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王春燕)5月28日,“多元现代性与文明交流”会议在京举行。会议旨在从理论上进一步阐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全球文明倡议,以文明交流互鉴对冲文明冲突论,以文明百花园论驳斥西方中心主义论,尝试重建关于文明问题的理论话语与历史叙事。
多元文明
与会学者认为,不同国家、地区各具特色的现代化道路植根于丰富多样、源远流长的文明传承,不同文明为各国现代化积蓄了厚重底蕴、赋予了鲜明特质,并跨越时空、跨越国界,共同为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所长胡正荣致辞。本网记者朱高磊/摄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文史教研部副主任、国际传播研究中心副主任秦露发言。本网记者朱高磊/摄
▲北京大学社会科学部副部长章永乐发言。本网记者朱高磊/摄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所长胡正荣表示,文明交流互鉴,其实就是经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挖掘具有当代价值和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从而进行有效的国际传播。讲好中国故事,就是要找到中国故事和世界其他国家的共通性、共情性和普遍性,找到中国故事本土性的同时,也要找到中国故事的区域价值和全球意义。要用事实、人、社会变迁,来讲述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起来的天下观、宇宙观、社会观和道德观。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文史教研部副主任、国际传播研究中心副主任秦露认为,当不同文明相遇时,必定会带来一些冲突,并引发对自己和这个世界的思考。“多元”最大的悖论是每一元都认为自己是具有普遍性的。一元论的西方中心主义,以一种强权的逻辑把握了对文明的定义权。所谓西方现代化不是诸多现代化理论中的一种学理,而是西方现代文明自身合法性的一种意识形态的论证,是建立在文明等级论基础上的一元论。
通过阐述清末民初中国思想界文明史的演变历程,北京大学社会科学部副部长章永乐认为,近代中国自身经历了从“一元文明”到“多元文明”的理解变化。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主导中国舆论界的文明理解范式是一元式的、等级式的,承认少数殖民帝国居于“文明国”的地位,认为立宪的重要目的是模仿并寻求这些“文明国”的承认。但在一战中,殖民帝国的猛兽式厮杀,导致这种强调竞争与国家内部组织力的“文明”观,被视为世界大战的原因。而战前的主流“文明”观念否定的“大一统”传统与强调和平协作的文化,此时以“东方文明”的名义获得了更为积极正面的评价。文明是多样的,而且可以互鉴互补,成为很多论者的新视野。
多元现代化道路
与会学者分别讨论了德国、法国、美国等西方国家现代化道路,介绍了东亚、拉美等地区与英美不同的现代化道路,进入历史的具体叙事中讨论多元现代性。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董经胜发言。本网记者朱高磊/摄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文史教研部世界史教研室副主任、国际传播研究中心副秘书长邵声发言。本网记者朱高磊/摄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崇明发言。本网记者朱高磊/摄
20世纪后半期以来,无论是拉丁美洲还是东亚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都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总的来说,拉丁美洲经济社会发展远远比不上东亚地区。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董经胜从工业化模式、收入分配、文化因素、政治因素四个方面对拉丁美洲和东亚地区现代化道路进行了比较,阐述了拉丁美洲和东亚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差异的原因。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文史教研部世界史教研室副主任、国际传播研究中心副秘书长邵声分析认为,美国的现代化及其现代性深受基督教尤其是新教的影响,这种影响在很多方面比欧洲国家更加突出。这也显示了,在西方世界内部,现代化的路径也是多样化的。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崇明认为,国家和革命在法国的现代化传统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国家的建构和革命的爆发建立了强大的法兰西民族,但这是不稳定的,经常会遭遇动荡和危机。所以,其需要通过民主来最终建立政治正当性,通过民主让民众积极参与政治、社会、经济建设,释放社会和民族的创造力。最终,法国成为相对稳定强大的国家。
重建全球传播新秩序
与会学者认为,不同国家与文明之间,应当加强合作与交流,重建更加合理、公正的新的全球传播秩序,为不同文明间的交流互鉴创造条件。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党委书记张辉锋发言。本网记者朱高磊/摄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史安斌发言。本网记者朱高磊/摄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张磊发言。本网记者朱高磊/摄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世界传媒研究中心秘书长冷凇主持会议。本网记者朱高磊/摄
“中国共产党自诞生时起就十分关注国际传播。进入21世纪,尤其是进入新时代以来,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我们党越来越重视国际传播。”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党委书记张辉锋提出,当前,国际传播应关注以前不太关注的“盲点”,如讲中国故事的同时也要讲国际故事,中国改革开放40多年经济巨大成功的故事要讲得更多一些、专业度要更高一些,汉语传播不可忽视,要重视新闻类信息以外内容的传播,注重日常生活方面内容的传播等。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史安斌认为,全球传播秩序的重建对中国国际传播来说,第一个阶段是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更多的是塑造中国形象。现在进入了国际传播2.0时代,我们更多要做的是打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在内容、技术上打破对某一个国家的依附。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张磊认为,应重新思考基础设施对于联通的重要性,对于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和全球文明交流互鉴的支持。应激发人们对多元文明的再思考:是否要分出各文明之间的差异,不同文明之间是否要进行对比、竞争,不同文明是否可视为丛生、连接关系。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世界传媒研究中心秘书长冷凇主持会议。会议由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国际传播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世界传媒研究中心共同主办。
▲会议现场。本网记者朱高磊/摄
▲与会学者合影。本网记者朱高磊/摄
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国外文局、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山东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等机构的专家学者参加会议,并围绕“多元文明与现代性”“多元现代化道路”“文明交流与重建全球传播秩序”三个议题进行了研讨。
转自:“中国社会科学网”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