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石器表达:图像的方法与世界实践”研讨会会议纪要

2023/5/4 14:21:49  阅读:129 发布者:

2023415-16日,“石器表达:图像的方法与世界实践”研讨会在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成功举办。本次会议由中国考古学会旧石器考古专业委员会主办,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旧石器时代人类演化与遗传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承办。

本次会议聚集了来自北京大学、吉林大学、西北大学、山东大学、武汉大学、厦门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山西大学、北京联合大学、兰州大学、河北师范大学、云南师范大学、浙大城市学院、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宁夏回族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二十余所单位的专家学者与研究生。同时还有近100名专家学者和学生通过腾讯会议在线参加了研讨会的学术报告环节。

会议旨在探讨新时代下思考石器图像表达的原则和方法。与会专家学者通过学术报告和研讨就打制石器图像表达的方法、世界范围的相关经验、石器图像表达的实践要点等议题展开了讨论。此次会议还包括石器绘图实践环节,现场气氛热烈。通过实践操作,参会者深入了解了石器制作过程中的技术细节,也加深了对石器绘图目的和手段的理解。参会者积极交流、相互学习,大家表示通过本次会议更加深入地了解了打制石器绘图的方法、技术及其应传达的信息,对今后的学术研究大有助益。

415日上午学术汇报现场

415日上午,会议开幕和主旨报告环节由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李锋研究员主持。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党委书记陈建立教授在会议开幕式上致辞。陈建立教授表示,此次会议是一次旧石器时代考古学学术交流的盛会,将为学者们提供广阔的合作平台,促进学科交叉融合,推动旧石器时代研究标准体系的建立,促进学科发展。希望与会专家学者充分交流、深入探讨,共同推动考古文博学科的繁荣与发展。预祝本次会议圆满成功。

中国考古学会旧石器考古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王社江研究员在致辞中表示,旧石器考古专业委员会成立以来致力于通过学术研讨、专业培训、国际会议等活动提高从业人员的研究水平。近年来我国旧石器时代考古学的从业人员队伍有了很大的提升,国内旧石器重要发现遍地开花,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绩。希望通过石器绘图等相关培训和研讨继续推进学科发展,预祝研讨会圆满成功。

山东大学邓聪教授以“浅谈从打制石器微痕的实测及摄影互证”为题作主旨报告。邓聪教授强调了旧石器考古研究的全球性特征,指出这是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学科,使用的方法和术语在全球范围内是相同的,旨在解决共同的学术问题。同时,邓聪教授也提到,打制石器对于研究人类起源和演化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帮助我们重组古人类的思想逻辑。因此,对每一个石器的精细观察和研究都可以了解到其背后蕴含的大量信息,石器也可以被视为一种思想的“化石”。

邓聪教授在报告中详细介绍了不同国家表达石器的方式,包括法国、日本、中国等,并系统介绍了石器实测图制作和其所表达的信息。他利用科学的方法绘制出石器上各种微小特征之间的关系,并强调利用相机所获得的清晰照片来辅助对比。随后,邓聪教授分享了自己在石器表达方面的学习工作经历,通过大量的石器绘图成品向与会者展示了自己的绘图技巧。他指出,石器绘图需要科学的测量和观察,而不是简单的素描,因为绘制出来的图像可以提供研究者大量有价值的信息。

邓聪教授在报告中强调了石器绘图需要表达的六点信息,分别是石器轮廓外形、破裂面轮廓外形、各破裂面形成先后顺序、破裂方向、破裂面内表面形态状况,以及如何判断破裂面之间的关系。最后,邓聪教授强调了照片和线图综合性展示的方法对于石器研究的重要性,因为这种方法可以帮助研究者更好地理解石器微观特征之间的关系,从而得出更加准确的结论。

随后的学术报告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张晓凌研究员主持。武汉大学李英华教授以“旧石器技术与技术——功能绘图的简介与思考”为题作了会议报告。她从五个方面介绍了技术学绘图,包括回顾法国石器绘图史、为什么要绘制技术生产和技术功能图、如何进行绘图、技术学绘图的实例展示和一些思考。李英华教授认为,掌握技术和技术物品蕴含的人类行为和文化规则和逻辑是技术学研究的关键。她介绍了技术学绘图的三个阶段:传统线图、技术-生产分析图和技术-功能分析图。最基础的就是对单件石制品的研究和绘图,从而得到技术-生产和技术-功能分析结果的统一框架和标准。李英华教授总结了技术学的内涵,包括技术生产分析、技术功能分析、技术认知、技术经济整合分析以及技术本体论为基础的技术演化与石器工业跨时空的比较分析;认为绘图作为一种通用的交流语言,能够展现和表达研究结果。最后,她强调运用新的技术和方式取决于研究目的,旧石器技术学的绘图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中。

