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会讯 | 第二届国家话语能力与国际传播能力高层论坛

2022/12/13 17:33:21  阅读:214 发布者:

党的二十大为外语学科研究迈向新征程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外语学科要在“讲好中国故事”中促进国家话语能力提升,通过外语学科的融合发展有效宣介中国主张、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促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

为了更好学习二十大之后外语学科的研究趋势,北京外国语大学国家语言能力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外语与教育研究中心主办,《语言政策与规划研究》编辑部、《出版广角》编辑部与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北京对外文化传播研究基地、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首都对外文化传播研究院协办,拟于20221224日举办第二届国家话语能力与国际传播能力高层论坛,大会特邀国内外知名专家文秋芳教授、王文斌教授、孙吉胜教授、王波教授、姜飞教授、张辉教授、田海龙教授、陈新仁教授、杨枫教授、孙晓萌教授、曲茹教授、冉继军教授、赫琳教授、吴鹏教授、王磊教授等做主旨发言,欢迎相关高校教师、研究生和研究者参会。

·会议议题包括但不限于:

1)国家话语能力建设

2)国际传播能力建设

3)中国对外话语体系建设

4)国家语言能力与国际传播人才培养

· 会议时间及其地点:

20221224

腾讯会议(腾讯会议号:805-128-274;会议密码:121618

· 日程安排

论坛主旨发言内容简介(按发言顺序排序)

\ | /

国际传播能力、国家话语能力和国家语言能力

文秋芳

北京外国语大学 中国外语与教育研究中心/国家语言能力发展研究中心

发言内容简介:本文阐述了国际传播能力、国家话语能力和国家语言能力三者之间的层级关系,即国家语言能力包括国家话语能力,国家话语能力包括国际传播能力。基于三者关系的梳理,本文认为培养国际传播人才应该是外语专业和国际中文教育专业的重要使命。

\ | /

国家外语教育能力与国际传播能力的关系

王文斌

北京外国语大学 中国外语与教育研究中心/国家语言能力发展研究中心

发言内容简介:外语是国际传播的纽带,是行走国际的舟车,是国际传播不可或缺的要素。没有外语的开路、桥接和支撑,国际传播必有掣肘之患,中华文化的感召力、中国形象的亲和力、中国话语的说服力以及国际舆论的引导力势必难以真正发力,中国故事、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等走向国际势必受到阻隔。国家外语教育能力是国家语言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增强外语教育效能、提升国家外语教育能力并高效培养外语人才,是增强我国国际传播力的锁钥。国家外语教育能力强,则国家外语能力强;国家外语能力强,则国家语言能力则盛;国家语言能力盛,国际传播力则兴。唯有用力于国家外语教育的效能建设,国际传播才能真正得力,而其中关键的关键是教师的胜任力。

\ | /

以语言为切入点深入区域国别研究

孙吉胜

外交学院

发言内容简介:当前,随着中国对外交往的深入,尤其是“一带一路”高质量建设的推进,中国需要更多高质量区域国别人才。区域国别人才培养与区域国别研究需要多学科的支撑,如外语、历史、国际政治、国际经济等。外语学科在推进区域国别研究方面具有自己的优势,如外语优势、社会文化基础等。语言作为影响国际关系进程与结果的要素,既是各国间交往的工具,同时也具有建构作用,可以建构存在。对于研究而言,语言具有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意义。因此,语言可以作为一个重要切入点来深入区域国别研究。各院校可基于学科定位和学科基础加强区域国别研究,明确建设重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学科融通,以更好地在区域国别人才培养与区域国别研究方面突出自身优势和特色。

\ | /

美国的战略传播理念及安全话语传播策略

王波

国防科技大学

发言内容简介:从国家安全视角简要介绍美国的战略传播理念,并从多个维度讨论分析美国国家安全话语的传播策略。即:注重多元主体,注重价值观输出,注重机制建设等。在此基础上提出若干启示及策略。

