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鼎新 贵财学术之声 2022-05-05 06:30
论坛开幕式
4月29日,由“学术立校”办公室主办、经济学院承办的贵州财经大学第二期“对话与争鸣”学术论坛在正德楼114报告厅圆满举行。本次论坛的主题是“高质量发展与共同富裕”。贵州财经大学“学术立校”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副校长徐大佑教授出席论坛开幕式并致辞,学报编辑部主任、“学术立校”办公室主任彭吉军教授,学报编辑部副主任、“学术立校”办公室副主任张领教授,经济学院党委书记朱红琼教授、副院长傅东平教授、副院长金莲教授,大数据应用与经济学院党委书记姜友文教授,工商管理学院党委崔军副书记,公共管理学院院长曾宇航教授,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何伟福教授,经济学院王永平教授、胡剑波教授、刘明国教授,以及来自经济学院、大数据应用与经济学院、工商管理学院、公共管理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的部分教师、博士生、硕士生和本科生参加了开幕式。开幕式由彭吉军主持。本次论坛通过“贵财学术云讲堂”同步直播,400余人在线观看。
副校长徐大佑教授发表致辞,预祝本次论坛取得圆满成功。徐大佑表示,第二期“对话与争鸣”学术论坛把主题确定为“高质量发展与共同富裕”,是对刚刚闭幕的贵州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的贯彻落实。这一主题不仅有利于彰显我校经管学科的优势,也能够很好地回应省十三次党代会、特别是贵州省新的“黄金十年”的发展目标,甚至可能为党和国家推动“高质量发展与共同富裕”提供资政建议和决策参考。他真诚地希望通过本次论坛,能够形成一批有分量、有影响的学术成果,在闯新路、开新局、抢新机、出新绩上展现贵财人的担当,做出贵财人的贡献。徐大佑教授还希望经济学院以此次论坛为契机,把博士点的学术辐射作用和学术的传帮带传统坚持下去,传承开来,发扬光大。
附:“学术立校”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副校长徐大佑教授致辞
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好!
在“五一”国际劳动节来临之际,贵州财经大学第二期“对话与争鸣”学术论坛在这里与大家见面了。我谨代表贵州财经大学“学术立校”工作领导小组,对本次论坛的举办表示衷心的祝贺,对在此项工作中付出辛勤劳动的老师、同学和同志们致以节日的问候,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4月8日,公共管理学院承办了第一期“对话与争鸣”学术论坛,办得很成功。今天,经济学院又承办了第二期“对话与争鸣”学术论坛,付出了辛勤的劳动。最近这段时间,其他学院也自发地举办了大大小小的各种学术活动10余场。这些活动的连续举办表明,随着“学术立校”工作的持续深化,各学院发展学术的主动性越来越强,师生参与学术活动的热情越来越高,“学术立校”工作在学院工作中的地位也越来越凸显。
今天论坛的主题是“高质量发展与共同富裕”,而刚刚闭幕的贵州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的主题是,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围绕“四新”主攻“四化”,奋力谱写多彩贵州现代化建设新篇章。经济学院确定的这一主题不仅有利于彰显我校经管学科的优势,也能够很好地回应省十三次党代会、特别是贵州省新的“黄金十年”的发展目标,甚至可能为党和国家推动“高质量发展与共同富裕”提供资政建议和决策参考,所以,这一主题是我校师生扎根祖国大地、做好大地论文的具体体现,既有理论的高度,又有实践的深度,更有学术研究的重要价值,因此,我真诚地希望,通过本次论坛,能够形成一批有分量、有影响的学术成果,在闯新路、开新局、抢新机、出新绩上展现我们贵财人的担当,做出我们贵财人的贡献!
本次论坛征集到学术论文36篇,其中博士生导师论文5篇、博士生论文6篇、硕士生论文25篇,涉及经济学院、大数据应用与经济学院、公共管理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师生。今天的论坛也设置了博导论坛、博士生论坛和硕士生论坛三个环节,相关的博士生导师、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将作主题报告。从这种安排可以看出,本期学术论坛体现出了在完善中发展、在继承中创新的特点。我们非常高兴地看到,作为理论经济学的博士学位授权点,经济学院在几年的建设中已经逐步显现出了学科引领的示范效应。在今天的论坛上,不仅有我校的核心专家、省管专家、学科带头人、学术骨干为大家做报告,我们自己培养的博士生也开始活跃在这个学术的舞台上,然后是各相关学院的硕士研究生紧随其后,崭露头角。这让我们欣喜地看到了老中青接续传承的学术景象,也深切地感受到了“长江后浪推前浪”的欣欣向荣!所以,我希望经济学院以此次论坛为契机,把博士点的学术辐射作用和学术的传帮带传统坚持下去,传承开来,发扬光大!
