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传统、两个世纪 ——
世界艺术史中的赵无极
赵无极百年回顾特展第三次学术研讨会
主办单位:
浙江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中国美术学院
Hosts:
Zhejiang Provincial Federation of Literary and Art Circles
Zhejiang Federation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China Academy of Art
承办单位:
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赵无极基金会
Organizers:
Art Museum of China Academy of Art
Zao Wou-Ki Foundation
联合承办:
中国美术学院艺术哲学与文化创新研究院、浙江省美术家协会、中国美术学院绘画艺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
Co-Organizers:
The Art Philosophy and Cultural Innovation Research Institute of China Academy of Art
Zhejiang Artists Association
School of Painting, China Academy of Art
School of Art and Humanities, China Academy of Art
2024年1月27日,是中法建交60周年纪念日。由浙江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中国美术学院联合主办的 “大道无极——赵无极百年回顾特展”第三次学术研讨会:“两个传统、两个世纪——世界艺术史中的赵无极” 在中国美术学院南山校区举办。邀请中国、法国等国内外专家学者,从艺术史、艺术世界、文化交流、文明互鉴等不同视角,共同探讨赵无极的艺术在世界艺术史中的独特意义,呈现赵无极在东西文明互鉴、中法文化交流中的独特影响。
中国美术学院党委书记金一斌,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书记、副主席郭华巍,法国驻上海总领事馆文化领事方可,赵无极基金会主席、赵无极夫人弗朗索瓦兹,赵无极基金会艺术总监、特约策展人扬·亨德根等致辞。
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成员、二级巡视员刘东,来自法国国家艺术史研究院、法国国家图书馆、法国赛努奇博物馆、法国里尔大学、德国汉堡大学、英国牛津大学、美国科尔比学院、美国普吉湾大学、新加坡国家美术馆、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四川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的专家学者参加研讨会。研讨会由浙江省文联书记处书记、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大道无极——赵无极百年回顾特展”策展人余旭鸿主持。
中国美术学院党委书记金一斌
金一斌在致辞中指出,“大道无极——赵无极百年回顾特展”是一个文明互鉴的鲜活实践地,也是一个社会美育的生动现场,开展以来已接待了来自世界各地的约20万名观众。赵无极游走于中西、不命画题的作品,给观众留下了一个个未定义的精神场域,吸引着观众去做深入的探索和无限的联想,从而使作品生发出更多的解读和传播路径。100年前的1月27日,中国美术学院的创校先贤——林风眠、林文铮、吴大羽等诸先生,在法国组织“海外艺术运动社”,并在斯特拉斯堡发起“中国古代和现代艺术展览会筹备委员会”,聘请蔡元培先生为名誉会长,成为国美学术家族聚集的源起。60年前的1月27日,中法建立外交关系,法国成为第一个同中国正式建交的西方大国。今天举办赵无极百年回顾展的第三次学术研讨会也是呼应了中法建交的历史时刻。赵无极的艺术成就,既是法国文化、也是中国文化的骄傲和代表,被广泛书写于各种版本的世界艺术史中,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的典范。在赵无极念兹在兹的母校杭州,举办百年回顾特展和研讨会,对作为国际艺术家的赵无极的相关研究,中法文化交流和东西方文明互鉴,必定会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会成为一个重要的节点。
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书记、副主席郭华巍
