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会议回顾|第四届三校博士论坛“艺术与形式”圆满举行

2022/11/17 11:01:24  阅读:290 发布者:

20221112日,由南京大学艺术学院、北京大学艺术学院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联合(轮流)举办的三校艺术学博士论坛于线上开幕。本次会议由南京大学艺术学院主办,本次三校博士论坛议题为:“艺术与形式:非还原性、表演性与策展性”。

论坛开幕式由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周计武主持,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何成洲教授、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彭锋教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史论系主任陈岸瑛教授先后致辞。他们对艺术学理论未来的发展进行了思考和展望,并对三校之间的学术交流活动表达了肯定与期望。南京大学艺术学院博士研究生郑钲作为学生代表进行发言并代表南京大学对友校参会的老师和同学表示了欢迎。发言结束后各位同学老师通过视频会议进行了合影留念。

论坛的第一场发言主题为“艺术史、图像与形式”,由南京大学博士生姜文主持,清华大学张敢教授与陈岸瑛教授进行评议。

北京大学的栗琳同学发表了题为《从屏风到“透屏”:一个中国艺术史中的屏幕媒介研究框架》的发言,从中国当代新晋出现的视觉艺术装置对传统中国绘画艺术形式的回溯中发掘“屏”的图像与媒介物质性流变。北京大学的朱也同学以《五代王处直墓室壁画中“折角屏风”的两种解读》为题,结合墓室空间等因素对墓室壁画中的“折角屏风”进行了分析。清华大学的Ellen Zhu(朱爱伦)同学以《中国装饰风格对北美设计的影响:以好莱坞摄政风格为例》为题,分析了源自欧洲的中国装饰风格与20世纪北美兴起的好莱坞摄政风格之间的联系。南京大学陆彦雪同学以《唐瑞兽葡萄镜之“形式的生命”:基于形式分析的一个中国艺术史案例》,将福西永的形式分析理论和中国艺术史案例进行嫁接。北京大学的肖瑶同学以《布雷德坎普图像理论的三个面向》,指出了其理论的政治面向、科学面向以及生命面向。南京大学的姜文同学以《论潘诺夫斯基的风格观》为题,对潘诺夫斯基对风格问题的思考进行了分析。南京大学的李星同学以《平面性:克拉克现代主义图像分析中的形式线索》为题,围绕克拉克对现代主义图像的分析,重新探讨不同于格林伯格和后现代主义的形式线索,即“平面性”。南京大学的张紫柔同学以《艺术自律的现代性面相:迈耶·夏皮罗艺术史论中的“形式”与“经验”》为题,围绕夏皮罗对现代艺术的考察中所指出艺术形式问题进行探讨。

张敢教授对同学们通过形式进行的历史图像研究予以肯定并给出了自己的建议。他认为,形式是美术史研究的核心问题,形式语言是决定作品价值的重要判断标准之一,美术史研究要和视觉文化研究拉开距离,对形式语言的判断是艺术学理论专业学生必须要具备的一个能力。陈岸瑛教授则通过形象、风格、视觉表征以及艺术自律四个关键词,对后半场进行了评议。他指出,跨媒介性是所谓“形象科学”的应有之义,对风格的认识则需要在历史的脉络当中进行比较研究。在在现代主义图像形成的问题上,他强调要考虑不同层面的现代性经验进入绘画的的过程当中涉及到的视觉表征问题,以及这个过程中艺术自律与艺术介入之间的相互关系。

论坛的第二场发言以“形式、媒介与展览”为题,由北京大学博士生朱也主持,南京大学尉光吉老师进行评议。

清华大学的潘超同学以《混杂与协商:霍米·巴巴理论视阈下的奥奎·恩维佐的展览策略构建》为题,对当代艺术领域中第三世界和身份生成的构建进行分析。南京大学的郑钲同学以《“声音即演员”:论当代剧场艺术研究的声音转向》为题,指出了后剧场时代中的“声音转向”和“听觉转向”。南京大学的傅令博同学以《逐字剧形式的文本结构和叙事策略》为题,对逐字剧结构和交流模型进行分析,阐释了逐字剧创作的“再戏剧化”倾向。北京大学的李斯扬同学以《作为创作的策展、强策展与弱策展?:关于策展性的一个思想片段》为题,为策展性进行了界定,并对策展创作历史进行了梳理。清华大学的方民同学以《“拟像”与“拟真”:“绘画动态”的跨媒介形式演变》为题,对绘画跨媒介行为的源流与文脉线索进行了分析。北京大学的常江雪同学以《自然形式的机械再现:浅析装置艺术<远程临场的风>中的美学议题》,重新思考在机械艺术图景下人与自然的关系。

