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纪念中央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专业成立20周年,探索“后疫情时代”心理疗愈和社会介入的多元化解决方案,2023年2月18日至19日,由中央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黄晓红叙事绘画治疗学院联合主办的“大象无形:艺术治疗与社会介入,2023艺术治疗师学术研讨会”在线上举行。
本次学术研讨会由中央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副院长、中央美术学院中法艺术与设计管理学院副院长赵力教授,黄晓红叙事绘画治疗学院院长、临床心理学家、国际艺术治疗师黄晓红博士联合担任本次会议联席主席。以“大象无形”为主题,共设四个分论题:
1、艺术如何疗愈疫情带来的次生灾害;
2、艺术治疗在不同文化土壤中的成长;
3、艺术疗愈在社区;
4、本土学派NDI在国内外的临床应用。
来自十个国家和地区的十余位艺术治疗专家带来的7场主题演讲,3场艺术治疗工作坊,让全球的艺术治疗实践成果得到了充分交流与激情碰撞,共同展现了新时代艺术治疗理念的可能性与包容性。3000余位心理学专家学者、专业艺术治疗师和观众出席或收看了本次会议,交流和分享了新冠疫情期间各国丰富多彩的艺术治疗实践,以及该领域相关科学研究的最新进展。
Opening
开幕仪式
中央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院长、中央美术学院中法艺术与设计管理学院院长余丁教授,黄晓红叙事绘画治疗学院院长、临床心理学家、国际艺术治疗师、大会联合主席黄晓红博士,中央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艺术治疗研究中心副主任徐德斌,新华网融媒体未来研究院院长、媒体融合生产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杨溟教授等出席会议并发表开幕致辞。
余丁
教授,中央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院长,中央美术学院国家艺术与文化政策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
余丁教授在开幕致辞中表示,中央美术学院是国内最早开始艺术治疗教学与科研的艺术高校,硕士专业建设已逾十年,在专业教学、学术研究、国际交流及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了全面进展。2021年设艺术治疗本科专业工作室,同年成立艺术治疗研究中心”,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举办多种形式的艺术治疗系列讲座和工作坊活动,逐步搭建既汇聚国内外艺术治疗的学术资源,又面向广大公众、服务社会实践的平台。2019年,中央美术学院就与黄晓红博士团队、北京桥爱慈善基金会合作,成功举办了“和而不同:国际艺术治疗师大会”。而2023年,在“后疫情的时代”,双方再次合作,希望来自全球各地的艺术治疗师相聚一堂,以本次学术研讨会为契机,加强交流,凝聚力量,探索方向。最后余丁教授预祝本次大会圆满成功。
徐德斌
中央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艺术治疗研究中心副主任
徐德斌在开幕致辞中表示,中央美术学院艺术治疗研究中心是中央美术学院艺术管理教育学院和北京侨爱慈善基金会联合发起建设的科创平台,其目的就是依托央美高质量的专业发展,在引进资源和推出成果的双向上推动央美艺术治疗专业的建设与发展。作为本次会议的支持单位,研究中心一方面感受到来自全球的艺术治疗师们的热情与激励,一方面也感受到了社会各界对艺术治疗事业在中国发展的殷切期待。“过去三年我们经历了全球疫情,现在我们要在后疫情时代去展现艺术治疗的力量,这就需要我们把握机遇,扩大合作,更好地服务社会。”最后他谈到,2023年,央美艺术治疗研究中心将与专家、学者、社会机构紧密合作,在课题、会议、出版、展览以及实验室多方面继续推进,实现艺术与医学、科学、教育的全面合作,并提出要为2024年艺术治疗师大会提前来谋篇布局。
杨溟
新华网融媒体未来研究学院院长,媒体融合生产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央美术学院艺术治疗专业硕士生导师
杨溟在开幕式上指出,疫情产生灾害的影响远远超过了它直接造成的伤害,所以我们更加深切的认识到与社会共建艺术治疗和艺术治疗服务社会的重要性。“如何形成社会积极介入动力机制,提供更多的治疗实践机会,这是目前必须面对并迫切要解决的现实难题。”在发言中杨溟还谈到互联网和AI技术为艺术界所带来的新形势和新机会,当然也带来了新的困难:比如VR等技术,它们的背后都有着对物和生命新的理解,如何建立一种新的生态,迎接伦理机制等诸多方面的挑战。最后,杨溟指出必须更重视媒体的决策,因为它不仅仅是传播者和媒介,它同时也是参与者、连接着研究者与实践者。
Part 1.