最后,预祝本次论坛取得圆满成功,祝“对话与争鸣”学术论坛越办越好!祝老师们、同学们、同志们节日快乐,生活愉快!
谢谢大家!
论坛直播视频可在“贵财学术之声”微信公众号“经济学院第二期“对话与争鸣”学术论坛预告”中长按二维码识别,进入经济学院版块,点击“回看”按钮观看或扫描下方二维码进入“贵财学术云讲堂”直接观看。
上午9:30-10:50举行了博导论坛。傅东平教授、何伟福教授、王永平教授、胡剑波教授、刘明国教授做了主旨演讲,金莲教授主持。
金莲教授主持博导论坛
博导论坛学者主要观点
傅东平教授作主旨演讲
题目:以“新四化”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
主要观点:回顾中国农业发展的历程,提出农业发展相关问题,进而指出积极发展农业规模化经营,深入推进农业集约化发展,着力提升农业标准化水平,积极倡导农业绿色化生产等解决措施。
何伟福教授作主旨演讲
题目:中国共产党共同富裕思想的历史逻辑
主要观点: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共产党的共同富裕思想有深厚的历史逻辑:中国古代关于大同世界的理想为共同富裕思想提供了重要思想来源;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未来理想社会制度的深刻洞见为共同富裕思想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中国共产党对共同富裕的探索经历了三个时期,提出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成熟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扎实推进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王永平教授作主旨演讲
题目:共同富裕背景下的农村集体经济发展
主要观点: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是实现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现阶段农村集体经济发展面临谁来发展、发展什么、怎么发展等现实难题,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须从激发内生动力、找准产业发展方向、促进发展要素回归、选择适宜发展模式、完善体制机制等方面持续发力。
胡剑波教授作主旨演讲
题目:“双碳”目标下贵州经济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
主要观点:在国家实施“双碳”战略的大背景下,结合新国发2号文件以及贵州实际,提出通过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加快能源结构转型、建立清洁低碳能源体系、推进低碳交通体系建设、引导绿色低碳出行、加大低碳科技创新、提升生态系统的碳汇能力、提高对外开放绿色低碳发展水平等方式来促进贵州经济高质量发展。
刘明国教授作主旨演讲
题目:新时代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粮食定价机制和可行政策探讨
主要观点:基于乡村振兴、保障我国粮食生产能力和畅通国内大循环的国家治理目标,提出了新时代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粮食定价机制和政策:新时代工农业产值比重差至少要降到20%;粮食定价需要综合考虑生产者、经营者、消费者和国家财政四个方面的约束;种粮收入不能低于农民种粮的机会成本;提高粮食价格要以保持城镇20%低收入组居民小康生活水平不下降为原则;粮食经营者不能获取过高的利润、甚至需要政府专门机构保本经营供给;“分阶段大步伐”提高粮价与财政补贴相结合的定价策略是一种比较稳妥可行的做法;恢复提升保障我国粮食生产能力优先,科学合理确定粮食进口配额。
11:00-12:40举行了博士生论坛,经济学院2020级经济史博士生张欣、2020级人资环博士生王佳宜、2021级人资环博士生杨雪、2021级西方经济学博士生苏晓、2019级人资环博士生杨丹丹、2019级西方经济学博士生杨兵等6人作了主题报告,论坛由经济学院副院长李顺毅教授主持。
李顺毅教授主持博士生论坛
博士生论坛博士主要观点
张欣作主题报告
题目:盐专卖的序曲:民国川东战时食盐购销处探析
主要观点:抗战全面爆发,国民政府财政入不敷出,对各种物资的统制越发紧迫,食盐资源就是其中一例。民国时期川东地区成立的战时食盐购销处实现了“民制、官收、官运、商销”的食盐统制政策,通过整合旧有地方盐务势力,以“计口授盐”的方式开展盐务活动,国民政府实现了对食盐的统制。抗战年代,战时食盐购销处的成立增加了财政收入,缓解了国民政府的财政压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食盐紧缺、盐价高涨的局面。但由于机构成立时天然的缺陷,在日后运行中流弊百出,更重要的是战时食盐购销处“商销”的办法不符合“使居间商之利益归公”的统制方针,不能让国民政府独享食盐利益,所以撤销战时食盐购销处走向食盐专卖是必然的。
王佳宜作主题报告
题目:公共治理视域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驱动因素与实现路径——基于NCA与fsQCA结合的分析方法
主要观点:农村集体资产是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实现农村居民共同富裕的重要物质基础。鉴于农村集体资产的公共池塘资源属性,本文从资源治理角度,引入公共池塘自治理论及社会生态系统(SES)分析框架,构建农村集体资产治理绩效理论模型,并使用NCA与fsQCA相结合的方法对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驱动因素进行组态分析。研究发现:(1)SES框架下的6个社会生态因素对村集体经济发展起到了关键驱动作用;(2)集体行动能力及其前因之一村干部领导力,共同构成了农村集体经济有效发展的必要条件,同时也是充分激发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活力的关键因素;(3)SES框架下6个关键驱动因素“多重并发”,并形成4条村集体经济有效发展的“殊途同归”驱动路径。这4条路径体现为政府主导下的社会共治模式、农村自治为主的社会共治模式以及内外协同社会共治模式。
