了发言。她从黑塞的《玻璃珠游戏》一书引入,认为表演性理论的建立是文学对社会介入的一个更具立体维度的走向。她区分了表演的作品和具有表演性的作品,认为后者更强调建构性和施行性。戴教授进一步以乔伊斯的作品、达达主义艺术为例,认为表演性理论可以为文学艺术的跨媒介和跨学科研究提供具有针对性的视角。
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都岚岚教授从文艺的干预力量角度对表演性理论做出阐释。她以具体文学作品为例,分析了戏剧化小说的内部跨媒介现象,认为文学批评应考量文本、读者、语境、体制、世界等不同要素如何相互作用,并产生改变世界的效果。
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钱激扬教授在线上参会,她以表演性理论为参照,对剧作家卡里尔·丘吉尔的《爱与信息》一剧做了案例研究。她认为该剧实现了文字与读者的共谋合作,文本本身体现为生成性的具有算法特征的物,打破虚构与真实的界限,具有一种现实力量。
山东大学人文社科青岛研究院的陈琳副教授从开展中西学术对话,公允阐释、融贯欧美和文学艺术有用论三个方面阐述了她对《表演性理论》一书的心得,并指出文学艺术具有的那种复魅的、不可言说的又带来情感生发的特质,也是表演性的一个重要方面。
太原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的李言实副教授,从西方当代剧场角度,考察了一些剧场演出作品,认为当代西方实验戏剧实现了观演身份的融合和转变,对社会行动具有能动作用。她进一步指出表演性理论不仅可以推动文学艺术研究范式的转变,而且可以体现出文学艺术参与世界建构的能动性。
何成洲教授对上午的发言进行了总结和回应。他首先指出表演作为关键词,在当下学术语境中的重要地位,并进一步对表演与表演性理论、剧场性与表演性、本体认识论与表演性理论做了区分和阐述。最后,何教授结合中国理论创新问题,强调理论创新的重要途径是在不同学科之间进行理论的交叉,以及对西方理论作出在中国语境下的修正。
会议下午场
会议的下午场由戴从容教授主持。
首先发言的是江苏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曾景婷教授,她从世界文学的翻译传播角度,认为翻译传播呈现出一种表演性特征,当把翻译行为和译本本身作为事件时,呈现出译者行为和读者接受的双重生产过程和行动力,并在中西文化交流中产生重要影响。
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许诗焱教授的发言贡献了一个实践的视角。她以自己曾参与的一个莫言演讲集的外译项目为例,描述了涉及立项筹备、翻译出版和海外传播的各种问题,并生动地分析了这个过程中所具有的表演性特征。
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邹理副教授从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以及全球人文的视角对《表演性理论》做了梳理。他认为该书系统地阐述了世界各民族文学共享的意义,认为表演性理论构建了全球人文研究的新范式,展现了中国学者的理论原创性,扩展了中国文艺批评范式在国内外学界的影响力。
南京大学艺术学院李牧副教授从跨学科、跨领域和跨文化三个角度,并结合民俗学研究,阐述了对表演性理论的看法。他认为表演性理论不仅在文学艺术领域建立了新范式,也与国家的宏观政策以及个人在社会上的生存价值都具有关联性。
南京大学艺术学院王诗晓助理研究员从图像学角度,以具体的中西方艺术图像作为案例,讨论了跨媒介表演性在图像学研究中的具体运用,以及古代图像对表演性内容的再现方式,提出跨媒介表演性可以为艺术考古研究提供一个新视角。
南京大学艺术学院石可研究员对当下流行语言的表演性进行了分析。他追溯了现代汉语的形成史,分析了大量的实例,从理论和应用角度阐述了日常语言的大众文化取向和非严肃性特征。
南京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朱禹函老师首先结合自己作为青年教师的经历,分享了《表演性理论》一书对自己焦虑内心的改变。他又以英国王政复辟喜剧为案例,探讨了人物欲望与观看下的表演之间的联系。
扬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高洋老师在线上参会,他针对以“赛博戏剧”为代表的新兴数字艺术实践的表演性问题进行了探讨,认为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VR游戏/剧场,通过“感知具身”的方式,使虚拟世界中的参与者成为行动者,并带来对观演关系本身的解构。
何成洲教授在总结发言中首先指出,由于表演性理论谱系宽广、跨学科的知识视角多元,对其理论的阐释不可避免地呈现出复杂性、矛盾性以及丰富性、互动性的面貌。进一步,他强调在对话式探讨中要有问题意识和聚焦,要关注表演性概念在不同学科领域中的阐释力。何教授又分析了理论构建和文本阐释之间的关系,希望各位学者的研讨成果以论文的形式、对话的姿态在学术期刊上发表。
在会议的最后,何教授代表艺术学院和课题组,对线上线下的参会学者和师生表达了感谢,并期待未来进一步的学术研讨和合作。
来源:南京大学艺术学院
转自:“艺术与学术”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