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会议回顾|2023符号学国际会议青年论坛学术总结

2023/8/25 14:11:04  阅读:61 发布者:

青年论坛分会场一 符号学理论

学术汇报人:韩嘉祥

谢谢主持人。尊敬的各位老师,各位学友大家好,我是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23级博士生韩嘉祥。很荣幸作为青年论坛一:符号学理论分论坛的汇报人。本论坛分别由谭菲、徐克老师担任主持人,兰兴、于广华老师担任评议人。会上,18位来自全国13所高校的博士、硕士同学发表了真知灼见。论题紧密围绕符号学理论,下面由我作简要汇报。

上半场中,汪子恒博士在语言学角度溯源零声母,并将其引入汉语分析。费乔荣博士梳理并探究了格雷马斯符号矩阵的内部构造逻辑,厘清了其在语义世界中的应用程序。杨晨雪讨论了米克巴尔的艺术符号学理论,指出其对叙事理论与艺术研究的融合。刘颖从物-符号-拟象角度,对生死“沟通想象”进行解读,认为在生死交流中,符号呈现从片面化走向整体化。李莹发掘胡塞尔符号理论对交流的启示——交流不是只关涉自我心灵的孤立活动。葛依婷提出了图像的四重凝视机制——想象凝视、反刺凝视、能指凝视、元凝视。刘颂扬认为,在捷克超现实主义运动的两次高潮中,符号美学与马克思主义的交锋与交融在理论上发挥重要作用。张睿琦指出,在索绪尔、皮尔斯、奥格登-瑞恰茨这三种符号模型中,意指关系蕴含了一种自由的指向。胡蕊蕊认为,柏格森“智力努力”在隐喻诠释中发挥作用,并体现出诗性的感悟能力。

下半场中,高童宇博士研究嵇康声无哀乐论中的音乐符号生成,认为其完成了音乐符号由“时间空间之有”向“艺术本体之无”的自主性生成。孙乐乐博士认为“以明”破除了庄子导向形而上学论点,彰显了庄子如何强调过程性。王洁对张枣元诗概念进行拉康式的反思。张威讨论了罗兰巴特的多级符号系统,将其扩展为新的四级符号系统。张真研究路易·马兰这一在国内未受到广泛认识的学者,其错视画理论。周子栋从认知语言学看隐喻、比拟的陌生化内涵。代薇在能指与所指角度比较了周易八卦符号与塔罗图像符号。李金地博士对瑞恰慈《孟子论心》这一文本进行意义学分析,展呈其在译介中的复式定义法。陈亚玲讨论了符号学意义论视野下海德格尔德道言观及其局限。

学术讨论虽然结束,但我仍希望大家可以密切保持学术交流,符号学形式论的魅力正在于各位。

此外,四位老师热情真诚,贡献了精彩的评议,以至于会后,仍与各位青年学友进行思想的碰撞,感谢他们。

最后,我想请问各位,青年论坛中,青年的意义是什么?我认为,青年不应仅是法定上年龄的一个标签;不应是对稚嫩思考的一种借口;更不应是对勇于发声的剥夺。青年,本应是无关限制的生命力象征。祝愿在座的各位,在学术这条道路上,永葆青年般的旺盛生命力,向上,向前。谢谢大家。

青年论坛分会场二 符号美学

学术汇报人:张珂

各位老师、各位学友,大家上午好,我是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的在读博士生张珂,很荣幸作为青年论坛二符号美学论坛的会议总结汇报人。符号美学青年论坛一共有19位硕博士研究生发言,话题汇聚了古今艺术分析与中外理论研究,涵盖了数字艺术、科幻电影、加密艺术、元宇宙等紧密结合时代的艺术讨论,也包括书法、文人画等中国传统艺术研究,话题讨论涉及美术、影视、音乐、舞蹈和设计等各艺术门类,各位发言人各抒己见,在靳子玄、袁杰雄、魏云洁、刘昌奇四位老师的点评下,论坛内容鲜活且精彩。其中,赵锐锐讨论了符号修辞对艺术符号三分表意的影响,刘津提出书法向绘画的转变是以笔墨媒介作为拓扑转换点,李政引入了伴随文本的理论视角讨论公共艺术,姚峥将卢卡奇形式符号美学的四种特性与服装设计的形式美进行联系性分析,张雪探讨了王蒙《霞满天》小说中的坎普美学与元语言之间的关系,郭丽丽提到符号的指示性和互动论与接触即兴舞蹈意图意义之间的联系,陈艳杰从皮尔斯的呈符概念出发,梳理了商品如何基于实现呈符中停从而实现艺术意义的生成与流转。

昨晚点评时刘老师说了一句话,他说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学术。的确,青年学者对当代符号美学现象的感知与捕捉非常敏锐,但听了每位发言人的汇报后,我们必须承认的是,我们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做学术,每一位发言人都从前人的研究中追根溯源,找到他们的解读来映照当今的时代特征与现象。在此,我想到了一句古诗词,“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文化的交流与传承能够穿透遥远的时空距离,实现古与今的交流、中与外的共鸣,我想每一位做学术研究的青年学者都会有此感受。

以上是我对本组青年论坛的汇报总结,谢谢大家!

