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荐读 | 近代阳澄湖蟹业经济兴盛的历史考察

2022/9/19 10:58:29  阅读:245 发布者:

原载 《中国农史》2022年第4

转自 | 中国农史

阳澄湖大闸蟹,学名中华绒螯蟹,产于苏州地区的阳澄湖。因阳澄湖水质清澄,水草丰茂,湖底泥土坚硬,其所产大闸蟹除了个头大、分量重,还有着与众不同的四大特点,即青背、白肚、黄毛、金爪,因此又被誉为“金爪蟹”“阳澄湖清水大蟹”。阳澄湖大闸蟹味道鲜美,有人总结为“肉厚膏肥,味至甘美”。自古以来无数食客为之倾倒,章太炎夫人汤国梨女士寄居吴中时,直言“不是洋澄湖蟹好,此生何必住苏州”。阳澄湖大闸蟹产业现已成为苏州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部分。阳澄湖大闸蟹开捕节、文化节、旅游节等活动的开展,不仅提高了大闸蟹的知名度,更是促进了旅游经济的发展。以“中国阳澄湖大闸蟹之乡”昆山市巴城镇为例,2018年全镇建有五大蟹市场和美食一条街,主打阳澄湖大闸蟹菜品的大小饭店多达 1300多家,年接待游客量达到 320余万人次,有近 3万人直接或间接参与大闸蟹经济产业链,年产值近38亿元。苏州相城区太平、阳澄湖、工业园区唯亭,常熟沙家浜等阳澄湖大闸蟹养殖范围内的市镇,也都获得了经济上的巨大效益。除了国内市场外,阳澄湖大闸蟹在国际市场上也占据了一席之地,远销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甚至进入欧洲市场。阳澄湖大闸蟹无疑是苏州地区特色经济的杰出代表。阳澄湖大闸蟹已然成为美味的代名词,深受国民青睐,但是有关阳澄湖蟹的历史文化研究却极为欠缺。有鉴于此,本文在前文讨论的基础上,再就近代以来阳澄湖大闸蟹的经济价值及其品牌化过程进行分析,以期加深人们的认知、推动阳澄湖蟹文化研究的深入,促进现代阳澄湖蟹业经济的发展。

一、阳澄湖大闸蟹的兴起

吴地蟹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先民已经开始食用蟹。先秦时期,由于蟹资源丰富,又因蟹以稻为食损坏谷物,吴蟹以一种灾害的形象见于记录。《国语》卷二十一《越语下》中曾言及春秋时期吴地“稻蟹不遗种”。这是史书里吴蟹的首次出场,也是中国关于蟹灾的最早记录。其与吴国衰亡的厄运相关,不免使吴蟹带有灾厄的意味。吴地俗谚有“虾荒蟹乱”,“蟹乱”正是基于“稻蟹不遗种”。其后“蟹乱”在吴地逐渐演变为兵乱、战争的象征,即元人高似孙所言“乡人用以兵证也”。

在长期的观察中,吴人对蟹的种类和性状有了较为深入的认识。隋唐以后,食蟹开始成为吴人生活中的一大乐趣。吴人“嗜蟹”之风兴盛,进而演化出食“名蟹”的风尚。从方志记载来看,吴地历史上名蟹众多,主要有紫须蟹、太湖蟹、蔚迟蟹、潭塘蟹、泖蟹、玉爪蟹等。相较而言,阳澄湖大闸蟹出现较晚,但甫一出世,即力压群蟹,独占鳌头。

阳澄湖蟹产生于何时?对此,民间及学界有诸多说法。地方文化学者依据阳澄湖畔流传久远的民间传说“第一吃蟹人巴解”,认为“阳澄湖大闸蟹历史悠久,可追溯到距今 4000 多年前天下第一食蟹人”。地方政府以及相关机构组织编写的读本中,依据宋人陶谷撰《清异录》中“炀帝幸江都,吴中贡糟蟹、糖蟹”之说,将阳澄湖蟹历史追溯至隋朝,直言“隋朝时,阳澄湖大闸蟹已作为贡品”;又有据宋朝傅肱所言“江浙诸郡皆出蟹,而苏尤多”,从而将阳澄湖蟹的历史追溯到宋代以前。王权、韩兴鹏在叙述中国古代三大名蟹时提及:“‘阳澄湖蟹’则是在明朝中叶,随着苏州的经济发展而逐步闻名的。到清代中后叶,‘阳澄湖蟹’的名气逐步盖过前两种名蟹”,但没有相关史料佐证;赵绵行、周刚以清宣统年间《信义镇志》载“蟹出阳澄湖者谓之湖蟹,其特色是金爪黄毛、青背白肚,重斤许者味最美”,以及清代信义诗人黄子云《食蟹歌》,断言阳澄湖蟹在清代已名闻全国。

