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实录 |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法学期刊的创新与发展学术研讨会

2022/5/16 9:55:31  阅读:313 发布者:

20224月,《国家“十四五”时期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划》印发,要求以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为主题,以提升学术原创能力为主线,加强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为支撑,加快中国学术的国际化步伐,深化人文交流,在博采众长中形成中国学术的大视野、大格局。在此大背景下,时值中国政法大学70周年校庆之际,为在《规划》指出的三大体系下,共同推动《政法论坛》向更高层次发展,助力“双一流”建设,514日,中国政法大学《政法论坛》编辑部、中国政法大学“双一流”建设工作办公室在北京召开“‘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法学期刊的创新与发展——加强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研讨会。

 

会议开幕式由中国政法大学副校长时建中主持。时建中指出,“三大体系”的建设是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出发点、落脚点,也是中国政法大学的使命与担当。法大一直致力于“三大体系”的建设,并将其写入法大“十四五”整体事业发展规划。作为学术交流的平台、窗口和阵地,学术期刊在“三大体系”建设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值此法大建校70周年之际,《政法论坛》和学校“双一流”建设工作办公室共同举办这次重要会议。

 

开幕式上,中国政法大学校长马怀德代表学校致辞,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张泰源受姜培茂主任委托致辞。

 

校长马怀德代表学校对与会专家学者的支持表示感谢。他指出,“双一流”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部署,也是新时代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引领性、标志性工程。近年来,中国政法大学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我校重要讲话精神,着力推动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建设。更加突出人才培养、服务国家战略、争创世界一流的建设导向,坚持以中国传统、中国实践、中国问题作为学术话语建构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提炼出具有中国特色、世界影响的标识性学术概念,加快中国学术走出去步伐,为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提供有力智力支撑。他强调,学术期刊是学术研究的重要支撑、学术传播的重要载体、学术交流的重要平台、学术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在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方面始终承载着重要使命。《政法论坛》是中国政法大学1979年创办的重要学术刊物,始终坚持守正创新,形成了独特鲜明的办刊风格。希望借助此次研讨会,重点探讨如何提升学术期刊的办刊质量和学术引领能力,引导学术研究立足中国的实际,服务国家战略布局,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贡献力量。

 

张泰源指出,首先,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工作。202159日,总书记给《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回信时指出,高品质的学术期刊就是要坚守初心、引领创新,展示高水平研究成果,支持优秀学术人才成长,促进中外学术交流。其次,也提到2022425日,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再次对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提出了明确要求。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论述为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的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学术期刊是学术传播和交流的重要窗口,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重要阵地,也是社科工作者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重要载体。其三,充分认可《政法论坛》的学术引领作用。国家社科基金从2012年开始,对全国206家社科类重点学术期刊进行资助,《政法论坛》是国家社科基金首批资助期刊,多年来已逐渐成为中国法学界最重要的学术平台之一。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将继续支持优秀学术期刊的建设和发展,希望中国政法大学也继续努力发挥学术和人才优势,不断运用新技术,持续整合新资源,力争在“十四五”时期推动《政法论坛》再上一个新台阶,努力打造世界知名的哲学社会科学期刊品牌,为积极推进“双一流”建设,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促进中国学术大众传播、世界传播作出更大的贡献。

 

会议主题发言环节由《政法论坛》主编刘艳红主持。

 

西南政法大学校长付子堂指出,五院四系的发展史折射出了新中国法学教育的发展史,这部历史目前正迈向中国式现代法学的“三大体系”基本形成的阶段性目标。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法理学者们辛勤耕耘,做到了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在与世界法理学的交流中不忘构建自身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中国式现代法学“三大体系”的逐步形成,是学术研究积累,法学研究方法精进,实践驱动引领的成果。面对新发展阶段,我们应在“三大体系”建设中时刻不忘初心、回顾历史、关怀实践,使中国式现代法学“三大体系”更加完善、更好地发挥作用。

 

