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经典重铸与当代拓展”国际学术研讨会召开

2022/12/12 10:48:51  阅读:149 发布者: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 20221234日,“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经典重铸与当代拓展”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湖北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召开。会议由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一流学科、“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经典重铸与当代拓展”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课题组主办。中外专家学者就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重返经典文本”与“拓展当代问题”展开交流和对话。

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阐释学高等研究院院长张江教授在致辞中谈到,此次国际学术会议召开是国内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界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重要举措,希望华中师范大学文艺学团队在国内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领域继续走在前列,并为世界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全国马列文论研究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党圣元研究员在致辞中强调,要把马克思主义原典的“元阐释”与“具体阐释”相结合,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形态和当代形态不断推进与深入。

华中师范大学校长郝芳华教授出席开幕式并致辞。会议开幕式由华中师范大学人文社科资深教授、重大项目课题组首席专家胡亚敏主持。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经典重铸与当代拓展”国际学术研讨会开幕式 会议主办方供图

本次会议有五场大会发言和四场分组研讨。大会发言主要围绕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重返经典”“对话域外”“中国立场”三个方面展开。

重返经典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校长张政文教授认为,在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经典重铸中,迫切需要重新设计与安置文艺理论话语与文艺思想语义、文学评论与艺术评论、问题导向与学科导向三重关系。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文学部主任张跣教授指出,马克思《巴黎手稿》强调必须从社会历史运动的过程中寻找克服异化的物质力量。扬州大学姚文放教授从方法论等维度重新解读了马克思“艺术生产”概念。上海社会科学院马驰研究员认为马克思“人类解放”的主题为世界各国无产阶级寻求自身解放提供了重要的伦理尺度和实践探索路径。浙江大学王杰教授指出马克思主义美学传统中存在的人类学维度对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理论建设和实践具有重要方法论意义。上海交通大学宋伟教授强调马克思将“世界历史变革”作为现代悲剧冲突根本矛盾,赋予悲剧美学以新的现代性历史意义与价值。胡亚敏阐释了马克思晚年人类学笔记中的研究转向和世界意识,为世界各国社会发展道路的多样性提供探索的理论基础。

线上参加“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经典重铸与当代拓展”国际学术研讨会部分学者 会议主办方供图

对话域外

澳大利亚人文科学院院士、新南威尔士大学哲学讲席教授保罗·帕顿深入探讨了德勒兹与马克思和文学的关系,指出资本主义局限的根本原因在于资本主义与生俱来的资本本身。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美国杜克大学刘康教授以2022年德国马克思专题特展为参照,指出马克思的超前性思维为今天重新思考全球化和逆全球化等问题具有引领作用。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大学彼得罗夫教授提出了一种“历史社会学”的研究方法。瑞典哥德堡大学大流士·杜斯特教授认为,马克思批判的根本特征是一种从历史时刻的生成角度进行的批判,即投射性的历史化批判。国际知名批评理论家、杜克大学肯尼斯·苏林教授阐述了各类文化理论与“全球英语”和“没有国界的英语”的多样性与复杂性。美国德克萨斯州立大学罗伯特·塔利教授通过以马克思主义为导向的文学空间研究揭示了西方资本主义及其背后的资本逻辑。大卫·梁赞诺夫奖获得者、陕西师范大学日籍学者玉岡敦梳理了日本《共产党宣言》翻译史。四川大学傅其林教授论述了东欧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亚当·沙夫的马克思主义语言哲学。

中国立场

今年是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发表80周年,聚焦《讲话》精神的阐释成为关注的重点。吉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张福贵认为,《讲话》是一种历史事实和现实精神的互动存在,应从历史、政治、伦理三个逻辑层面进行历时性和现实性的客观评价。山东大学谭好哲教授强调,重视《讲话》方法论意义有利于将新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话语建构与创新建立在科学方法的基础之上。中国社会科学院丁国旗研究员指出,“革命的政治内容和尽可能完美的艺术形式”的统一才是《讲话》关于文艺批评标准具体、完整、辩证的论述。湖南师范大学赵炎秋教授从指导思想、学科体系等方面论证毛泽东文艺思想对中国特色文学理论的形塑。湘潭大学季水河教授认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文艺批评标准,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境界。南京大学汪正龙教授强调马克思主义经典文艺思想的中国化时代化是一个如何与本土语境相结合的实践问题。陕西师范大学李西建教授认为,深入总结党的文艺制度建设的成就和经验,可为新时代社会主义文艺发展繁荣和话语体系创新提供思想引领与理论借鉴。江西师范大学赖大仁教授强调了意识形态论对于拓展和深化文艺本质特性与价值功能的作用。西北大学谷鹏飞教授指出“中国语境”对马克思主义文学阐释学“中国问题”的价值。华南师范大学段吉方教授强调要从具体文艺评论实践出发。上海大学曾军教授提到中国接受马克思主义后展示的创新能力。中国艺术研究院刘永明研究员认为“意识形态”概念经历了由形式所指到内容所指的过程,完成了从科学性到革命性、从社会形式范畴向主体性范畴的转换。

会议设置了四场分组讨论。围绕经典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文本及文本群、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与西方当代文论、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跨文学和跨文化研究、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与中国当代问题展开。来自美国、俄罗斯、澳大利亚、瑞典、日本等国家及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吉林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山东大学、四川大学等国内科研机构与院校的80多名中外专家学者以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参会并讨论。

本次国际学术研讨会加强了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与世界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对话和交流,有利于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深入推进,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将在中外专家学者对话中继续走向世界。

转自:“中国社会科学网”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