杨雪作主题报告
题目:承接产业转移是否提升了生态环境质量?——基于国家级产业转移示范区的准自然实验证据
主要观点:基于2005-2019年全国284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采用多期双重差分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实证研究了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设立对环境质量的影响机制和内在逻辑,并进一步探讨了资源禀赋、城市区位和城市规模对承接产业转移环境效应的异质性。研究发现:(1)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设立对环境质量具有显著的积极作用,且通过了一系列的稳健性检验;(2)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通过规模效应对环境质量造成了负面影响,通过技术效应改善了承接地的生态环境质量,但不存在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通过影响产业相对结构影响环境质量的路径;(3)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建设对环境质量的改善作用在资源型城市、低资本积累城市和高技术创新城市中的效果更明显,而人力资源的高低对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改善环境的作用不显著。并且相较于小城市,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提升环境质量的作用在中等城市中更能得到充分发挥。因此,本文提出如下政策建议:(1)有序推进产业转移,稳步提升环境质量;(2)践行生态发展理念,合理控制承接规模;(3)以绿色发展为导向,发挥技术溢出效应。本研究明确了承接产业转移的正向环境效应及其作用机制,为建设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双碳”目标提供了方向指引。
苏晓作主题报告
题目:共同富裕的内涵、测度与动态演进
主要观点:在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理论内涵的基础上,构建数理模型,对共同富裕的定量研究进行初步探索。结果显示,中国共同富裕水平处于逐步提升状态,但经济发展增速与共同富裕增速不具有趋同性。从指标贡献率来看,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具有U 型特征;社会财富积累和人群富裕共享的贡献率总体上随阶段变化而不断增大;精神文明建设的贡献率表现为先下降后平缓波动的趋势;区域富裕共享的贡献率则在研究后期快速下降。各指标的交替性提升促进了我国共同富裕的稳步推进,但潜在挑战依然较多,区域均衡发展、经济稳定、健康公平、教育资源普惠、降低收入差距等仍然是现阶段我国共同富裕提升的主要方向。
杨丹丹作主题报告
题目: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培育:理论分析与案例检验——基于重庆、四川、贵州三省(市)的实地调研
主要观点:以农村内生式发展理论为基础,对农村集体经济内生式发展内涵及构成要素、内生动力培育路径进行探讨,并通过多案例村比较分析,考察农村集体经济内生动力培育过程,进而从实践层面提出我国农村集体经济促进共同富裕的相关政策。
杨兵作主题报告
题目:中国劳动力资源空间配置结构的优化机制研究——基于最优劳动力结构配置视角
主要观点:基于“均值—方差”模型,构建劳动生产率的有效前沿边界,测算2003-2019年中国八大经济综合区域劳动力的实际配置结构和最优配置结构,以及实际劳动力结构与最优劳动力配置之间的距离,验证了劳动力资源配置结构存在空间错配的特征,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劳动力资源空间配置结构的优化机制。
下午13:30—16:00,分三个会场举行了硕士生论坛,23名硕士生作了主题报告,经济学院博士生杨兵、王佳宜、苏晓分别担任三个会场的主持人,经济学院李勇刚教授、王世尧副教授、任亚运副教授分别对三个会场的主题报告作了点评。
01
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 井 彤
题目:生态产业与可持续脱贫协同发展路径研究——以贵州省为例
主要观点:2020年底,我国实现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消除了绝对贫困,中国贫困治理开始向解决相对贫困问题转变。后脱贫时代如何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减少和防止返贫仍然是一个难题。生态产业的发展能够为贫困地区提供长效的发展动力,提高贫困农户的可持续生计能力,助推可持续脱贫进程。通过构建生态产业和可持续脱贫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对贵州省2010—2019年两大系统之间的耦合协调关系进行了探究。研究发现,贵州省生态产业与可持续脱贫综合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二者耦合协调度逐年上升,最终处于初级协调水平,这表明生态产业与可持续脱贫呈现不断协调、良性发展的态势,但还须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推动二者更加协调发展。
02
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罗志鹏