华东政法大学校长叶青指出,推进新时代社会主义政法大学“双一流”建设应注意以下三点:一是构建有中国特色的法学学科。大力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法理学、法哲学等基础学科,积极鼓励发展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二是构建有中国特色的法学学术体系。系统推进法治理论体系、知识技能体系、教材体系的整体构建。三是构建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有必要根据不同的表达对象设计不同的表达方式与表达内容,并构建与之配套的评价机制。希望《法学》《华东政法大学学报》能够与《政法论坛》一道,引领法学学科、学术、话语三大体系的创新发展。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王轶指出,构建中国自主的法学知识体系,在法学“三大体系”建构过程中居于核心和关键地位。建构中国自主的法学知识体系,一方面涉及“怎么看”的问题。我国现有的法学知识体系中有相当大一部分内容属于对域外法学知识的借鉴和吸收,需要以我为主,对这些域外法学知识进行全面、认真的分析,保留适应中国法治建设的内容,摒弃不适应中国法治建设的部分。另一方面涉及“怎么办”的问题。应当立足中国实际,立足中国人分享的价值取向、解释前见、技术偏好与法律传统,对事实判断、价值判断、解释选择、立法技术、司法技术等问题都做出契合中国实际,契合中国需要的回答,只有有效解决中国问题的方案,才有可能成为具有世界意义的方案。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副校长姚莉指出,为办好一流学术期刊,法学期刊应当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坚持举旗定向,关注学术立场,坚持和弘扬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学术立场和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指导地位。二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打造专业编辑队伍。严格落实期刊责任编辑制度,依法执业,落实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培训制度。三是找准办刊定位,做出风格特色。应当综合考虑稿源分布、历史传承和学科资源因素,打造特色栏目。四是保持战略定位,注重基础研究。应当处理好热门选题与基础研究的关系,也要处理好名家名作与青年佳作的关系。五是注重国际交流,讲好中国故事。应该探索走出去战略,注重与国际学术共同体的交流合作。

 

西北政法大学副校长王健指出,好的法学期刊具有很多标准来评价其重要性。站在作为知识的载体与依托的视角上,好的法学期刊总是与好的法学院校相联系,而好的法学期刊也是好的法学院校的标志。有远见的法学院院长,都会将打造一份法学刊物作为事业发展的重要任务。就学术期刊在“三大体系”建设中的作用而言,期刊与“三大体系”的关系是兼程并进的,一旦有知识创造与传播,都需要期刊发挥载体作用。“三大体系”与期刊之间的内在互动,作用和反作用的相互关系等内在的规律和特点都需要深入法学学科体系的具体领域进行梳理,从而认识和推动“三大体系”建设的任务。

 

北京大学法学院院长潘剑锋指出,期刊建设要加强“三大体系”建设,首先应立足中国实际,面向中国问题。话语表达应当具有积极意义和影响力,对国家建设、社会进步具有促进作用。其次,应当增进国际交流。我们应当重视外文期刊的建设,注重国际交流与国际影响。最后,应当尊重学术规律。学术期刊必须尊重学术规律,更多反映基础性的研究、体系性的研究、针对性的研究,各种研究应对立法界、司法界发挥积极作用。

 

清华大学法学院院长申卫星指出,建设“三大体系”归根结底需要扎根中国大地办法学教育,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这是“三大体系”讨论逻辑的出发点和基点。在此基础上,425日,习近平总书记发出了自主知识体系建设的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和时代之问。总结法学教育的三大体系的建设,有赖于习近平总书记的四问。围绕中国之问,要大力发展全面依法治国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围绕世界之问,要发展能够托起人类命运共同体涉外法治体系;围绕人民之问,应该发展提升人权保障的法治回应能力;围绕时代之问,应该发展有利于科技创新同时消除由此带来伦理和法律风险的,包括计算法学、生命科技法学在内的新兴学科体系。

 

主题发言环节最后,刘艳红主编进行总结。刘艳红指出,《政法论坛》将秉承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建设的理念,提升学术的原创力,积极探索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增进与兄弟院校期刊的沟通合作,加强国际学术交流;充分发挥平台资源,巩固期刊特色优势,拓展主题研讨等新兴栏目,注重对青年学者的学术培养。

