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指南 :读别人的审稿意见,发现自己的写作问题!

2022/11/11 11:16:34  阅读:217 发布者:

01

【题名】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建设背景下科技期刊编辑培养积极情绪的必要性及建议

【摘要】科技期刊编辑是实现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建设和培育目标的核心要素和中坚力量。积极情绪的发挥有助于促进我国一流科技期刊的整体建设,有助于吸引优质稿源,优化编辑与作者、审稿人间的关系,提升科技期刊竞争力。提出从充分认识科技期刊编辑工作的重要意义,坚守学术出版初心;以高水平科技期刊办刊(批注:?)为目标,提升使命感和责任感等方面来培养积极情绪。科技期刊编辑应重视积极情绪的培养,努力发挥积极情绪的作用,以更好地达到深化改革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一流科技期刊的要求,助力我国科技期刊强国梦的实现。

【关键词】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科技期刊编辑;积极情绪;必要性;培养

【框架结构】

引言

1发挥积极情绪是促进我国一流科技期刊建设的需要

2发挥积极情绪是提高科技期刊竞争力的需要

2.1 在稿源竞争中的作用

2.2 在优化编审作关系间的作用

3如何培养科技期刊编辑的积极情绪

3.1充分认识科技期刊编辑工作的重要意义,坚守学术出版初心

3.2以高水平科技期刊办刊为目标,提升使命感和责任感

4结束语

5参考文献  26

论文字数:约9500

【送审日期】2022-07-23

【审回日期】2022-08-12

【评审意见】

    1.论文选题角度和研究意义存疑。对任何一种职业来说,从业者的积极情绪都不仅有利于其提高工作成效,而且有益于其身心健康,这是大家公认的道理。本文的研究主题是讨论科技期刊编辑培养积极情绪的必要性,并且将其置于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建设背景下讨论,选题缺乏应有的学术价值。

    2.表述似是而非,论述逻辑牵强。文章认为“发挥积极情绪是促进我国一流科技期刊建设的需要”“发挥积极情绪是提高科技期刊竞争力的需要”,并将这两句话作为第1章和第2章的标题,在第2章还分节讨论了“在稿源竞争中的作用”“在优化编审作关系间的作用”,这种论述十分乏力。什么叫“发挥积极情绪”?“发挥积极情绪是……的需要”,这是什么论述逻辑!发挥积极情绪还能促进邻里和睦、改善家庭关系呢!

    3.内容扣题不紧,观点缺乏新意。文章第3章讨论“如何培养科技期刊编辑的积极情绪”,仅从节标题“3.1  充分认识科技期刊编辑工作的重要意义,坚守学术出版初心”“3.2  以高水平科技期刊办刊为目标,提升使命感和责任感”看,就不像是在讨论如何培养积极情绪,结合具体内容看,文章更像是在讨论科技期刊编辑的职业操守、职业精神和职业情怀,但论述的站位不够高、视野较狭窄、观点少新意。论文缺少对科技期刊编辑的启发作用和参考借鉴意义。

    4.表述不够简练,表达不够规范。全文近万字,语言不够简练,表达比较啰嗦,观点提炼与概括不到位,参考文献著录格式也很不规范(详见批注稿)。

    5.审稿结论:不宜采用,建议退稿。

【批注稿】略

【最终结果】投稿期刊已退稿。

02

【题名】新时代科技期刊编辑从业忠诚度(批注:“从业忠诚度”还是“职业忠诚度”?)的现状及培育策略研究

【摘要】高质量的编辑人才队伍在推进科技期刊办刊绩效、驱动科技期刊产业创新、激活科技期刊发展新格局、推动科技期刊高质量发展过程中起到了引擎作用,而高质量编辑人才队伍的打造离不开对其从业忠诚度的培育。基于全国范围内收集的940份有效问卷,系统分析科技期刊编辑从业忠诚度的现状。实证研究表明:在科技期刊从业期间,编辑在不同期刊之间的跳槽行为(批注:跳槽行为只可能发生在不同出版单位之间,不可能发生在不同期刊之间,这是基本概念!)并不频繁;编辑的从业忠诚度处于中等水平,大部分都会选择继续从事该职业;从业忠诚度得分越高的地区,有越多的编辑愿意继续从事该职业(批注:这是什么逻辑?);不同性别、年龄和行业累计工作年限编辑的从业忠诚度存在差异;性别、主办单位类型、行业累计工作年限、岗位职责明确程度、工作负荷程度、社会对本行业的尊重程度、奖励和待遇满意程度都能显著影响编辑的从业忠诚度。为此,从清晰界定岗位职责、规避工作负荷过重现象,健全职称评聘和薪酬福利政策,营造和谐的舆论环境,打造承载形式多样的软环境等方面提出编辑从业忠诚度的培育策略。