题目:多情景模拟下我国制造业能源消费结构与碳达峰预测研究
主要观点:“促达峰”和“稳比重”是制造业未来较长时期内的重要任务,在确保满足合理用能需求的条件下,制造业未来会呈现怎样的碳排放趋势?基于2001—2019年制造业分行业能源消费数据以及全国层面的能源结构数据,采用LSTM神经网络模型和情景分析方法,对制造业进行碳达峰路径模拟与峰值预测,主要结论为:(1)LSTM神经网络模型的预测结果显示,制造业整体的能源消费在2030年前没有出现峰值,但减速增长的迹象明显,15个细分行业能够在2030年前实现能源消费达峰;(2)当制造业仅依赖外部减碳条件时,不寻求内部技术改进或变革,即在基准情景下,制造业整体碳排放在2029年达到峰值,碳排放峰值为748265.13万吨;(3)当制造业同时满足内部和外部减碳条件时,政策情景下制造业整体碳排放峰值出现在2029年,峰值为730520.02万吨,而强化政策情景下制造业整体碳排放峰值提前到2028年,且峰值碳排放量下降为724280.63万吨。
03
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 姬思敏
题目:灵活就业人员养老保险参保的工资收入效应研究
主要观点:基于2018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运用倾向得分匹配方法估计养老保险参保对于灵活就业人员的工资收入效应,再通过分位数回归方法探讨工资收入的异质性效应。研究发现,47.49%灵活就业人员依旧没有被养老保险体系覆盖,且灵活就业人员更多选择参加居民养老保险,而城镇职工养老保险覆盖效果不强;参加职工养老保险对灵活就业人员工资收入的效应为正,“参保组”带来的收入增幅为32.9%,但居民养老保险对工资收入的影响并不显著;养老保险对灵活就业人员整体表现出较强的异质性收入回报,对于教育水平高、健康状况好、语言能力强、有迁移经历的灵活就业人员的收入回报率更高;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对于低收入、中等收入群体影响较为显著,对工资效用分别达到15.9%、7.89%,但对高收入群体并不显著。
04
大数据应用与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 尚 姝
题目:数字化赋能工业污染治理的机制与效应分析
主要观点:对2011-2019年中国280个地级市的数字化和工业污染物排放水平进行测度,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计量分析。结果表明:数字化与工业污染物排放呈现先“扬”后“抑”的非线性关系,这一结论在选取历史数据作为工具变量、更换被解释变量表达方式和剔除个值的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作用机制的分析显示,绿色创新、产业转型升级在数字化降低工业污染物排放中起到正向传导作用,经济规模在数字化降低工业污染物排放中起到负向传导作用,并且在数字化与工业污染物排放间存在绿色创新、产业转型升级的链式中介作用。空间模型和地区异质性分析进一步显示,数字化对工业污染物排放的影响存在空间溢出效应,并且相较于中西部和经济低水平地区,东部和经济发展高水平地区的数字红利更佳。
05
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 苏 杰
题目: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区政策的绿色高质量发展效应研究
主要观点: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区作为建设“两型社会”实践中重大的制度创新,对于助力“双碳”目标、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文章以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区试点为研究对象,采用合成控制法估计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区政策对碳排放的影响。研究表明: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区政策对碳排放的影响是显著的,并且随着时点推移,减排效果逐步增大。机制检验表明,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区政策主要通过环境规制、技术创新、结构优化三个渠道作用于碳排放。因此,在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区建设过程中,政府应适当加强环境管控,鼓励企业产学研合作,以产业结构绿色低碳化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06
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 余 坚
题目:创新能够引领低碳发展吗?—来自中国创新型城市试点政策的证据
主要观点: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科技创新是其中一个关键变量,低碳发展领域也不例外,创新驱动的杠杆作用成为“双碳”目标顺利实现的重要抓手。本文将创新型城市试点政策视为一项准自然实验,基于2005-2017年中国272个地级市面板数据,采用多期双重差分模型与空间双重差分模型,从多维度对其低碳发展效应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创新型城市试点政策在降低试点地区碳排放强度的同时,促进了其碳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2)创新型城市试点政策发挥低碳发展效应的主要途径是支持科技创新、引进创新人才及产业结构优化。(3)创新型城市试点政策的低碳发展效应具有地区异质性及空间溢出性。基于上述实证结果,从扩大试点城市范围、重视不同作用机制及加强区域联动等层面提出了针对性对策建议。
07