 

“双一流”背景下如何发挥法学期刊在学科体系建设中的作用

 

平行论坛一:第一单元

 

平行论坛一的第一单元由中国政法大学制度学研究院院长李树忠、上海政法学院副校长郑少华主持,主题为“‘双一流’背景下如何发挥法学期刊在学科体系建设中的作用”。

 

主题发言: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王利明认为,为提高刊物的学术水平、学术影响力,应当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办刊要和学校的学科建设结合起来,刊物一定要成为学校的学科建设的重要抓手。第二点是刊物要办出特色,避免千刊一面。刊物应不断优化栏目,定期讨论选题,对稿件进行适当选择。第三点,办刊要崇尚学术,以学术为本。要从构建中国法学自主知识体系出发,不断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和方法创新,而刊物所刊载的文章的质量最好还是要注重文章的创新性。第四点,办刊要有一套好的制度。应将程序制度化,每个环节具备严格的制度保障。最后是做好新媒体的宣传工作。

 

中国政法大学法律史学研究院教授朱勇首先探讨了中华法制的价值体系与学科体系的关系。就中华法制学科而言,概括总结、深入研究,不仅能够刻画描述历史文化现象,而且也能够准确总结社会历史规律。就中华法制的学术研究而言,需要加强有关价值体系的分析和探索,进而丰富中华法制的价值内涵。中华法制的核心价值有两条,一是维系大一统的国家格局,二是维系中央集权的体制。通过对中华法制价值体系的概括与探讨,有助于我们更准确的把握中华法制。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所研究员孙宪忠认为,拿学术专著、报纸、互联网媒体和学术期刊等几种主要学术载体来做比较,就能够清楚地看出来学术期刊的不可替代的学术引领作用。期刊主题比较集中,追求长期效应,学术规范、学术引注非常扎实,所以思想性、学术性水平最高。他提出应以三个问题意识提升我国民法学的研究思考。首先要强调中国问题的意识。从民法的角度看,我国转型社会的特点特别明确,学术期刊在支持立法、支持国家法治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次是现实问题与重大问题意识。应当集中学术力量关注社会当前的问题,为国家建设、人民利益、现实问题提供理论支撑。最后他提出了三点建议,一是明确创新创造的基本出发点,二是将学术做实,不做虚妄之言,三是尊重学术的基本逻辑。

 

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陈兴良认为,就发挥法学期刊在法学学科建设当中的重要作用而言,应当要兼顾理论性的法学知识和实践性的法学知识。一方面应当加强对理论法学的研究,特别是理论法学的论文发表。另一方面在部门法中也应当重视理论研究。法学期刊并不是简单的发表现有的或者已有的成果的平台,而是要设置一些话题,倡导某种风格,对法学学科的体系建设起到引领作用。

 

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张明楷指出,针对建立中国法学自主的知识体系,第一是要注意不管法学研究还是期刊,不能为体系而体系。刊物应当立足中国实际,解决中国的真实问题。第二是各个刊物应当办出自身特色,重视读者,尤其是重视本科生的需求。第三是应当识别真创新与伪创新。最后是刊物既应当是一个学术市场,供大家投稿,也应当有计划地安排约稿,在约稿过程中以真正解决中国问题为目的。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韩大元指出,第一要重新反思何为学科,何为学科体系以及学科存在的价值。但如不按学科规律,尽管一些学科体系看起来越来越完备,但是可能恰恰跟不上时代与社会发展的需求。第二是在强调中国学科特色的过程中,应把思路从中国法学与世界法学转向世界法学中的中国法学,因为世界法学离不开中国法学。第三,作为期刊应当引领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自主的知识体系是推进“三大体系”的核心与思想来源,自主的知识体系应具备历史性、主体性、原创性与体系性,同时具有开放性与包容性。第四,期刊不应陷入到学科的狭隘的分类,而是以问题为导向,倡导综合的研究方法。第五,期刊在未来的刊物发展当中,应重视思想性、学术性、基础性。第六,期刊要关注“后疫情时代”法学发展新趋势。

