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笔谈)
编者按
2022年4月25日,习近平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时就如何讲好思政课发表重要讲话,指出:“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老师要用心教,学生要用心悟,达到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激扬斗志。”“‘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这为思政课教师如何上好思政课,使思政课更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出了更明确的要求。为了从理论上阐释思政课如何更好地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在教育部社科司的支持下,我刊邀请部分专家学者深入剖析思政课的本质,以笔谈形式予以刊发,以飨读者。
“用心”是思政课教师讲好课程的前提
夏永林
2022年4月25日,习近平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能否在立德树人中发挥应有作用,关键看重视不重视、适应不适应、做得好不好。”(习近平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 坚持党的领导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 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N].人民日报,2022-04-26(1).)其实,重视不重视是态度,适应不适应是能力,做得好不好是成效。“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老师要用心教,学生要用心悟,达到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激扬斗志。”(习近平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 坚持党的领导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 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N].人民日报,2022-04-26(1).)这里面的最重要的核心词就是“用心”:“老师要用心教,学生要用心悟”,这是由思政课的课程属性、贯彻立德树人要求、育人育心的难度特别是讲好“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的高要求决定的。“教师用心教”既是对思政课和思政课教师的特殊要求,也是对所有教师的要求。只是作为思政课教师,更要从职业道德的视角,时刻反思自己在教学中是否“真的用心教”“把心用在哪里”的问题。
一、“老师要用心教”对新时代思政课教师而言是更高的要求
(一)“老师要用心教”是对教师基本职业道德规范的要求
教师做的是“教书育人”的工作,既要传授知识和技能,更要注重对学生的价值引导。教学是教师的本职工作,在教学中是否能够做到“用心教”,是其是否能够做到“爱岗敬业、认真备课、因材施教”的基础,本质上是能否体现出做教师的“责任”。那么,教师要承担什么样的责任呢?
一是对党和国家负责。对党和国家负责,就是要落实立德树人要求、担负起教书育人的根本责任。教师这个职业不仅仅是光荣、神圣的,更是责任重大的。因为,每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教师的引导,教师就是习近平所倡导的学生成长的“四个引路人”。如果换位思考一下:哪一位家长、哪一位学生愿意碰到不负责任的教师?从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高度看,教育所肩负的责任重大,这也就提高了对教师的要求。因此,教师工作不能仅仅作为一个谋生的职业、更应当被看作是一种“事业”,需要我们更加用心。
二是对学生成长负责。学生寒窗苦读十余年,经历激烈的竞争后进入大学,对未来的学业、未来的职业、未来的理想等,都会有许多想法和期盼。从学生个人的成长需求来看,在成为对国家、对民族有用之人之前,首先要成为对自己、对家庭负责的人。一个不能对自己、对家庭负责的人,怎么能够期盼他对党和国家、对民族负责?课程教学要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融合起来,既要教会学生未来安身立命的“一技之能”,也要在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核心价值观和基本的做人原则、规则。这就需要包括思政课、专业课教师在内的全体教师用心对待教学、对待学生。
三是对学生家长负责。对家长负责其实也是对社会负责。追求更好的教育是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追求的具体体现。我们所强调的对家长负责是从家长对孩子成长经历中的巨大付出、家庭教育对学生成长具有重要意义的角度来思考的。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不仅仅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基础,更是社会稳定的基础。因为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担负着“众多人”的期盼。近年来,一些学生因为各种原因而未能完成正常的学业,这不仅是党和国家的损失,更是对家庭、家长的巨大打击。抓好学校教育、提高教师责任,是贯彻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应有之义。