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 冉津铭
题目: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研究
主要观点:本文选取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福建、贵州、江西、海南)作为研究对象,从省域层面运用含有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SBM模型和Malmquist指数对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进行静态与动态分析。结果表明:福建省与海南省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状况较好,贵州省与江西省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还有很大改善空间,其中技术进步变动指数是限制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关键因素。基于此,从提升科技水平、提高技术效率、改善能源消费结构三个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
08
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 杨晓楠
题目:贵州省污染物排放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
主要观点:基于2006-2020年贵州省污染物排放量与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的相关数据,分析近年来贵州省污染物排放与经济发展的现状。经初步分析发现,二者之间存在高度正相关关系。文章基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将废水排放总量、废气排放总量、固体废弃物排放量这3类指标作为被解释变量,将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作为核心解释变量,将第二产业占GDP比重、城镇化率、R&D经费支出以及出口额作为主要控制变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贵州省废气排放量与经济增长呈倒N型关系,即二者之间关系呈改善、恶化、再改善的过程;废水排放量、固体废弃物排放量与经济增长均呈线性增长关系;选取的控制变量并未对贵州省污染物排放量产生显著影响。文章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针对性的解决办法。
01
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 熊梦云
题目:共同富裕目标下贵州省新型农业人才培养研究
主要观点:研究发现,贵州省新型农业人才培养存在农业教学体系脱离实际、学生对农业认同度不高、离农去农现象严重、校企合作机制不健全、政府对人才扶持力度不够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提出如下对策建议:(1)政府层面:营造“知农、学农、爱农”的良好社会环境,改善或新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引进新型农业人才,建立健全新型农业人才激励政策;(2)高校层面:增加涉农专业经费支出,提高生源质量,签订服务期限,完善农业人才培养体系,提高学生实践水平。
02
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 周雨萌
题目:高质量发展阶段数字经济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分析——以贵阳市为例
主要观点:基于系统耦合协调原理,构建贵阳市数字经济、新型城镇化综合指标评价体系,运用变异系数法测算两系统综合指数,实证测度贵阳市数字经济与新型城镇化的耦合度及耦合协调度。结果表明:(1)贵阳市数字经济和新型城镇化综合水平发展总体态势良好;(2)数字经济和新型城镇化的耦合协调度由严重失调逐步过渡到高水平耦合阶段。但贵阳市应注重构建两系统良好互动长效机制;加强贵阳市数字智慧城市发展,将提升数字经济作为推进贵阳市城镇化的新型动力;深入推动农村数字经济发展,缩小城乡数字差距,进一步推动贵阳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03
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 林秦烨
题目:县级公立医院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探索与思考
主要观点:基于高质量发展的新形势,简述了县级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剖析了当前医院高质量发展面临的问题与挑战。以构建新体系、引领新趋势、提升新效能、激活新动力、建设新文化、坚持和加强党对公立医院的全面领导、加强组织实施等七项重点任务为指引,探讨县级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路径,以期为促进城乡医疗卫生事业协调发展和推动城乡共同富裕提供借鉴参考。
04
图片
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 闫 照
题目:农村“三变”改革促进耕地“三位一体”保护机制研究——基于基本经营制度视角
主要观点:基于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视角,分析了“三变”改革促进耕地保护的外部机制及内在机制。在外部机制分析中得出“三权分置”是“三变”改革的制度基础,“三变”改革是“三权分置”的制度实践,“三变”改革是“三权分置”和耕地保护之间的衔接机制,外部机制为分散闲置耕地资源的盘活、规模化经营方式等的形成提供了需求与动力,为进一步通过内在机制促进耕地“三位一体”保护奠定了基础。在内在机制中,三个“变”形成合力,通过盘活分散闲置的耕地资源、缓解耕地边际化、改善农田基础设施、转变农业经营方式、改善农民耕作习惯等,促进了耕地数量、质量、生态的“三位一体”保护。
