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独断
2022/10/10 17:03:43 阅读:220 发布者:
来源: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22年第9期P11—P12
作者单位: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摘自《社会科学》二〇二二年六期,莫斌摘
人类求知的过程中面临两大威胁,一个是怀疑论,另一个是独断论。怀疑论对于知识的可能性持否定态度,为人类求知的事业蒙上了一层永恒的阴影。独断论虽然担保了获取知识的可能性,但是却贬损了知识的价值,其夹带的任意性也容易受到诟病。为了更好地开展理智生活,我们既要克服怀疑论问题,也要摆脱独断论倾向。学界对于怀疑论的分析已经很多,本文旨在从德性知识论的视角出发展开哲学分析,通过把独断论理解为一种理智恶习,来加深我们对独断论的理解。
什么是独断论呢?独断论与怀疑论相对立,这或许会让人觉得独断论是一个哲学理论,甚至它的构词法也暗示这是某种理论立场,但情况并非如此。一方面,要给出独断论者都认可的一个论题着实困难;另一方面,持有完全相反立场的人甚至也可以展现出独断的特性。我们以怀疑论为例来看。怀疑论主张关于一个领域的知识是不可能的。摩尔基于常识哲学反对怀疑论的方式有独断论之嫌。他举起自己的双手展示给听众,然后从“这是一双手”论证“存在一个外部世界”。可是怀疑论者早已对从视觉经验推出外部世界命题的推论有效性表示怀疑了,摩尔直接忽略这一怀疑,使得自己的论证缺乏对话意义上的有效性,因此受人诟病。独断论者有独断论嫌疑这并不新鲜,然而作为独断论者的对立面,怀疑论者是否就不会沾染独断论的习气?答案是否定的。如果怀疑论者不给出正面论证,或者以一种不顾反面论证的方式直接宣称某些领域的知识不存在,那么这种怀疑论正是独断的怀疑论,与之相对的则是皮浪主义者所代表的古典怀疑论。独断的怀疑论者采纳了怀疑论立场。他们服从于某些特定的标准和预设,并且承诺怀疑论结论为真,也认为自己有好的理由相信其为真。但古典的怀疑论者不具有上述特点。从表面来看,古典的怀疑论者一直与独断论者争论,并且给出了很多反对独断论者的论证。但他们既不是为一个立场做论证,也不是为了表明原结论的谬误,而只是效仿苏格拉底检查独断论者的陈述。他们知道还有自己没考察过的理论,自己的反驳也非决定性的,所以针对某个尚存争议的话题还无法达成一个确定无疑的结论。
上面的反思让我们意识到把独断论刻画为一个哲学立场所面临的困难。虽然汉语和英语的语境对独断的理解不尽相同,但两者都指向一个特征:独断论并非一个单纯的哲学命题,而是一种有缺陷的认知方式。
德性知识论是当代知识论领域的新思潮。在当代知识论领域,德性知识论以认知主体为研究重点,通过诉诸认知主体的美德与恶习来评价和解释认知主体在认知领域的表现。在这种知识论的德性转向下,对于理智德性的研究就变得十分重要。德性知识论可以分为两个阵营,一是德性可靠论,二是德性责任论。德性可靠论把认知德性看作可靠的认知官能或习得的技能,它们可靠地引领我们获得良好的认知表现,例如真信念的获得。德性责任论主张认知德性是认知主体艰难习得和保持的品格特征。因此,不同于认知官能或技能,认知德性要求一种良好的动机,比如对真理的追求、对知识或理解这些有价值的认知状态的渴望等。
一般说来,德性知识论关心理智卓越,而促成理智卓越的是理智德性。但是新近的发展让学者们把目光转向了理智恶习,也即那些阻碍人们获得卓越表现的有缺陷的品格特征。我们很难把独断看作一种具体的认知官能或习得的技能。
综上所述,独断是一种理智恶习。独断的认知者在求真动机上具有缺陷,倾向于形成阻碍进一步探究的高阶态度,并由此催生出拒绝以理性的方式思考和对话的认知不负责行为。
借鉴社会心理学对人们抵制改变的现象所做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独断倾向在神经学层面的机制。人的大脑负责调控很多人们赖以生存的机体功能,比如感官的运动、呼吸的节奏、有规律的心跳、肌肉的收缩等。
由于进化的结果,我们的大脑发展出了对于记忆扰乱的抵抗,这样的机制促发了一些典型的行为,比如拒绝相反信息(知识)的倾向、对于与已有知识(信息)相融贯的信息的快速巩固,而这些行为与独断有着密切的联系。换句话说,人们的独断倾向在神经科学层面上可以说是大脑按照能效进化适应的结果。因此,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有意识地克服独断倾向是需要额外耗费身体能量的,这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反而会让生活变得更加复杂和辛苦。但其好处也很明显,正因为对独断倾向的克服,我们变成了更加开明的认知者,避免了谬误,掌握了更多知识。
在当下的认知环境中,要避免沾染独断的恶习并不容易。本来拒绝改变已经是神经学层面的机制,而这一机制会被信息传播技术进一步利用。一种比较突出的现象是,在我们使用社交媒体和网络搜索引擎时,网站会记录我们的偏好信息等数据,并进而根据用户画像筛选出未来将会推荐的信息。这就是我们熟知的推荐算法机制。
经过讨论,我们意识到独断的倾向不易克服,那么有什么潜在出路吗?这里简要探索两条路径。
第一,从个人视角来看,认知个体应该积极培养相应的理智美德以对抗理智恶习。理智谦逊、开明和好奇心都是值得追寻的理智美德。这里我们以理智谦逊为例展开分析。理智谦逊是一种对自己的认知表现进行准确评价的理智美德。对于准确的自我认知评价来说,认知领域的成功和失败都要成为考察对象,不能偏废。理智谦逊的人把自己的认知表现放在一个社会的和自然的环境中去理解:成功时把认知成就准确归属于环境以及别的认知个体,并进而准确地归属自己应得的部分;失败时能意识到自己的理智局限与失败之间的关联,从而避免完全把责任推卸给环境与别的认知个体。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避免从个人视角和狭隘的时空视角来看待自己的认知活动,才能避免理智傲慢,并获得对自我理智地位的客观把握。这种美德有助于个人意识到自己的理智缺陷,从而在认知层面拓宽知识渠道和加深理解深度,并在社会层面构建良好有效的信息交流方式,促进群体性的认知协同任务。因此理智谦逊有助于纠正独断的恶习在自我评价层面产生的错误,并且抑制由此催生的不负责任的断言和对他人异见的漠视。
第二,从社会层面来看,我们应该积极改变有缺陷的认知结构。当指责独断的个体时,我们要意识到这些理智恶习可以归属于个体,但不能完全归咎于这些个体。因为外部的认知结构对于个人的影响很大,以至于身处其中的认知个体很难意识到自己的认知行为有缺陷。更细致说来,如果类似信息茧房这样的认知结构广泛存在,那么身处其中的认知者一方面难以实现接收信息的异质化,另一方面也难以摆脱动机推理的影响。我们可以通过两种方式来破除这种结构:一方面塑造更加开放、理性和包容的公共对话平台,从而让支持不同观点的最好论证呈现于其中,促成大家进行深度思考和对话。另一方面,政府和媒体需要积极塑造一些公众信赖的信息渠道,这些渠道提供信息的目标是培养拥有健全思考和对话能力的理智主体和社会公民,而非只是让受众感到舒服和愉悦。只有这一类新的社会性的认知结构广泛存在,个体发展和培育理智美德才能事半功倍。
转自:“中国学派”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