 

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张守文提出,法学的学科体系建设应关注既有学科与新兴学科。期刊作为重要的双边平台,尤其需要关注上述两类学科。一方面,期刊要重视既有学科的持续完善;另一方面,期刊要注重培育新学科和培养新兴学科。对于还没有破土而出的潜在的新学科,要加强培育;对于刚刚破土而出的新兴学科,要加强重点培养。尽管新兴学科在很多方面比较稚嫩,但充满活力,对与其相关的交叉研究要鼓励和扶持,这是期刊需要做的重要工作。

 

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总编辑高自龙分析了自20165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以来,学术理论期刊关于“三大体系”建设研究成果的发文量、主题词、研究队伍和登载期刊主体等基本状况;重点介绍了法学学科建设研究在促进传统法学的升级转型、推动新兴法学的发展、加快交叉法学的创设等方面的新进展;提出了法学期刊促进新时代法学学科建设的两点建议:一是主动设置专题、专栏并引导法学学科建设研究方向从“怎么建”到“如何建”转变,二是有意识地组织、联络、构建学术共同体,推动形成法学学科建设研究的核心研究机构、团队、作者群,产出系统性引领性研究成果,助力中国自主的法学知识体系建设。

 

单元点评:

 

四川大学教授龙宗智、《法治日报》理论部主任蒋安杰对本单元发言进行了点评。龙宗智从三个方面对本单元发言进行了总结。一是通过体系性知识建设,培育成熟的法学学科。二是通过问题导向性研究,充分回应建设法治国家的实践需求。三是办好法学刊物,建立“三大体系”,尤其是学科体系当中重要平台的支撑作用。对于如何构建自主知识体系,龙宗智认为学术期刊要尊重学术规律,注意直面现实、回应现实、指导现实,同时加强国际交流。蒋安杰认为,本单元的讨论意义深远,对于学科的发展,如同司法办案追寻司法规律、探寻司法本质,学术期刊发表文章也要有“源”,注重学术规律,让学术观点有长久留存的价值;高大上与接地气相结合,要让读者能看得懂!

 

“双一流”背景下如何发挥法学期刊在学术体系建设中的作用

 

平行论坛一:第二单元

 

平行论坛一的第二单元由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院长焦洪昌、《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常务副主编刘曙光主持,主题为“‘双一流’背景下如何发挥法学期刊在学术体系建设中的作用”。

 

主题发言: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所研究员陈甦认为,学科体系是法学知识体系的一个内容结构,学术体系是法学知识体系的一个生产机制或者形成机制,话语体系则是法学知识体系的表达方式。对于刊物在学术体系建设中的作用,第一点是定位实践,既包括法治实践,也包括法学实践。第二点是具有引领学术的能力。第三点是发现实践与理论中的重要引领性问题。第四点是坚持专业,坚持刊物的学术性。第五点是承担自身的学术责任,恪守学术信用。第六点是保持特色。

 

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陈瑞华认为,过去的法学期刊往往千篇一律,没有学术意识和问题意识,无法突出学术前沿。相较而言,主题研讨的特点是以问题为导向。对此,应当在主题研讨的基础上更进一步,由不同学科的学者围绕主题形成专题讨论,从而带来一些震撼性的成果。主题研讨和专题研讨应当注重方法论,在方法论上实行多元化,特别是要注重从经验到理论。应当注重基础,更注重前沿,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运用科学方法追求创新。

 

武汉大学法学院院长冯果主要谈论了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学术体系中学术本质问题。他认为学术是知识体系的生产机制,不是简单的知识加工,而一种理论创新,重在学理、重在创新,创新是学术的生命,也是期刊的生命;第二个问题是创新与守正创新的关系问题。期刊引导学术创新要不忘初心,尊重学术规律,以学术为导向,立足长远,不能单纯追逐热点,更不能人为制造热点,要基础理论命题和前沿性命题并重,推动学术的全面发展和真正繁荣;第三个问题是学术期刊要重在学术,避免将学术性文章空泛化、政治化与空洞化,切实发挥期刊推动理论创新和实践引领功能。