\ | /

德法针对英语以及盎格鲁-撒克逊文明的话语反拨

姜飞

北京外国语大学

发言内容简介:“文化”概念诞生之前,世界话语体系是英法基于殖民主义所建构的“文明-野蛮”的二元对立话语体系;崛起后的德国发明了“文化”,开始重设为“文化-文明”的话语体系;二战后美国成为大国后,“西方”越发地转向盎格鲁-撒克逊文明,法语世界的式微开启了话语理论隐蔽的文化批判。了解这个体系变迁,对于中国如何使用以及是否使用“西方”这个概念或有裨益。

\ | /

批评认知语言学与社会本体论

张辉

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发言内容简介:本文探讨批评认知语言学与社会本体论的融合。在图梅勒提出的社会本体论的“我们模式”和van Dijk关于意识形态理论的基础上,我们指出,他们理论为批评认知语言学提供了有用的分析框架,完成由“个体”向“集体或组群”的视角转向。本文指出意识形态构成了社会集体或组群的社会表征的基础,并讨论了意识形态的构成结构。最后本文讨论了集体话语策略中的认知定位和情感以及在批评认知语言学的视角下探讨意识形态话语的表征方式,指出意识形态的话语表征中,一般认知能力或认知识解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不同表达意识形态的话语策略依赖于一般认知能力或识解。

\ | /

话语互动与国际传播

田海龙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发言内容简介:“话语互动”是我在批评话语分析研究中提出的一个概念,指社会生活中不同层级、领域、和时代的社会活动者通过语言使用相互影响和作用的社会实践过程。为了探究这个过程,我提出了一个包括“三维-双向”分析模式和“双层-五步”分析框架的话语互动研究路径。从话语互动的角度看国际传播,可以把不同国家和不同文化中的表达方式视作不同话语在语言使用上的具体体现,而国际传播则是不同话语之间的横向话语互动。运用话语互动研究路径探究具体的国际传播案例,可以使国际传播研究更加聚焦语言使用,也有助于从语言使用的角度研究提升国际传播能力所涉及的多个话语策略。

\ | /

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视角下的外交话语修辞

——以习主席印尼国会演讲中的身份隐喻为例

陈新仁

南京大学

发言内容简介:跨文化修辞能力是国际传播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国外交思想的话语传播中,合理使用修辞手段可以提升外交话语的可理解性。本报告以习近平主席印尼国会演讲中的身份隐喻为例,尝试引入身份建构理论和概念隐喻理论,探讨国家领导人作为外交话语的关键生产者和传播者如何通过隐喻形象生动、明白易懂地建构中国与相关国家之间的关系身份,一方面可以深化关于跨文化外交话语中修辞运用的理解,另一方面可以拓展身份建构研究的视野,在身份建构理论与认知语言学理论之间找到结合点。

\ | /

国际传播的知识翻译学阐释

杨枫

上海交通大学

发言内容简介:知识翻译学认为,基于各种语言形成的多元知识体系都是世界知识大厦的重要组成部分,翻译就是一种互为彼岸、互为世界的知识旅行和知识存在,是地方性知识的世界性理解、接受、应用和影响的全球化文化行为和社会实践。知识既是翻译的理论,也是翻译的方法,更是翻译的目的。基于此,中国的国际传播就是以国家为目的,致力于汉语知识体系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归属意识的框架、表现、语境、价值、意涵的全球化理解、转化和影响的整体翻译能力。

\ | /

国家语言能力人才培养的国际经验:案例、范式与比较研究

孙晓萌

北京外国语大学

发言内容简介:本研究主要基于伦敦大学亚非学院(SOAS)和法国国立东方语言文化学院(INALCO)建立的历史背景、学科发展和演变进程,及其在国家语言能力人才培养方面的具体实践,阐释英国和法国两国的国家语言人才培养的国家需求、学术逻辑及其具体的实践路径,进而对我国在国家语言能力人才培养和储备方面提出相应的参考借鉴。

\ | /

城市品牌的国际传播与数字文化走出去

曲茹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首都对外文化传播研究院/北京对外文化传播基地

发言内容简介:《城市品牌的国际传播与数字文化走出去》将关注数字文化走出去背景下,城市品牌国际传播的新发展新路径。城市品牌在国际传播的路途中有着诸多困难和挑战,如面向海外传播的城市形象定位不清晰,基于新业态的城市形象海外传播投入力度不足,对城市文化内涵挖掘不够以及与科技的结合不足等问题,需要关注和解决。随着数字科技的发展,新技术正不断渗透到文化的各个领域,包括电影、音乐、传媒等。文化也搭载科技,催生出一批跨界融合发展的诸多新业态。数字技术与文化内容相结合的新型文化业态,成为城市国际传播的重要载体。受国内外市场与政策等相关要素驱动,我国动漫、游戏等数字文化产品逐渐加快出海步伐,为城市的国际传播提升新的力量。