青年论坛分会场三 传播符号学

学术汇报人:谢林杉

尊敬的各位老师、各位同学:

大家上午好。我是四川大学文新学院博士生谢林杉,非常荣幸由我为大家汇报青年论坛分会场三的情况。青年论坛分会场三是由来自9所高校的18位硕、博士汇报人,和4位优秀青年教师主持人、评议人组成,围绕传播符号学的多个领域进行分享,展开交流。

其中,谢林杉与孙嘉芊聚焦符号学与媒介理论,前者关注保罗·莱文森,用符号学的方法对技术演化路径重新进行演绎;后者关注翁贝托·埃科,借由对偏差性解码与符号游击战的梳理与解读,尝试拓宽当下媒介研究的新视角。

邓高锋、张福银、鲍增超、段彦会四位学友,或从新的角度对既有的媒介符号文本做出解读,或由媒介符号文本的新形态引发对既有理论的新思考。邓高锋在讲好中国故事的时代传播命题下,借助视觉修辞的相关理论,总结红色战役短视频的流行原因。张福银在研究中兼具理论与实践,结合定量与定性,提出“聚”符号的概念,以此切入对文学艺术馆展览传播效果综合评估体系的构建。鲍增超围绕符号、空间、图腾几个概念,通过对旅游印章进行符号学分析,指出旅游印章从五个方面建构人们对城市的主观意象和城市的整体形象。段彦会关注广告艺术化的意义机制问题,她从体裁形式角度出发,从艺术和广告体裁之间的互涉角度,讨论广告艺术化的途径与机制。

刘应月、王佳琪、杨惠乔、刘兴澳、汤雪彤、许预立六位学友聚焦当下传播热点问题,结合符号学相关理论,进行了有当代现实意义的深入思考。刘应月关注“无用之用”,结合法兰克福学派“文化工业”批判和艺术符号学相关理论,对豆瓣“无用美学”小组这一网络社群展开探索性研究。她认为该网络社群依托新媒介技术完成了日常生活的艺术化,提供了一种展现人的主体性与多向度的可能性。王佳琪与杨惠乔同样也将研究目光投降了一个特定社群——数字科学技术下成长的“Z世代”,探讨了他们的身份认知通过国货品牌在微观与宏观层面对消费市场的影响。刘兴澳结合时代热点,利用深度访谈的研究方法,从文本维度、语境维度、解释者维度三个方面,解答了“截屏何以被信以为真”的问题。汤雪彤基于克里斯蒂娃的符号学理论,分析前人工智能无法实现智能涌现的原因,通过对人工智能局限性的反思,从关系性共在与主体交互的角度,提供认识人类思维活动形成原因的另一种可能性。许预立同样关注人与机器,他重点分享了自己对人机交互界面的一些思考,通过对人机交互界面作为符号系统的分析,论述了智能媒介语境下人机交互界面符号系统的自然化及其体验性意义生成。

潘鹏程、许镔杰、孟正皓、杜钊远、张延、张骁鸣六位学友不约而同的把研究对象锁定到了游戏领域。潘鹏程聚焦电子游戏的主体联合叙述问题,提出在电子游戏的叙述里,叙述者呈现为“人格-框架”二联形态;联合形态将电子游戏的叙述者分裂,也将组织叙述、推进行动的权力分配给不同的主体,电子游戏的叙述呈现为玩家与系统之间的持续博弈。许镔杰关注电子游戏的双层结构,讨论了游戏文本的形成逻辑,强调游戏与现实、游戏与玩家间的联系。孟正皓和杜钊远将研究重点放在后语图时代的符号表意问题上,认为电子游戏等新媒介产生的意群表意模式,能够调和后现代语境下意义游离、意指偏移的困境。张延、张骁鸣二位基于游戏符号学,聚焦线下桌面剧本杀,对现场赋义过程的重要符号以及整体特点进行系统论述,并进一步反思游戏符号学赋义过程框架的落地应用。

以上就是青年论坛 传播符号学分会场的学术汇报总结,谢谢聆听,期待指导!

青年论坛分会场四 符号叙事学

学术汇报人:孙少文

各位专家、学友,大家好!

