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研究生准备及参加学术会议详细攻略

2024/9/6 16:03:37  阅读:31 发布者:

学术会议的基础知识

1 学术会议的背景

学术会议是一种以促进科学发展、学术交流、课题研究等学术性话题为主题的会议。而国际学术会议是各个国家相关学术领域研究者聚集交流的学术交流形式。通俗来讲学术会议就是某一领域的科研工作者们按期举办的大型知识讨论聚会。从学科来说,会议通常分两种,一个是只关注单一学科内的高度专业化主题,而另一个跨学科学术会议。

学术会议一般都具有国际性、权威性、高知识性、高互动性等特点,其参会者一般为科学家、学者、教师等具有高学历的研究人员。由于学术会议是一种交流的,互动的会议,因此参会者往往都会将自己的研究成果以学术展板的形式展示出来,使得互动交流更加直观、效果更好。通俗来讲学术会议就是要相互展示和探讨科研成果,向众多界内大佬讲ppt,答辩,以及听大佬们讲ppt,答辩,以及社交。

学术会议主办方一般是一个学术协会组织, 这种协会组织最开始可能是几个对某个共同话题感兴趣的研究者们发展起来的,然后聚拢的学者越来越多,人数不断增加,往往跟着学科的壮大就逐渐壮大起来成了国际级别的组织。这种组织一般会向会员征收每年几百块钱的会费,用于举办和召开各种学术活动, 以及奖励好文章、优秀研究者和支持青年学者。学术协会可能有几千或者几万的成员, 协会里面自己选board member,组织不同主题的task force committee,同时可能会雇佣工作人员和志愿者,一起组织和管理协会的日常。

在大多数社会科学学科,这样的association一般是一年召开一次学术年会,学术年会本质上来讲其实就是某一领域的科研工作者们按期举办的大型知识讨论会议。且每年举办的时间基本固定,比如AOM每年都在八月份左右召开,ARNOVA每年都在11月份感恩节之前的那一周,PMRA每年在六月份第一或第二周,这样每年比较稳定的举办时间可以便于参会者提前做一整年的规划。会议时间一般控制在3-5天,既让大家有充分的参会时间不枉大老远来折腾一把,又不至于让参会者觉得离家太久耽误了生活和工作。很多会一般有两天是在周六日开,比如周四是第一天,周日是最后一天,从而充分利用周末时间而少耽误工作时间。很多会议也会设置pre-conference sessions, 比如周四是第一天会议,但是星期三就安排了不同主题的workshop,时间宽裕的学者可以提前赶到选择多听几场。

学术会议每年在召开之前的几个月里(一两个月到八九个月不等)主办方首先会在网站以及会员的listserv里发出“Call for Proposal”的消息,宣布今年会议举办的具体时间、地点、本次大会的主题,以及各个track的主题,其实就相当于一个invitation, 告诉所有学者可以准备向今年的大会开始投稿。同时会议网站上还会登出投稿的详细流程,是需要提交abstract, proposal,还是full manuscript,投稿需要什么格式,多少字数为宜,以及使用网站提交的具体步骤等等。大部分会议的proposal不需要提交full paper,只需要1000以内的description, 写明最重要的几个部分即可(你研究什么research question, significance, 简单介绍相关literature, 以及你的methodology等)。一般来说,投稿过程越严格,会议在领域内的声望也最高。

2 参加学术会议的目的

1)促进自己的论文成型。学术会议为研究者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设置deadline的机会——既然你的论文被接收了,你也同意要去参加了,就要奔着开会日期这个时间点努力去把自己的论文写出来。因为有了这么个deadline, 学者最开始投proposal的时候就会大概计划一下,我这篇论文现在处于什么阶段,到会议开始的时候能不能形成full paper交上去。比较理想的利用conference deadline的情况是,在submit proposal的时候你数据已经到手,或者已经有了比较成熟的研究计划,然后在接下来的大半年时间里你就可以以会议时间为deadline收集数据、分析结果、写成论文,这样通常能非常有效地促进research变成publication, 防止一个project走到了最后一步却被漫长地搁置起来。