艺术如何疗愈疫情带来的次生灾害?
“后疫情时代”,面对新冠疫情带来的次生灾害,如何发挥艺术治疗更大的社会效益,实现专业助人的社会理想?
1.表达性艺术治疗:基于现代科学的古代康复实践
凯茜·玛考尔蒂
美国加州执业临床心理咨询师(LPCC),认证专业艺术治疗师(LPAT),美国艺术治疗学会认证艺术治疗师(ATR-BC),认证表达性艺术治疗师(REAT),心理学博士
玛考尔蒂从舞动、声音、叙事表达、静默四个方面,结合古老的疗愈方式(瑜伽、太极、节律性朗诵、演奏乐器等),为大家讲述这些媒介如何对我们的身体产生了积极作用,详细地普及了有关于表达性艺术治疗的概念。她强调,在疗愈过程中最为重要的环节是用身体和感官去进行感受,而不是只以语言性的咨询进行沟通。古老的实践非常有疗愈性,如果将这种方式投入现代社会的艺术治疗实践,将会为我们带来更多心理、生命健康上的福祉。
2.感觉运动艺术治疗的触觉干预对神经系统的调节作用
科妮莉娅·艾尔伯特
艺术学士,艺术硕士(艺术教育),注册艺术治疗师(AThR),体感创伤治疗师(SEP),有超过40年的艺术治疗师从业经验
艾尔伯特详细介绍了人的神经系统,并解释“触觉”这一感官是如何对我们的身体产生积极作用的。用手部直接接触媒介(如颜料、陶土等),将会比我们间接地使用媒介进行创作要有更好的疗愈效果。这种直接对触觉进行刺激的方式可以帮助我们调节自主神经系统,缓解负面情绪以及创伤。
Part 2.
艺术治疗在不同文化土壤中的成长
来自3个国家的艺术治疗专家带来的2场主题演讲,1场艺术治疗工作坊,让全球的艺术治疗实践成果得到了充分交流与激情碰撞,共同展现了新时代艺术治疗理念的可能性与包容性。
1.表达性艺术治疗中的信仰与灵性
克鲁帕·杰弗里
博士,国际表达性艺术治疗师,艺术总监,艺术家,教师,研究者
克鲁帕·杰弗里专注于创伤知情表达性艺术治疗,结合神圣艺术和“瑜伽/正念”,并对贴近自然的、土著的、传统的艺术形式做出改造。克鲁帕·杰弗里首先引导参会者进行一小段冥想,引导参会者倾听内心的声音,找出关于自身的问题、困惑,然后以视频影像的形式分享了她关于《表达性艺术治疗中的信仰与灵性》的最新研究成果。以她在疫情期间开展的,为了支持印度当地匠人,以手工艺术工具包为创作工具的跨文化培训项目“EXAT”为例,她把从传统文化中提取的人的十二种美德与十二种手工艺对应,用不同的手工包对不同国家和儿童进行培训,最终通过创作的过程和作品进行了三种基于艺术的研究,民族志、艺术志和表达性艺术研究,从跨文化领域强调该地区去殖民化的重要性。克鲁帕博士的方法是非常“自上而下”的。她去接近印度的神性传统,从人类最高的信仰和灵性入手,来拓展她的治疗方法。这是跨越了现代“科学人”与古老的高尚精神之间的界限。
2.马来西亚怀孕少女的内在冲突和人际冲突——一项艺术治疗研究
穆罕默德·马克赞·穆萨
表达性艺术治疗顾问,马来西亚表达性艺术治疗协会(MEATA)主席,心理学学士,心理学硕士
穆罕默德·马克赞·穆萨聚焦于马来西亚的一项社会问题——未婚先孕,非婚生子女是导致杀婴和弃婴的主要因素,未婚母亲不被自己的父母所接受,致使出现抛弃新生婴儿的做法。穆罕默德·马克赞·穆萨的目标是倾听并了解生活在收容所的未婚少女母亲经历意外怀孕、生下新生婴儿并将婴儿送给陌生夫妇收养的感受,他选取了六位未婚先孕少女,开展11次艺术治疗活动,收集
和会谈数据总结出了未婚少女所经历的四大冲突,即心理冲突、精神冲突、身体冲突、社会冲突。这些研究表明,艺术治疗中使用的技术为个人提供了无害的方式来表达他们的情感,这项研究不仅反思和分享她们的生活故事,还帮助处于危机冲突或心理障碍中的个人或群体获得内在疗愈。马克赞的研究不只是跨越了性别和年龄的界限,更是跨越了一个社会规约之下被默认为“不可饶恕”的问题是否能够被诚实面对的一个界限。
3.工作坊:《引导式绘画和双侧身体映射用于创伤疗愈》
科妮莉娅·艾尔伯特