由上观之,阳澄湖蟹作为地方知名物产,对于其何时出现的问题,地方政府、学界乃至普通百姓都很关注。但是,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人们更多的是出于一种朴素的乡土感情,而缺少理性的思考与严密的论证。如依据民间传说而将阳澄湖蟹的历史追溯到上古时期,显然缺乏资料证明,而且与阳澄湖的形成史不符。再如依据文人笔记追溯,存在着将史实断章取义、模糊处理、缺乏考证等问题。

据笔者掌握的资料,阳澄湖蟹约在清代乾隆前期逐渐兴起。较早明确提及阳澄湖蟹的资料:一是昆山诗人黄子云的《食蟹歌》。黄子云是昆山人,徙居吴县,曾于阳澄湖畔横泾岳父家中食蟹后,诗兴大发,作《食蟹歌》,赞美阳澄湖蟹:“西湖湖蟹兴高秋,品馔独此平生求”。黄子云生于康熙三十年(1691),卒于乾隆十九年(1754),故其诗作不会晚于乾隆十九年;二是黄子云的朋友、吴县人毛曙所写《贻野鸿湖蟹并寄》《贻野鸿淮蟹并寄》两诗,诗中有谓:“湖螯磊落深秋好……携自阳城来昨夜……”“阳城湖蟹今秋少”,从其所著《野客斋诗集》诗作编排来看,两诗约作于乾隆十一年至十五年之间;三是乾隆十六年刻印的《昆山新阳合志》,其中有谓:“出蔚洲村者曰尉迟蟹,大而肥美,土人藏之至元宵日,鬻于市俗,谓看灯蟹。今出雉城、阳城二湖中者,其味尤良”。可见,阳澄湖蟹在乾隆前期开始受人关注,且甫一亮相即有美誉。此后地方志中多有阳澄湖蟹的身影,且予以赞语,如《元和唯亭志》云:“诸湖俱有,出阳澄湖者最大,壳青,脚红,名金爪蟹,重斤许,味最腴”;再如《巴溪志》谓:“土产著名者,阳澄湖蟹……湖蟹至霜降时渐肥硕,附近港汊处处设簖捕捉,以青壳、赤爪、重斤许者为贵”。点出了阳澄湖蟹青壳、红脚、金爪、个大、味美的品状特点。而在同治《苏州府志》中阳澄湖蟹已与太湖蟹、蔚迟蟹、潭塘蟹等名品相提并论,甚至略胜一筹:“今则出阳城湖、商洋潭者为上,菁藏俟元宵鬻之,俗名看灯蟹”。

阳澄湖蟹兴起不久,即受到文人墨客的青睐,如清朝嘉道年间的袁翼曾对阳澄湖蟹有着极高的评价,其《湖蟹说》言“吴中蟹品,推昆山阳城湖中为第一”;昆山正仪人徐传诗对阳澄湖蟹也多有赞誉:“真义(即正仪)九、十月间,诸港汊居民处处设簖取蟹。出阳城湖者,谓之湖蟹,然亦有东西之别。青壳赤爪,则真西湖,重斤许者味最美,他处皆不及”。阳澄湖湖区比较广阔,分为西湖阳澄湖、东湖傀儡湖。徐传诗是本地人,对于阳澄湖蟹的情况比较了解,其“青壳赤爪,则真西湖”之言,透露出西湖所产最为正宗。