 

华中科技大学法学院院长汪习根认为,学术期刊在理论体系与生产体系两个方面对法学学术体系的构建与创新发挥了重要作用。在理论体系方面,以学术期刊为主体的传播体系,对于理论体系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功能。理论体系又可以分为理论、概念、原理、方法四个子体系,应当赋予四大类学术理论以新的时代内涵和文化内涵。在生产体系方面,不仅要关注学术创造本身,更应当关注学术的生产体系。其中包括有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应做到学术大师、学术专家、学术新锐三者并入,大师写大作,专家写专著,新锐能创新。第二个在视角上应实现中国问题与全球视角的二元互动。

 

中国人民大学法律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教授马小红认为,期刊是学派形成的“温床”,而学派是学术繁荣的基础。法律史学科是一个交叉学科,而且是一个基础学科,它是为法学研究提供一个历史的视角,这个历史的视角要连续地看问题、全面的看问题,让法学学者认识到事物客观发展的规律。

 

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教授舒国滢认为,应当处理好法学学术体系建设中的五个关系。第一是应当处理好法学的地方性与普适性关系。第二是应当处理好法学的积累性与创新性。第三是要处理好法学的一元体系与多元体系关系。第四是要处理好科学性、实践性与政治性的关系。第五是要处理好法学在知识生产中的论辩性与反驳性。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副院长高圣平认为,在探索学术体系建设过程中有两个方面的感受。第一个方面是有针对性地抓好主题研讨与专题研讨,对标法学学术体系,在国家重大战略中提高法学的话语能力。第二个方面是抓住法律评注栏目,提升法学研究的共识度。尤其是在《民法典》出台之后,就民法学研究,教义法学的发展是一个不可逾越的阶段。

 

人民出版社期刊阅评组组长喻阳认为,首先,关于学术体系(三大体系)建设,有必要就一些关键概念、关键问题做一些梳理、分析。甚至“学术”“体系”等概念都有必要进行梳理和阐释。它们似乎显而易见,但并非不言自明。关于当前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学术体系的现状如何,有哪些成就,存在哪些突出问题,重点改进方向何在,这些问题迄今未见高水准的总体性描述与分析,涉及学术体系建设的文章甚至专栏不少,但见解深刻、论证系统的文章不多。其次,关于学术体系的建设,绝非单凭主观愿望、凌空蹈虚可以做好的事情。就当下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学术体系建设而言,要取得更加符合期望的进展,特别重要的有如下几个方面:一是真正做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二是回应时代需要和现实关切,三是吸收中华文化优秀成果,四是借鉴世界文明先进成果。这几方面做好了,还不一定能建设好我们期望的学术体系(还有学术生态、人才队伍等因素起制约、影响作用);这几方面做不好,哪怕是其中一个方面没有做好,都难以建成我们期望的学术体系。再次,关于学术体系建设,须知兹事体大,绝非朝夕可成。由于学术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和复杂性,我们一方面应该有紧迫感,要有时不我待的主体自觉,另一方面又需清醒意识到,学术体系的建设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要有必要的恒心和耐心,久久为功。最后,关于期刊在学术体系建设中的作用,可以有许多方面,其中两个至为基础的方面,一是不断提高办刊水平,以展示、传播高水准的文章贡献学术体系建设;二是增强议题设置和引领,回应时代和社会关切,体现国家和地区特色。

 

单元点评:

 