郭华巍充分肯定了赵无极百年回顾特展和相关学术研讨会对向世界展现中法文化交流的璀璨成果的重要意义。赵无极一生致力于中国艺术精神的现代性诠释,融汇中西,在世界艺术史上创造出极具特色的艺术风格,是中法文化交流的“摆渡人”,也是东西方文明互鉴成果的杰出代表。此次“大道无极——赵无极百年回顾展”和系列学术研讨会的举办,正是浙江践行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促进人类文明进步的积极行动。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时赋予浙江“中国式现代化的先行者”新定位和“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浙江新篇章”新使命,并提出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上积极探索的重要要求。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在文化交流互鉴中做好“挖掘阐释”、“转化利用”和“传播提升”,要在文明交流互鉴中彰显文化自信,继续加强沟通与对话,推动文化机构开展深度合作,为中法文化艺术界的交流搭建更加便捷和广阔的平台。
法国驻上海总领事馆文化领事方可
方可表示,60年前的法中建交是国际关系史上的大事。60年来,法中关系始终走在中国同西方国家关系前列,为两国人民带来福祉,为世界和平、稳定、发展作出贡献。2024年是法中交往的大年,是中法文化旅游年,此时举办“两个传统、两个世纪——世界艺术史中的赵无极”学术研讨会,向世界展现两国文化交流的璀璨成果,正是呼应了建交的初心。面向未来,更要以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
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大道无极——赵无极百年回顾特展”策展人余旭鸿主持
主旨研讨
第一场:艺术史中的赵无极
Session I: Zao Wou-Ki in Art History
弗朗索瓦兹·马尔凯-赵
Françoise Marquet-Zao
赵无极基金会主席、赵无极夫人
President of the Zao Wou-Ki Foundation, Widow of Zao Wou-Ki
弗朗索瓦兹女士对展览的主办方及中国美术学院团队的努力付出表达了感谢。赵无极的艺术生涯萌生于杭州,杭州哺育了他的艺术人生。这段在杭州的金色年华,正是他的艺术起源阶段。赵无极非常喜欢杭州,也非常希望能够回来,时常向家人描述在杭州经历的很多美妙时光和青年时期的印迹。她表示,中法友谊融入到两国人民的心灵,“大道无极——赵无极百年回顾特展”和学术研讨会的举办更是拉进了中法文化的距离,促进了中法文化的交汇融通。
魏文妮 Ankeney Weitz
美国科尔比学院东亚研究系齐斯金教授
Ziskind Professor of East Asian Studies, Colby College
主题:研究与创新:艺术史如何改变赵无极的绘画
Topic: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How Art History Transformed Zao Wou-Ki's Painting
魏文妮教授曾作为联合策展人在美国策划《无极:赵无极》展览(2016年至2017年)。她以“研究与创新:艺术史如何改变赵无极的绘画”为主题,通过史料论证,探讨赵无极的艺术史研究如何影响和改变他的绘画方式。赵无极在去法国之前,就以极大的热情通过稀少的资料研习西方艺术史上的经典之作。1945年至1950年代初,他通过欧洲现代艺术大师所拥有的“现代之眼”看到“原始”艺术形式的深刻创造力,在汉代拓片中获得创作灵感。他带着这一方法去了法国,并于1950年代中期,从金石学、甲骨文和书法中发现了艺术的创造力。20世纪60年代以后,在赵无极对西方大师画作的评论中,可以看到他已能够用抽象的眼光辨析画作的本质。正是通过对艺术历史的研究和吸收,赵无极得以建立真正的个人艺术风格并在艺术道路上不断创新。
洪再新 Zaixin HONG
美国普吉湾大学终身教授
Professor at University of Puget Sound
主题:赵无极与全球艺术史
Topic: Zao Wou-Ki and Global Art History
洪再新教授以“为何赵无极?是什么把我们引向‘大道无极’?”发问。他在全球艺术史的语境下,聚焦东西两种文化、两个世纪,从文化的角度谈承载于金石碑铭学的中—法文化交流。1956年赵无极创作《友人之碑》时,他跻身于在法国和中国同时展开的金石运动,就像他同年绘制《向杜甫致敬》在巴黎发现中国一样,通过他的色彩交响乐传达诗意。赵无极一生的艺术探索清楚地表明,从1930年代西湖国立艺专时期起,这位艺术大师就把克服困难作为实现文化、个性和风格超越的平台,在杭州、巴黎、纽约等世界各地,彰显艺术的智性力量。伴随着现代艺术运动70年,他抒情表现和书法抽象的风格不断衍进,一直得到像亨利·马修、马尔罗、贝聿铭、程抱一等文化精英的赞赏。“大道无极”对赵无极本身、对我们、对所有人,便触目可见。作为赵无极艺术遗产的象征,“大道无极”纵览数千年的东西方文化传统,在全球艺术史的叙述中展开这场恒久的伟大对话。
