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玩转学术会议
2025/10/14 8:49:05 阅读:0 发布者:
搞科研,参加学术会议是重要的一项内容。所谓学术会议,第一是学术性话题,第二是一群科研同行围绕这个学术话题交流。对于多年混迹于科研圈的人,谁还没参加过几次学术会议。只是很多学术会议越来越变了味道,常备戏谑为“水会”,这意味着很多学术论文越来越水,成了当下诸多学术会议的一些显著标志。对于学术会议的主办方、参会方等等,学术会议成为一种舞台或圈子,其社交属性越来越强,形式主义越来越严重。主题报告的大佬们一个话题不同的会议翻来覆去的报告,毫无干货可言,更多成了亮相、聚会、领专家费的场所;有的会议平行论坛设计很多,导致每个会场听众极少,论文汇报时间十几分钟,更多只是一种形式的表演;学术会议成为圈子固化与陌生人的刷卡,交流往往局限于熟人之间,新人或不同背景的研究者难以融入有价值的讨论,与会者更热衷于社交、拍照、刷手机,只是说明我曾来过,或者是差旅费报销的佐证资料,而非就学术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和辩论。
即便是越来越多水化趋势的学术会议,也有一些依旧不错的学术会议,当然对于很多科研人来说,不好去区分这些学术会议,所以对于这样的情况而言,也不用过于深究。对于科研人而言,该参加的学术会议还是需要去参加,这样既能够了解当下自己领域内学术研究状态,也能够去扩展自己的学术社交资源。基于此,本条推文就分享如何来玩转学术会议,这些也只是张老师自己的一些经验,仅供各位研友们参考而已。
如何去了解学术会议的资讯。对于长久混迹于学术圈的科研人,也参加过很多学术会议,所以了解学术会议的资讯还是很方便。对于学术新人而言,如何获取自己领域内的学术会议资讯呢?有一些方式或渠道供大家参考,研友们可以多关注一些自己领域内的微信公众号,很多学术会议会在一些微信公众号进行推送与发布。多进入一些学术交流微信群,相对于QQ群,现在更多的交流已经转移到微信群,大家各自领域内都会有一些微信交流群,这些微信群即便不是为了了解学术会议信息,也是可以加入交流的,这就类似于同行之间的日常交流平台,还能够了解到其他的一些学术信息。多关注一些期刊发布的学术资讯,比如期刊官网,尤其是期刊的微信公众号,自己领域或感兴趣的期刊微信公众号强烈建议关注,不仅能获取学术会议信息,更能够了解期刊的很多信息。多关注一些业内学会、研究会的资讯,比如微信公众号、微信群,现在很多学术会议会由学会研究会之类的主办、协办等,这些学会研究会也会在自己的传播渠道加以发布。
如何用好学术会议的资讯?光看到学术会议资讯还是不够的,尽可能去参与到学术会议。当然,这里对于很多科研人而言会有时间与资金成本的支出,尤其资金成本的支出,包括会议费、差旅费等。这是费用是需要考虑的,尤其对于研究生群体(有的导师不会承担费用),还有没有什么课题经费的青椒们。大家如果了解到学术会议资讯,可以通过查阅主办方、会议主题、参会方(包括主题报告专家)等,来识别自己是否需要参加。要做到时间、成本与收获的整体投入产出评估。如果时间与成本无法估计,研友们在知道这些学术会议信息后,感觉自己无法参加,那么一些事情还是可以做的,可以仔细看下主题报告的题目,虽然有的主题报告人分享的内容也就那样,但是也能够通过主题报告题目了解一些学术信息;更推荐研友们关注的是,各分论坛报告的论文题目,这是很重要的,即便自己不能够现场参会,但是通过了解这些论文题目,可以知晓当下同行们关注的话题,甚至有的论文题目还能够给自己一些启发。
如何有效地参与学术会议?各位研友们如何决定要参加某个学术会议,最好能够投过去一篇学术论文,当然也可以为了参加学术会议倒逼着自己撰写一篇学术论文,这是一种写作动力。对于很多研究生群体是很有用的,尤其有的学校培养方案规定了要参加学术会议,有的学术会议还会对征稿论文评奖,评出的获奖论文对于研究生们还能计入奖学金评分中,也能够写入到自己的简历中。虽然很多学术会议会有学术期刊加持,甚至打着学术期刊选用的名头,至于真或假不做评价,对于此类学术会议,大家可以尝试着去参加,去投稿,万一真的入选了呢?即便没有入选,参加这些学术会议还可以去了解期刊,甚至扩展自己的期刊资源。当具体参加这些学术会议了,由于付出了时间与资金成本,强烈建议大家有效地投入到学术会议中。关于大会主题报告,可以多听听,即便有的主题报告很水,但总是会有的专家报告还是能够有一些启发。如果有自己的分论坛论文汇报,还是建议好好投入做论文宣讲,一般都会有一些评点专家会给出一些论文修改建议。如果自己没有论文报告,多建议多个分论坛逛一逛,尤其对自己感兴趣的主题或者报告论文聆听,这样会有一些启发。还有两个事情需要做,第一多加一些同行的微信,第二多加一些期刊编辑的微信,通过这两种方式,可以来扩展自己的学术资源。
转自张夏恒工作坊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上一篇:
没有上一篇了!
-
下一篇:
如何挑选高质量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