【关键词】科技期刊;编辑人才队伍;从业忠诚度 ;培育策略

【框架结构】

0 引言

1 问卷设计、专家修正、小样本施测与正式发放

1.1 问卷设计

1.2 专家修正和小样本施测

1.3 大规模正式发放

2 科技期刊编辑从业忠诚度的现状分析

2.1 填答者基本特征分析

2.2 科技期刊基本特征分析

2.3 编辑从业忠诚度的现实水平、差异性和影响因素

2.3.1 测量量表的信度与效度检验

2.3.2 从业忠诚度的水平分析

2.3.3 从业忠诚度的差异性分析

2.3.4 从业忠诚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3 科技期刊编辑从业忠诚度的培育策略

3.1 清晰界定岗位职责,规避工作内容不明和工作负荷过重的现象

3.2 健全职称评聘和薪酬福利方面的政策支撑(批注:标题不通,意思含混!),提升满意度

3.3 营造和谐的舆论环境,积极传播科技期刊事业“正能量”(批注:谁来营造?谁来传播?)

3.4 注重打造承载形式多样的软环境,开拓编辑人才忠诚度提升的重要阵地(批注:谁来打造?谁来开拓?)

4 结束语

参考文献:19

论文字数:约13100

【送审日期】2022-07-28

【审回日期】2022-08-18

【评审意见】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科技期刊编辑,研究主题是从业忠诚度,研究重点是从业忠诚度的现状分析与培育策略,研究背景是新时代。研究建立在问卷调查基础之上,文章内容主要是介绍研究的目的意义和方法、复杂的问卷设计过程,以及对调查获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最后提出了几条培育策略。总的来看,本研究过程复杂、工作量大,文章也写得很长,审稿人首先向作者表示敬意!现提出以下评议意见,供作者和投稿期刊编辑及主编参考。

    1.基本概念与选题意义存疑。本文的一个重要基本概念是“从业忠诚度”,审稿人孤陋寡闻,没听说过。上网查,只找到“职业忠诚度”和“企业忠诚度”,解释如下:职业忠诚度,是指从业人员对于本身职业的热爱和忠诚程度;企业忠诚度是指员工对于本企业的忠实程度。本文的“从业忠诚度”是一个什么概念?表述是否准确?这种“从业忠诚度”可以策略性地培育吗?谁来培育?换句话说,文章写给谁看?作者提出的“培育策略”让谁来认领呢?这样的研究,意义和价值何在?

    2.研究重点与文章写作的详略问题。本文作为一篇编辑学学术论文,重点似应放在展现作者的研究成果上,但从文章写作的详略看,作者将大量篇幅放在介绍研究方法、研究过程和问卷设计以及获得的数据上,并力图证明研究方法的科学性和数据采集的有效性,审稿人认为这是值得商榷的。作者在引言中明确指出:“本研究立足行业层面,重点关注科技期刊编辑的从业忠诚度,即从宏观层面分析科技期刊从业者的职业忠诚状态,旨在推动广大科技期刊深度思考如何立足行业发展实际,更好地培育高忠诚度的编辑人才,从而充分挖掘此类人才的竞争新动能并拓展其职业发展空间,最终实现科技期刊的高质量发展及创新型国家的建设。”作者的研究如何体现“宏观层面”?“广大科技期刊”又怎么能“深度思考”?

    3.提出的“培育策略”过于笼统,不在同一个层面,并且与作者的现状调查结果缺乏逻辑关联性、针对性和说服力。“3.1 清晰界定岗位职责,规避工作内容不明和工作负荷过重的现象”谁来落实?“3.2 健全职称评聘和薪酬福利方面的政策支撑,提升满意度”标题不通,意思含混。“3.3 营造和谐的舆论环境,积极传播科技期刊事业‘正能量’”谁来营造、谁来传播?“3.4 注重打造承载形式多样的软环境,开拓编辑人才忠诚度提升的重要阵地”谁来打造、谁来开拓?