黄宗贤 HUANG Zongxian
四川大学艺术学院学术院长,教授
Dean of the College of Arts, Sichuan University, Professor
主题:视见无界——赵无极艺术的文本间性
Topic: Infinite Perspective: The Inter-textuality of Zao Wou-Ki’s Art
现代艺术史格局中的赵无极是海外西行中的逆行者。赵无极在东西方互文性塑造中,将中国传统美学精神得以具有现代性的视觉表征,在西方世界用视觉的力量彰显了东方美学意趣,更深刻领悟到东方艺术的精神的内核——形式语言背后的人文、古典气质及超越精神,而没有被艺术的外在功利所牵引和迷惑。这种精神就是源于有限生命和无限时空的感慨,力求在有限的言语、咫尺的画幅中,对古天地中不息生命的赞美。这是中国传统艺术创作,也是一切艺术最根本也是最永恒的动力。
第二场:艺术世界中的赵无极
Session II: Zao Wou-Ki in the Art World
易凯 Eric Lefebvre
法国赛努奇博物馆馆长
Director of Musée Cernuschi
主题:巴黎的三场展览——赵无极与瓦迪姆· 埃利塞夫围绕中国古代艺术与现代绘画的交流
Topic: “Three Exhibitions in Paris: Exchanges between Zao Wou-Ki and Vadime Elisseeff on the Chinese Ancient Art and Modern Painting”
易凯通过三场展览,论述法国赛努奇博物馆(Musée Cernuschi)在赵无极的艺术生涯和个人历程中扮演的特殊角色。1946年,这位中国年轻画家的作品首次在赛努奇博物馆展出,70年后,在弗朗索瓦丝·马尔凯-赵(Françoise Marquet-Zao)的捐赠下,该博物馆成为围绕赵无极的水墨、陶瓷与个人收藏进行积极研究的场所之一。赵无极与赛努奇博物馆的独特联系,与他和时任馆长、法国汉学家瓦迪姆·埃利塞夫(Vadime Elisseeff)之间的长久友谊密不可分。第一场展览是1946年在赛努奇博物馆举办的“当代中国绘画展”。26岁的赵无极有17幅作品参展,成为此次展览中最具代表性的画家。这一展览将赵无极置于中国艺坛先锋的位置,同时也体现了他与法国艺坛的亲密关联。第二场展览是1958年在赛努奇博物馆举办的“东方——西方,五千年的艺术交流与影响”。此时,埃利塞夫已成为赛努奇博物馆馆长。展览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国际博物馆协会(ICOM)主办,展示了东西方艺术品几千年的源流与对话。赵无极作为东方当代艺术家的代表,其作品与马克·托比的作品一同展出。第三场展览是1973年在小皇宫博物馆举办的“中国艺术瑰宝,中国最新考古发现”,埃利塞夫是此次展览的策展人。展出展品300余件,对两国文化外交具有重要意义。1973年的一部影片记录了两人在展览现场有关中国古代艺术的对话,其中,赵无极流露出对青铜文化和汉代艺术的美学倾向。
菲利普·杰奎琳 Philippe Cinquini
上海外国语大学教授、徐悲鸿纪念馆荣誉通讯馆员
Professor at Shanghai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SISU),Curator at Xu Beihong Memorial Museum - Beijing
主题:1948年5月4日,赵无极于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
Topic: On May 4, 1948, Zao Wou-Ki at the École nationale supérieure des beaux-arts de Paris.
作为历史学家,菲利普·杰奎琳通过对法国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和法国国家档案馆等机构的档案研究,分享了赵无极先生在法国不为人熟知的历史。从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的注册档案中,可以得知赵无极于1948年5月4日注册进入画家让·苏弗尔皮(Jean Souverbie,1891-1981)的画室。杰奎琳认为,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在中法艺术交流历史上扮演了非常特殊的角色。自1910年代起,大批中国留法美术生奔赴巴黎高美求学。他将赵无极置于中国留法艺术家群体的历史语境中,考察赵无极的艺术动机和发展历程。通过将赵无极与前辈和同时期艺术家进行比较,阐释了赵无极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介入抽象绘画的缘由,以及法国和世界其他地区的艺术家与文人所经历的论战为赵无极的艺术偏好带来的启示。