2)了解领域内最新学术观点及研究方向。做research的人无论是哪个学科都需要知道别的学者在研究什么,了解别人是怎样设计的研究,最新方法有哪些,领域内最新争论或关注的重点有哪些。而学术会议是一种特别高效的获取新信息的方式,几天的会议通常会涵盖上百个panel,每个panel又经主办方提前为你选出了4-5篇最新的、围绕某一主题的论文,在十几分钟之内你就能听到一篇论文的来龙去脉还能膜拜作者本人,这样就省去了你看paper的很多时间,还会激发你很多的想法和快速扩展脑中的literature,简直是个极为节省生命的学术成长之道。

3)受大神熏陶。这一点对于年期学者来说大概尤其适用。你跟大神在同一个屋檐下一起开了几天会,仿佛你也可以成了这个community的一员。我觉得这个过程对于young scholar带来的影响,可能甚至比听取知识本身的作用更深远。

4Networking(以及找工作)。如果你有意在博士毕业后留美做faculty, 参加会议是难得的network和找工作的机会。管理学尤其是商科经常在会议上进行招聘,很多会议专设招聘场,hiring committee的人会专门到会议上来见一见投这个工作的人,或者直接做一轮面试筛选。哪怕是没有这种专门招聘内容的会议,参加会议的几天里你也有很多机会在各种场合(比如早餐、中餐、reception、会议session现场,甚至会议hotel的电梯里)遇见各个学校的老师们,很多时候关于一些学校的招聘信息就是在跟他们闲谈中获知的,还有的时候某个学校并没有在当时招聘,可是你认识了系里的某个老师,在一两年后他们招聘的时候你可能刚好毕业可以应聘那里。“你在学术会议上的各种场合都一定要注意言行举止以及穿着,因为你不知道你下一秒碰见的那个人会不会就是你未来的雇主或老板。” 职业生涯漫长,impossible is nothing,即便你现在已经找到工作也说不定几年之后想换工作,你永远不知道之前在会议上碰见的哪个人可能会在哪个学校的招聘委员会上等着你。

3 如何参加会议

参会人员分为几类,一是收到会议主办方和主办方邀请作为嘉宾,二是在官网报名参加的听众参会者,三是投稿被选中的参会者等,具体要看会议的要求。原则上只要缴纳了注册费就可以参会,而投稿作者根据审稿结果、个人申请或者会议要求的方式可在会上使用PPTpresentation、张贴海报(poster)与人介绍讨论、单独开研讨会(workshop)等。参会方式与投稿格式可在会议官方通知中查看,不同会议对所提交稿件的要求不同,比如稿件格式是什么样,多少字为宜,是abstractproposal还是full manuscript,确定参加会议之后按照会议宣传方的指引进行报名和准备学术资料就可以了,有问题可向宣传方咨询沟通。

4 投稿参会的常识

需要知道一个会议根据学者不同的分享学术的形式,投稿一般分为三个等级oralposterworkshop

oral:口头报告,需要作者准备PPT上台进行presentation。相比于poster一般能选为oral展示的文章质量更高,更难。

poster:作者贴一张海报,如果有人感兴趣就会到该作者的墙报前面讨论

workshop:主题较为集中的小会议。一般都是某些大牛觉得该领域有哪些方面是研究热点,就向会议chair申请开一个独立的研讨会,值得注意的是workshop是独立审稿的。

5 学术会议的分类

Meeting聚会:是各类人为了某一目的进行聚会的通用总体称谓。它意指各类聚集,有准备或无准备的,正式或非正式的,时间可长可短,规模可大可小,参加人数可多可少等等。为了明确会议种类,因此会议名称需要进一步划分。

Conference正式会议:是指正式的会议,通常持续几天,有一个特定的主题,将有共同爱好目的的人聚集到一起,在讨论会上经常发生正规讨论。相比较而言,讨论会一般是指特殊专业或学术活动。与congress比,规模较小,但涵义较高,信息交换较易。

Symposium学术讨论:专指特殊学术讨论的集会。某种特定领域的专家,学者和与会者探讨一个特定的主题。与Conference相比较,Symposium一般更狭义特指某一范围。在规模上专题会比Conference小,类似forum,但参与人数较多,会期2-3天,而且较正式。

Congress国会:基本特点是由专属国家的,政府或非政府组织的代表或委员参加。它的举办是为了讨论争端,计划和公众利益。通常规模大,有代表性,范围广。

Convention例行会议:是一种大量聚集人群讨论其组织和政团事务。例如每年的联合国大会,两年一次的金属协会会议。通常由博学的社团,专业学术协会或非政府组织主办。参加者是依指示参加,目的是为了组织特定目的或商讨政策等,convention有时会附带小型分组展览。

