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网讯 党的二十大是在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在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系统研究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增进全国科学社会主义研究工作者的学术交流,11月19日,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九届科学社会主义论坛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在北京和南京举行,主题为“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论坛由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和南京师范大学联合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部、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联合承办,《马克思主义研究》编辑部、《世界社会主义研究》编辑部联合协办。
▲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党委书记、副院长、研究员辛向阳致辞并作主旨报告
论坛开幕式上,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党委书记、副院长、研究员辛向阳致辞并作主旨报告。辛向阳表示,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了一系列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研究课题。比如,提出“三个务必”;强调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强调“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十三个方面成就”概括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强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六个坚持”;强调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和本质要求等。站在历史的交汇点上,广大科学社会主义领域的研究工作者,应当坚定历史自信,把握历史主动,增强担当意识,提高创新能力,从新问题、新课题、新实践出发,突出整体性、系统性、学理性,作出有深度的研究阐释,不断推动科学社会主义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创新。
▲ 南京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研究员宋喆致辞
南京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研究员宋喆致辞。
▲ 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王刚主持开幕式
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王刚主持开幕式。
▲ 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蒋其琴副教授主持主题报告第一环节
主题报告第一环节,由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蒋其琴副教授主持。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陈曙光以《“第二个结合”的重大意义》为题作了主题报告。他从历史基础、群众基础和民意基础三方面阐明了“第二个结合”的重大意义。他认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奠定了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以来,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命运与共的生命共同体,构成互相成就的关系。没有马克思主义的激活,就没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今天;没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的土壤,就没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繁荣兴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活出高品质,长成参天大树,恰是因为“中国的历史传统中本来早就有着马克思主义的种子”。中华文明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发展奠定了群众基础、历史基础、民意基础、心理基础、文化基础。没有这个文化土壤,马克思主义绝不可能活出今天这般风采。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院长、研究员王承哲以《二十大报告和新时代的哲学主题》为题作了主题报告。他指出党的二十大确定的主题就是时代精神和时代风貌的集中彰显,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到党的创新思想,从伟大建党精神到团结奋斗的精神状态,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目标。这一主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时代的主题,充分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要义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实质,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哲学社会科学深化研究的使命任务。
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王传利以《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重心转移与中共百年奋斗的世界历史意义》为题作了主题报告。他指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重心先是英国,后来转移到法国、德国和俄国。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后,中国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取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成就,充分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日益成为世界社会主义的中流砥柱。巴黎公社和十月革命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而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和重大成就,尤其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巨大成就,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冷战结束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一度被动的局面,将成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历史上的第三个里程碑式的重大事件,推动世界历史由大西洋时代进入太平洋时代,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史、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
华中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岳奎以《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式现代化》为题作了主题报告。他指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中国共产党从中国国情出发,探索并形成符合中国实际的正确道路。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探索的领导力量,这就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内在重要构成和关键性内容。任何离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理解,都难以达到彻底和充分的程度。阐明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关系,有利于更好地理解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本质特征。
中国社会科学院直属机关党委副书记、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部主任、研究员刘志明以《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题作了主题报告。他指出,道路问题直接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兴衰成败。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国情,注定了中国必然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百年来,坚持从我国国情出发,敢于突破条条框框和既有模式,独立自主地探索符合中国实际的道路,坚持走自己的路,是我们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立足点,也是党和人民事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根本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深刻内涵,决定了新时代新征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必须始终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坚持中国的事情按照中国的特点、中国的实际来办。
▲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执行院长李楠主持主题报告第二环节
主题报告第二环节,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执行院长李楠主持。