05
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硕士研究生 吴 艳
题目:抱团发展,推动“三链同构”完善羊产业生态——智道农业公司案例调查报告
主要观点:基于智道农业公司的调研,得出以下结论。1.主要做法:(1)突出科技创新,提升价值链;(2)突出“产品+”,延伸产业链;(3)突出高效协作,完善利益链。2.主要经验:(1)完善的领头人选拔机制是公司运转的关键前提;(2)规范的项目实施机制是公司发展的内在动力;(3)有力的配套政策是公司成功组建的坚实基础。
06
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 王 丹
题目:共同富裕视角下机构养老发展的困境及对策研究——以贵阳市X区为例
主要观点:以贵阳市X区为例,从养老机构的基础设施概况和服务项目概况出发,分析其发展现状,发现养老机构在发展中存在硬件设施体系不完备、“软件”落后和养老服务项目不健全等问题,且老人自身存在的观念和政府政策问题也制约着机构养老的发展。因此,应从统筹建设硬件配置与软件建设、丰富服务项目内容、加大机构养老品牌化的建设力度、推进政府完善职能等方面实现机构养老的高质量发展。
07
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 范云翼
题目: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协同发展的演进、机制和路径探析
主要观点: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的“双轮驱动”除了可以增加城乡居民的消费需求和私人投资需求,扩大政府对卫生医疗和公共服务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政府支出外,还可以通过以城带乡、以工补农的方式,推进城乡要素的双向自由流动和公共资源的合理配置。文章梳理了建国以来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在各阶段的发展历程;总结提出了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过程中依托城乡优势禀赋的动力机制和城乡共同发展的互惠机制;归纳提出了从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和制度五个方面促进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协同发展的推进路径。
08
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 王倩茹
题目: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历程、经验与对策
主要观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收入分配制度经过多次改革,并日趋完善。我国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经历了否定平均主义、重新确立按劳分配方式的收入分配制度等五个阶段。在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不断推进的过程中,积累了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等宝贵经验。未来收入分配制度的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应重点加强收入分配立法,完善收入分配法律制度体系,在初次分配、再分配和三次分配三大领域构建完整的收入分配体制机制,并采取具体有效的政策措施。
01
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 冉 旭
题目:清水江流域乡村经济交易中的凭中人研究——兼论对乡村振兴的启示
主要观点:凭中人广泛存在于各类乡村经济交易中,并发挥着重要作用。凭中人的社会来源丰富,名称种类多样,可为亲友、同族、房族人、地方首领、官员等,具有识字、善交际、熟悉乡村市场信息、有一定社会地位等特点。在经济功能方面,凭中人为有效降低双方交易成本、促进交易实现发挥了重要作用。凭中人在活跃乡村经济的同时促进了资源的配置。作为契约文书的组成部分,凭中人是乡村产权保障的重要机制之一,受到民间和官府的重视,也接受着历代法律条例的管制和规范。凭中人的存在启示我们,维持良好的经济交易秩序需要政府建立有效的乡村市场信息交换平台,确保乡村经济交易过程中有法律保障,同时更不可忽略基层政府对公正、公平、可信的形象维护。
02
大数据应用与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 蔡雯欣
题目:低碳城市研究的演化脉络及其展望——基于CiteSpace的文献计量分析
主要观点:运用CiteSpace、Origin等软件统计CSSCI收录的以“低碳”和“城市”为主题的文献,在系统回顾我国对低碳城市研究文献的基础上,绘制出脉络图谱及其热点,并提出研究展望。结果显示:(1)学者沿着“理论铺垫—微观建设—实证研究”全面探索出低碳城市的研究路径,碳达峰、碳中和、生态城市、绿色发展是学者研究的热点话题,研究集中在城市规划、指标体系建设、影响因素分析等方面,更注重交通方面的低碳规划。(2)城市群、绿色发展、低碳试点热度延续至今,预计未来学术研究重点是在“双碳”目标背景下,充分研究低碳试点政策的引领作用、第二产业的转型升级策略、碳排放权交易权等绿色金融机制,继续探索城市群减排途径。(3)研究经历了“试点规划探索期—指标建设实践期—减排降碳关键期”的发展,目前研究在学科交叉性、评建结合、动态性指标三方面尚待优化和改进。
03