艺术学士,艺术硕士(艺术教育),注册艺术治疗师(AThR),体感创伤治疗师(SEP),有超过40年的艺术治疗师从业经验
科妮莉娅·艾尔伯特以“引导式绘画和双侧身体映射用于创伤疗愈”为题,带大家进行了一场工作坊体验。她表示,此次体验并不全是关于画某个具体的事物,而是关于运动。“我觉得最好的参加工作坊的方式,其实就是我们要做一次按摩。”随后对运动中如何去运用三种原始形状进行了讲解。在工作坊体验过程中,艾尔伯特邀请参与者准备了纸和笔,引导大家关注身体内部的变化,手握画笔通过不断的具有韵律的重复来在纸上进行表达,找到自己原始形状,用原始形状作为一个普遍的原则,去激发出内在的秩序感和结构。并在体验结束后请参与者分享了自己的感受。科妮莉娅的方法是“自下而上”的,她从感觉运动和触觉反应这些特别接近植物神经系统的层面,通过隐性记忆的处理,纾解那些因创伤而潜藏在身体里的无意识紧张,跨越了现代“文明人”与自己身体之间的界限。
Part 3.
艺术疗愈在社区
简·弗里斯·理查森和奥罗拉卢娜·洪尔斯的分享为使用艺术治疗解决社区团体心理问题提供了新思路。
1.疫情环境下的艺术、游戏和治疗:创建联系和建立资源
简·弗里斯·理查森
教育学博士,注册心理健康咨询师(LMHC),注册艺术治疗师(ATR-BC),美国游戏治疗协会认证的注册游戏治疗督导师(RPT-S)
简·弗里斯·理查森围绕具体案例,介绍了她将艺术、游戏与治疗相融合的工作方式,这是一种非常灵活的方式,适合不同发展阶段的儿童,通过实践发现,也同样适合于疫情下的远程工作。理查森指出,艺术不仅仅是看见,还是感受,是一种动态的能量,在疫情的环境下,这种能量的感受也越来越重要。首先,理查森分享了她的游戏室布局,以及实际工作和生活当中所用到的一些玩偶等道具,根据不同的情景,治疗师可以通过游戏、沙盘、绘画等方式找到通道,进入儿童的世界,引导孩子们调动感官,一起把场域扩展开,共同创造与成长。然后,可以通过镜头的移动、光影的变化、大自然与人工环境的融合,让孩子即使是在线上的虚拟环境中,也能与自身、他人、环境创建联系,这种联系是真实的。理查森还表示,将艺术、游戏与治疗相融合,能够帮助我们将艺术作为一种资源,与孩子们进入到深入沟通中,探索他们的经历,同时也能更好地调节自身,艺术也一直帮助、支持着我们,让我们平静下来应对困难的时刻。
2.我的点滴:通过艺术进行自我照顾和情绪调节
奥罗拉·卢娜·沃尔斯
家庭和婚姻心理治疗师,国际心理创伤协会认证的心理创伤学者,创伤研究基金会认证的创伤压力研究专家,表达性艺术治疗师
沃尔斯围绕被疫情中断的种种联系,分享了自己通过艺术进行自我照顾和情绪调节的艺术作品,以及作为一个艺术治疗师,能够帮助抑郁和焦虑人们的策略。沃尔斯首先介绍了表达性治疗连续系统(ETC)、眼动心身重建法(EMDR)、内在家庭系统(IFS)、创伤知情护理(TIC)、大脑结构功能的基础概念及相关性,并指出自我调节是所有创伤治疗的基础,在应对创伤的时候,我们可以把理论当中的一部分融入到我们的方法当中。同时,这些理论方法也汲取了艺术的元素,如在治疗过程中的三个主要目标:恢复个人的创造性生活、连接个人与治疗师之间的空间、使用艺术感受力等都涉及到与艺术相关的概念。将不同的艺术媒介与治疗方法相结合,能够通过从各个角度出发来帮助来访者,也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到究竟发生了什么,如通过艺术与正念的结合,能够帮助我们去观察和意识自己的内在,通过引导式想象,能够使我们放松并激发潜能。随后,沃尔斯分享了在封城期间发起的四个艺术项目——“感恩卡”、“留下你的印记”、“你的字母:我的最佳写作”、“你今天感觉如何”。洪尔斯通过项目的具体操作与理论指导,鼓励大家进行尝试与感受,并指出人们可以从创造性的工作中获得满足感、自豪感,因为创意的基因根植于我们每个人的内在之中。
Part 4.
