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5-6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编辑部主办,江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江西师范大学欧美研究中心承办的第六届全国世界史中青年学者论坛以线上视频会议的形式召开,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南开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吉林大学、中山大学、厦门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数十所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八十余位专家学者参加本次论坛。
会议开幕式由江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副院长徐良教授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主持全面工作)罗文东研究员,江西师范大学副校长姚弋霞教授,江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院长李平亮教授,《世界历史》副主编、编辑部主任徐再荣研究员先后致辞。
世界历史研究所党委书记罗文东研究员致辞
罗文东书记指出,在举世瞩目的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胜利闭幕不久,举办第六届全国世界史中青年学者论坛,无疑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学术价值和历史意义。他代表世界历史研究所,对百忙中参加论坛的领导和专家学者表示热烈的欢迎,对会议承办方表示衷心的感谢。他希望本次论坛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唯物辩证的历史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历史研究和历史科学的重要论述和党的二十大精神,在对我国世界史学科建设的成果和经验进行回顾和总结的基础上,积极探讨新时代世界史学面临的前沿问题和理论方法,推动世界史的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对策研究融合发展,为加快构建中国自主的世界史知识体系做出应有的贡献。
江西师范大学副校长姚弋霞教授致辞
姚弋霞副校长首先对与会的嘉宾和专家学者表示诚挚的欢迎。她介绍了江西师范大学的发展现状、该校世界史学科的发展沿革、学术团队和重要学术成果。目前,江西师范大学世界史学科已经成为江西省梯队建设最完备、团队力量最强、科研能力最突出的学术重镇。她对论坛的召开和顺利举办表达了良好祝愿。
江西师大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院长李平亮教授致辞
李平亮院长感谢《世界历史》编辑部对江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的信任,把承办本届论坛的重任交给了本院世界史学科。他介绍了学院世界史学科建设状况,尤其在欧美、东南亚和马达加斯加研究方面的办学特色。他指出,全国世界史中青年学者论坛在国内世界史青年中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对推动国内世界史学科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世界历史》副主编徐再荣研究员致辞
徐再荣副主编介绍了本次论坛的筹备过程,并表达了对会议承办方的感谢。他指出,自世界史学科升为一级学科以来,在学术研究、教学队伍、人才培养、期刊建设和国际学术交流方面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但应该看到,目前国内世界史学科仍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如学科规模和影响力相对较小;地区国别史学科存在不均衡发展问题,研究力量主要集中于少数大国,不少国别史研究领域却后继乏人;在关注和回应重大现实问题上尚未发挥自身应有的优势;世界史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建设仍需加强。他希望本届论坛的召开对世界史青年人才的成长和世界史学科建设起到积极的作用。
开幕式结束后进行了四场大会主旨报告。报告会由《世界历史》副主编、编辑部主任徐再荣研究员主持。
北京大学人文学部副主任、历史学系王立新教授做主旨报告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世界史学科评议组联合召集人、北京大学人文学部副主任、历史学系王立新教授作了题为“国际冲突何以发生:20世纪国际关系史上的错误认知及其根源”的报告。他从微观层面解读了国际冲突发生的原因,并用20世纪国际关系史上的实例进行阐释。他认为,决策者对国际局势的误判导致了国际冲突的发生,错误认知产生的根源包括族群中心主义、错误的历史类比、幼稚的经验主义、一厢情愿的想法、僵化的意识形态透镜等因素。因此,在大国竞争和对抗重新兴起的时代,避免误判、避免因误判引发的国际冲突是非常紧迫的重要问题。
吉林大学国际关系研究所所长刘德斌教授做主旨报告
吉林大学国际关系研究所所长刘德斌教授作了题为“百年之变与国际关系研究的几个问题”的报告。他分析了俄乌冲突与百年之变的关系,西方学界对百年变局的研究从“历史的终结”到“历史的回归”的理论转变,以及百年之变大背景下国际关系理论需要研究的五个问题。他呼吁在“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的转折关头,世界史学者需要不断构建新的理念和方法,承担更多知识构建的责任。
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邢来顺教授做主旨报告
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邢来顺教授作了题为“德意志帝国学界的‘民族边疆’追求与跨国文化民族主义”的报告。他阐述了德意志民族文化共同体认知与“民族边疆”追求及其遭遇的危机,“语言边疆”范式下的德意志“民族边疆”勘察,以及基于“民族边疆”的跨国文化民族主义关切。他认为,德意志帝国学界的“民族边疆”追求是近代德国民族主义思潮的延续,是学界对小德意志统一方案缺憾的不满表达和学术修正,是文化共同体取向下捍卫域外德意志民族语言、习俗和文化的民族主义努力,目的在于强化“民族边疆”的德意志归属。
首都师范大学全球史研究中心主任刘文明教授做主旨报告
首都师范大学全球史研究中心主任刘文明教授作了题为“全球史书写的多元实践及其发展趋势”的报告。他从学术史的角度解读了全球史的发展脉络、研究路径、研究领域、研究方法和发展趋势。他认为,全球史的研究路径呈现出从概念想象到多元实践的趋势,研究方法呈现出从理论分析到实证研究的趋势,研究对象呈现出从宏观叙事到微观个案的趋势,研究视角呈现出从流动对象到网络节点的趋势,参考史料呈现出从二手资料到原始资料的转变。
本届论坛分为五个小组进行小组研讨,每个小组分别进行两场讨论。与会学者在分组讨论中简要阐述各自的参会论文,重点讲述论文要探讨的问题、核心观点和学术价值。每篇论文都设有专门的评议人。与会学者本着相互尊重和平等讨论的精神认真研讨,会场气氛热烈,互动频繁。
论坛主题发言合影(部分)
本届论坛还专门安排6位中青年学者做主题发言。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朱明教授作了题为“中世纪晚期的跨区域交往与佛罗伦萨城市变迁”的发言;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国际关系学院高艳杰教授作了题为“国际关系视野下的海外华人史书写:历史脉络、理论探索与实践路径”的发言;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王超副研究员作了题为“联邦德国基辛格政府对民主德国的经济政策(1966-1969)”的发言;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翟韬副教授作了题为“美国在第三世界涉华宣传研究(1949-1969)”的发言;江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吕晓燕副教授作了题为“社会公正与经济可行:威廉·贝弗里奇的养老金计划及其调整(1941-1946)”的发言;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刘晨副研究员作了题为“灾害、瘟疫与17世纪前期日本国家治理的转型”的发言。
“全国世界史中青年学者论坛”是《世界历史》编辑部创办的学术交流平台,旨在加强中青年学者的学术交流,促进世界史研究人才的成长,面向全国50周岁以下中青年学者征稿,并经编辑部审读和专家评选,根据投稿论文学术质量确定最终参会人选,入选论文将择优在《世界历史》刊发。本届论坛受到国内中青年学者的广泛关注,共收到征文196篇,从中择优选出了63篇论文参加论坛。本次论坛的议题包括:(1)全球视野下的文明起源和文明互动;(2)世界历史上的战争与和平问题;(3)近代以来大国兴衰及其原因;(4)人类历史上的疾病、卫生与环境问题;(5)跨国、跨区域视野下的社会经济变迁;(6)历史视域下中国与世界的互动;(7)其他地区国别史研究前沿问题。
江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会场
【本文由中国社科院世界历史研究所 杜娟 供稿;江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供图】
本文转自:世界历史编辑部公众号
转自:“智库中国”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