尉光吉老师对以上参会同学的发言依次进行了评议。他首先就后殖民的理论指出了作为思想家的霍米·巴巴与作为策展人的奥奎·恩维佐之间内在的相通性。其次对于剧场中的声音转向问题,他肯定了其在现代戏剧研究中具有的重要价值,并补充分享了一些值得发掘的相关文献。在论文写作上,他辨识了傅令博同学在对逐字剧研究当中所采用的形式分析模式,以及李斯扬同学在关于强策展与弱策展的研究论文本身中所体现出的一种策展性。此外对于拟像与拟真这两个关键词,他联系起鲍德里亚的理论,讨论了由时代所提出的有关于现实性的问题。最后对于“远程临场的风”这件作品,他指出“风”作为一个古今中西艺术作品中的经典因素在技术化时代如何呈现的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论坛的第三场发言以“当代艺术与形式分析”为题,由清华大学博士生黄浩立主持,北京大学董丽慧老师进行评议。

清华大学的司一珂同学以《杰夫·昆斯艺术中的形式、技术和生产》为题,对形式与技术的关系进行了思考。清华大学的黄浩立同学以《从形式展示到对话实践:以格兰特·凯斯特观念与行动批评理论谈当代公共艺术创作转向》为题,指出了对话性实践的创作范式为当代公共艺创作带来新的可能。清华大学的王子云同学以《物质与形式:先锋派、技术与媒介变革中的物质性问题》为题,通过对艺术史典例的回顾,对艺术与技术媒介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南京大学的过嘉会同学以《在现代与后现代之间:论弗雷德的“物性”批评》为题,对弗雷德的物性批评做出梳理并指出其“通感式”批评的特点。南京大学的陈静弦同学以《从“非物质”展看利奥塔崇高美学》为题,通过对利奥塔美学的反思为当代艺术和策展方式提供新的可能。北京大学的肖梦涯同学以《数字复制时代艺术光韵的转向-从图像到艺术家》为题,指出在技术更迭的时代中艺术价值与光韵的发展问题。

在评议中,董丽慧老师表示同学们已经开始能够透过物象研究本质的问题,从而更好地阐发了论坛有关于“形式”的主题。她指出司一珂同学在对昆斯艺术的研究中展现出了探究一种“元艺术”的可能性,为梳理当代艺术的内部逻辑提供了一条不止于批判性的线索。她对格兰特·凯斯特的行动理论涉及到的诸概念进行了更为细致辨析,并提出这样一些理论对中国的公共艺术可能具有的启发和影响。在物质与形式的问题上,她对“物”所具有不同含义进行了细分,指出王子云论文标题中的“Modality”即“模态”一词能够为我们理解所谓“形式”的提供新的思路,并提示了我们如何在弗雷德的“物性”研究基础上取得更具原创性的研究成果。此后她表达了个人对于利奥塔“非物质”展览的浓厚兴趣,并指出对此类展览的研究一方面为学术性策展提供了思路和方法,另一方面也是我们反思其效果的一个契机。关于光韵转向的问题,她则是以格罗伊斯的《In the Flow》一书为例,谈及了灵韵复归问题的学术脉络,并提示如何延展前人的观点从而将灵韵的回归落到人所具有的特殊品质上。总体来说,她认为六位同学选题新颖,有突出的问题意识,并期待大家未来都能够做出对学界以及社会具有突出贡献的研究。

闭幕式由南京大学艺术学院李牧副教授主持,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赵奎英教授进行致辞。赵老师代表南京大学艺术学院对参会的老师和同学们表示感谢并对本次论坛进行了总结。赵奎英老师认为艺术没有形式就无法存在,无法显现它自身。当代艺术的物质材料和媒介发生了改变,所以艺术的形式必然发生改变。因此,艺术形式是一个前沿的话题,具备相当大的思考空间,也是当今学者必须要讨论的一个问题。南京大学艺术学院李牧副教授在总结发言中提到,三校乃至更多不同学校之间的相互合作是相当重要的,也是良好的学术生态现象,希望这样的现象能够延续下去也为未来的艺术学发展带来更大的生命力。

下届主办方博士研究生代表北京大学艺术学院肖梦涯同学对会议的选题表示认可并向各校的评议老师和发言同学致敬,也期待能够与大家在下一届的论坛中相见。下届主办方教师代表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李洋教授也进行了发言,他对艺术学学科的同学们进行了寄语,并希望三校论坛这样小而精的论坛能够有更多的学术交锋!

承办单位:南京大学艺术学院

协办单位: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学术支持:《文化研究》《艺术理论与艺术史学刊》

来源:南京大学艺术学院

转自:“艺术与学术”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