至民国时期,阳澄湖蟹已声名远扬,受到大众认可。民国具有权威性的市民读本和教科书中,阳澄湖蟹就被视为内地名蟹的代表,如1934年大东书局出版《本国地理(第1册)》,在水产部分称“水产也很发达……内河多各种鱼介物,而以阳澄湖的蟹,以美味著名”。1935年世界书局出版《高级市民常识课本(第四册)》,在介绍渔业时列举各地知名鱼类,谓“我国内地,多利用湖泊或池塘养鱼,内地出产的鱼类,以长江的鳜鱼,黄河的鲤鱼,松江的鲈鱼,富阳江的鲥鱼,太湖的鱼虾和阳澄湖的蟹为最著名”。可见,阳澄湖蟹已经成为中国蟹类的代表。

由此可见,相比于吴地其它蟹品,阳澄湖蟹兴起较晚,但从清代前中期进入世人视野以后,因其独特品状和优质口感,受到世人青睐。清末时期,阳澄湖蟹已在吴地名品中占据一席之地,至民国时期已然成为公认的品牌。而随其声名远扬,湖蟹经济也逐渐发展起来。

二、阳澄湖蟹的捕捉与蟹民收入

民国时期,随着交通运输的改进和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螃蟹产业出现了新的局面。每当蟹季来临,江浙地区尤其是苏沪一带“蔚成蟹国”。捕蟹者人数众多,大闸蟹的产量有了明显提高,从业人员的收入大为增加。

(一)捕蟹方式多样,产量增加

民国时期,阳澄湖蟹不仅作为天然农产品自给自足,而且越来越多地投入市场,作为一种重要的商品出售。随着阳澄湖蟹需求增加,蟹业生产呈现出繁忙的景象。每当阳澄湖蟹上市时,“附近该湖之正仪、青阳港等乡各渔民,已全体出动”,阳澄湖周边的农民也加入捉蟹行列。正值禾稻长成无工可做,农民便“多以捕蟹为其副业”,“夜间相率捕蟹,以期多博一注收入,家有壮丁两人以上者,且可轮流捕捉无虚夕”。

湖畔的居民捕蟹方法巧妙多样。有以“蟹簖”捕捉,“簖以竹片制成,曲折竖于湖中,高出水面四五尺,上覆网,夜间燃炬簖上,则蟹见灯光咸纷纷爬上自投罗网”,一夜辛劳,便可收获颇丰。但蟹簖是比较富有的渔民才有,一则“设簖须向官厅纳捐领照”,二则据熟悉阳澄湖蟹况的人言,设簖价格颇为昂贵,按照1942年左右物价,“洋澄湖里要安排蟹簖就得数千元”,多数人难以负担。网船渔人多用“网捕”或是“投蟹笼”。“网捕”是在辽阔的水面,渔夫将巨幅渔网慢慢沉入河底,岸边竖着起网的木轴,每隔数分钟,就把木轴上下旋转,水底的渔网举出水面,蟹便成为网中之物;“投蟹笼”则是渔夫划小舟在水草丛生、不便下网的河底投放竹笼,笼中放置大麦一类食物诱导蟹入笼中,笼子入口是倒逆的竹抢子,另一端有扇活页的竹门,便于渔夫取蟹之用。而穷困渔民都是寻找蟹洞去钓蟹、摸蟹。摸蟹需深谙水性,入水后用双脚代替双手,在水底踏索蟹洞,如有发现便钻入水底用敏捷的手法捉蟹,“非有特殊本领,不足胜任”。

阳澄湖蟹年产量不在少数,据1930年吴县政府社会调查,吴县第七区即湘城阳澄湖蟹产量约有300担,每担售价 35元,大量投入市场进行销售,销路主要为本地、上海、苏州等。又据 1935年《阳澄蟹产销状况》一文所载,阳澄湖蟹“年出二千担上下”。丰产时可达3000担。阳澄湖蟹大多供销市场,甚至湖畔摸蟹的渔家,“除了回去可供一家人大嚼外,剩下的拿到附近小镇上变卖”。显然,阳澄湖蟹的商品化程度是比较高的。