Marie Minssieux-Chamonard
法国国家图书馆珍品藏书库首席策展人
Chief curator at the Rare Book Reserve of Bibliothèque nationale de France
主题:版画家赵无极
Topic: Zao Wou-Ki, Printmaker
玛丽·芒修-沙蒙纳尔讲述了自1949年起赵无极的版画创作历程。抵达法国仅一年后,赵无极便开始学习不同的版画技术,在铜版画方面向约翰尼·弗里德兰德和亨利·戈茨学习,在石版画方面向埃德蒙·德约贝尔学习。从那时起,他在绘画和墨笔画之外从未停止版画创作,直至2000年初。他的版画作品共计近400件,或单独印刷,或收录于书籍中,目前法国国家图书馆几乎收藏了他的全套版画作品。赵无极很快就掌握了版画创作的技法。版画成为他艺术探索的实验场,并使他有机会与当时最杰出的诗人和作家进行对话,比如亨利·米肖或勒内·夏尔。
Béatrice Grenier
法国卡地亚当代艺术基金会策展部主任
Director of Curatorial Affairs at Fondation Cartier pour l'art contemporain
主题:抽象艺术的新制图法——赵无极给博物馆收藏带来的遗产
Topic: New Cartographies of Abstraction: The legacy of Zao Wou-Ki in Museum Collections
贝亚特丽丝·格勒尼耶在主题演讲中探讨了赵无极的遗产,尤其是其作品在重新审视欧美博物馆收藏中的“抽象艺术”叙事时可以发挥的作用。赵无极的绘画风格经过了分阶段的多次变化,从20世纪50年代抽象表现主义的鼎盛时期,到70年代在巴黎的变革时期给赵无极带来了新的美学可能,其抽象模式推向了戏剧性效果,又重新拾起了水墨画;90年代后,他开始用更加自由的色彩,用水墨画的泼墨手法进行创作。对于所热爱的两种传统,赵无极维持了一种非常复杂的情感。赵无极的作品对讨论不断拓展的抽象艺术的历史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代表了一个关键的历史性案例。抽象艺术在博物馆现代艺术收藏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赵无极的作品有助于帮助博物馆为其经典收藏构建新的话语模式,并从全球的角度去思考在20世纪的绘画史中如何把现实和战后的前卫艺术表现形式放在同一场域,思考何为。
扬·亨德根 Yann Hendgen
瑞士赵无极基金会艺术总监、特约策展人
Art Director of Zao Wou-Ki Foundation
主题:委托创作作为赵无极艺术思考的源泉
Topic: Art commissions as a source of artistic reflection in Zao Wou-Ki’s work
扬·亨德根对自1950年代起直至生命终结之时,赵无极所回应的各种艺术委托创作进行概述。在赵无极到达法国巴黎以后不久便收到了委托创作邀请,他为现代艺术进行了一些服装方面的创作。20世纪50年代,美国画廊邀请赵无极创作了地毯画,他还与相关组织团体合作在丝绸上进行绘画。20世纪70年代,赵无极受委托与法国国立制造厂合作进行地毯画项目,同时受法国文化部委托进行水彩画创作,同期还与各大制造厂合作各类项目。80年代至90年代,法国国家创作和私人委托创作同步进行,在法国新建公共建筑、北京香山公园、新加坡相关建筑等地标上,赵无极先生进行了思考和创作,同时也在玻璃窗、花瓶等载体上展现他的作品。无论是来自法国政府的委托,还是为法国国家制造厂进行的创作,无论是私人委托,还是建筑师朋友为新建筑提出的邀请,这些促使赵无极思考如何将艺术品融入生活。这些经历对他的个人创作生涯是非常浓墨重彩的一笔。
主旨研讨
第三场:文化对话
Session III: Dialogue Between Cultures
Eric de Chassey
法国国家艺术史研究院院长,教授
General Director of the Institut national d’histoire de l’art, Professor
主题:赵无极,从中国到马蒂斯,从马蒂斯到中国
Topic: Zao Wou-Ki, from China to Matisse, and back
