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明德新声
9月24日上午,由西安交通大学新闻与新媒体学院主办、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等协办的“第三届媒介与社会思潮传播论坛暨2021年中国社会思潮新媒体传播与影响报告发布会”在陕西高速神州酒店召开。来自政府、业界、学界关于媒介与社会思潮传播领域的领导、学者、媒体人和各高校师生参加了论坛。本次论坛共包括开幕式、嘉宾主旨演讲、“2021年中国社会思潮新媒体传播与影响研究报告发布会”、自由发言、圆桌论坛、闭幕式六个部分,旨在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新闻传播、社会学等学科,促进学科相互对话,汇聚政府、学界和业界跨界交流,以期从跨学科、 多元协同治理视角出发, 为媒介与社会思潮传播研究拓展新空间。
陕西省委网信办主任柯昌万、西安交通大学社科处处长贾毅华出席开幕式。西安交通大学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成进致欢迎辞,西安交通大学原党委书记、新闻与新媒体学院教授张迈曾,陕西师范大学原党委书记、陕西省社科联主席甘晖教授,陕西省委宣传部理论处处长高宝荣分别致辞。开幕式由西安交通大学新闻与新媒体学院院长马忠主持。
论坛现场
马忠院长主持论坛开幕式
在论坛开幕式现场致辞中,成进部长作为校方对学校和学院进行了介绍,表达了对与会嘉宾的欢迎。他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新闻舆论工作和网络意识形态工作, 为媒介和社会思潮研究提供了原则遵循。 论坛设置了多个议题,都是当下备受关注、急需探讨的重要议题。期待各位专家学者进一步解放思想、 凝聚共识,交流新思想、提出新方案、绘制新路径、产出新成果, 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成进部长致欢迎辞
张迈曾教授在致辞中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自觉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什么是“问”?说到底其实就是需求,就是在研究解决事关党和国家全局性、根本性、关键性的重大问题上拿出真本事、取得好成果,于理论与实践的双重层面反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我国正处于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难度最高、挑战最多的现代化进程,其中遇到方方面面、大大小小、明明暗暗的理论与现实难题,尤其是对于社会思潮这样一个关乎社会秩序稳定、人民安定团结、国家长治久安的思想意识层面的难题,既是党和国家迫切需要解决的,又是学术工作者以饱满的热情和扎实的专长技能“顶上去”的最好机遇。
他说,自从参加首届论坛之后,一直在持续关注论坛进展。他认为,对媒介与社会思潮传播这个重大时代课题展开研究,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工作提供理论借鉴和现实参考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围绕人文社科研究如何敏锐观察并持续回应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新现象、新情况、新问题谈了三点期待:人文社科研究要高度契合党和国家需求重大需求;学术研究要把“研究真问题”与“真研究问题”统一起来;人文社科研究要注重跨学科视野和方法。不同背景专家学者参加同一个的课题研究是必要的,甚至很多时候会别开洞天。谁早认识到这一点,而不是挂在嘴上,谁就更加主动、积极地实践,谁早主动地去联合不同学科学者做同一个课题,谁就在多元知识的整合中更多地实现科研成果创新。 同时,开放的视野需要理性的认识和浓烈的情怀。
张迈曾教授致辞
甘晖主席认为,论坛讨论主题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是进一步学习贯彻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新闻舆论工作重要指示、深度研讨马克思主义指导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现实之理论,以及推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相关研究工作守正创新、开创新局的重要实践。对当前社会思潮传播研究,他给出了几点看法,首先,在众声喧哗时代,社会思潮研究一定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引领作用;其次,一定要坚持跨学科研究的方法,才能解决社会发展重大的理论和现实问题;第三,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工作必须要紧扣社会关切,与时俱进推进特色化发展。
甘晖主席致辞
高宝荣处长在致辞中谈到,“明德教授连续三年举办‘媒介与社会思潮传播’学术论坛,为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实际工作提供了理论依据。课题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并产生了较大社会影响。2022年,国际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国内疫情多点散发,这都成为中国社会思潮传播的变量。但与此同时,十四五规划正稳步推进,党的二十大即将召开,同样能够影响社会思潮的趋势走向。”同时,对社会思潮传播研究提出了三点注意事项。第一,坚持科学指导;第二,认清传播逻辑;第三,树立引领意识。并且期待专家学者能够分享最新研究成果,探讨新形势下主流舆论宣传引导工作的经验与问题,共谋引领社会思潮的创新路径。