(二)从业人员众多,收入颇丰

阳澄湖蟹繁盛的市场使得从业人员不断增加,据上海地方报刊载,“本市的蟹,多半出产洋澄湖的小镇上,每年这笔生意,着实是很大,并且极易赚钱”。从事阳澄湖蟹捕捞、售卖的渔民以及蟹贩、蟹商等各类人员数量很多,且收入极为可观。以阳澄湖畔捕蟹者而言,有记载称:“昆山境内的渔民,或是捕蟹的农民,统计起来,当在五千人以上”,虽然蟹季极为繁忙,但成果丰硕,“一夜的收获,是十分可观,都靠此维持生活的”。据1935年《阳澄蟹产销状况》所说,阳澄湖蟹“年出二千担上下,赖此生活者凡三百余户,售款在三万元以上”。每户人家百多元的收入,生活很是不错。每年蟹产数量不定,1936年即有“阳澄湖蟹丰年”的喜讯,谓“往年曰产二千担左右……今秋阳澄湖蟹,出产特涌,据阳澄湖中专捕湖蟹之二百余艘渔船上人言,今年至少可获三千担,且售价亦好,故各渔翁莫不喜形于色云”。即使民国后期物价飞涨,阳澄湖蟹业依旧兴盛,渔民收入可喜。如1943年,一对阳澄湖蟹,即雄蟹雌蟹各一只,标价八十二元,而此时百斤稻柴也才六十元,无怪乎有人羡慕阳澄湖渔民,作诗称“可羡醉翁归唱晚,朝朝卖得杖头钱”。

由于捕蟹收入可观,导致民间纠纷增多,唯亭就曾发生过一起“夺蟹成讼”案。唯亭乡民刘正青与妻子夜间在港口捕蟹,时值蟹阵上岸,忙碌异常,乡民文阿二“见蟹心起”,趁机强取数只大蟹而走,当即被刘氏夫妇发现,双方由争执演变为殴打,引发官司。昆山还发生过一起由捕蟹引起的渔、农两个群体间的矛盾纠纷。阳澄湖畔捕蟹原是以渔民为主,近处农民在农闲时捉蟹补贴家用。但在1947年,昆山某乡由于渔户“肩挑满筐甲士,赴市兜售,获利可观”,于是毛瑞良等农民“目睹艳羡”,公然抢夺渔民之利,“在每条河港中,于华灯初上时,争相张网捕捉,通宵达旦,颇有收获”。由此引起了渔民赵申宝等的不满,遂以妨碍生计之名向县渔会申诉,最终由乡长等人出面制止,劝导农民不再捕捉后,事情才告结束。由此可以想见,阳澄湖蟹产之利不输于耕种田地,对于农村居民而言可谓收入不菲了。

而从事该业的蟹贩、蟹商们收入也颇为丰厚,有的还因此发财致富。据报载,在蟹汛时节,众多商人汇集于阳澄湖畔收购,“单以买进卖出而论,这里的一笔佣金,即为数不赀;何况他们又得居奇垄断,操纵市面。所以这一季的收入,实在可观得很。靠蟹发财的人,真是比比皆是”。在蟹业兴盛的上海,以“阳澄湖蟹”相号召的摆摊蟹贩收入就很不俗。1943年,有报刊称“不要以为蟹贩是小买卖,听说日昇楼(附)近的一家蟹摊,前日一日的营业总数超过五万,前后的流动金预计起来,恐非数十万不济了”。1946年曾有谙于此业者谈及上海蟹市情况,言“蟹贩利润殊厚,这一带资力较大的蟹摊,一夜营业,可以做到伪币七百万金左右,利润占十之四”,并认为若是在和平年代,币值常年不变,则更为可观,所谓“一秋所盈,四季生活赖之”。当时甚至有传言,“日昇楼的蟹贩,别小觑他们蓝布短褐,进益之丰,却远在国府委员之上”。或许不无夸张,但可以想见这些蟹商、蟹贩利润之丰。

三、阳澄湖蟹的市场销售与消费群体

螃蟹源源不断地从产地运送进城市,大街小巷蟹摊林立,甚至商场店铺也有蟹的出售,购买者络绎不绝,“男男女女手中,都提着成串的蟹也随时随处可以见到”,有见此壮观的市民感慨道,“菊花黄时,也就是无肠公子横行一世的季节”。其中阳澄湖蟹独得青睐,于吴地众多名品中脱颖而出,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影响力甚至远达中、西部地区。可以说,民国时期是阳澄湖蟹业经济的兴盛时代。