德·夏西在主旨演讲中梳理了赵无极和马蒂斯艺术之间千丝万缕的关系。赵无极于20世纪30至40年代在中国创作的作品就体现了试图理解、效仿欧洲现代主义画家——尤其是塞尚、毕加索和马蒂斯作品的倾向。这一时期以及初到法国的作品均可见1920至1930年间马蒂斯作品的风格特点。但此后,马蒂斯式风格很快让位于其他更适用于其自身的视觉语言,如保罗·克利和巴黎抽象表现主义。在长达四十年的时间里,马蒂斯式风格从他的画面上消隐。同样,“中国”也在他的画面中消失直至1971年。赵无极于1949至1957年间交往的朋友圈经常与艺评家、马蒂斯的女婿乔治·杜图(Georges Duthuit)往来并受其影响。作为赵无极的亲密朋友,杜图对中国艺术也颇有兴趣,他在1936年出版《中国神秘主义与现代绘画》一书,将中国画与19至20世纪西方绘画尤其是马蒂斯的作品进行比较。马蒂斯自野兽派时期尤其是1910年初起,也对中国艺术产生兴趣。1980年代,赵无极创作了至少三件向马蒂斯致敬的作品,这不仅是向马蒂斯致敬,也是向中国艺术致敬。
弗朗索瓦·米修 François Michaud
法国路易·威登基金会馆长
Director of Fondation Louis Vuitton
主题:赵无极——罗斯科
Topic: Zao Wou-Ki — Rothko
弗朗索瓦·米修曾担任2018年赵无极展览《沉默的空间》的联合策展人,他回忆自己在策划巴黎市立现代艺术博物馆赵无极画展时,常常思考存在的本质困难和与现实的关系对于一位抽象派画家而言意味着什么。画家们在再现人物形象时常常遇到困难。米修谈到,通过“大道无极”展览,我们可以直观认识赵无极的绘画历程从具象到抽象的转变。20世纪50年代,赵无极已非常了解当时美国画家的艺术实践,他常去美国纽约,也认识马克·罗斯科(Marc Rothko),两人相处融洽。关于绘画,两位艺术家持有共同观点,即绘画承载着一些并不直接表现于画布之上的事物。不要仅仅观看画布之上的东西,而是试图感受能够在其中感受到的情感,这些往往比我们以为看到的东西更为悲伤,更为强烈。
彭昌明 Chang-Ming PENG
法国里尔大学教授
Professor at Université de Lille
主题:赵无极与其法国艺文圈
Topic: Zao Wou-Ki and his artistic and literary circle in France
赵无极自1948年抵达法国,其职业生涯有着既广泛又高质的艺术与社会关系网。彭昌明从见证了法国抒情抽象主义发展的战后普遍美学语境,非形式和动势绘画的求索、在绘画中对新方法的探寻,以及在深刻动荡和对某些传统进行重新的评估时期,西方与远东之间的相互吸引等方面介绍了赵无极的伙伴关系以及艺术和文学方面的紧密关系。彭昌明提到,赵无极超越了空间和时间的界限,回到了东方传统艺术的经典元素,其贡献和成果将中西融合达到一个新的境界,并为无数艺术家提供了创作的灵感。
邵亦杨 SHAO Yiyang
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副院长,教授
Vice Dean of School of Humanities, Central Academy of Fine Arts, Professor
主题:全球视野下的赵无极艺术
Topic: Zao Wou-Ki’s Art in Global Perspective
邵亦杨通过展示和解读赵无极的重点画作,并结合其人生经历,引申出赵无极艺术的“全球性”和“当代性”意义。她谈到,赵无极的艺术不仅融合了中西文化传统,而且超越了中西文化的二元对立。在世界艺术史中,赵无极被归为法国战后无形式主义,是法国诗意抽象艺术画派的代表。他不仅吸取了欧洲抽象艺术风格,借鉴了美国抽象表现主义风格,更在与世界艺术的对话中找回了中国的传统。赵无极的晚年不再受任何一种文化的束缚,他回到了他自己,也成为了他自己。
郑胜天 Shengtian ZHENG
学者、艺术家、独立策展人,《Yi Shu》杂志创办人之一及总策划,温哥华美术馆亚洲馆总监
Scholar, Artist, Curator, Co-founder and Chief Planner of Yi Shu: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Art, Adjunct Director of the Institute of Asian Art at the Vancouver Art Gallery
主题:赵无极八五讲习班
Topic: Zao Wou-Ki's Painting Workshop in 1985
郑胜天回忆了自己当年作为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主任兼外办主任,负责操办“赵无极八五讲习班”的全过程。通过细节的描述,展现了赵无极的至情、至性、至真、至诚,以及对艺术的无限热忱与投入。郑胜天谈到,“赵无极八五讲习班”最重要的意义,是重续了1949年以后中国艺术教育、尤其是中国美院的现代主义文脉。郑胜天提及水天中先生《国立艺术院画家集群的历史命运》一文,回溯了中国美院与欧洲现代主义艺术的渊源关系。以林风眠、林文铮、吴大羽、方干民这些当年倡导现代艺术而且卓有成效的艺术家,先后到杭州艺专任教的西画家及关良、庞薫琹、倪贻德、胡善余等大师前辈为例,国立艺术院从一开始就展示出了一所现代主义“艺术摇篮”的姿态。