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张卫平、中国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院长孔庆江对本单元发言进行了点评。张卫平指出,一方面话语体系的形成应当要侧重于对法学的原理研究,由此将法学原理与中国的实际结合起来,只要是有机的、成功的结合,自然就会生成我们自己的话语体系。另一方面,法学期刊应当是培养法学人才的“温床”,法学期刊应当敢于担当起培育青年法学人才的责任。孔庆江围绕中国法学学术体系的要求与世界已有学术体系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点评。他认为,对于世界已有学科体系包含的学术概念、学术命题和学术范式等,建设中国特色法学学术体系,要求学术概念和学术命题注入中国内容,有中国理解。学术范式,则是高于学术概念和学术命题之上的。建立中国特色的学术体系,必然意味着学术新范式的建立。新的学术范式具有设置新论域和新议题、催生新概念新命题新理论的强大功能。从“旧范式”向“新范式”转换,这个过程一定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跟中国的实力和国际地位是相关的,但又不是直接相对应的。中国实力的提升,使中国法学者更有自信,声音能讲得更响,但只有当被人接受时, 才能重塑现有的学术概念,才能重构中国特色的命题,才能引入新的学术范式。从这个角度讲,中国特色的学术概念、学术命题和学术范式的传播应是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我国建立起中国特色的学术体系工作的重点。

 

“双一流”背景下如何发挥法学期刊在话语体系建设中的作用

 

平行论坛二:第一单元

 

平行论坛二的第一单元由天津大学法学院院长孙佑海、中国政法大学比较法学院教授费安玲主持,主题为“‘双一流’背景下如何发挥法学期刊在话语体系建设中的作用”。

 

主题发言:

 

湖南大学法学院教授屈茂辉认为,为使学术刊物在话语体系建设中做出贡献,首先应坚持学术刊物的学术性。学术性要把握中国特色,体现时代特色、学科特色和方法特色。其次要秉持学术自由与平等的基本理念,根据论文类别,对双作者以及多位作者合作的论文持开放态度,同时要具备国际视野。最后要积极扩大传播渠道,广泛地同国内外法学院校交换刊物,以扩大我国法学学术期刊的影响力。

 

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教授叶必丰认为,建设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要从概念开始。我国的改革开放实践为概念提炼提供了足够充分的素材和基础,我们应当尽可能地客观真实地概括和凝练实践当中的概念,并在此基础上根据实践需要进行改造和发展。实践概括和提炼理论概念需要得到期刊或出版平台的支持。

 

华东政法大学教授胡玉鸿认为,首先应当充分认识“三大体系”建构的必要性。一个国家法学研究、法学学术如果要有自己真正的东西,必定也会拥有自己的特殊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法学期刊则是担负着“三大体系”创建的必要平台。其次应合力协作、共同发声,对特定命题、范畴专题安排稿件。最后是创办外刊,影响海外。第一步是精选论文组织翻译,第二步则是直接发表外文论文。

 

中国政法大学诉讼法学研究院院长熊秋红认为,法学期刊对于法学话语体系建设而言主要起三个方面的作用:其一是导向作用,应当发挥价值引领、舆论导向的功能。第二是聚合作用,一方面通过刊物集中展示成果。另一方面在集思广益的基础上凝聚共识。其三是标识作用。通过打造法学名刊,推出学术精品和大师级学者。要发挥以上三种作用,应当做到回答真问题、大问题,以体系化建设为基本指向,注重研究成果的实质创新,提升法学话语的辐射力和传播力等四个方面。

 

《新华文摘》编审王青林认为,中国目前创造了很多自主的话语体系。在创造话语体系过程当中一方面要注重中国特色,另一方面要注重法学统一性价值。监察法学和党内法规学是独具特色的中国法学学科,有必要深入研究。另一个问题是对知网的认识。对于知网,一方面一定要承认知网在法学教学研究科研方面的作用,另一方面,对于知网的垄断行为要展开调查。中国正处于中国法学话语权建立的阶段,这种阶段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结合中国社会实践,用各种社会中的法律理论来完成。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所刑法研究室主任刘仁文指出,《政法论坛》一直以来鼓励学者间不同观点的争鸣。只有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才能够激活我们的话语和学术。其次,话语体系的建设应当立足中国。储槐植教授的刑事一体化概念之所以成为中国本土色彩的一个概念,就是由于中国各个分支学科长期以来互相隔离的局面造成的。再次,应当重视学术期刊的约稿制度。针对某些专题、某些学者的学术专长,有针对性的约稿有时能催生出高质量的稿件。此外,还应正确对待合作制,像犯罪学的实证研究可能是靠单兵作战所无法完成的。事实上,国际上一些著名期刊也很常见合著作品,国际上一些著名高校和科研机构也不是说只统计第一作者,关键看质量。最后,英文摘要成为一篇可以让外国读者读得懂的小文章,为此需要从翻译、篇幅等方面加以改进。

