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些学术新人苦恼于如何有效地参加一场学术会议。以下是资深学者的一些建议,旨在最大限度地让你从会议中获得高水平的反馈、人际网络和灵感。
选择参加什么样的学术会议
参加学术会议之前,首先要明确自己参加会议的目的。是要寻求科研思路、拓展知识,还是想扩大影响力,让别人认识你?或只是因为导师、领导委派,而不得不去?
●如果你想要接受(和提供)反馈,那么你可以参加专门针对你研究领域的会议。
●如果你要找一份新工作,那么你可以参加探讨学科核心问题的会议。
●如果你想扩大人际关系网络,那么你可以参加有特定代表参加的会议。
● 如果你想要吃好,那么你可以参加茶歇规格高、菜品种类丰富的会议。
其实想要精准找到适合你的学术会议,询问导师或领导是最好的办法。他们非常熟悉学术会议,能够帮助学术新人定位该参加哪类会议,尤其是预算有限的情况下,他们会指导你应该优先参加什么会议。
勇敢social!
有时候,你在学术会议上碰到的人会让你大吃一惊。唐·J. 韦伯教授在他的书中曾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他去参加过一场会议,在休息时间泡茶的时候遇到了一位十分友好的学者,且对韦伯教授的研究很感兴趣,但没来得及询问其姓名。下一场会议,那人恰好就坐在韦伯教授身旁,但很快就睡着了,而且开始打鼾,韦伯教授把他叫醒。会后,他们进行了一场愉快的简短聊天,他了解到那人上午刚飞到英国,还在倒时差。
下一场会议开始,演讲者是一位举世闻名的教授,韦伯教授从本科时代起就一直在学习他的研究成果,他认为这位演讲者应该获得诺贝尔奖提名。然后坐在他身旁的那位男士,向讲台走去。
最优秀的学者也可能是最平易近人、最善于交际的人。要积极在各种学术社交场合露面。你永远不知道自己会碰到谁,了解到什么内容。
上海交通大学江晓原教授也鼓励青年人参会交际。在他看来,这是学术界生态中的正常现象:“年轻人当然希望认识德高望重的前辈,后学者当然希望自己的工作被更多的人了解、欣赏。学术会议承载这种功能,也无可厚非。”
因此,即使你非常腼腆,也要勇于social,新的合作关系、新的观点、新的友谊都是从社交中诞生的。
做真实的自己,享受会议的乐趣
很多学术新人在参加学术会议时战战兢兢、束手束脚,觉得自己资历尚浅、学术贡献微小。不要妄自菲薄,既然你出席了学术会议,就是已经开始展示自己的学术能力,并且已经(或者正要)对学术界做出贡献。你的学术贡献无论多么微小,总会得到同行认可。
在会场上跟同行交往的最好办法,就是做真实的自己。当然,也有很多人在一些领域里做的贡献你永远无法企及,那是因为你们的研究领域略有不同,所以不要跟其他人比较,拿出自信,展示自己,投入社交。
在学术会议上发表演讲
如果你是那个能够在会议上演讲的幸运儿,先别想着跑路,紧张是正常的,有时候资深研究员也可能做不好报告。
有效进行会议演讲的关键在于事前准备,以下是让这个过程更顺畅的几个技巧:
☑管理时间。演讲大多有固定时长安排。最重要的时段是刚开始的5至10分钟。在这段时间内,作者需要向听众解释为什么他们应该关注自己的论文、论文使用了什么样的方法,以及从分析中可以学到什么。
☑了解听众。听众的专业度背景会影响到你需提前准备多少背景资料,以及你如何提出问题。一般而言,听众越专业,所需背景信息就越少。
☑做好ppt。ppt要简洁,不要用太花哨的模板,也不要有太多飞来飞去的动画效果。不要塞入过多资料,忌放入大段文字。ppt的字不能太小,要让最后一排也能看清。
☑适当聆听、处理听众的提问。如果你并不知道问题的答案,照实回答完全没问题。关键是要显得深思熟虑:听众想要听到讲演者对论文中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另一种方法是,先提供一个答案,然后问提问者,答案是否足以回答提问。如果你礼貌随和,那么提问者可能会花更多精力深入探讨这个问题。
转自研硕论文社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