施琦 SHI Qi
独立研究学者
Independent Researcher
主题:亦师亦友:赵无极书信整理研究案例之——顾媚
Topic: As Mentor as Friend: GU Mei, Case Study on the Organization and Research of Zao Wou-Ki’s Letters
从2018年起,施琦应赵无极基金会邀请,负责整理研究赵无极先生的中文书信。其中一位中国友人顾媚是赵无极先生的老朋友,两位艺术家之间的书信往来多达46封,其中主要集中于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这些鲜活、真诚的书信体现了两人长达半个世纪的深厚友谊,是一场艺术家与艺术家之间的对话。顾媚1929年生于广州一个书香之家。两人于1958年在香港相识,当时赵无极任香港新亚书院客座教授。赵无极为顾媚的艺术创作提供了最真挚的鼓励和支持,他的艺术深深地影响了顾媚。顾媚尊他为良师,更视为一位真挚的朋友。在赵无极的鼓励下,顾媚以坚韧的毅力和非凡的才华在水墨创作的道路上探索前行,并形成了独树一帜的风格。通过这些书信,我们也了解到香港新艺术运动,尤其是新水墨画运动发展的一些历史细节。
第四场:两个传统
Session IV: Two Traditions
雷德侯 Lothar Ledderose
德国海德堡大学教授、中国美术学院视觉中国研究院院士
Professor at Heidelberg University, Fellow of the Institute for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in Chinese Visual Studies
主题:回归本源,赵无极之无限创造
Topic: Limitless Creation: The Return of Zao Wou-Ki to his Origins
雷德侯在演讲中将赵无极的作品与他模仿、学习过的法国、美国、瑞士和德国画家的作品并列讨论。同时,他进一步分析赵无极艺术中的中国传统元素,比如处理干树枝用锋利的短笔触,这种用笔仿造了商朝甲骨文。赵无极画中弥漫的浪漫氛围和大量留白开放式的构图让人联想到中国传统水墨画。他一贯用在作品上的中文签名,具有特殊含义,无极表面意思是无极或无极限,同时无极取自《老子》中提出的无形无象的宇宙观,代表超然物外的道家精神。赵无极并不是以学习西方艺术为目的,而是在汲取西方艺术后回归到中国传统,结合现代抽象绘画传达具有中国精神的内涵,延续丰富了中国传统绘画的形式和内容。赵无极来源于东方,立足于西方,又回归本源。
毕斐 BI Fei
中国美术学院艺术哲学与文化创新研究院研究员,教授
Researcher of the Art Philosophy and Cultural Innovation Research Institute of China Academy of Art, Professor
主题:赵无极绘画的中国渊源
Topic: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art sources of Zao Wou-Ki
每一位艺术大师和杰出的艺术史家无不接受古典学术的滋养,古今中外,概莫如此。毕斐通过阐述中国古典艺术理论的一个基本理念,试图为理解赵无极先生的艺术提供一个知识背景或来源。中国艺术自先秦至六朝,顾恺之做出集大成式总结,提出所谓“迁想妙得”一说,这一基本概念影响了自此以降的中国艺术发展,成为中国艺术一以贯之的“基因”。这一“基因”造就了赵无极先生早年生活和学习的环境。以顾恺之、唐代张彦远、宋代苏轼为代表的文人构筑起了中国古典艺术的传统,所形成的特定语言、语法熏习从古至今无数中国杰出艺术家。赵无极先生在成长过程中受到这种“风气”潜移默化的影响,顾恺之的命题“迁想妙得”也成为包括赵无极先生在内的出色艺术家习以为常的“当然和必然”。
劳悟达 Uta Lauer
德国汉堡大学手稿文化研究中心成员,教授
Member of the Center for the Study of Manuscript Cultures, Hamburg University, Professor
主题:“书法本源”——赵无极艺术中的笔墨观念
Topic: Calligraphy is the original source – Brush ideas in the art of Zao Wou-Ki
劳悟达在演讲中通过向大家展示赵无极的部分经典绘画、石刻画、石碑、陶瓷等作品,追溯书法原则在赵无极艺术中的运作。赵无极早年跟从祖父赵绍甫学习书法。正是1951年,与保罗·克利艺术的相遇,推动了赵无极重新审视自己的中国文化根源。书法的基本元素是点和线,书法的结构、组合和运笔原则蕴含着幻化无穷的潜能。书法的这些基本原则释放了赵无极内心深处的创造力,他真正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独特艺术语汇。赵无极的艺术与谢赫提出的位列“六法”之首的“气韵生动”完全契合。