 

中央财经大学法学院院长尹飞认为,建设中国特色法学话语体系首先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尤其是要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总书记关于社会科学、教育的重要论述;其次,法学研究要进一步凝聚共识,这尤其体现在对我国现行立法的尊重,准确把握立法术语的特定内涵;最后,法学界要高度关注、深入研究进入数字时代后,数字经济发展、数字社会治理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掌握这些领域的国际话语权。

 

单元点评:

 

《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常务副主任沈丽飞、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副院长雷磊对本单元发言进行了点评。沈丽飞认为,话语体系是学术理论体系和知识体系的基本表达方式,也是法学学科的基础和基石。推进三大体系建设是学术期刊的重要使命,学术期刊可以通过加强选题策划,主动设置议题,提炼学术概念、观点、思想,回答话语体系建设中的问题,引领中国法学话语体系建设的方向。雷磊认为,本单元的发言人主要回答了要办什么样的法学期刊,为谁办法学期刊,如何办好法学期刊三个问题。他认为,法学期刊一要服务于国家的法律战略需求,二要服务高校的发展战略,具体包括服务于高校的定位、重点学科方向和特色新兴学科,三要服务于引领和培养学人。

 

“双一流”学科建设中如何发挥法学期刊的推动作用

 

平行论坛二:第二单元

 

平行论坛二的第二单元由中国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副院长王志远、吉林大学法学院院长何志鹏主持,主题为“‘双一流’学科建设中如何发挥法学期刊的推动作用”。

 

主题发言:

华南理工大学法学院院长蒋悟真认为,站在微观操作的视角,首先是尽管学术期刊对构建我国法学界的话语体系、知识体系都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但对青年学者的培养力度仍显不足。其次,法学期刊应当适当外扩,将一些最重要的综合性社科类期刊、著名大学的学报列入CLSCI的范围。再次,应当妥善处理导师与博士生联合署名的问题,这是扶持年轻人的一种最重要的方式,也便于博士生求职。最后,应当在重要的学术期刊开展正常的学术批评和对话交流。同时也希望法学类重点刊物能够继续关注经济法等新兴学科的基础理论研究。

 

广州大学法学院教授张泽涛主要谈论了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冷门学科问题。真正的学术需要一批能够心如止水的学者,需要各大刊物给予冷门学科更多资源的平衡。同时,引证率作为期刊排名的重要因子值得推敲。第二个问题是构建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应契合中国现实问题。第三个问题是中国特色话语体系的建构既涉及到不同学科间的交叉互融,也涉及到法学学科自身的交叉配合。

 

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何海波就法学期刊评价体系表示,引用率是最受到关注、同时也是问题最大的指标。引用率往往偏袒“大学科、大学者、大主题”,将不同学科的文章用单一的引用率指标来评价是有问题的。由于一些作者引用文献只看文献标题、作者和刊物,文章的内在质量(包括论证与表达)可能无法通过引用率体现。法学文章被引用最多的时段,通常是在发表后4-5年;现在有的评价体系把评价周期定为2年,这会刺激学术刊物发表“短平快”的文章。赞同期刊应当注重特色,错位竞争;同时,呼吁更加多元的评价体系、更加包容的评价标准和更加适当的评价周期。

 