Forum论坛:论坛实际上是一种公众集会,在那里人们交换思想,讨论问题,特别是重要的公众问题。举例:亚洲经济论坛会。

Lecture演讲:仅由一位专家来作报告,报告后不一定会接受观众的提问。

Seminar学术会议:通常是类似课堂的会议,一群专家藉一次或一系列集会来达到训练或进修的目的。不同于一般情况的会议,主要由发言者演示,同时其它的人先听之后参与讨论或发问。在这种意义上,一个学术会议可看成演讲加讨论,讨论通常跟在演讲后面。

Workshop研习会:由几个人进行密集讨论的集会,通常需当场作练习,如:国际礼仪、站姿等等。

Colloquium学习报告:是seminar的一种正式用法。通常指大型的学术会议分小组讨论。邀请某一领域的专家,专业人士参加。与会者可表达出他们在特定领域的思想和看法,属于非正式不定期会议。

Panel Discussion座谈:座谈成员是一群专家,对于专门课题提出观点再进行座谈,并且有一位主持人。

Assembly集会:正式的全体集会,参加者以组织成员为主,固定时间及地点定期举行。

Transaction议事录:我们最熟悉的意思是事务,而它还有一个意思被称为“议事录”。一般情况下是某个专业或者学会的议事录,比如:IEEE Transactions on Aerospace and Electronic SystemsTransaction中的文章对于相关背景的介绍比较少,相关理论也会少一点。

前期准备

1 选择合适的学术会议

选择参加那些给你机会展示学术成果的会议。

选择会议可以征询导师的意见。

如果是学术新人,可以先参加本地的小型会议,这样发言、社交机会更多,能得到锻炼。

尽量选择与自己研究领域密切相关的会议。

不要选择那些没人听说过的学术会议(真的有假学术会议这种骗钱的手段哟)。

不要只根据地点来选择要参加的会议(毕竟不是旅游啊)。

不要仅仅因为那段时间你有空而随便选择一个可以参加的会议

2 参会前事项

1)申请专为学术会议设立的奖学金支持

(自费的跳过)

申请院系、学校奖学金。

成为专业学会的注册成员,申请那些Society为成员准备的会议奖学金。

申请会议主办方设立的奖学金(有时候可以cover学生的会议注册费用)。

申请校外慈善组织设立的奖学金。

不要指望你的导师帮你cover一切费用。

2)登记注册参会信息

尽量在Early bird registration结束前注册(一般在会议开始前大约三个月左右),注册费会相对便宜。

尽量提前写好摘要以便能给导师和同事们阅读、提出修改意见。

不要错过Early bird deadline,一般Early bird deadline还和演说展示申请的deadline一致,不要错过申请演说展示的机会。

不要匆忙写完摘要,匆忙提交,因为摘要是申请Presentation的关键。

不要忘记签证!如果去海外参加国际会议一定一定要注意提前申请签证,如果从美国转机一定要记得提前申请转机签。

3)准备会议

登录会议的官方网站,注册和交费。费用也可以现场交,但是主办方一般会以打折和优惠的方式鼓励提前缴费。

下载会议手册。手册中会有特邀报告目录和时间安排,有的还会附有报告的内容简介。会议手册非常重要,在参会前一定要详细阅读,划出你感兴趣的重点报告,规划好时间安排,并为此提前准备好要问的问题。需要说明的是,每次的学术会议报告有很多,不是每个都必须认真听,因为毕竟有些领域你并不关心,和你的研究方向也没有多大关系。明确和自己专业相关/自己比较感兴趣的报告,并且确定时间和场次。

事先定好酒店,以及来回的机票。酒店一般是会议主办方指定的,相应的价格也会比市场价稍微便宜一些。

提前安排好自己每日的时间表。

挑选比较好的报告之后,查阅报告对应的报告人的信息,比如最近发表的文章,工作进展,研究兴趣,工作单位,合作者等,最重要的是对其报告的背景有一定的了解,找出自己想要了解的东西或者不懂的东西。并提前想想自己可以提出哪些问题。