四是对教师群体负责。对教师群体负责,就是要对教师的荣誉负责。教师做的是育人的工作,俗话说“未正人先正己”!近年来,党和国家对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的要求越来越高。作为一名教师,其肩负着这个群体的共性要求和基本特征。正是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教育的期盼尤其是近两年曝光的师德失范行为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决定了每一位教师的所作所为肩负着教师群体的荣誉,每一位教师都要对自己负责、对整个教师群体负责,避免“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汤”的行为发生。
(二)“老师要用心教”对思政课教师而言是态度与能力的统一
思政课不是仅仅向学生讲授理论与知识、讲授一般的大道理,而是以理论、知识、道理为载体,影响学生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理想信念,以及在其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与成熟的过程中,施加必要的引导与矫正,即育人育心,所以这项工作极具挑战性和难度。前文所讲的“心”,是强调要“用心”,这里的“心”既是一种“态度”,同时也是一种“能力”。
第一,从态度的视角看,有一句俗语叫作“功夫不负有心人”。做任何事情就是要有一个态度,在思政课教学中,“有心”教好课程,就会激发教师用心思考、用心探索、用心实践、用心育人,不会刻意去追求“无心插柳柳成荫”的状态。没有人能够随随便便就成功。在我们欣赏、赞叹、羡慕别人所讲的思政课的时候,殊不知我们看到的所有光鲜亮丽的背后是常人无法理解的“巨量”的付出。有些人在经验总结时会轻描淡写地说到“我只是把别人用来喝咖啡、聚会逛街等的时间节省了罢了”,殊不知这看似不经意的描述,恰恰说明了那些得到荣誉和获得成功的人做出了太多的“拒绝”“舍弃”。
第二,从能力的视角看,有心则是一种注重经验与能力的积累。没有这种积累,纵然是有讲好思政课之心,也会“心有余而力不足”,同样无法做好分内的工作。讲好思政课对思政课教师而言,不是有了学位、有了相应的知识就可以讲好,它更注重的是教学经验和人生经验的积累。作为比教学对象——学生年长几岁、十几岁、几十岁的思政课教师,有时候经历比知识、比情感、比说教更能够打动学生。思政课教师要做讲好思政课的“有心人”“明白人”,而不是做“无心之人”“糊涂之人”;绝不能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得过且过,甚至因为评职称无望而选择“躺平”。“无心”则无想法,也就没有了动力。因此,“用心”先得“有心”。
二、思政课教师在教学中做到“用心”讲思政课首先要“有心”
习近平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330.)要真正讲好思政课唯有用心。那么,要做到“用心”首先得要“有心”,具体体现在:
第一,真心。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讲好思政课的关键在教师,不仅在教师的理论功底和基本素养,更重要的是取决于教师对待思政课的态度。思政课教师是否真的能够做到认同、信服、信仰自己所讲的理论和内容需要一个过程;但是有一些机会主义者将思政课教师看作一种普通的职业,其在思想上未必能够转变。“要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政治要强”等,就是对思政课教师的基本要求。“态度决定一切”,思政课教师要真心信服自己所讲的理论、真心热爱教书育人的事业、真心对待每一位所教的学生,这就是“用心”的最基本的体现。部分教师不能做到真心教,根本原因在于考核的指挥棒问题。一是破“五唯”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有效解决,一些教师在教学上做虚功,种公家田,使虚劲;二是一些思政课教师对自身承担的育人责任认识不明、对所讲的内容自己都不相信,如何能够引导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如何能够从根本上解决进学生头脑的问题?
第二,仁心。我们所讲的“仁心”即指“仁爱之心”,那种同情、爱护和帮助他人之心。习近平在与北京师范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提出了“四有好老师”的要求,即“要有理想信念”“要有道德情操”“要有扎实学识”“要有仁爱之心”(习近平.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9-09(2).),这其中就要求教师要有仁爱之心。作为思政课教师,要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做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做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和做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要履行教师的职责、严格要求学生,但绝不是面对学生总是以一种“冷冰冰的面孔和干巴巴的说教”待之。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这里的“关照学生”不是放水,而是一种浓浓的爱意,至少应该能够做到换位思考而不是整天的“抱怨、指责”。有些教师整天抱怨学生、天天板着面孔对待学生,试想这样的教师的思政课学生会喜欢吗?教师要爱学生,要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对待学生,以情动人、以情育人、以情化人。