中国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教授焦海涛认为,目前中国法学类期刊的典型特点是以综合性为主。针对某一学科的专门性刊物一是以集刊为主,二是相对综合类期刊,影响力有限。应当在保持综合性期刊引领学术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支持创立特定专门类的学科期刊。其中,既可以以二级法学学科研究会为主体,也可以扶持新兴学科。“三大体系”建设中,可以先从学科体系开始,支持新兴学科建设。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法学院教授周新认为,应当进一步考虑如何培养法学本科生对法学期刊的亲切感、熟悉感和兴趣感。具体而言包括三点,其一是加强学生对法学期刊的了解,培养其自主学习了解法学的最新前沿内容。其二是通过大量阅读培养其专业的基础能力、科研创新能力,有利于培养卓越法治人才的问题意识、科研意识和逻辑意识。其三是立足“双一流”学科建设,根据学生类型和课程学习的差异,积极在教学和实践中引入法学期刊,特别是核心期刊中的经典文献研读。

 

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法政编辑部主任王春磊认为,学术期刊是学术传播的中心,直接影响了学术研究的方向,具有一定的导向性作用。在“三大体系”建设中,期刊工作要有三种意识。第一,要有立场意识,用学术讲政治。一要注重对中国自身资源的挖掘,二是要注意学术话语和政治话语、大众话语的结合及其转化,三是话语体系构建要和标志性的范畴、概念或重大命题相结合。第二,期刊应当具备助力学科建设的责任意识。应当通过不同方向的努力,发挥对于年轻学者和基础学科的扶持作用,第三,在学术体系建设中,期刊要具备宽视野意识。跨出法学的单纯思维,避免技术主义研究倾向,注重思想创新,从而引导学术研究的方向。

 

东南大学法学院副院长熊樟林认为,首先,在整个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的刊物作用方面,现在发挥主力作用的还是综合性期刊,专业性的期刊主要是在集刊里面。其次,在行政法研究领域中,对于缺乏比较法资源的一些全新话语应积极进行研究。最后,学术界可以更多地给与青年人参与重大学术问题研讨的机会。

 

单元点评: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副主编刘鹏、中国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院长于飞对本单元发言进行了点评。刘鹏认为,首先,本次研讨会的话题设置适当,将“三大体系”建设、“双一流”的学科建设、学术期刊的建设有机结合,提供了高端的平台。其次,学者、作者、读者、管理者、办刊者的真知灼见,对期刊工作具有很大的启发作用。再次,学术期刊的高质量发展重在落实好每一条好的想法。于飞认为,就法学何以世界一流的问题,可能会遇到无法赶上世界一流与无法比较世界一流两个问题。应当通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法学研究,高新科技领域法律调整的研究,部门法本土解释论的推进和研究,中国法条件下学科交叉解决中国问题发生的研究等助推我国法学“双一流”建设。

 

会议总结

 

平行论坛一的总结环节由《政法论坛》副主编陈景善主持,中国政法大学“双一流”建设办公室主任霍政欣进行总结。霍政欣代表主办方对各位专家学者的到来与支持予以感谢,表示自己学习领悟了专家学者们的真知灼见,并祝福中国政法大学70周年生日快乐。

 

平行论坛二的总结环节由《政法论坛》副主编寇丽主持,中国政法大学科研处处长栗峥进行总结。栗峥首先向参会的专家学者及《政法论坛》编辑部表示了感谢。他指出,对于三大体系建设,应该从三个维度考虑期刊的作用:第一,对于期刊自身,应在未来发展中明确专刊选题与刊发结构,在编排中坚持一如既往的风格。第二,在期刊之间,要加强期刊与期刊的合作,体现自身风格的同时与其他期刊做好配合,实现一种共赢的效果。第三,在期刊之外,要确立一些学术的蓄水池,从而保证持续不断的呈现出优高质量的作品。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法学期刊的创新与发展——加强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研讨会在大家的祝福中圆满结束。本次研讨会既表达了大家对于中国政法大学70周年校庆的衷心祝贺,又为《政法论坛》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建设中的作用、发展指明了方向。

转自:法学学术前沿 2022-05-16 08:15

文章来源于政法论坛 ,作者政法论坛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