高宝荣处长致辞
主旨演讲:政府、学界、业界多元协同共议社会思潮治理之路
主旨演讲环节由西安交通大学新闻与新媒体学院副院长孙鹤立主持。陕西日报社总编辑张连业、武汉大学原党委副书记、武汉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院院长骆郁廷教授,南开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原《科技日报》总编辑刘亚东教授,宁夏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宫京成教授、西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来向武教授、华商报社副总编辑李明、西安交通大学新闻与新媒体学院吴锋教授分别做了题为《提升媒体舆论引导能力的思考与实践》《网络空间的思想互动及其引导》《对外开放是中华民族走向未来的必由之路》《新时代·新媒体·新传承:当前社会思潮媒体传播研究问题导向的三个指向》《社交媒体网络结构与社会思潮传播:框架、模体与优化》《社会思潮治理的媒体视域》《基于多圈层耦合的重大突发风险事件媒介化治理能力体系建构》的主旨演讲。
其中,张连业总编辑根据一线前沿实践,从习近平总书记对陕西日报创刊80周年作出重要指示讲起,结合近年来陕西日报在坚持主旋律宣传、正确引导舆论方面的大量案例,认为主流媒体一定要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原则,扛起舆论引导的政治责任,不断时间好“四力”,让主流媒体在新闻传播与舆论引导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张连业总编辑主旨发言
骆郁廷教授从马克思主义学科视域出发认为,聚焦于网络空间思想互动的有效引导,提出思想互动需要全时引导,贯穿网络信息生产、信息传播、信息接收、信息融合、信息反馈的全过程。空间层面,网络思想互动需要全域引导,在多变中把握方向,主导引导;增强分工合作,形成协同引导;综合运用多种手段、渠道资源进行引导、精准覆盖领域、分发渠道进行网络空间思想互动的全域引导。
骆郁廷教授线上主旨发言
刘亚东院长引出了乌卡时代(VUCA)的概念。乌卡(VUCA)是Volatile(易变的)、Uncertain(不确定的)、Complex(复杂的)和Ambiguous(模糊的)四个英文单词首字母的缩写,其意味着在全球面临疫情反复冲击、国际局势波谲云诡的背景下,未知和不确定性已经成为时代的主旋律,各类社会思潮沉渣泛起、暗流涌动,给中国的国际传播制造了新的挑战与机遇。他提出国际传播与国内传播日渐趋同,“内外有别”必将走向“表里如一”。国际传播的目的在于推动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融合,国际传播应当成为新时代中国文化进步和文化创造的有机组成部分。
刘亚东院长线上主旨发言
宫京成教授依据多年社会思潮传播研究积淀指出,问题意识是决定一项课题研究价值与创新的关键要素,也是导引课题研究进路的灵魂所在。随后,他展示了一组2022年度国家社科基金立项项目高频词,引出了主旨演讲的核心议题——当前社会思潮媒体传播研究问题导向的三个指向,即新时代、新媒体、新传承。
宫京成教授线上主旨发言
来向武副院长聚焦近年来社会思潮传播最盛的社交媒体平台认为,我国的社交媒体网络,虽然规模庞大,节点主体多元、连接关系复杂,但由传统媒体和各类组织所主办的社交媒体,具有引导舆论、传播主流信息的核心能力。因此,利用社交媒体网络中的模体结构,在提高整个社会传播效率、实现社会动员、应对各类危机、建构社交媒体舆论安全体系方面,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
来向武副院长主旨发言
副总编辑李明从媒体视域分别从疫情危机下的舆情危机、话语体系建构、叙事框架创新、算法与意识形态安全等方面展开主旨演讲。他指出,疫情危机之下酝酿舆情危机,舆情事件应对能力不足,舆情应对理念没有跟上社会思潮和舆论场域的新变化,体制内叙事框架同民间舆论场也出现日益分歧的趋势,负面信息超载叠加,舆论场域缺少理性客观的正面信息。
李明副总编辑主旨发言
吴锋教授针对重大突发风险事件媒介化治理,认为媒介化社会加速了风险社会的媒介化转型,媒介化治理成为推动国家治理能力与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必然之举,已成为风险治理研究的新视角。重大突发风险事件媒介化治理能力的生成机理是一个多圈层耦合型能力框架,涵盖制度逻辑、历史逻辑、实践逻辑。
吴峰教授主旨发言
排行榜发布:回望2021思潮社会影响力,展望未来思潮传播大趋势
主旨演讲环节结束后,西安交通大学新闻与新媒体学院教授、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所长、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大众媒介与社会思潮传播研究》首席专家李明德教授发布了团队历时一年时间所完成的《中国社会思潮新媒体传播与影响报告(2021)》。报告内容包括社会思潮传播力排行榜、社会思潮论争热点及趋势、传播特点及影响、典型事件及言论分析等,并对2022年社会思潮新媒体传播进行了展望。
李明德教授发布报告
根据研究报告所得出的新媒体传播影响力排行榜,2021年中国十大社会思潮依次为:民族主义思潮、泛娱乐化思潮、女性主义思潮、民粹主义思潮、人道主义思潮、消费主义思潮、英雄主义思潮、“普世价值”思潮、个人主义思潮、历史虚无主义思潮。
回望2021年,民族主义持续高涨,与历史虚无主义产生对抗;泛娱乐化思潮呈现出正面效应回落,负面效应增强的新态势;女性主义思潮遭受“污名化”,但传播热度持续高涨;民粹主义思潮在疫情背景下更加“如鱼得水”;人道主义与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形成论争;消费主义思潮依旧暗流涌动,呈现出新的样态;英雄主义思潮暂露头角,首次进入前十;“普世价值”思潮沉渣泛起,值得引起重视。
