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樟青苗简报|黄炜:万事开头难,做好第一篇微观实证经济学论文
2022/7/27 9:33:52 阅读:228 发布者:
2022年7月23日14:00-16:30,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教授,Economics of Transition and Institutional Change的联合主编黄炜老师应邀香樟青苗线上讲座,讲座题目为“万事开头难:做好第一篇微观实证经济学论文”。本次讲座由展金泳老师主持,香樟经济学术圈学者、第五期香樟青苗计划学员参加了本次讲座。
黄炜老师是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教授,Economics of Transition and Institutional Change的联合主编。曾经担任国家经济研究局(NBER)博士后研究员。黄博士于2016年获得哈佛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于2011年获得北京大学国家发展学院经济学硕士学位,于2008年获得北京大学物理学院物理学学士学位。他的研究领域是公共经济学、劳动经济学和卫生经济学。他的研究兴趣在健康、教育、社保和中国经济等领域。他的研究成果已发表于Nature,REStat, AEJ-AE, JoLE, JDE, JEP, JEBO, SSM,和《管理世界》,《经济学(季刊)》,《财贸经济》,《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世界经济文汇》等学术刊物上。
黄老师首先从论文的古今定义出发,指出论文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也是描述学术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黄老师表示,论文和等待是学者在学术圈生存的必要而非充分条件。能够在好期刊上发表的论文终究是稀少的,理应被我们辩证看待。诚然,发表的论文是一种稀缺资源,但在写论文之前我们应当建构自己的学术品格,从约束自己做起,在此基础上才能再谈如何写好论文。老师推荐了国内外优秀期刊供大家阅读和学习,并提醒学员们论文写作中要注意遵守学术道德规范。
然后,黄老师谈到了写论文的准备工作。他认为进行经济学论文写作需要具备阅读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数据分析处理能力、图文表达能力和中英文写作功底,并且需要事先学习计量经济学、统计学、微观经济学等课程,同时也强调了stata软件操作学习的重要性。在研究方法的选取上,黄老师提出方法的复杂性和论文的好坏没有关系,一篇成功的论文应当是重要的故事与适当方法的完美结合。关于论文写作的时间规划,黄老师与大家交流论文写作和论文发表的时间,大多数同学回答半年内或者2-3个月完成论文写作,但投稿到发表大概是2年甚至更久,这一差异往往可能反映大家在写作阶段投入的时间不够或者工作不足。黄老师以自己2013年发表的第一篇学术论文为例,向同学们论证了论文是时间的产物,介绍了一篇高质量论文的写作流程与投稿周期。他认为论文是时间的产物,鼓励学员们要有耐心,坦率地面对时间的投入,将大量时间与精力投入到一篇论文的写作当中。
其次,黄老师重点介绍了如何进行论文的选题和构思。通过抛出选题的灵魂三问(“你感兴趣什么?别人都做了什么?你能做啥?”),他强调好的选题是一篇论文成功的百分之六七十,论文的选题必须从作者自身的兴趣与比较优势出发,并大量阅读相关领域的高质量文献,反复思考论文的研究意义与学术贡献。好题目不是简单的X对Y,开始做一个题目就把它做透彻,挖掘并呈现出这个题目最核心的点。之后黄老师以自己已经发表的两篇论文为例——“Health, height, height shrinkage, and SES at older ages: evidence from China”和“One-child policy and the rise of man-made twins”,向学员们分享了论文的选题、构思、投稿与返修过程中的宝贵经验。黄老师为我们展示了如何从常见现象中提炼科学问题,并在总结相关文献和数据后,分析现象背后的经济学含义,发掘实证研究的学术价值,启示我们要留心挖掘出政策背后蕴含的经济学意义,讲好中国特色政策背后的故事。
再次,在数据与分析方面,黄老师强调大家要加深对数据的了解,鼓励学员们在熟悉中国数据的同时,要多去了解美国、欧洲等西方国家的数据,更深入地学习和借鉴西方国家的数据和方法。在为世界经济学研究贡献“中国方案”时,既要重视中国国情,也要关注适用于世界的普适性。此外,黄老师还从简约式估计(Reduced-form estimation)和结构式估计(Structural estimation)的角度介绍了常用的微观计量方法,并列举了丰富的实证案例,结合自己的实操经验,对DID的应用分析进行了详细论述。
接着,黄老师通过“写、写、写”谈到论文写作环节应该得到充分的重视,学员们要提升自己“卖”论文的能力。具体而言,学员们要不断修炼“如何透过现象看本质”、“如何与现有文献相联系”和“如何提升文章的高度”这三个方面的能力。在进行英文写作过程中,切忌将中文直译成英文,遣词造句应该尽量简单、直接、明了。
之后,黄老师与学员们分享了个人的心得和体会。其一是,在阅读国际学术论文的过程中可以学习方法和思路,但不能全盘接收和无脑推崇。其二是研究中避免“问题复杂化、方法繁琐化、思想肤浅化、写作痴呆”的误区,其三是不断修炼学术研究的必备素质,努力做到在文章发表过程顽强“熬鹰”,选择学术生涯时认真思考“你是对的人吗”,并谈及了高校教师“非升即走”的现状以及“学术自由”和“财务自由”的现实。黄老师对大家寄予了殷切期望,呼吁大家共同努力让关于中国的研究问题可以再多一些,让世界了解一个真实的中国,向学术高地进发!万事开头难,我们加油!
转自:香樟经济学术圈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