在听报告的过程中,尽力去理解和跟上报告人的步伐。一般是跟不上的,但是可以听懂一部分。如果有疑问,可以针对自己的问题在报告结束后提问。

会议后思考能否和自己的研究有所帮助/联系。

不要把时间表排得太满。

一旦你的论文被会议接受,就需要按照相关要求提前制定计划,例如要在会议开始前一两个星期提交或传阅你的论文。必须确保你能在截止日期前完成论文。至少要在会议开始前几天安排一些时间阅读你所在专家组的其他论文,并了解你的评审主席和其他专家。

充分准备自己的Presentation。无论是演说还是海报都要好好准备。如果是talk,就好好准备PPT、练习演说时的表情、体态、语气,注意自己的讲稿不要超时,留一些时间给别人问问题。如果对自己的英语口音不自信就着重练习,讲得时候不要说太快,要确保关键信息听众能理解。要根据实际情况在有限的时间内合理安排演讲内容(以及幻灯片)。你需要结合研究内容以及你希望通过演讲向参会者传达的信息。例如,你希望别人对你的研究感兴趣吗?你想得到一些方法或经验选择的反馈吗?练习演讲并计时。做好充分准备会让你更加自信,能够向听众表明你认真对待他们,会让你表现得更专业,并且关注听众的反应。如果是海报,就思考一下看海报的人会问哪些问题,怎么回应,还可以准备一个简单而有吸引力的介绍,发现有人对海报感兴趣就主动出击搭讪,海报展示也很重要,不要轻视。如果有talk也有poster,可以在talk时提及自己的poster在什么位置,什么时间展示。

不要过于关注自己的展示,充分准备是必要的,但不要只想着自己的展示而忽略了学习和社交。

会议过程安排

1 会议安排

1)怎么准备学术会议确实是看个人的态度。如果你希望能把自己的工作推荐给更多的人,那不论是poster还是oral都应该从做海报(或者是幻灯片)开始,琢磨如何能把自己的工作在有限的时间和版面展现出来。特别是怎么把学术会议的海报和幻灯片做的好看。这部分知乎上也有不少问题和相应的回答可以参考。

2)演练怎样给别人讲述工作非常重要。分享一点做poster session的心得。提前准备2-3分钟的简介,做到粗略地能给一个完全不懂你的领域的人讲明白你的工作做了一件什么事儿。之后,要不要详细具体地继续讲解要根据聆听者的兴趣。关于更加细节和具体的讲解要分两个方面来准备:其一是你的工作的prior works,这部分主要是给希望了解你的工作内容,但不是很了解你的领域的学者准备的;其二是你的工作相关细节(模型,算法,结果)这些是给同行学者准备的。这部分再补充一句,英语口语真的非常重要,即使把前面准备的内容完全背过,如果口语不好,聆听者真的是一点都听不懂,会直接丧失继续听下去的兴趣,所以平时真的要多多练习口语啊!!!

3)如果poster或者oral不是会议的第一场,那么一定要在之前参加一个上午或者下午的会议日程。这一点主要是去和参会的其他学者交流,甭管领域对不对口,口语怎么样,上去问就完了。一方面,借这个机会你可以听听别的学者是怎样讲他们自己工作的,吸取经验;另一方面,提前让自己进入说英语的状态,给自己讲自己的工作打个好基础。而且说不定,就这么聊着聊着还能认识不少有意思的人和有趣的学术,何乐而不为呢?

4)关于会议的着装。其实我觉得如果以学生的身份去参会,不一定非要正装出席。学生嘛,就把自己捯饬的干净利落,阳光形象就很好啊,穿着正装总感觉有点不合自己的真实年龄…相比于琢磨怎么穿正装,不如在session前给自己准备两瓶水,特别是poster,说多了话那叫一个口干舌燥啊…

2 如何社交

衣着相对来说要正式一些,过于夸张、暴露或者过于休闲的衣服都不大适合,女生可适当着淡妆。

参加一些会议相关的社交活动,比如最后鸡尾酒会/晚餐/派对什么的,Coffee break的时候也可以主动找感兴趣的speaker或者和不认识的同龄人谈谈天。

积极向别人介绍自己,尤其是你感兴趣的实验室的成员,这对以后申请博士或博后有帮助。(……现实点来说参加学术会议对我来说是一个给文章做广告提引用量、给导师实验室做宣传以及给自己找工作的纯粹的营销活动)

