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uron | 上海交通大学黄菊团队发现总是揪头发和抓皮肤的重复行为影响焦虑的潜在机理
2022/9/15 10:59:44 阅读:287 发布者:
以身体为中心的重复行为(BFRBs)被认为是一种应对压力的手段。然而,重复行为影响焦虑调节的神经机制尚不清楚
2022年9月6日,上海交通大学黄菊团队在Neuron 在线发表题为“Excitatory SST neurons in the medial paralemniscal nucleus control repetitive self-grooming and encode reward”的研究论文,该研究表明内侧旁臂核中的兴奋性SST神经元控制重复的自我梳理(self-grooming)并编码奖励。该研究发现小鼠的内侧旁臂核(MPLSST神经元)中的兴奋性生长抑素阳性神经元促进自我梳理和编码奖励。MPLSST神经元表现出显著的梳理相关神经元活动。MPLSST神经元功能的丧失损害了自我梳理和应激后焦虑缓解。通过激活腹侧被盖区(VTA)的多巴胺(DA)神经元并诱导多巴胺释放,MPLSST神经元的激活具有奖励作用,足以驱动强化。神经肽SST促进MPLSST神经元的奖励作用。MPLSST神经元介导的自我梳理由中央杏仁核(CeA)的输入触发。总之,该研究揭示了CeA-MPLSST-VTADA回路在自我梳理和应激后焦虑调节中的双重作用,并将MPLSST神经元概念化为连接小鼠应激和奖励系统的桥梁。
人类以身体为中心的重复行为(BFRBs)指的是一组针对身体的周期性非功能性行为(如揪头发和抓皮肤)。个体报告说,在进行快速反应行为之前,他们会感到紧张和迫切,随后在进行快速反应行为期间或之后,他们会感到愉悦、放松和极大的满足感。BFRBs可能具有情绪调节作用,使个体在压力暴露下通过减少唤醒和抵抗焦虑来控制负面情绪。虽然现在已经有了针对BFRBs的心理学模型,但这些重复行为与哺乳动物大脑中情绪调节相关的神经回路水平机制仍不清楚。与人类的BFRBs类似,许多动物在压力暴露时会进行自我梳理。自我梳理(self-grooming)是人和动物清除自身体表异物(例如污垢)的本能行为,具有重要的生物学意义。针对这类本能行为的神经机制的研究,有望揭示重复刻板行为发生的底层逻辑。啮齿动物已知的与自我梳理相关的大脑区域包括眶额皮质 (OFC)、腹内侧纹状体 (VMS)、内侧/中央杏仁核 (MeA/CeA)、腹侧侧隔 (LSv)、Calleja 腹侧纹状体岛(ICj)、脊髓三叉神经核的尾部 (Sp5C)、导水管周围灰质 (PAG)、下丘脑外侧 (LHA) 和小脑。然而,关于自我梳理的情绪影响仍然存在争议,目前尚不清楚重复行为相关的神经元如何连接并影响哺乳动物大脑中与情绪调节相关的神经元。
啮齿类动物的内侧旁核(MPL)位于脑桥头侧,外侧与外侧丘系的听觉中继核接壤,内侧与脑桥网状结构的口部接壤,腹侧与红脊髓束接壤。MPL 含有表达甲状旁腺激素2(PTH2,也称为TIP39)的神经元。PTH2与调节母性行为、疼痛处理、催产素能信号、恐惧学习和跟踪人口密度有关。在这项研究中发现 MPL 中的生长抑素 (SST) 阳性神经元显著促进了小鼠的自我梳理并显示出与梳理相关的神经元活动。MPLSST神经元编码奖励值,神经肽SST促进 MPLSST神经元的奖励影响。通过表征相关的上游和下游连接,在功能上验证了CeA-MPLSST-VTADA回路在调节自我梳理和缓解压力后焦虑方面的作用。总之,该研究揭示了CeA-MPLSST-VTADA回路在自我梳理和应激后焦虑调节中的双重作用,并将MPLSST神经元概念化为连接小鼠应激和奖励系统的桥梁。
原文链接:https://www.cell.com/neuron/fulltext/S0896-6273(22)00742-5
转自:“iNature”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