(一)阳澄湖蟹市场体系的形成

民国时期,阳澄湖蟹市场得到发展,逐渐形成产区初级市场—中转集散市场—以上海为中心的江浙地区承销市场的网络体系,民国后期甚至远销内地和香港。

产区初级市场主要是以阳澄湖产区周边市镇为主,包括吴县湘城和唯亭、昆山巴城和正仪等。每当湖蟹上市,当地蟹行便向渔民大肆收购,不少外地蟹商、嗜蟹者也专门赶赴产区收购,蟹市买卖兴盛,如唯亭镇,据言“秋风一起,唯亭便成了蟹的集市”,“蟹贩纷纷到唯亭来,重价采购洋澄大蟹”;再如昆山正仪镇,“每逢秋季蟹汛,向为蟹市,蟹商每年只做一季交易。滨洋澄湖之渔人,捕得大量之蟹,就镇售与蟹行”,展现了产区湖蟹贸易繁荣的景象。

阳澄湖蟹集中到市镇后,除了少部分在本地市场销售外,多数运送到外地。而为了实现更广阔的市场销售,出现了与外界联系更为密切的中转集散地。中转集散市场需要由经济发达、交通便利的城市担任,加之对阳澄湖蟹产区距离的考量,苏州、昆山自然而然成为了联系产区市场和承销市场的纽带。据民国时人调查,“凡是运往青浦、嘉定、太仓、松江、上海、浦东一带的洋澄湖蟹,都以昆山为集散地。凡是运往嘉兴、杭州、湖州、无锡、常州、宜兴、镇江、扬州、南京一带的,都以苏州为集散地”。贸易贩运主要由百姓用船将阳澄湖蟹从产区运送至苏州、昆山,再从两地出发,以火车为主要交通工具运达目的地。当然,由于阳澄湖产区与各个市场相距不远,也还存在直接从产区运向各个市场、点对点销售的情况。

事实上,苏州、昆山两地由于具有接近产区和经济发达的多重优势,除了转运中心的功能外,本身作为销售市场的地位也很突出。秋令时节,苏州比较热闹的街头,大都设有售蟹的摊子,如苏州观前街松鹤楼一带便是蟹摊聚集,成为有名的蟹市,所卖者招牌挂的都是“洋澄大蟹”。阳澄湖蟹的广告市招也频频见诸报端,或是饭店上市菜品,甚至在苏州“街头巷尾,满着熟菱和洋澄湖肥蟹的叫卖声”。购买食用阳澄湖蟹者络绎不绝,其中也有不少是专门赶赴苏州的吃客,如《申报》一位作者曾发文言赴苏食蟹之趣:“闲来无事,忽动吃蟹之兴,因便邀了老友雪翁同往苏州,志在大吃洋澄湖蟹”,抵苏后买了35只大蟹,两人相对而嚼,又以白兰地相伴,感慨“真吃得十分过瘾”。昆山也是如此。有地方报刊记载,蟹肥时节,昆山街头总有许多卖湖蟹的小贩,将蟹就地“堆在人行道上,尤其是朝阳门一带为最多”。除了本地人购买食用外,来昆山游玩吃蟹的人极多,火车、汽车载客不断。民国后期上海甚至有汽车运输公司开通专车服务,可预约车位前往昆山吃阳澄湖蟹。此项服务一经推出便大受欢迎,仅两天就登报声明“客满”,要求“下期请早”。游客不仅自己大嚼阳澄湖蟹,离开时还要多“带上一篓湖蟹回去,作为馈送亲戚朋友的最好礼物”。由此可以想见昆山蟹市之盛。