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陈金龙以《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系》为题作了主题发言。他从三个方面解读了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系,一是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相伴相随;二是以中国式现代化的创造,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三是以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世界观方法论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湘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李佑新以《习近平总书记对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大贡献》为题作了主题发言。他阐释了习近平总书记对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大贡献,主要集中在五个方面,一是习近平总书记与时俱进地阐明了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态度和原则;二是习近平总书记高度评价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提出和阐述了文化自信的问题;三是习近平总书记梳理和揭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现代意义和价值的重要思想内容;四是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和论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第二个结合”的重大问题;五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大任务,并在多方面实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江西财经大学党委副书记、研究员龚剑飞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生成逻辑、丰富内涵与重大意义》为题作了主题发言。他认为,从生成逻辑看,新的飞跃是历史逻辑、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的辩证统一;从丰富内涵看,新的飞跃不仅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层面构建了新形态,而且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层面开创了新样态,同时在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精神层面展现出新面貌,放射出强大的真理光芒。新的飞跃作出了划时代的重大贡献,要求全党强化理论自觉、坚定理论自信、实现理论自强,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征程中推动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走向世界、影响世界。
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蔡文成以《深刻领悟全过程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属性》为题作了主题发言。他阐释了全过程人民民主这个理论的重大意义,指明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价值、原则、制度、实践和效能。他认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规律认识的基础上,创造性提出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大理念,并大力推进、全面实践。他从三个方面阐述“全过程人民民主”,一是充分认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大意义;二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论述;三是全过程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属性。
江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刘焕明以《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全面推进》为题作了主题发言。他围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全面推进这一问题,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全过程人民民主理念并大力推进,使先进的民主价值和民主理念不断被转化为科学有效的制度安排和具体现实的民主实践,开创出人类民主政治文明新形态。十八大以来的十年,是全过程人民民主全面推进的十年,具体表现为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政治保证不断加强,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制度体系日益完善以及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技术支撑持续强化。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部副主任、研究员贺新元以《21世纪需要什么样的马克思主义》为题作了主题发言。他认为,每一个世纪都有自己的问题,都需要有解决问题的相应理论且能产生出这种理论。世界怎么了,人类往何处去,“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怎样建设世界”,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需要回答的“世界之问”。“世界社会主义向何处去”,“世界历史性存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应如何引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这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需要回答的“时代之问”。对“世界之问”和“时代之问”的科学回答,是21世纪所需要的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内容,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和时代维度的集中体现。
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副部长、教授段妍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的实践路径》为题作了主题发言。她认为,习近平总书记提到了党找到了自我革命这一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我们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打赢反腐败的攻坚战和完善自我革命的制度体系。
在专家学者发言环节,大家纷纷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例如江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韩桥生以《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鲜明特征》为题,阐明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三个统一。
江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李丽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重要论述的科学内涵和体系构建》为题,以问题呈现为逻辑,围绕新时代为何要推进科技创新、推进什么样的科技创新,如何推进科技创新展开论述。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张瑞涛以《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传统文化根基》为题,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生成伴随着历史的演进、国家的发展、民族的进步,融入并升华了中华民族的理想、意志、情感、性格,深深彰显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团结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创造精神和伟大梦想精神。
燕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柴勇以《“两个确立”是党在新时代取得的重大政治成果》为题,阐述了“两个确立”的重大意义和现实价值。
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教授胡海波以《以唯物史观和正确党史观总体把握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为题,指出唯物史观和正确党史观不仅为研究和阐释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奠定了科学性的基础,而且为总体把握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奠定了方法论基础。《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坚持以人民立场、实事求是原则、大历史观与唯物辩证的方法从总体上阐明了党的百年奋斗的壮阔历程,是一部以唯物史观和正确党史观总体把握党的百年奋斗历程的纲领性文献。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谢迪斌以《“三个务必”是奋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实践遵循》为题,指出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重点强调“三个务必”,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领导人民奋进历史征程的实践自觉,体现中国共产党担当初心使命、推进自我革命、坚持斗争精神的清醒认识。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副教授、博士生导师王维国以《中国式现代化的精神底色》为题,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实践原则。
黑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王秋以《“六个坚持”: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为题,从“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必须坚持自信自立”“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必须坚持胸怀天下”来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教授康晓强以《党的二十大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新发展》为题,围绕“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十三个方面成就”展开论述,贯彻“六个坚持”,把握好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立场观点方法。