    4.表述不够严谨,论述的逻辑不够严密。例如:摘要中的“从业忠诚度得分越高的地区,有越多的编辑愿意继续从事该职业”,这是什么逻辑关系?再如:引言中说“一直以来,科技期刊编辑的职业发展吸引了学界的广泛关注,该群体的职业认同、职业素养、职业角色、职业责任、职业定位、职业价值、职业倦怠、职业规划和职业成长路径等问题都形成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但是,具体到从业忠诚度,相关研究并不充裕。如,汪鹏生探究文化自信与编辑的职业忠诚关系,在揭示编辑职业文化特点的基础上具体阐述编辑群体的职业忠诚问题[3]”,但审稿人下载文献[3]阅读发现,这篇题为《文化自信与职业忠诚——编辑修养的养成与提高》的文章,作者汪鹏生的单位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并非期刊出版单位,文章论述的主题也并非针对期刊编辑的职业忠诚度,更不是科技期刊编辑的职业忠诚度。

    5.审稿结论:不宜采用。建议退稿。

【批注稿】略

【最终结果】投稿期刊已退稿。

03

【题名】集群化办刊模式下编辑加工外包业务运作模式和质量控制探析

【摘要】在集群化办刊模式下,为了有效整合出版资源,专注期刊核心业务的发展,在出版流程上引入编辑加工业务外包业务。本文主要介绍XX大学出版社期刊中心在编辑加工外包业务方面的举措,总结了代培和管理社外加工编辑的经验,以及在出版流程和质量控制环节的探索。通过出版流程的规范化、制度化管理,以及严格的质量控制,确保了期刊的出版周期和编校质量,加快了期刊的集群化、规模化出版进程,为期刊社的集群化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关键词】编辑加工外包;集群化;科技期刊;出版流程;质量控制

【框架结构】

引言

1.编辑加工外包业务运作模式

2.编辑加工质量控制

2.1.政治内容的质量审查

2.2. 科学内容的质量审查

2.3.技术内容的质量审查

2.4. 文字内容的质量审查

3.完善编辑加工业务外包模式的措施

4. 结束语

5.参考文献  12

论文字数:约5600

【送审日期】2022-09-06

【审回日期】2022-09-28

【评审意见】

    1.题名欠推敲,研究主题和研究背景存疑。从题名看,本文的研究主题是“编辑加工外包业务运作模式和质量控制探析”,研究背景是“集群化办刊模式下”,但结合论文内容看,审稿人对这个研究主题和研究背景存在以下疑问:

    1)论文探析的是“编辑加工外包业务运作模式”还是“编辑加工业务外包”?这种“外包”能否称为一种“业务运作模式”?这种“外包业务运作模式”与“集群化办刊模式”是什么逻辑关系?

    2)将XX大学出版社期刊中心的编辑加工业务委托给XX大学出版集团控股子公司XXXXX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能否称为“外包”?期刊出版单位将编辑加工业务外包,是否符合《国家新闻出版署关于开展出版单位“三审三校”制度执行情况专项检查的通知》(国新出发函〔2019228号)等期刊出版管理要求和规定?

    3)期刊出版单位将编辑加工业务外包给其他公司,却仍要对编辑加工质量控制负责,二者的责任如何划分以及具体如何操作,论文似乎没有讲清楚。论文第2章“编辑加工质量控制”,主要是从业务层面介绍政治内容、科学内容、技术内容、文字内容的质量审查,但谁来负责审查呢?

    4)“集群化办刊模式下”这个研究背景,以及文中介绍入选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集群化试点的5个单位,与本文的研究主题似乎缺乏逻辑关联性。单刊运作的小微出版单位还是集群化办刊单位更需要外包编辑加工业务,论文也没有给出明确答案。另外,中国科学院所属北京中科期刊出版有限公司长期探索承接编辑加工外包业务,跨系统、跨地域、跨行业承接了上百种科技期刊的编辑加工业务并作为这些期刊的出版单位,本文也缺乏应有的关注和介绍。

    2.论文表达存在明显欠缺。总体来看,论文对“编辑加工外包业务运作模式”的概括和介绍不够清楚明白,观点提炼不够到位。文章的语言文字比较粗糙、不够规范,表达缺乏应有的专业水准。例如,2.3节有这样一句:“例如,以《XX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为例,主要参考的行业标准为陈浩元先生主编的‘科技期刊标准化18讲’,《XX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英文版)主要参照《作者编辑常用标准及规范》以及其他国际上流行的编辑标准,制定了一套适合英文版学报的编辑标准等。”此句将陈浩元先生主编的《科技书刊标准化18讲》误为“科技期刊标准化18讲”并称为“行业标准”就很不准确,“其他国际上流行的编辑标准”也存在语序问题。

    3.参考文献著录格式不规范。详见批注稿。

    4.审稿结论:不宜采用,建议退稿。

【批注稿】略

【最终结果】投稿期刊已退稿。

转自:“马学研究”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