我是来自青年论坛分会四的汇报人孙少文,来自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青年论坛分会四的主题是符号叙事学。共有17位硕博士学友进行了分享。我将从以下几点进行简单汇报。

首先,在研究对象上,广而新,涉及各种叙述体裁。既有经典的小说、电影,又有流行的电子叙述,如游戏、短视频、数字音乐图,还有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叙述产业,如旅游商品包装。

其次,所研究的叙事学问题,具有思辨性、创新性,涉及概念辨析、新解读、引介、梳理和建构。在对基本概念辨析上,如叙述者的“拟人化”、情节的类型结构。在对重点问题的新看法上,如叙述体裁、不可靠叙述、二次叙述、解释漩涡,有对某一理论的引介,如块茎叙事、涌现叙事,还有对某一问题的梳理和建构,如电影符号中的隐喻和象征、文本改编模式。

此分论坛的青年学者们的报告,基本上是通过对叙述这一意义形式,来研究意义;符号学,作为研究意义形式的学科,作为大家的研究方法,也就成为应有之义。

此外,本分论坛还呈现出较强的批判性,如通过对电影、社交视频中女性叙述的研究,论证女性在叙述中如何从身体到主体建构,通过凝视反击来赋权。

概言之,叙述转向的当下,以符号学作为研究叙事的方法,来研究各种体裁的叙事,已经是超越了以小说为重心的经典叙事学和后经典叙事学。符号叙事学作为叙事学的第三阶段,在本分论坛中,得到较好地体现。同时也可以看到,对于叙事学的第三阶段,青年学者们相当投入、开放和拥抱,有诸多看法,提出诸多问题,期待未来在学术会议上,有更多的大于6分钟的时间,来听到他们的声音。

汇报完毕,谢谢各位!

青年论坛分会场五 文化符号学

学术汇报人:马翾昂

各位专家学者,师友大家好!下面由我向大家汇报本届符号学会议青年论坛5,文化符号学分论坛的基本情况。

人类文化和符号,是紧紧依存的一对概念,马克斯韦伯将人看作是生存在自己编织的意义之网上的动物,符号人类学家格尔茨继承了韦伯的观点,将文化指认为一个符号学概念。赵毅衡老师将文化界定为社会意义活动的总集合,所以符号学首先就是文化符号学。因此,在本论坛中,各位研究者展现了极为广阔的关注面向,话题涉及众多当下乃至历史中的重要文化现象,并自觉地采取符号学路径进行分析。其中,数字媒介与文化传播话题得到了极大的重视,例如何超彦学友以生命符号学的视野,将疫情期间我国的数字治理体系看作是一种生命共同体表征,对其文化意义机制和运作逻辑进行了符号学考察与反思;张展瑜、袁媛对文物数字化展览与受众之间的交互关系进行了符用学式的探究;陈淑雯学友采用多模态话语分析的方法,剖析了数字粉丝群体如何建构出花样滑冰选手羽生结弦的身体神话和体育艺术化文化现象;何源学友同样分析了身体符号在短视频等数字媒体文化中的五类迷因类型;钟金洋则关注到了宗教活动数字化的文化现象,对当下的电子木鱼符号及互联网礼佛行为完成了初步考察。而不少发言人也并未搁置文学文本这一符号学重要的文化对象,如林彦妤便以“夷”和“外国”这一对看似同义的词语的文本分析为例,说明了晚清话语体系的变化和中西方关系的变迁;薛慧文以莫里斯符号学理论框架探讨了《虬髯客传》译本的翻译问题与修正方向;杨依依则以符号学视角阐释了诗人华兹华斯对自然的诗化方式。论坛话题还覆盖了文化符号学的多个经典门类,贺致弈、张帅吉、杨露、李雨霞等学友从艺术、仪式多个角度探讨了国潮、国货文化等品牌与广告符号学的热点问题,钟儒若、蒋羽仪、赵亚萱学友分别涉及了动漫、展览和体育赛事等文化体裁的符号学分析。此外,论坛也不乏一些基础性的理论探索,马翾昂试从理据性出发,对形式和内容这对文化与艺术概念进行符号学式的界定;周野则借助出版界面的形象变迁,为重新理解出版活动、论证出版学科的合法性提供了符号学的思路。

在评议环节,两位评议人肯定了各位青年研究者的学理性追求,但也提醒大家避免学术概念的堆砌,而要让研究问题明确、结论精炼。评议人还敏锐地指出,虽然文化符号学包容性强、选题广泛,符号学在其中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往往毋庸置疑,但其必要性却时常缺乏论证,这导致了不少学友在用符号学分析文化现象的容易存在理论先行的问题,相反,应该采取问题先行的态度,从而推动研究对象与理论的良性对话与互补。

以上是青年论坛五的情况汇报,谢谢大家!

来源:符号与传媒

转自:“艺术与学术”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