李楠以《党的自我革命理论、逻辑与实践》为题,指出勇于自我革命的伟大实践,是党跳出“治乱兴衰的历史周期率”,实现长期执政的自觉之实践和自信之答案。
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王洪树以《全过程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属性》为题,指出全过程人民民主彰显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先进性,是人类政治文明发展史上政治形态最先进的民主政治;全过程人民民主彰显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高尚性,是人类政治发展史上价值目标最为高尚的民主政治;彰显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阶级性,是人类政治文明发展史上阶级性最鲜明的民主政治;彰显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广泛性,是人类政治发展史上主体最为广泛的民主政治;彰显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真实性,是人类政治发展史上最真实的民主政治;彰显了社会主义民主的绩效性,是人类政治发展史上最管用的民主政治;彰显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引领性,是人类政治发展史上最具吸引力的民主政治。
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刘勇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可逆转的历史必然性》为题,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不可逆转历史进程的必然性在于: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科学理论指导、人民利益至上、把握世界大势、抓住主要矛盾、正确发展道路、重视战略策略、发挥制度优势,弘扬先进文化,勇于自我革命。
重庆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郑洁以《数字经济赋能高质量发展》为题,指出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我们需要加快发展数字经济,助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包炜杰以《“马克思-皮凯蒂之问”:共同富裕的两种路径及其当代回应》为题,他认为,马克思共同富裕思想的阐释路径表现在“破”与“立”两个方面:一方面深刻批判了资本主义财富积累与贫困积累的悖论根源,论证了资本主义条件下实现共同富裕的不可能性;另一方面坚持生产决定分配、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形式和结构决定分配方式等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从而“就生产而言分配”。
长沙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教授陈万球以《中国式现代化的政治伦理意蕴》为题,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是世界现代化的组成部分,但比起西方国家,中国属于后发追赶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承载着中国几代人的梦想。
浙江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蓝汉林以《习近平总书记运用历史文化治国理政的历史智慧与文化效应》为题,从“习近平总书记化用文史的统计分析”“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历史智慧”和“习近平总书记‘出史入道’的文化效应”三个部分展开论述。
河北经贸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柴艳萍以《如何理解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为题,围绕着“为什么说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西方现代化是什么样的现代化?为什么西方现代化不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为什么西方现代化不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什么中国式现代化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如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意味着什么?”等上述7大命题阐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与人类文明新形态。
广东药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刘小龙以《深刻理解中国式现代化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事业》为题,指出带领14亿多人口整体迈入现代化,无疑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事业,需要从历史成果、制度优势和文明版图等维度深刻理解,更需要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伟大实践中准确把握。
湖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刘少华认为,打赢网络意识形态斗争,就必须要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决打赢网络意识形态斗争的重要论述指导下,做好新媒体的舆论工作,坚持依法治网和以德治网相结合,提高网络技术监管能力,加强网络安全教育。
广东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仇小敏以《立志于做新时代好青年》为题,指出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的征程上,广大青年要抓住时代赋予的大好时机,坚定理想信念、紧扣时代脉搏,立志于努力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新时代好青年。
辽宁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李玉珂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论述》为题,强调了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性,分别从历史、理论和实践逻辑三个方面进行阐释。
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张浩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实现新飞跃的依据、逻辑与路径》为题,一是论证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飞跃”的实质及评价标准,二是论证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实现新飞跃的内在逻辑,三是论证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飞跃的实现路径。
重庆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徐茂华以《自我革命是跳出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为题,指明了自我革命之所以成为跳出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是因为自我革命体现了跳出历史周期率的真理性、人民性、时代性和实践性。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张天勇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文化逻辑》为题,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三大逻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文化路径的结晶”“人类文明新形态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中创造出的一种新文化、新文明”。
温州大学发展规划处处长、高等教育研究院院长、教授夏春雨以《深刻领悟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为题,指出党的二十大同意把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写入党章,将其作为中国式现代化五大特征和本质要求之一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体现了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为我们全面深入理解新时代实现共同富裕的重大意义、战略目标和实践途径提供了理论指引。
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教授、厦门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副院长李丹以《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人坚持胸怀天下的历史经验》为题,指明中国共产党是放眼全球、胸怀世界、致力于为人类作贡献的政党,百年来党积累了坚持胸怀天下的宝贵历史经验。
长沙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余乃忠以《“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概念之辨》为题,指出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在概念上存在三个方面的不同:一是中国式现代化贯穿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程;二是中国式现代化既推动国内现代化,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三是中国式现代化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了中国方案。
王维国主持论坛闭幕式,王刚作论坛总结。
中国社会科学院科学社会主义论坛是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工程系列论坛之一。科学社会主义论坛自创办以来已经成功举办了八届,为我们在交流中分享观点、在沟通中凝聚共识、在研讨中增进友谊以及为建立科学社会主义研究领域的学术共同体,提供了重要平台和良好契机。本次论坛引起全国各地的科学社会主义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学界同仁的高度关注。据统计,本次论坛共收到500余篇征文,在线直播观看人数达37000多次。通过举办本次论坛,有助于推进学界全面深入系统研究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好、宣传好、研究好、阐释好党的二十大精神。
转自:“中国社会科学网”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