阳澄湖蟹是鲜活水产品,具有易腐败性,运输时间过长,容易成为死蟹难以售卖,这种时鲜性的特质大大限制了阳澄湖蟹的市场。因而,民国时期阳澄湖蟹的销售市场主要还是临近产区的江浙地区,包括无锡、常州、镇江、南京、青浦、嘉定、太仓、松江、上海、嘉兴、杭州、湖州等,火车、轮船等现代交通工具可以在短期内送达以保证蟹的存活率。民国后期,由于飞机运蟹的出现,使得一段时间富人政要云集的四川、香港等地也成为了阳澄湖蟹的承销市场,“湖蟹飞川”“湖蟹飞港”成为时人谈资。相较而言,近代金融中心上海成为了阳澄湖蟹最大的承销地,蟹市极为繁荣。

据《时报》所载,逢蟹季到来,上海“简直每一条马路可以看见有卖蟹的人,南京路的大公司也标着蟹的市价,糖食店也兼卖蟹,水果店也有蟹买,甚而至于弄堂角落里也放着蟹摊”。而阳澄湖蟹成为蟹市场的主角。上海四大百货公司先施、永安、新新、大新竞相出售阳澄湖蟹,广告铺天盖地,诸如“洋澄湖清水大蟹特别廉价”,“真正洋澄湖清水特别大蟹价格非常便宜”等,常常连续多日见报。知名公司冠生园、中国国货公司、利利土产公司等也将阳澄湖蟹作为重要产品推出售卖,广告频繁,如冠生园谓“本公司二楼餐饮部专员采办洋澄湖大蟹,金爪红毛只只肥硕,持螯赏菊,此其时矣”;中国国货公司言“洋澄湖大蟹,每元一只至四只,购满一元赠蟹酱油一瓶”;利利土产公司称“黄菊正开,洋澄紫蟹已肥,该公司特派专员常驻唯亭搜集”等。还有体量较小但主营阳澄湖蟹的蟹业公司,如荣生大蟹公司、利源大蟹公司、金爪洋澄大蟹公司等,广告宣传也不少见。如荣生大蟹公司,常登报称“专办洋澄湖的清水大蟹,已历多年,素蒙各界赞美”,并言明近况,“最近派员搜办,业已源源运申,货价两宜”,吸引顾客前来购买。

上海知名的饭店、酒号也将阳澄湖蟹视为重要菜品,如中央饭店、金兰饭店、新都饭店,绍酒店高长兴、王宝和、豫丰泰等,皆大书阳澄湖蟹作为市招。王宝和绍酒号曾登报言:“本号绍酒,名闻全国,洋澄肥蟹,膏脂满腹,佐以佳肴,味美无匹,秋令口福,舍此莫属”。甚至除了传统的中餐饭店,西餐厅也加入其中,上海西菜社打出“吃西菜,赠大蟹”的广告吸引顾客。随处可见的蟹摊也是如此,时人曾描绘上海浙江路蟹摊景象说:“那些蟹摊子的门口,更有长方的牌子竖立着,写出‘洋澄湖清水大蟹’这几个字,门口上更有‘洋澄湖中渔翁捕蟹’的布景,挂在当空”,图文并茂,异常醒目。上海购蟹食蟹者人数众多,蟹摊上随处可见“男女的主顾围在木桶的四周,大家在拣蟹,而每一个蟹摊子上,至少也有两三个人在应酬顾客的”。饭店酒家以及售蟹的公司也是人流如潮热闹非凡,据称上海四马路上一些绍兴酒店,生意极好,还未到饭点“早已满座,每个桌子上,尽是吃蟹同志,三五成群的裂开着嘴,在剥取蟹肉”;甚至酒店门前还有蟹贩,“一刻不停的用草绳扎蟹”,等待为食蟹者供应。

