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谱学术 2022-04-27 17:24
泛血管全程管理学院教育栏目是在国家放射与治疗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指导下,由中国心血管健康联盟、苏州工业园区心血管健康研究院、苏州工业园区心馨心血管健康基金会共同发起的培训项目。作为心血管远程教育学院的子栏目之一,未来会以学院的名义组织系列线上学术交流,其主要目的是希望通过培训,进一步提升我国泛血管疾病的综合防治水平。泛血管全程管理学院内容将围绕:泛血管医学进展、泛血管疾病管理方案、泛血管病例讨论、泛血管中心建设经验交流等方面开展。
4月25日下午,泛血管全程管理学院首期线上会议顺利召开。各领域专家们齐聚云端,共话:同防共治,健康血管。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葛均波院士、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病学中心王拥军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内分泌科翁建平教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血管外科谷涌泉教授、武汉亚心总医院院长苏晞教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张英梅教授和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徐汇医院杨靖教授,线上共同见证泛血管全程管理学院启动。
泛血管医学近年来逐渐引起大家的关注。它涉及了人从头到脚所有血管的疾病的预防、治疗的研究。近年来心血管疾病呈现爆发式增长,在ASCVD相关疾病治疗时,我们要把人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而不是 “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只有将患者作为整体进行综合评估和管理才能实现诊疗效果的最大化。目前临床上的干预治疗大多关注于下游清除危险因素,而忽视了上游共同的发病机制,所以需要一个多学科合作的平台,共同从源头攻关,在早期找到问题的关键所在。
由于学科的细分,泛血管疾病被列入不同学科范畴,各个学科往往过度关注局部的病变而忽视整体,对同一疾病的诊治策略也就产生显著的差异。在葛院士的带领下,从2018年起诸多同道就参与到泛血管医学的推动工作,我所在的北京天坛医院成立了特色的脑心共患病诊治中心和研究中心,在临床实践中有效证实这种共病共管模式的重要性。所以葛均波院士率先在国内倡导和推动的“泛血管医学”理念可谓是非常及时和必要,为血管疾病的诊断、治疗及预防,开辟了更为有效的研究和临床实践途径。
葛均波院士、王拥军教授、翁建平教授、谷涌泉教授、苏晞教授、张英梅教授、杨靖教授共同激活启动仪式。屏幕上的一株幼苗在各位专家的共同浇灌下成长为一棵参天大树,寓意着泛血管疾病防治事业未来欣欣向荣、蓬勃发展。
葛均波院士:泛血管疾病发生机理与防治的思考
葛均波院士在发言中由三个案例分析为开篇,引出了对动脉粥样硬化的认识: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AS是血管对损伤的持续性炎性反应,其起始于脂纹现象的出现,贯穿于斑块的形成和临床事件的各个阶段。从生理病理机制层面分析了血管生态与稳态、本构与重构、斑块组成与稳定性、斑块破裂与血栓形成等,解答了临床上关于动脉粥样硬化的医学疑问。继而详细阐释了生物力学等在高危斑块形成和破裂中的作用,脉动血流产生的生物学应力,泛血管疾病的固体力学,血管周围脂肪衰减指数,正常血管和炎症血管的FAI。又分析了糖尿病致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机制,实践证实细胞氧化还原调控炎症反应水平,抑制心脏破裂并促进病灶愈合和。最后,葛院士总结了动脉粥样硬化与泛血管疾病概念,指明了重点研究方向。
大咖对话:同防共治,健康血管