总体来看,2021年,在新媒体空间传播影响最大的十大社会思潮呈现出与疫情防控和民生问题相向而行的特点。
一是文化民族主义回归值得关注,呈现出热点频发、总体趋热的态势,并更多表现出理性、务实的特点;
二是泛娱乐化思潮与女性主义思潮相伴而生,相关探讨对进一步优化就业市场,增强社会保障等具有积极意义:
三是人道主义和个人主义形成对照,有助于国民素养的提升和个人主义的消退;
四是疫情加持和国内外环境压力进一步促进了民粹主义的传播和影响,民粹主义的传播呼唤社会治理能力提升;
五是英雄主义与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传播形成客观论争态势,负面思潮对正向思潮传播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与2020年相比,疫情仍然是2021年度社会思潮传播的关键影响因素,成为众多社会思潮触发和探讨的起点和重点;但与去年不同的是,民生问题所引发的相关社会思潮传播已经在数量和关注度上迅速攀升,成为2021年度社会思潮新媒体传播重要的特征和表现之一。另外,2021年度社会思潮研究报告在前两年报告基础之上,通过大数据算法技术更精准地获取了社会思潮传播地域分布情况,北京、长沙、上海占据了2021年社会思潮传播城市和省份分布的前三,这既与疫情发展态势相关,也呈现出一定的经济发展水平的相关影响。
展望未来,课题组认为,中国社会思潮新媒体传播将呈现以下特点:第一,民族主义和新自由主义的论争将持续进行;第二,人道主义思潮将呈现新的高度;第三,泛娱乐化思潮将得到抑制;第四,民粹主义思潮将继续升温;第五,消费主义将更加流行。
为此,课题组建议,首先,利用新媒体做好民族主义、英雄主义思潮的引导和引领;其次,做好对个人主义的批判和引导;再次,切实提高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消解民粹主义的传播危害;最后,继续合理引导泛娱乐化思潮和消费主义,防范对主流意识形态的侵蚀。
自由发言:学界、业界联动跨学科碰撞思维火花
随后,与会专家学者围绕主旨演讲、研究报告进行了自由发言。
南开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刘亚东在点评环节认为,课题组对社会思潮的根源和特点、传播主体的特点和趋势做了非常细致的研究分析,在信息搜集上做了大量工作,给出了指向性非常明显的结论、政策建议,结构性完整。在多元化社会里要允许不同声音存在,另一方面不能放任,要加以适当引导。
宁夏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宫京成教授认为,报告具有重要资政作用和重要学术价值,如果报告持续发布将会成为当代中国舆论史的重要记录。
西安外国语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黄建友提出当下社会社会思潮传播带来了社会治理新难度,这是当前及相当长时间内学术研究的难点。社会思潮传播研究让我们看到了社会的复杂性。
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李娟教授认为,文化是新媒体传播与社会思潮传播的土壤,社会思潮是社会现实的反映,传播是文化的生产性因素。新媒体与社会思潮传播之间是复杂的双向建构关系,需要众多领域的专家学者进行孜孜不倦的研究。
西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来向武副院长认为,以往研究注意到近些年国家舆论安全面临重大问题,网络形态下意识形态的斗争正在加剧,因此做社会思潮的研究尤为重要。
西安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杨江华教授认为,社会思潮和重大事件是双向建构的关系,重大事件孕育思潮,思潮引领事件传播的方向。媒介与社会思潮传播论坛为社会学的纵深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参考。
《中国科学报》陕西记者站站长张行勇认为,报告与团队一贯的学术风格一致,总是做到极致、做到最好,现在的研究也逐渐形成了交大品牌,期待看到更多研究成果,团队成长得更快。
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党总支书记李重认为,疫情当下能如约展现报告成果,对李老师表示感谢。期待在经济、文化、不同阶层的人群方面有更深入的研究,为网信办预判提供帮助。
圆桌论坛:学科交融、跨界交锋
9月24日下午,论坛设置了两场学科交融、跨界交锋的圆桌论坛。第一场圆桌论坛由西安交通大学新闻与新媒体学院吴锋教授主持,西安外国语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黄建友院长、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李娟担任评议人。来自上海师范大学、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北京外国语大学、华商报社、西安交通大学等9位发言人从学界与业界不同视角,针对当前媒介与社会思潮传播分享了自己的观点。
第二场圆桌论坛由《中国科学报》陕西记者站站长张行勇主持,西安交通大学新闻与新媒体学院蒙胜军副教授、助理教授张铁云担任评议人。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中国传媒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高校的学者,围绕论坛主题分享了自己最新研究成果。
最后,李明德教授主持闭幕式,蒙胜军副教授对论坛进行了总结。论坛从近百篇论文投稿中评选出了3个一等奖,6个二等奖,7个三等奖,并举行了颁奖典礼。
转自:“新传学苑”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