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参加学术会议,这样做实现收获最大化!

2024/9/24 17:05:51  阅读:5 发布者:

学术活动既是一种个体的、内在的、精神性活动,又是一种讲求协作的、交互式的社会性活动。尤其是在当代背景,无论是互联网、新媒体和大数据的广泛应用,还是科研项目日趋综合化、巨型化,都意味着学术成果的生产、科研创新的推进,都越来越依赖社会化、团体化和公开化的协作交流,而不再以个体的单打独斗、闭门造车作为唯一方式。

而且,学术活动也是讲求“学术共同体”的,不仅是作为人的学者共同体,还有作为思想的观念共同体。学术共同体要作为一个整体去验证属于某一个领域的所有新思想、新观点和新理论,经检验而足以成为一种共识,同时还要确保该领域保持随时更新、运动发展的状态,能够站在最前沿去纵览全局。

而学术会议,就是作为学术共同体的一项重要的功能和载体来发挥这个作用。对于任何一个从事学术工作的人来讲,参加学术会议都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学术社交,是一个加入学术共同体,获取并分享学术信息、交流学术思想并共享各类型学术资源的绝佳机会。

01

学术会议到底蕴藏着那些宝藏?

大咖云集,热度可蹭

对,你没有听错。当年的“虹桥一姐”的成名之路,就是跟无数下了飞机的影视大咖硬核合影,硬生生的蹭出了自己的高人气,甚至咖位一度盖过了很多三线小明星,实现了一些反杀局。

参加学术会议也是一样的道理,当然并不是让研究生去蹭合照这么肤浅(当然也可以有)。学术会议往往是某一个学科领域、研究领域中的顶尖人才的欢聚一堂,共同就一个经典且热门的学术问题和社会话题进行研讨,学术会议的级别和影响力与参会学者们的咖位是成正相关的。人才是这个世界上最核心也是最稀缺的资源,不客气的讲,是全部文明成果菁华的人格化体现,是行走的智慧宝库。

因此,学术会议的本质,就是运用一个平台和主题,将这些“最强大脑”聚到一起,碰撞出更多的火花,引导某个重要的学理主题得以突破、加以升华,从而引领学术前沿和科研方向。

新动态、新思想、新方向

当代学术研究越来越趋向于开放性、综合性、团体性和时代性,这就意味着“闭门造车”已经是越来越缺乏适应性和合理性的学术成果生产模式,需要随时随地融入到学术共同体中,去即时了解最新的学术动态、科研方向和前沿信息。

学术会议就是学术共同体的一次集中发挥功能的生动而高效的展示,业界大咖带着该学术领域发展的深层次发展逻辑和最新的发展动态,通过会议讲话、专业报告讲座和自由学术研讨的方式,对整个学术共同体不同层次的学者进行覆盖、传达,实现学术动态信息和思想的全方位打通和穿透,塑造资源共享和价值共识。

这些新动态、新思想和新方向,是学术共同体中各个层次的学者、专家以及后备们调整科研思路、整合学术资源、做项目和写文章的风向标和指挥棒。可以说,参加学术会议,就如同股民随时关注大盘。

交流提升,亮相升华

学术会议能够为广大的学者尤其是年轻的研究生们提供的一场学术盛宴,而最难得的还是要主动参与其中并做适度地表达和亮相。

学术会议的“会”与“议”已经旗帜鲜明地表达了这其中的奥秘,“会”是提供一个机遇和平台,让学术共同体成员聚到一起,而“议”则是对这个机遇的把握和运用。

无论是学理逻辑还是实践逻辑,都证明了在学术会议中积极的参与交流、研讨,虚心请教,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尝试着表达和论证,在学术共同体中进行一定程度上的亮相。这份积极主动,才是学术会议的真正“宝藏”所在,是一种主客观的统一的交互升华。

02

研究生该如何挖掘宝藏、投放自己,实现最大化收益?