本土学派NDI在国内外的临床应用
NDI团队以“疫情期间叙事绘画治疗(NDI)在不同国家与地区的社区实践”为题,进行了本土学派NDI的养成之路、疫情期间NDI社区实践的跨文化效用、NDI用于自我陪伴、NDI社区实践跨越地理、年龄和职业界限等事件内容的分享,以及黄晓红博士亲自主持的NDI工作坊,介绍了NDI的起源、发展历程核心理念和作用模式,以及NDI的应用领域及成果。
1.疫情期间叙事绘画治疗在不同国家与地区的社会实践
方香廷
硕士,副教授,二级心理咨询师,内蒙古工业大学社会工作专业教师,MSW教育中心主任及硕士生导师,叙事绘画治疗(NDI)导师,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家庭社会工作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于首涛
博士,社会工作师,内蒙古工业大学社会工作专业教师,MSW教育中心副主任及硕士生导师,叙事绘画治疗(NDI)导师
发言人首先介绍了NDI的起源、发展历程,然后介绍了NDI的核心理念和作用模式,NDI有三宝:“内在力量、外部资源、盼望”,NDI有三段路:“看见自己、接纳自己、发现自己”。从而论证了NDI从咨询师角度是不伤害,从个案的角度是逐步生活化,让个案在NDI的过程中看见自我、接纳自我、发挥自我。最终发言人指出NDI就像推己及人的涟漪,咨询师在NDI的过程中容易反求诸己,从而提高自身的觉悟和促进个人成长,因此NDI是成长的,双向共赢的,不断完善的。
王艳梅
叙事绘画治疗师及培训师,高级家庭教育指导师
发言主题是“疫情期间NDI社区实践的跨文化效用——以服务美籍华裔、拉丁裔、犹太裔独居长者为例”。发言人通过讲述她在疫情期间真实的叙事绘画治疗应用案例,展示了NDI在解决社区、团辅、老年人群心理健康问题上的无限可能,开创了线上治疗室与线下社工1+1>2的合作模式,为解决社区团体心理问题提供了新思路。
董柯君 NDI叙事绘画治疗践行者
发言主题是“回归自心——NDI用于自我陪伴”。发言人通过讲述自身和母亲通过NDI解决心理问题、修复家庭关系裂痕的亲身经历,展示了NDI用于认识自我、接纳自我、提高自我的良好成效,用自己的切身经历展示了叙事绘画治疗的“三宝”和“三段路”。
漆莹 NDI叙事绘画治疗师及培训师
发言主题是“NDI社区实践跨越地理、年龄和职业界限——从灾区儿童、大学生、医护人员到藏区青少年、老师以至封城后的社区长者”。发言人以西藏、河南等地为例专门讲述了NDI用于震后、灾后等特殊情形下的工作实况,拓展了NDI的应用领域,也进一步证实了NDI的广泛有效性。
2.跨学科合作探索艺术疗愈
张骏
华西医院心理卫生中心主任医师,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危机干预专委会常务委员,中国心理卫生协会认知行为治疗专委会委员,四川省心理卫生协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硕士生导师
张骏医生以“跨学科合作探索艺术疗愈”为题,围绕“艺术疗愈的探索”,“艺术疗愈的界定”,“艺术疗愈需要具备的条件”三方面,结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心理卫生中心与四川大学艺术学院师生联合开展的【艺术×设计×心理】跨学科实验艺术项目,分享个人经验与思考。该项目发起于2021年初,艺术学院师生们走入PICU病房,通过调动住院患者的艺术活动参与,丰富其住院康复生活体验,以艺术作品展现患者对生活的理解和思考。