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肖诗槟
题目:新时代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推进研究
主要观点:共同富裕通过百年来的理论发展和深刻实践,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下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共同富裕发展道路。随着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如期实现,中国共同富裕探索进入新发展阶段。中国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目标首次提出于对乡村问题的思考,乡村振兴作为我国当前发展阶段的重要内容和脱贫攻坚的有效衔接目标,是中国追求社会主义共同富裕道路上的新实践;实施好乡村振兴战略将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快实现全民共同富裕。
04
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 向 港
题目: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对沿江省市碳排放的影响——基于双重差分法的实证检验
观点:基于我国大陆30个省份(西藏除外)2004-2019年的面板数据,运用双重差分法研究该战略对沿江省市碳排放的影响,同时利用中介效应模型分析该战略发挥减排效应的具体作用机制。研究显示: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能够显著降低沿江省市的碳排放;从动态效应来看,战略实施第三年开始结果很显著,说明该战略效果显现具有一定的时滞性;异质性检验显示该战略减排效果具有显著的空间差异,东部地区省市效果不显著,第二产业在经济中占比小的省市减排效果越显著;中介效应分析发现,该战略通过降低区域能源强度和提升地区技术创新水平来减少碳排放,但产业结构优化对该战略的减排效果不具有中介效应。本文为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的减排作用提供了理论支持和经验证据,为中国其他区域经济集聚发展提供了经验和参考。
05
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 张峻康
题目:教育错配会降低工资满意度吗?——作用机制与经验分析
主要观点:劳动力受教育水平与工作之间的不匹配,即教育错配问题,是劳动力市场配置效率低下的一种表现。研究表明,教育过度者对工作满意度显著为负,而教育不足者对工作满意度则显著为正;教育过度者存在工资惩罚效应,教育不足者存在工资溢价效应。进一步研究表明,工资收入在教育过度和教育不足的劳动力中存在着显著的协同作用;在性别和城乡异质性分析中,女性在教育不足中的正向影响显著高于男性,教育错配在城镇居民中对工作满意度的影响更为明显;地区异质性分析表明,东部地区的劳动者对工作的满意度显著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的劳动者。
06
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 张 林
题目:绿色技术创新视阈下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发展机制与路径探索
主要观点:绿色技术创新将生态环境保护纳入技术领域,进而为农产品国际贸易发展提供保障和动力。文章从绿色技术创新和农产品国际贸易发展的有机统一出发,从理论逻辑和实践指向上深入剖析二者的内在联系与现实关联。同时,利用1985-2020年中国宏观统计数据,选取农产品出口金额、中国绿色专利申请数等作为代表性指标构建VAR模型,进行协整检验、Granger因故检验、脉冲响应分析以及方差分解分析,对绿色技术创新与农产品出口贸易之间的互动关系以及影响农产品出口贸易水平的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1)农产品出口贸易与绿色技术创新发展迅速,但整体融合发展效率较低;(2)农产品出口贸易水平与绿色技术创新水平是双向因果关系,随着时间延续二者因果关系增强;(3)农产品出口金额受中国绿色专利申请数、主要农作物产品产量及受灾面积的影响,中国绿色专利申请数受农产品出口金额、主要农作物产品产量以及受灾面积的整体影响;(4)随着期数的增加,变量之间的相互影响增大,说明绿色技术创新与农产品出口贸易在深度和广度上的融合发展提升空间较大。
07
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 崔安鑫
题目:基于CiteSpace的碳达峰碳中和研究可视化分析
主要观点:“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双碳”目标彰显出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决心。在此背景下,对文献进行系统梳理,更好把握碳达峰碳中和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显得尤为重要。基于此,利用CiteSpace软件对CNKI数据库中以“碳达峰或碳中和”为主题的核心文献进行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结果显示:发文量总体呈现爆炸式增长趋势;核心作者群已初具规模;发文机构之间的合作呈现出分散态势。据此得出以下结论:研究特征主要有以问题为导向的研究、以理论方法和应用技术为导向的研究和以未来目标为导向的研究;研究阶段可大致分为起步阶段、发展阶段、爆炸式增长阶段三个阶段。
主旨演讲和主题报告主要观点由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史思念整理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