诚然,苏州、上海等地阳澄湖蟹广告市招遍地,甚至到了“无蟹不洋澄”的地步,但若要较真起来,这些未必都是正宗的阳澄湖蟹。当时上海曾有人探寻此事并记录在案,言“记者顷由业此之人相告,谓海上所售之蟹,名义上,虽皆以洋澄湖清水大闸蟹相标榜,惟按诸实际,则什九乃属长江流域所产者也”。这与当代的情况何其相似乃耳!还有人说:“蟹市的卖蟹人,都以洋澄湖蟹来号召,据一个卖蟹的人告诉我,洋澄湖那里有这么多的蟹来供给上海,其实多由附近各地而来的”,由此抨击蟹市“挂羊头卖狗肉”之风。不仅在上海,即便在产区苏州地界,也有人言难寻阳澄湖蟹,谓“真正洋澄湖蟹很不容易能买到,原因在于求过于供,且大宗销售还在于上海,至于苏州现在所卖者,多属普通湖蟹”。曾有在苏州生活经历的嗜蟹者也表示阳澄湖蟹难觅:“记得在苏州供职的时候,因为阳澄湖鳌,久已脍炙人口,每晚必命茶役购两只,一快朵颐,但总不能买到金爪黄毛的”,并被苏州的朋友告知“真正阳澄湖蟹,就是苏州人也吃不到的”。假阳澄湖蟹的出现扰乱市场、败坏名品,无疑应该批判谴责,但换一个角度来看,“无蟹不洋澄”的情况,又何尝不是反映了阳澄湖蟹的名品价值以及巨大影响力,并且再次印证了阳澄湖蟹市场的兴盛!

(二)阳澄湖蟹的消费群体

江浙一带的百姓大都喜欢食蟹,所谓“不论文人雅士,贩夫走卒,每逢秋风起兮的时光,谁都买着一大串蟹,沽酒数斤,品尝这批甲士的美味。它倒成为上中下三等的老百姓所一致欢迎的天生佳饌”。味美的阳澄湖蟹更是引起了“上中下三等”百姓的食欲。有钱者如富商大贾自是喜爱不已,常常于大饭店、大菜馆或是环境清雅处食蟹,吃来心旷神怡。富余的小康之家、文人墨客之流爱这阳澄湖蟹,往往邀二三知己,持螯赏菊,引为意趣。下层百姓如贩夫走卒、行车卖浆者,手头有了几块钱,兴致一起,也“要添的几只洋澄湖大红蟹呢,吃的人‘乐呀乐呀’的吃着”。至于未有余钱、衣食不周的穷人也未必尝不到阳澄湖蟹,上海就曾有报道吃死蟹之情况,言某著名食肆出售阳澄湖蟹,“营业虽盛,每日剩余之死蟹,在所难免”,这便有了“取死蟹而大嚼者”。据苏州文人范烟桥所言,在阳澄湖蟹上市的时节,“无论农工商学兵,要是身边有余钱的,都得买一个来尝尝,也算应了时”。阳澄湖蟹消费群体之广泛可见一斑。

值得注意的是,阳澄湖蟹由于品质口感优异,其价格明显高于普通蟹品。在上海市场上,阳澄湖蟹“味美逾于海上之潮蟹,其价较昂”,甚至有说“沪市卖蟹之价,昂贵值至千钱尚不可购一蟹,于是力未能够蟹者,对此异味,馋涎而已”。人们对阳澄湖蟹非常认可,觉得“洋澄湖的蟹,价值自然该高贵些”,于是阳澄湖蟹高价品的形象逐渐形成。这也就导致阳澄湖蟹的消费群体虽然广泛,但又以上层有财力、中层有余钱者为主体,下层百姓不过是“偶有余钱”以及“吃死蟹”才可,少有问津。而在民国后期,阳澄湖蟹的主要消费群体成为了上层富裕阶级,中层百姓也望而却步了。

随着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中国的政治局势愈加紧张,经济方面通货膨胀等问题接连出现。城市中蟹价直线上升,有人感叹“蟹在江南乡间,原是一种极为普通的佳肴,年来物价高涨,蟹的身价即在都市里也已不是随便什么人可以问津的了”,甚至有人提出“画蟹充饥”的谬语,直言“买不起蟹吃,只好画它妈一只来看看,吞吞唾沫了”。阳澄湖蟹的价格水涨船高,有民国时人记叙了阳澄湖蟹涨价的相关情况,言“米珠薪桂蟹涨价”,其中有谓:“记得二十七年秋天,我到洋澄湖畔去买蟹,一块钱可购二十只,还是争前恐后的要挨卖给我。那时候的米价,一元钱却巧可换一斗米,如果一天能卖去三十个蟹,一家人就有肉饭好酒吃了。二十八年秋天,蟹价增至一元五只,二十九年一元二只,三十年一元一只,今年呢?五元三只,折合旧币不是要三元多一只吗?和二十七年的蟹价,已是涨了六十多倍啊!乡间米价新币二十元一斗的现在,米价的暴涨还追不上蟹价呢!”

