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新格义”阐释:西方文学心理学阐释的本土化问题

2022/9/27 17:08:41  阅读:182 发布者: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22年第8P59—P60

作者单位:西北大学文学院,摘自《西北大学学报》20222期,张跣摘

西方文学心理学阐释虽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就已进入中国,但由于其长期局限于比较研究的以中释西”“以西释中”“中西互释单纯方法论视角,缺乏两种阐释学原理意义上的疏通与转化,因而至今并未见出本土化的重要实绩。要推进西方文学心理学阐释的本土化,须以文学心理学阐释的原理形态为出发点,运用华裔学者傅伟勋提出的创造的诠释学与佛教中国化过程中形成的格义阐释法,通过对中西文学心理学阐释各自所包含的实谓”“意谓”“蕴谓”“当谓”“必谓五层次文本意涵进行共现”“分梳”“比堪”“融通四步骤的格义阐释,最终形成一种新格义阐释法,才能实现西方文学心理学阐释的真正本土化。

西方文学心理学阐释及其创造的诠释学问题

如果我们运用创造的诠释学法来分析西方心理学阐释的实谓”“意谓”“蕴谓”“当谓”“必谓五层次意涵,就会发现其不同的意义结构。

实谓层次上,西方心理学阐释方法认为,文本的意义取决于作者意图,而作者意图就隐藏于文本意义中,因而通过重新追索作者意图,可以洞晓文本意义。心理学阐释方法的实谓义,最鲜明地体现在文学心理学方法的重要开创者、德国哲学家施莱尔马赫的主观性阐释上。

意谓层次上,西方心理学阐释方法本质上是一种还原主义阐释,但这种还原主义不是简单的回归过往,而是通过折返过往重启未来,打通过往与未来的语义通道。在意谓层次上,心理学阐释方法实为一种带有浓厚还原主义色彩的风格人格阐释学,这种阐释学,在狄尔泰的客观主义心理学阐释学中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

蕴谓层次上,西方心理学阐释方法经由海德格尔的发展,成为一种本体论的阐释学。海德格尔将理解视为人在世存在的一种基本结构,有着超越方法论意义的生存境遇与存在本体论内涵:理解成为个体存在的方式与文本阐释的前提。

当谓层次上,西方心理学阐释方法在经历了主观性的作者原意论、客观性的文本体验论与本体性的存在意义论发展后,至20世纪60年代,复归于赫施倡导的作者原意论。赫施坚持阐释学的目的在于找到文本的字面意义,而非文本对我们的意蕴。而寻找文本字面意义之前提,在于找到作者意图。

必谓层次上,西方心理学阐释方法既致力于捍卫作为主体的人(作者)的尊严,又积极解决作者意图与文本意图的错位乃至抵牾问题。

中国文学心理学阐释及其创造的诠释学问题

与西方文学心理学阐释方法不同,中国传统文学心理学阐释习惯于从作者的文学观念、创作心理、创作风格的变化探寻文学文本的意义,关注文人心态、社会情感结构变化与文本意义变迁的关系,从而为文本意义的探究打开了另一条重要通道。如果我们运用创造的诠释学简要分析中国传统文学心理学阐释的复杂意涵,同样会发现其区别于西方文学心理学阐释的合理内核与潜在痹症。

实谓层次上,中国文学心理学阐释方法讲求诗言志”“以意逆志诗言志”  以意逆志命题在早期的提出使用并互文现义,实际上道出了中国传统心理学阐释方法的原始本意:读者之意=作者之意=文本之义。

意谓层次上,中国传统文学心理学阐释方法暗含了一种还原主义的方法论取向,即一方面通过亲历作者的创作语境而悉查作者本义,实现以意逆志与通达诗人辞旨的目的,另一方面通过探究理义大本的阐释原则而要求阐释者跳出文本音韵训诂、章句注疏的知识主义老路而向文本义理宗旨靠拢。