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李有骞研究员以“读写译石:二十年来的实践与探索”为题作了会议报告。李有骞研究员在会议上分享了自己二十年来对石器绘图和研究的实践和探索经验,他认为信息传达包括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石器的阅读是观察过程,而记录则是绘图过程,将古代人群留下的实际信息转化为可理解的语言需要翻译,翻译的好坏与研究者掌握的“单词量”有关。他将对石器绘图的理解分为三个部分:探索之路、读写要点和常见错误。在探索之路方面,他介绍了自己尝试过的五种石器绘图方法以及每个阶段的经验和体会。在读写要点方面,他从读写、过程和意图三个角度出发,详细阐述了形态、过程和意图的要点,帮助研究者更好地记录和理解石器图像,了解制作者的意图和思考方式。最后,他向参会者展示了自己在进行石器绘图时出现的不准确之处,并详细进行讲解,以便其他学者可以避免类似的错误,帮助自身和其他人更好地理解如何在进行石器绘图时避免犯错。

从左上至右下:李英华教授、李有骞研究员、王春雪教授、李锋研究员作报告

吉林大学王春雪教授以“实践出真知:石器绘图的教学与思考”为题作了会议报告。主要从教学角度出发,探讨了石器绘图的认识和感受。报告主要分为四个方面:缘由、实践、吸收和思考。首先,王春雪教授介绍了石器绘图作为表达石器制作的绝妙方式,并展示了不同国家的石器绘图风格。其次,他简要介绍了石器绘图的步骤,列举了学生绘制的图像,并探讨了教学后学生对于知识点的吸收情况。最后,他总结了石器绘图的重要性和意义,强调了石器绘图的跨文化交流作用,呼吁注重石器绘图教学的实践。石器绘图不仅是记录、传递、交流和展示石器文化的有效方式,也能让研究者更深入地了解石器本身的特点,进而促进学科的不断发展。

李锋研究员以“三维技术发展下石器表达的思考:‘盲测’夯基础、表现重‘过程’”为题作了会议报告。探讨了如何利用三维技术来从图像上表达石器信息。报告分为四个部分,包括石器表达的目的和图像形式、石器图像表达的基础:“盲测”夯基础、三维技术发展下石器表达的重点:表现重“过程”、以及思考和展望。石器表达的逐渐发展趋势从最初的石器形态描绘到如今的展现石器制作过程,该过程表现为打制石器的程序,包含了方向和顺序。石器表达的基础是对方向和顺序的准确识别,可以通过石制品打制实验、初步技术阅读、“盲测”、拼合分析校正、重复交叉技术阅读等方式提高技术阅读准确性。在实际的石器绘图中,绘图者需要考虑在石器图像上应该表达哪些信息,以便更好地进行沟通。最后,利用石器图像、石器照片和三维模型结合的方式来传递更多的信息,能够更好地表达石器信息。因此,采用多种呈现方式能够更好地表达石器所蕴含的人类行为信息。

415日下午,在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曲彤丽副教授的主持下,与会专家学者和研究生参观了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及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藏裴文中院士捐赠石制品。在一个半小时的参观时间内,与会人员积极参与讨论,探讨了展览中的文物和裴文中院士自法国收集的石制品的形态特点、技术特征等相关问题。

随后,李锋研究员主持了石器绘图原理与方法的研讨。来自全国各地的二十余位旧石器时代考古学者积极参与讨论,分享了关于石器绘图的经验教训和学习的过程。他们强调了石器绘图在考古领域中的重要性,提出绘图这类需要较高专注度的工作有助于学者思考能力的培养。参会学者们认为,石器绘图需要细致入微地观察和打制,结合标本可以更好地理解石器特征;石器绘图作为基本功是认识石器的重要手段,需要与打制相结合。此外,他们也探讨了石器绘图和测量之间误差的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法。同时,大家认为即使在摄影等技术不断发展的现在,石器绘图仍然需要研究者的重视,因为绘图可以加强对于石器特征的认识和理解,是认识石器的重要手段。最后,学者们建议更加系统化地组织相关的培训和研讨,包括调查、发掘、整理、绘图各个步骤的讨论和培训,形成系统化的旧石器时代研究理念和方法,更好地推动学科发展。

416日上午,由李锋研究员主持,邓聪教授及其团队和各位参会学者作为指导老师开展了绘图实践,旨在指导参会的研究生了解日式打制石器绘图的主要流程和要点。邓聪教授团队从四个方面向参与会议的近三十位研究生进行了细致的展示和讲解:摆放布局、外轮廓线的绘制、疤痕轮廓线的绘制、同心波和放射线的绘制。这些内容紧紧围绕着打制石器的视觉化呈现展开,旨在系统全面地阐述打制石器科学绘图等工作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技法。在三个小时的时间里,各位研究生同学与参会专家学者充分讨论、接受指导,培养了一定的石器阅读和绘图能力,以及不同风格图像形式的绘制能力。这次实践为今后的学习和科研工作奠定了必要的方法学基础。

邓聪教授及团队成员讲授日式绘图要点

邓聪教授与陈福友高级工程师分别指导

实践环节现场指导

来源: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

转自:“艺术与学术”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