蟹价暴涨之后,一般阶层已然承受不起。据 1941 10 17 日《江苏日报》载《洋澄蟹上市开价奇昂》称:“洋澄大蟹,现已上市,惟售价昂贵异常,稍大者,每斤需售四元八角,次者每斤亦需四元,一辈中下阶级,大有望蟹兴叹之慨”。往日里呼朋引伴持螯大嚼的文人墨客之流,多发文称难尝蟹味,言“似我等薪给阶级,处茲米珠薪桂之生活程度下,仰事俯畜,三餐堪虞,殊无染指之资格”;更甚至路过蟹市“总是听到一些令人害怕的价钱”,而吓得“一点闲津的勇气也没有了”。中产阶层尚且如此,下层穷苦百姓就更不必提起。至 1947 年,据《昆山民报》巴城短播言:“近日巴市所售,小者每斤八千元,大者一万”,售价之高,令人咋舌,以至于“一般饕餮成性之措大,其欲恣意而大嚼者,殊难矣”。持螯赏菊原是文人风尚,此时也已变味,人言“富人持螯赏菊,穷措大持菊赏螯”。以致有人感叹:“无肠公子,也只能让那大贾富绅、公子哥儿们去大嚼了。”

由此,富商大贾、达官贵族之流成为了阳澄湖蟹的消费主力。这帮富贵特权阶层为了吃到阳澄湖蟹,出手极为阔绰。有报刊称“饕餮者宁愿花费很大的价钱去设法买来,一快朵颐”,甚至五万元一斤高价也满不在乎,直言“不贵不贵,来上十斤”。食肆有以阳澄湖蟹号召顾客的,“一蟹之值七千金,益之以捐税,及近万金”。尽管价格如此昂贵,食客仍不在少数,“座上客常满”。他们为品尝阳澄湖蟹而费尽心力,不计成本。由于政局动荡,为躲避战乱,上层人士多避难西南。而西南各地,向不产蟹,为了满足口腹之欲,出现了颇为繁费的飞机运蟹,从而使蟹价再度激增,1942年重庆曾有蟹价一只三百元,被称为“此亦有人与蟹以来无此价也”。而蟹也被“供养在玻璃窗内”,被人比喻为“珠宝店外面看到里面陈列着的金刚钻戒指一样”,俨然成为了高端奢侈品。1946年,四川省代主席邓锡侯特派专员前往昆山巴城购买三担阳澄湖蟹,每斤六千元,共耗去一百八十万元,然后将蟹运送上海再装飞机运至四川。人力、物力、财力耗费巨繁,坊间舆论也甚嚣尘上,言“斯诚富豪一席宴,穷人半年粮矣”。虽批评声不断,但也直观显示出富贵特权阶层对于阳澄湖蟹强大的消费力。

综上而言,水乡地理环境、精致的饮食文化、文人墨客的美誉奠定了吴地蟹业经济的坚实基础。吴蟹历史久远,蟹品众多,名品迭出。阳澄湖蟹虽然出现较晚,但后来居上,以品质优良、“肉厚膏肥,味至甘美”而著称,广受世人喜爱。近代以来尤其民国时期阳澄湖蟹业经济活动繁盛,最为显著的是阳澄湖蟹产销市场不再局限于产区周边,范围逐渐扩大至长三角地区,甚至延伸至内地和香港。当然,阳澄湖大闸蟹的名声大噪,与作为远东第一都市上海的经济地位和影响力密切相关。在繁盛的经济活动背后,阳澄湖蟹“名品”的声名得到了进一步的宣扬。优质的口感、繁盛的市场、巨大的经济价值彰显了阳澄湖蟹的不凡,在江浙地区乃至全国人们的心目中,阳澄湖蟹俨然成为了蟹中翘楚、知名品牌。作为商品而言,阳澄湖蟹已经与普通蟹品有了价格上的巨大差距,成为口感和品质的保证,阳澄湖蟹品牌由此形成。

转自:“书斋里外”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