蕴谓层次上,中国传统文学心理学阐释方法的知人论世阐释在后世衍生为知人=论世先知其人,再论其世两大不同进路。

当谓层次上,以意逆志的阐释方法预设了共通性的心理学与伦理学前提(人同此心,心同此理),预设了作者之意、文本之言、文本之义的统一性(言以足志,文以足言),预设了一种超越时空的可复现或再现的阐释环境的存在(亲证其事然后知其义)。

必谓层次上,中国传统文学心理学阐释,是一种复杂而精微的阐释,它要求在阐释立场上能够统摄作者之意与读者之意,在阐释方法上能够糅合心理学与伦理学,在阐释目标上能够融通主观主义与客观主义,使自身成为一种开放发展的文学阐释方法。

西方文学心理学阐释的新格义阐释及其本土化形态

根据新格义阐释法,西方文学心理学阐释的本土化阐释本质上就是与中国传统文学心理学阐释方法的融通。

第一步:对中西文学心理学阐释观念作意义共现,发现二者相同的意义因子。通过对西方心理学阐释与中国心理学阐释的创造的诠释学分析,发现二者均认可读者之意=作者之意=文本之义的阐释逻辑。因此,读者之意=作者之意=文本之义,应是西方文学心理学阐释本土化过程中首先予以保留的合理内涵。

第二步:对中西文学心理学阐释观念作意义分梳,发现彼此相异的意义因子。通过比较发现:西方文学心理学阐释暗含有通过还原阐释来实现创造性阐释之意,其目的在于解决心理学阐释循环带来的理解困难问题,把握作品的真正意义;而中国文学心理学阐释以求得文本本义的复归为宗旨,创造性阐释并非题中之义。更进一步来讲,西方文学心理学阐释偏于纯粹的心理内涵,而中国文学心理学阐释则既有心理学又有伦理学内涵;西方文学心理学阐释通过阐释既发现并创造了文本意义,又同时证成了阐释者的本体性的地位,而中国文学心理学阐释则常在此题域之外。

第三步:保留相同的意义因子,对相异的意义因子作基于文学本体的意义比堪,提取各自合理的成分。盖因中西文学心理学阐释基于不同的文学本体或文本属性,由此决定了中西文学心理学阐释路径与目标的不同。在阐释路径上,中国文学心理学阐释基于叙事性文本,亦即基于以《诗经》为核心的经学文本阐释,从而援引心理还原主义的阐释方法能够表现出较强的阐释效力;而西方文学心理学阐释基于叙事性与抒情性两类不同的文学阐释文本,因而需要超越单纯的心理还原阐释而向创造性阐释提升。在阐释目标上,中国文学心理学阐释的教化目的决定了其必然以获得文本伦理学意涵为最终目标;而西方文学心理学阐释的宗经与启蒙双重目的决定了其必然指向主观或客观的还原阐释及创造阐释。二者的不同意味着,以文学心理学阐释的对象属性为依据,同时启用宗经教化的客观还原阐释与启蒙理性的主观性创造阐释方法,以此实现阐释的教化与启蒙双重目的,就成为西方文学心理学阐释本土化的基本路径与目标。

第四步:根据本土文学现实,融合中西相同的因子中西相异的合理成分,创新西方文学心理学阐释原有概念的意义内涵,或创造新的本土化概念。面对今日文学全球化与传统文学及数字人文文学折叠并存的现实,阐释文本呈现出复杂而弥散的形态,其功能亦日趋复杂,因而一种具有阐释效力的文学心理学阐释在承认读者之意=作者之意=文本之义基础上,必须同时具备还原性与创造性阐释双重内涵,必须同时具备自然心理主义与公共伦理主义价值取向,必须同时体现出阐释的整体性与理义大本目标。

结论

综合新格义阐释的四个步骤,我们便可以得出西方文学心理学阐释的本土化的最终形态:它是一种以文学文本的客观知识结构与语言表达逻辑为基础,通过勾连读者之意”“作者之意文本之义的内在情感逻辑、伦理逻辑与知识逻辑,阐明文本的本然义与应然义,实现以读者与作者的自然心理、社会心理与文化心理为端口,最终通达文本整体意义,实现文本阐释的教化与启蒙双重目的的全新阐释学形态。

转自:“中国学派”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