金银岛上的金银财宝,如果永远放在岛上,那就只能是一堆金属物质。而只有拿回到人类社会,哪怕是一个金币都能作为财富而发挥作用。因此,参加再高规格、高含金量、再多大咖的学术会议,如果自己只是走马观花、浮光掠影、看看热闹,那就无异于暴殄天物。

所以,有大把机会参加学术会议的研究生们,一定要把握好机会,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榨干所有的学术细胞。

明确目标,找好定位

作为学术后辈,研究生参加学术会议的目标感十分重要,这决定了参会的整体思路是否清晰,能够收获应得的成长。

要找准自己参会的定位,将自己的目标确立好并加以拆分细化。

1)明确是要从专业成长出发,那就对接学术会议的“新思想”,对学术大咖们传达出的该领域的最新动向、学术前沿和关键信息格外关注,并做详细记录、系统整理和深入分析,从而内化为最关键、含金量最高的科研方向,包括课题申报主题和论文写作选题;

2)如果是明确要聚焦人脉和便捷机会,那就对接学术会议的“大咖秀”,主动去接近、请教他们,并适时地推荐自己,展现自己,当然最好是用提问的方式,毕竟作为学术后辈,在相对高端的学术论坛上表现出更多的是学习、求知的状态,不应该是表达、论证和评价;

3)如果是明确要在学术会议上展示,亮相,这个更高级别的目标和定位,就要有相应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研究生需要有一定的专业基础、学术底蕴和表达能力,也就是要有一定的“硬实力”,同时还要做好充分的事前准备,对本次会议的主题与相关理论、参会学者的学术思想与发言内容等,要有相对扎实的研究和周全的了解,要有更加完整、系统的论证思路、应答策略和交流模式。

总之,参会就一定要目标定位和任务预设,才能在参加学术会议的任何环节和流程中,保持思路清醒,分清主次和轻重缓解,做到有的放矢。

积极主动,全力以赴

学术会议不同于一般的、常态的学术活动,因为是学术共同体的“风云际会”,因此能够聚齐那么多珍贵的资源(尤其是学术大咖)实属不易,有时间限制,尤其咖位越大的学者就越是“来去匆匆”,很多深厚思想、精妙论断和关键信息也往往是“惊鸿一瞥”,再难有机会再次听到接收到。

这就意味着每一次学术会议、每一位学者的报告、每一次组织的研讨,严格意义上都是唯一的,都有着不可替代、不可复制的交流价值和启示意义。因此,研究生只要有机会参加学术会议,就要在目标明确的条件下,全力以赴、主动出击、全情投入。对感兴趣的、有关注价值的学者讲话讲座,有条件地可以录音录视频,在允许的情况下可以拿到讲座的文稿、PPT

总之,在没有条件限制的情况下,在既定目标的前提下,一定要更加积极主动地去争取机会、主动亮相、寻求被认可。

拿捏好表达的尺度

前面也提到了,要有目标定位,同时也要有自身形象功能的定位,即在该会议上希望给大家留下的公共印象,也就是常说的“人设”。

研究生作为学术后辈,在学术会议上自然是后来人,是求学者,因此更多的是虚心请教、畅所欲听,似乎是纯粹的被动接受者。但参会的受益最大化又决定了研究生需要积极主动,因此这就需要拿捏好表达的尺度,要既保持谦虚好问的优秀人品,又要展现出积极好学的优秀学养。

因此,在通过重重努力、直达锁定对象的前面时,要如何以最短的时间、最恰切话语内容来实现被记住、被认可从而被指导。

· 这就要有一个策略:

第一就是要对学者讲座的核心观点先用一番想对专业的话语加以肯定和崇敬;继而对其中的某个片段表示疑惑未懂,这就能够初步获得学者的关注,形成记忆点。单纯的溢美之词是没用的,必须要有一定含金量的问题发问,引发学者对这一问题的解答,从而形成鲜明印象。最后就是有一定专业概括能力的致谢,同时视顺利情况可以与学者获得稳定联系。

另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学术会议中一定会出现期刊报刊杂志社的编辑编审,他们同样既是专业学者,又有发表平台,既了解专业理论,又熟悉当前学术界成果呈现的选择规律,重要性同样不言而喻。

因此,这也是研究生要格外关注并联系的对象,同样是学术会议能够提供的收益所在。

转自来研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