\ |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意义、内容与路径

冉继军

外交学院

发言内容简介:自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提升中华文化的影响力有许多重要论述,为做好中华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提供了根本遵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构成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想要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离不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有效地国际传播。从传播的内容上看,我们需要挖掘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从路径上看,要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让中华文明同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换言之,要坚持中国的灵魂,运用世界的风格,搭建多元的平台,针对细分的受众和培养融通中外的传者。

\ | /

学术话语体系建设路径

赫琳

武汉大学/国家语委科研基地中国语情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

发言内容简介:学术话语是国家话语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亟需加强各学科学术话语体系建设的理论与方法论探讨,助力国家话语能力的提升。学术话语体系是由不同的局部话语整合而成的综合性表达体系,包括话语主体的思想观念体系,言说客体的议题概念体系,言说载体的文本语言分析体系,针对话语受体的阐释体系。对任一维度的着重描写取决于话语建设目标以及学科固有理论与研究范式的特质。要兼顾学术话语的历时特征与共时特征,注重学术话语思想的文化溯源,重视话语研究方法的交叉创新,优化学术话语的对内对外双向传播体系。

\ | /

国家话语能力评价体系思考与个案分析

——以学术评价中的语言因素为例

张天伟

北京外国语大学 中国外语与教育研究中心/国家语言能力发展研究中心

发言内容简介:国家话语能力是国家语言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构建国家话语能力评价体系,需要从多维视角进行。学术话语权是国家话语能力评价的一个重要指标,而学术评价是学术话语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术活动起着导向作用。语言对学术研究的影响越来越受到学界重视,但中国现有学术评价研究较少关注语言因素的影响。通过对国内外 4 种权威的大学排名体系中与语言相关的评价指标和国内不同类型高校对教师学术能力的考核标准进行考察,研究语言因素在现有学术评价体系中的显性和隐形作用及其传导机制,我们发现学术评价中的语言政策是一种隐性的语言政策,受到经济、政治、文化等语言外因素和语言管理、语言信念等语言内因素的影响,显性的量化评价指标在传导机制中起主要作用,语言政策在学术评价中的动态调整体现了能动性与客观世界的互动关系。

\ | /

修辞与外交话语的国际传播

王磊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发言内容简介:修辞学伴随着西方政治中的权力博弈发展起来,一方面是突破家庭出身获取政治影响力的手段,另一方面也是政治精英与政府、民众等进行政策辩论的工具。修辞是实现和掌握权力的关键因素。柏拉图认为修辞要影响“灵魂”,对不同的类型要采用不同的话语策略。伊索克拉底认为话语的艺术是“智慧和荣誉”的艺术,伟大的修辞应该致力于“伟大而光荣的事业、人类的福祉和共同的利益”。亚里士多德强调修辞是说服的艺术。西塞罗提出修辞应该“证明、取悦和说服”。昆提良认为修辞与品德相关。从修辞学的视角出发,外交话语的国际传播要定义外交政策的世界贡献、国家利益诉求,要注重应对问题的多元语境,针对不同层面,寻求多层表述。

\ | /

“理性讨论、精准劝服”:外交话语的语用论辩研究路径

吴鹏

江苏大学

发言内容简介:外交话语本质上是一种论辩性话语,合理(经得起主要受众的批判性检视)且有效(能够为主要受众所接受)是其内在要求。从理论本身完备度、理论契合度和实践指导性三个角度评判,语用论辩学(Pragma-Dialectics)为分析和评价外交话语提供了一条较为理想的研究路径。从语用论辩学的理论视角出发,报告探讨了外交话语的论辩分析、评价的对象和方法,并结合新时代中国外交的现实需求,分析了中国外交话语论辩分析的重点议题。

转自:“外语学术科研网”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