图片葛均波院士:强调泛血管疾病管理中心不是一个学科,而是一个综合管理,多科整合的平台。以病人为中心,通过多学科协作,提升病人的远期治疗效果。许多疾病上游虽然是动脉粥样硬化,但血管本身也是有差异的,有自己的特性。例如临床上糖尿病可能会导致糖尿病足,脑血管和心脏血管也完全不同,很少发生钙化,因此多学科协作是非常有必要的。
翁建平教授:泛血管疾病管理中心的建设在我院得到各个专科的热烈响应。作为内分泌医生,对糖尿病患者的管理不仅仅为了降糖,最终的目的是减少心血管病事件发生率。建设泛血管疾病管理中心这样的平台对此具有重大意义,尤其能够促进学科专家之间的交流,为共同的目标而努力。
谷涌泉教授:谈到血管疾病,常常重点关注心脑血管,其实外周血管疾病的危害也不容忽视。每一种血管疾病都是全身系统的局部表现,其发病机制,发病因素和治疗方式大体是相同的,可见传统的治疗模式已经不再适用于当今的理念。作为国际血管联盟的主席和外周血管医生,认为建立泛血管疾病管理中心是非常有意义的。
苏晞教授:泛血管疾病的基础病变是相同的,在不同的血管床的病理生理改变却是有差异的。管理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之处,不同学科的医生看待同样的疾病出发点是不一样的,其实泛血管疾病管理中心也是在求同存异中发展。我们最终目的是通过专科共同协作来提升病人的远期愈后。
各位专家分享自己的临床经验和多年来的实战心得体会,达成共识:泛血管疾病管理中心的推进势在必行。需要以病人为中心,在系统性评估和综合管理的基础上,再进行心血管、脑血管、外周血管等专科的个体化治疗,实现泛血管疾病在“防、治、康、养”全程同质化的管理。
苏晞教授对此环节做了总结,希望对于开展泛血管疾病管理中心的医院来说,在搭建这一平台的时候,不仅仅只是挂牌,而是需要去建立起一个行之有效的运转体系。
张英梅教授:从科研到临床——泛血管疾病体系的构建
张英梅教授从预防、评估、诊断、治疗四个方面讲述了从科研到临床泛血管研究的探索,强调了泛血管疾病预防是未来科研的密集增长点,是多学科协作的合作契机。张教授概述泛血管疾病预防所涉及的未知领域错综复杂,其诊断是基于危险因素、多组学、影像学、多系统的多维度综合诊断,其治疗是多维度协同治疗,包括药物治疗、介入治疗、基因治疗。张教授在临床实践中探索基于压力回撤曲线的弥漫指数评估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模式的可行性,提出弥漫病变对诊断心肌缺血的影响。越来越多的临床实践表明多学科的协同诊治势在必行,并且人工智能在其中也发挥着巨大作用。
杨靖教授:泛血管疾病综合管理的探索与实践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徐汇院区成立全国第一个泛血管疾病管理中心的试点建设医院,标志着泛血管医学从理论正式迈向临床实践。徐汇院区专门开设了一个单元为PVMC场地,形成“一站式”诊疗模式,极大地为病人提供了便利,也提高了临床医疗效率,实现了筛查、评估、诊断和系统性治疗的整合,也给其他医院起到了示范作用。在不断实践和探索中,杨靖教授团队找到了一套适合自己医院并行之有效的运营管理模式,结合信息化技术和科研业务流程,联动周边社区医院,形成了社区——PVMC——专科联动模式。并建立泛血管专病数据库,为开展临床研究打下基础。
总结
最后,翁建平教授总结,就像葛均波院士强调的一样,我们要以患者为中心,把他作为一个整体的“人”去看待。虽然当今医学专业分科越来越精细化,但是我们还是要从一类疾病中找到共性去协同诊疗,不断更新自己的理念。这样不论是从患者的角度,还是从医生、医院乃至整个社会的角度,都可以获得巨大效益。希望有更多来自心血管、内分泌、神经、外周血管等专家一道,为中国泛血管病事业贡献一己之力。
泛血管疾病管理中心(Pan-Vascular Management Center,PVMC)是指建立标准化泛血管疾病综合管理平台和操作流程,通过多学科合作,开展早筛、早诊,将高危人群和ASCVD患者纳入统一筛查路径,围绕泛血管病变,为患者提供一站式筛查和全景式评估,计算泛血管衰老指数或健康指数,整合综合性治疗策略和专科转诊流程,重视长期随访,逐步完善覆盖泛血管疾病全周期的科学管理模式和体系,实现降低终点事件率和提高生活质量的目标。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