张骏医生在讲座中首先以项目中的摄影、绘画艺术疗愈为例,结合照片、艺术作品与艺术展览,指出艺术疗愈有助于患者表现个人内心世界、增强自我价值感,艺术疗愈的核心在于当事人自身的基础条件、愿望和动力,并最终导向创造活动。随后,张骏医生从患者与艺术家、病房与社区、个人与社会多角度切入,以123社区艺术馆为例,指出艺术疗愈多作用于解决生活中的不完美、不和谐、不真实的感受等情景,此外,艺术疗愈对于文化传承、精神病人的社会功能训练、自我疗愈等方面均有所助力——艺术不只是生活调味品,社会建设需要艺术家的参与。最后,张骏医生回顾了【艺术×设计×心理】跨学科实验艺术项目文献展,强调疗愈之本在于自我认可和社会认可的结合,并进一步指出在艺术疗愈实践中,对于艺术疗愈的主体,艺术创作过程的影响力,疗愈中的生理平衡、心理平衡与社会平衡等诸多方面,我们应不断进行更广泛的思考。
3.工作坊:叙事绘画治疗的团体辅导方案
黄晓红
美国亚莱恩国际大学加州专业心理学院临床心理学博士,美国亚莱恩国际大学加州专业心理学院临床心理学硕士,澳洲蒙纳士大学教育研究院心理辅导学硕士, 叙事绘画治疗法(Narrative Drawing Intervention , NDI)始创人
黄晓红博士用短片回顾了NDI团队这艺术治疗这几年的成长路程,从Aurora女士分享的绘画手掌中得到灵感,引导大家用纸、画笔画出自己手掌并在手掌上画出此刻的感受和想法,与三位参会朋友进行对话,展示她们的绘画图案,分享她们的所思所想,黄晓红博士总结说“我们好像没有一个特定的感觉,当我们展开了叙事,就可以慢慢的把那种复杂的感受讲清楚,最后甚至看到了那种感受。”之后她又以三年疫情为主题,将最深刻的感受变成一只怪兽,画出内心的自己。黄晓红在听完三位朋友分享之后又引导大家在怪兽上面加上有力量的事物等,通过团辅活动让大家除了看到痛苦、悲伤之外,还看到新的希望与生机。
Ending
闭幕环节
赵力
中央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副院长,艺术治疗研究中心负责人,教授,博士生导师
“经过疫情,我们更加加强了对艺术治疗的认识,相信艺术治疗的力量。”中央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副院长赵力在本次论坛闭幕式的发言中表示,本次大会深入讨论了艺术如何面对灾难,如何与不同的文化传统发生关系,如何与社会各阶层进行链接,尤其是在社会上发挥积极的作用等问题。他同时指出,本次会议也面对了艺术治疗在中国发展的现状,预见到了艺术治疗未来几年在中国更加迅猛发展趋势。赵力充分肯定了NDI在国内外的临床应用,认为这样的本土实践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最后,赵力表示正在积极筹备2024年的艺术治疗师会议,希望明年大家可以在中央美术学院再次相见。
黄晓红在闭幕式上感慨道:“每次最后说再见,对我来说都是不容易的。我也非常的感恩,我想感谢大家,感谢所有人对会议作出的努力和贡献。”黄晓红呼吁大家以大象无形的精神,以更开放包容的态度,带着2023艺术治疗师学术研讨会给予的营养,在后疫情时代能够更好地发挥专业助人的理想与力量,以专业理念与技能帮助到更多有需要的人们。
来源:央美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
转自:“艺术与学术”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