第三,倾心。倾心而为,主要是看教师在教学中的积极性、主动性。要想把思政课讲好、讲得让学生接受进而认同,仅仅靠“短平快”的突击、靠某种压力或者利益诱导是不行的,最多只能达到所做工作的基本界限但无法做到极致。如果没有长期的、持续不断的在思政课上的投入、研究和坚持,要想提升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理论性、亲和力和实效性,哪怕是短暂的课堂效果都是不可能的。党和国家出台这么多的政策,其目的就在于激励和要求思政课教师能够在思政育人方面多投入一些、多思考一些,和学生多接触一些,而不应当是占着思政课教师的名却不做思政育人的事,也绝不是仅仅满足于“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甚至是误课。“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功夫不负有心人”,做不到倾心教学、倾心教研,要想在思政课教学上有所突破、有所改变的话就比较难。
第四,专心。“不一则不专,不专则不能。”做任何事情都需要做到专心致志、心无旁骛,而不是三心二意。要想讲好思政课,即使是全身心投入都不一定做得好,再加上各种各样诱惑,很难真正做到“用心”教学。所谓“专心”,绝不是要求思政课教师眼睛只盯一件事,但是要有“不做则已、做则做好”的专注精神,要在内容、教法上多思考、多研究,而不是得过且过。因此,在思政课教学中要做到专心,就是要做到坚持不懈、埋头苦干,从思政课教材研读到教学设计、教案撰写等方面,多投入精力进行研究和方法的创新,久久为功。
第五,精心。一堂好的思政课,对于教师而言绝不仅仅是靠好的口才就能实现的。从一些思政课讲课竞赛获奖教师的经验来看,他们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除了下苦功夫、勤学苦练之外,他们都是那种有思想、有内涵、有情怀之人。要讲好思政课是不容易的,因为这个课程要求高。要想讲好思政课,一是“要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二是要求“老师要用心教、学生用心悟”,最终达到“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激扬斗志”。前者是方法要求,后者是态度要求。具体而言,从课程属性看,要做到“政治引导、学理阐释和价值塑造”的统一;从认知规律看,要做到“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的有机统一;从逻辑思维看,要做到“历史思维、理论思维和实践思维”的统一。要做到上述的统一,则需要思政课教师准确分析学生的思想实际,做到靶向精准,精心备课、精心施教。
第六,潜心。讲好思政课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儿。要讲好思政课有“五难”:一是讲准确规范难;二是把道理讲透难;三是做到以情动人难;四是真正让人信服难;五是综合讲好难。现在一些青年思政课教师,或有大展宏图、施展抱负之心,但有时因初涉讲坛,学生面对自己的投入却没有“投桃报李”而颇有些挫败感。其实这都很正常,就像做学问要有“板凳要坐十年冷”的耐心一样,思政课教师的教学经历、人生体验、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都是一个长期的积累过程,这就要求教师潜下心来、放下身段、调整心态打好基础。在今天这样一个快速变化的社会中,各种各样的功利性行为的诱惑、各式各样的“短平快”的诱导,使教师能够真正做到潜心钻研教学、潜心研究学生、潜心研究规律往往是比较难的,是需要一定的耐力的。
第七,留心。常言道“处处留心皆学问”。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使思政课教师可以利用先进的表达方式和手段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但是在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部分教师在教学上的“惰性”。在教学技术不发达的过去,教师课程的准备过程比较扎实:一是对新教师“试讲、磨课、观摩、助教”等工作做得比较扎实;二是对难得找到的教材、教辅资料进行仔细的查询比对研究;三是手写教案并自制大量的教具如手绘地图、自拍资料片、文章摘要、报纸剪辑、摘抄卡片等。而今教学技术进步了,教师可以用于影响课堂效果的手段与方法也增多了。但是与此同时也带来了不利影响:不用手写教案,对细节的把握度就欠缺了;一些教师在网上到处寻找PPT而不是自己亲手制作,从而使教学失去了神秘感,也就无意留心身边的人、事、物了。
第八,修心。思政课要做到“育人育心”,其根本的评价标准在于学生的获得感。思政课要达到使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与信念,自觉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自信”和增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性的效果,即“思想引领、启智润心”教育教学目标的实现,归根结底是要看有没有一支“政治强、情怀深、视野广、思维新、自律严、人格正”的教师队伍。我们绝不能满足于思政课教师队伍数量上的增加或“达标”,更要看中的是教师队伍的结构与质量的优化。在今天大量非马学科背景的教师日益增多的环境下,如何培养一批有马克思主义信仰、掌握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与方法论、在大是大非面前信念坚定、立场稳定、熟练运用“八个相统一”、有丰富的文史哲基本素养积累的思政课教师队伍更加重要和有必要。要实现“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我们思政课教师就要为“真信”而修身养性。
