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中共章程与中华民族

2022/9/23 11:42:35  阅读:203 发布者: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22年第8P11P12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摘自《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222期,周学军摘

在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党的章程不仅是历次全国代表大会的重大议题和重要决议之一,而且集中体现着不同历史时期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的思想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主张。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揭开了中国近现代历史开天辟地的新篇章。这次会议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也就是第一份党的章程。虽然这份章程从文字上反映了当时会议环境动荡不安和中国共产党草创之初的特点,但是作为一个无产阶级政党的性质和领导工人运动的任务表达是鲜明的。

1922年至1927年期间,中国共产党召开了第二、第三、第四、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相应地也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的章程或修正案决议。自此以后,无论在国共合作期间,还是1927年蒋介石背叛革命之后,关注国内的民族问题、开展少数民族地区的革命工作,成为中共日益重视并付诸实践的奋斗目标之一。

如果说中共的民族性,就是在共产国际成员范围中代表中国的民族性,即中共的中华民族性,这在党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日益鲜明地得以体现。

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在党章中对开展少数民族地区的工作,从组织机构和民族政策方面做出了规定。这是中共创建少数民族工作机构之始。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期间,在党中央和地方党组织中相继建立的“少数民族运动委员会”“民族委员会”等工作机构或组织,即由此而来,并逐步形成了中国共产党的民族工作系统。

在反“围剿”的艰难困苦斗争中,中共始终关注着全国的形势。当时,虽然中共遵循阶级革命的路线、致力于建立工农苏维埃政权,但是在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侵华战争的民族危亡形势下,中共开始意识到自身在抵抗外侮的反帝斗争中的民族革命使命。

同时,中共也不断呼吁停止内战、国共两党一致对外,以动员全民族抵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并在创建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践中,接受孙中山革命的三民主义,以达成国共合作。当然,与国民党传统的民族主义不同,中共始终坚持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的原则,坚守动员和团结各民族共同抗日的中华民族立场。

在北上抗日的实践中,中共为动员一切爱国力量共同抗日提出的口号,鲜明地体现了党的中华民族观念。“中华民族”的话语,随着争取国共合作、共同抗日而成为文宣的主导表述。红军长征抵达延安后,中共全力投入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动员和创建,并在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后实现了国共合作、共同抗日的局面。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筹备过程,历时八年。整风运动的最重大成就,是党的六届七中全会做出的《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倡导和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不仅实现了国共第二次合作,而且赢得了动员全国各民族人民和一切爱国力量打败日本帝国主义的伟大胜利。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面对全民族的危亡,在北上抗日的艰苦斗争中,确立了从工农革命转向民族斗争的政治纲领,赋予了中华苏维埃工农政权以中华民族性,明确表达了党的意志。从那一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各类文献中可以看出,“中国民族”“全民族”“整个民族”“中国一切民族”“中国境内各民族”尤其是“中华民族”的话语使用频率之高、内容之丰富,可谓前所未有。

1945423日—611日,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举行。在中国共产党章程的建设历史上,设立党章的“总纲”由此开始。在建党以后的历史中,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利益的话语,作为党的性质的内容,第一次写入党章的基本纲领。

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文献中所说的中华民族(中国民族),范围要广于中国人民。面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和中国将沦为殖民地的危难,国内的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处于次要地位,国际间的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因此,需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共同抵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这个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所凝聚的力量,就是中华民族。因此,中国共产党所表述的中华民族,是除了汉奸卖国贼之外的包括统治阶级及其政党势力、资产阶级和封建地主阶级在内的所有爱国者构成的整个民族。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党章总纲中,确定了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任务。中共的反帝反封建革命,是中华民族抵抗外来侵略的民族斗争和中国人民推翻阶级压迫的人民革命。

在取得战胜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战争的胜利、建立以统一战线为基础的民主联合政府后,中共将为新中国走向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而继续奋斗,那时的任务就是解决中华民族内部(即各民族内部)的阶级压迫和阶级矛盾问题。中华民族内部的阶级压迫和阶级矛盾的解决,才能使中华民族利益与中国人民利益实现统一。

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华民族”概念见诸中共的文献,较之抗战前的“中国民族”表述尤为普遍和频繁。在国共两党对中华民族概念或范畴的认识上,一直存在着不同政治立场。中共强调“必须号召全国人民牢牢记住:国家民族之利益应高于一切”的中华民族观。

国共两党之间在中华民族观方面直接的思想理论冲突,是在关系到抗战胜利后中国的前途和命运这一大背景下发生的,由19433月蒋介石推出其《中国之命运》一书而展开。在毛泽东亲自部署下,中国共产党以《解放日报》为主阵地,对《中国之命运》的谬论、谎言及其反共的政治主张展开了全面批判。在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毛泽东的《论联合政府》作为政治报告书面发言,其中专题论述了中国的少数民族问题。中国共产党不仅认为蒋介石的中华民族“宗族论”从根本上违背孙中山新三民主义有关“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的原则,而且完全不符合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为指导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政治立场。如何解读中华民族,这是关系到客观认识中国历史、准确把握中国国情、巩固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重大原则问题。中国共产党承认中国“多民族”的国情、阐释中华民族的“多民族”构成,是动员和团结中国各民族在中华民族认同的旗帜下,共同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必由之路,也是有效应对日本帝国主义分裂、瓦解中国全民族共同抗日图谋的正确主张。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取得胜利的形势下,和平建国、民主建政问题成为国共关系的焦点。蒋介石反对建立和平民主的联合政府、悍然发动内战,不仅导致国民党政权的加速覆灭,而且为中共同步推翻压在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提供了历史契机。

随着解放战争的节节胜利,“中国人民”“全国各民族人民”,在中共的文献中成为普遍和高频率使用的话语,预示了新中国迈向各民族人民共同当家作主、实行人民民主专政、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前景。

综上所述,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特别是抗日战争阶段,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立足中国的国情实际,在建立和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实践中,准确把握了中国经由民族革命到人民革命的必然过程,确立了中华民族是中国各民族之总称的中华民族观,为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奠定了“承认中国境内各少数民族有平等自治的权利”的基本政策。同时,在党的纲领中赋予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历史使命,取得了抗日战争和人民战争的伟大胜利,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使中华民族来一个大翻身”和“使中国人民来一个大解放”的庄严承诺。

转自:“中国学派”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