不要把自由活动的时间都花在收集仪器厂家发放的免费小礼物上……

注意事项

1 注意国内外学术会议的差别

1)会议提前通知的时间

通常国外的会议通知时间都比较长,至少也会有几个月。而国内会议的通知通常比较短,有时甚至一直到会议前一两个月才最后确定时间,具体会议program要等到开会前夕才知道。如此,研究者们就只能在开会前夕才能了解此次会议有没有自己感兴趣的会议报告,如果没有,参与者的时间就白白被浪费了。

2)会议开幕式致辞的讲究

国际会议通常只有一个很短的开幕发言,有大会主席或当地的行政主办单位做个简短的欢迎词,大约几分钟便罢。但是国内的会议开幕式致辞往往会比较官腔,耗时较长,甚至有时和会议主题内容毫不相干。

3)报告内容的“现在时”与“过去时”

国际会议的会议报告大都是未发表(将来时)的内容,或者是刚做完,正在写的研究(现在进行时)。报告者们可借由此次会议来获取参会者的一些帮助意见,进一步完善自己的课题研究;而参会人员也借鉴报告内容中的新方法,扩展自己的研究思路,进而发现一项新的研究课题。而国内的会议报告几乎都是已经发表的内容,很多都是发表好几年的内容,基本都是知名人物做报告,鲜少有博士、年轻讲师做报告。

4Poster的重要性

国际会议中把会议Poster报告看得很重,这对一些想听取意见的年轻学者来说,是一个参与的极好机会。而国内大部分会议Poster都很少,致使绝大多数学生缺乏展示自己的平台,与大牛交流的机会大大减少。尽管以上差别,多是针对国内会议缺陷的批评,但毫无疑问,国内学术会议的会风已在大大改善,且正逐渐向国际会议转变,学术氛围很浓,参与者均可以从中学到很多东西,进而提高自己的研究水平。

2 认真鉴别掠夺性会议

近年来随着科研水平的大步前进,科研界里也逐渐出现了一些低水平的营利性学术会议——“掠夺性会议”(Predatory conference)。它们利用研究者对分享和展示他们成果的渴望来牟取利益。这种掠夺性会议不仅会给研究者一个非常糟糕的参会经历,也会使参与的科研者因此而名誉受损、甚至职位不保。

那么科研者要该如何练就一身火眼金睛,来辨别出哪些学术会议是质量低下的掠夺性会议呢?

首先,自然要先确定出掠夺性会议的判定标准。

1)任何欺诈行为都可以定义为会议组织者的掠夺特性。

主办方是一个营利公司,却声称自己是非营利性质的,又或者对其与营利性伙伴公司的关系有所隐瞒或含糊其辞。在举办学术会议的过程中虚构组织委员会的成员名单及谎称大学或其他机构为其合作伙伴或赞助商。列出的地址或电话号码是假的,或者根本不存在。组织名称所暗示的运营国家或地区与事实不符。信息不透明。使用虚假信息掩盖组织者的身份或国籍。没有列出组织的所有方或管理方。组织者伪造学术职位或资历。

2)缺少同行评议

会议提交的内容不经或只由一人评议。评议过程不独立,即会议组织者、老板或员工均能参与评审。评议人员无相关的背景或背景不足,同行评议形同虚设。由机器生成的或质量较差(临时突击准备)的摘要或论文也能被接收。