张晓凌 ZHANG Xiaoling
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教授
Dean of College of Fine-Arts,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Professor
主题:重返心灵绘画——赵无极艺术的启示
Topic: Return to Painting of the Mind: Enlightenment of Zao Wou-Ki’s Art
张晓凌谈到每个人对赵无极作品的观展体验不尽相同,他看到更多的是一个“生活在别处”的生命个体向着东方、向着故土、向着自然回归所划出的生命痕迹。赵无极人生终结的姿态是朝向东方故土的。“大道无极”展览让我们思考:“为什么赵无极的绘画能获得世界的认可?即便时间也无法磨损它的不朽?”因为赵无极的绘画本质上是心灵绘画,本质上是对东方、对中国传统的再发现与再建构。在赵无极的画论中有一个关键词特别值得注意,那就是“放光的中心点”,赵无极曾说:“面对画布,我必须与空间搏斗,不但要填满它,还要给它生命,把自己完全投入其中。我想表现动感,或迂回缠绵,或风驰电掣。我想借着对比和同一色彩的多重振颤,使画布跃动起来,我要找到一个放光的中心点”。以心灵的艺术向自然回归,向故土回归,是赵无极生命的圆融,同时,它也是一个忠告:背弃了心灵既无艺术亦无人生。
李昂 LI Ang
英国牛津大学哲学博士
D.Phil from Oxford University
主题:“我的一生都在努力描绘云彩”:赵无极与中国和欧洲绘画中的离形传统
Topic: Toute ma vie, j’ai essayé de peindre les nuages: Zao Wou-Ki and Non-figurative Traditions in Chinese and European Painting
李昂从对赵无极早年两幅画的分析入手,提出在1920年代中国有关西方写实主义绘画与西方现代主义绘画之间激烈争论的背景下,早年的赵无极更倾向于与中国文人画的写意离形精神相通的表现主义。赴法后,赵无极在奇马布埃早期文艺复兴的绘画中,看到中国传统山水画形象和背景之间空间处理方式的相通之处。在西方文艺复兴理论中,云被规避于透视法之外,而通常与光、神圣和不可见之物相关联。赵无极是否受到西方有关云的理论的影响不得而知,但他显然借鉴了中国绘画中有关云的构图方法,即云和画底的互通关系。在赵无极1950年代的绘画中,可见一种保罗·克利式的空间的透明性。在赵无极1970年代的大量画作中,留白的空间体现了他对中国传统绘画精神的理解,空白不是虚空,而是一种存在。最后,李昂在赵无极1960年代的绘画中,看到中国传统绘画的现代性与西方抽象绘画的现代性的吻合。这一时期的画作,绘画表面的物质性与背景的透明性并存。这种对绘画物质性的关注,可能源于赵无极对汉代拓片所具有的触感视觉的借鉴。
余旭鸿 YU Xuhong
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教授
Director of the Art Museum of China Academy of Art, Professor at China Academy of Art
主题:熔铸古今,汇通中西——向赵无极百年致敬
Topic: Fusing the Past and Present, Bridging the East and West: Homage to the Centennial of Zao Wou-Ki
赵无极游走于东西文化之间,将中国传统艺术精神与西方现代绘画语言相融合。作为特展策展人,余旭鸿从“西湖氤氲”“塞纳光影”“大道无极”三个角度探讨了赵无极的艺术在中法文化交流及中西文明互鉴中的价值和贡献,以“熔铸古今,汇通中西”为主题,梳理赵无极艺术的坐标。2023年,“宋韵今辉艺术特展”和“大道无极——赵无极百年回顾特展”在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举办,千年宋韵文脉的梳理与百年赵无极艺术的回顾,相互辉映。赵无极的艺术生涯起始于杭州,西湖孕育了“南宋四大家”的不朽名作,也是萦绕在赵无极内心深处挥之不去的艺术现场。通过“谁能晓得我聆听、吸收塞尚和马蒂斯的教诲,再回到于我而言世上最美的唐宋绘画为我留下的这份遗产,花费了多少精力?”,我们能更好地理解赵无极在远赴巴黎之后创作回归中国传统的初心。其一是从“直会人生、直看自然、直透人心”切入“源自内心需要的绘画”;其二是“有情有义的艺术”,观众直面赵无极的作品,直观感受艺术并得以感悟。
来源:中国美术学院
转自:“艺术与学术”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