3)通用标准可以确定某一个学术会议是否为“垃圾学术会议”。

高额的参会费用。会费明显高于同领域的代表性会议,而且相比于参会者,报告人需支付更多的费用。

会议范围过于广泛。组织者在同一地点同时举办多个会议,相同的会议每年在多地轮番举办,又或者同一团体组织了完全不同领域的会议。

稿件接收过于迅速。摘要或论文提交后的一周内便被接收,以及论文征集结束前,提交的摘要已被接收。论文提交的截止日期总是被无端延长,或者超期依旧收稿。

与其他掠夺性会议或期刊勾结。比如参会论文被投稿至已知或疑似的掠夺性期刊,以及报告人、分会主席、主讲人或者会刊编辑与其他掠夺性会议或期刊有所关联。

虚拟报告。主办方允许报告人不直面听众,做虚拟报告;虚拟报告的论文虽在会议日程中,但日程中没有标注这是虚拟报告。

会议尚未结束就颁发“最佳论文奖”,评选出多个“最佳”。同时,频繁接收本科生的投稿或者同行评议人员是本科生或硕士研究生。

会议被包装成“度假”,相关网址和邮件类似旅游观光的宣传,而非会议通知。

即便组织者和(或)与会者几乎均来自某一个国家,但是在组织或会议名称中依旧使用“国际”字眼。

主办方出版的期刊,主要由参会论文组成。特别是很多论文是未经较大修订就直接在期刊和会议论文集中二次发表。

主办方承诺参会论文将会发表在能被ISISCOPUS 或其他常用数据库收录的不知名期刊上。

主办方定期向与不属于某一专业领域的人员发送垃圾邮件,也不保存或者不能获取电子版的会议记录。

未提供完整的主办单位联系方式。在查看总部机构的地址时,只能检索到邮政信箱或者或虚假地址,或者所列地址是私宅。

无法检索到主办机构的注册人姓名或者会议网站。会议网站制作粗糙,包含较多拼写错误、语法错误或者不地道的英文表述。

经常性地取消会议或者临时变更会场。提供的会议晚宴或配套的旅游观光服务均有营利性质。

谎称得到相关机构的支持,并列举出名单。主办方将虚构的“学会”、“协会”或“研究所”冠名为会议赞助商或组织方。

与某个已具有较高学术声望的会议名称雷同或极度相似。允许个人在同一场会议中做多次报告或者允许多人针对同一篇论文作报告。

3 参会注意事项

准备文具,一支笔、一本笔记本是必须的(因为很有可能现场不让拍照录音)。

带着问题听讲座,找机会提问。报告完毕以后,一般都会有提问环节,这时候积极踊跃的举手,争取到宝贵的提问机会。

参加海报session,因为一对一的交流对新人来说可能更加有益,与此同时还可以寻找可以合作的对象以及未来想要加入的实验室,如果有大牛对你的研究感兴趣还可以把他列为以后毕业论文的海外审稿人之一。

尽量不要一个talk session参加到一半就跑出去(个人觉得还蛮失礼的)。

尽量不要睡着……如果进场前就觉得累了可以坐在靠门的位置,以便实在累了好跑出去喝杯咖啡洗把脸。

如果要拍照片最好调到静音模式,不要咔咔一直拍。

一次学术会议,持续时间大多在2-3天。但不管怎样,第一个半天一般都是开幕式,开幕式中会安排会议赞助方(一般是某公司)自己的宣传报告,毕竟人家是金主,肯定要给他们一个专属的广告时间。这个半天的内容并不多,参不参加你可以自己决定。

听报告时,对于特别重要的报告建议录下视频,至少也要把PPT拍照保存。一般来说报告人的PPT原稿是不会给你的,你只能靠自己去搜集相关信息。为了获得最好的视频记录效果,尽量坐在前排(但是不能坐第一排,第一排一般是给报告人留的位置),所以需要尽早到达会场,抢占有利地形。

报告人下场以后,如果你对他的研究工作非常感兴趣,那就找机会套套近乎,介绍一下自己,让对方对你也有一点印象。对于国内会议来说,你所在的学术圈子其实也就那么大,互相多认识,对于相互间的学术交流以及未来发展大有好处。

建议中午的时候早点去吃午饭。如果上午最后一个报告对你并不是很重要,建议不妨先去吃午饭,错过用餐高峰期,这样可以节省出午休的时间,并为下午的会议提早做准备。

一般的学术会议,并不是只有会场一个地方,它至少还包括两个区域: 赞助商的产品展区,以及Poster张贴区。Poster张贴区主要是本次会议投稿的一些论文,现在越来越多的人不会太去关注Poster了,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会议的论文一般档次并不是很高;第二,主办方已经筛选一遍了,好一点的论文会给口头报告,剩下的都弄到Poster区了。对于赞助商的产品展区,建议不妨去看一看。说不定对于你的实验开展有很大帮助。因为你的实验离不开各种仪器设备,和他们面对面交流还是会有很多收获的。

声明:本文为CSDN博主「Better Bench」的原创文章,遵循CC 4.0 BY-SA版权协议,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本文转载自:https://betterbench.blog.csdn.net/article/details/111801140

自硕博之旅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