三、思政课教师在教学中“用心”讲思政课的关键在于“用”
思政课教师有了上述之“心”,接下来就在于是否“用”和如何“用”了。用心讲好思政课重心应当是在“用”字上下功夫,是否“用心”涉及的是态度,如何“用心”则更多的是一种能力与水平。有些教师论能力和水平要讲好思政课本身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关键是不积极、不投入、不重视,这往往是有意而为之,属于是否符合做一名思政课教师的问题,在此就不再论述了。下面主要围绕如何做到“用心”讲思政课的问题谈几点感受:
一是对育人要尽责任之心。一个人也好、一名教师也好,是否成熟、是否尽职尽责,关键的一条就是是否具有责任心;能够担起多大的责任,这是衡量其成熟程度的一项重要标志。习近平强调:“我们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必须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在这个根本问题上,必须旗帜鲜明、毫不含糊。”(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328-329.)思政课作为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地位重要;而在立德树人的过程中,思政课教师的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程是关键课程、思政课教师起关键作用,这种作用体现在“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充分发挥。没有“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责任心、没有教书育人的事业心,上述作用是无法发挥出来的。作为思政课教师不仅承担着育人之责,更肩负着守好意识形态阵地、旗帜鲜明地反对各种错误思潮的责任,要用心讲好思政课。
二是对讲台要树敬畏之心。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在教师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是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育人之人对教学的基本态度,不仅仅是个人的一种生活态度,更是事关他所能够影响的所有学生的成长与成才。作为教师在面对教学与科研双向选择的时候,首先应当是力争站稳讲台,这是为师之本。作为一名教师如果站不稳讲台、讲的课程学生不喜欢不爱听,那就不是合格的老师。同时,应当把“课比天大”作为自己的“信条”。回想一下,如果真的做到“课比天大”,怎么还会出现“误课”“随意调课”“不认真上课”等现象?作为思政课教师,对讲台、对教学的敬畏之心,应当是对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理论的敬畏、是对思想政治教育育人责任的敬畏。尤其是思政课要面对不断变化的形势、环境和内容,这就要求每一位老师要不断地备课,常学常新,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这给老师带来了不小的压力和挑战。因此,这种敬畏体现在教学中就是要尽力做到下尽苦功夫,用心上好每一堂课。
三是对学生要有关爱之心。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对学生的爱是教师素养中的首要因素。教师只有发自内心地对孩子们充满了爱,才会善意对待孩子、才会去信任孩子、才会去保持和培养孩子的自尊心、才会在教学活动中促进孩子们全面和谐发展,培养真正的人,而不是把孩子当成学习知识的机器和玩偶。因此,“要善意待人,就是说对待学生犹如对待自己的儿子一样。”(参见:В.А.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修订版[M].杜殿坤,编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上述思想是针对所有的教师而言,对于思政课教师而言,对学生的关爱,既不是无原则的“放水”,也不是把“为了学生好”挂在嘴边。这种关爱既要体现教育者引导学生成长的职责,也要求教育者能够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去寻找学生成长中“思想认知方面的痛点”、能够设身处地为学生考虑、倾听学生的困惑和需求;更应当有助于学生的成长,而不是一味地用所谓的制度、文件简单粗暴地约束学生。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只有做到关爱学生而不是一味地抱怨学生,思政课才能够找到打动学生的切口。
四是对教学要有钻研之心。讲好思政课不容易,因为思政课不仅涉及的学科面宽、综合性较强,而且政治性、思想性、理论性较强,既要有政治高度、也要有理论深度,还要有思想锐度,所以要讲准确、讲透彻、讲活跃、讲信服,这对老师的理论素养、综合素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教学方法的运用能力,都有很高的要求。没有哪一位思政课教师,随随便便就能够把课程讲好。钱伟长先生也说过“你不上课,就不是老师;你不搞科研就不是好老师!”前者应当是必要条件,后者是充分条件,两者不可偏废。如果不研究思政课教学,包括对学生的研究、对教材的研究、对教法的研究、对话语的研究、对转化的研究等,想要讲好课程几乎是不可能的。讲好思政课不能靠单向灌输,必须善于引导、注重交流沟通。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所以,要做到“讲深、讲透、讲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实现的,要求思政课教师必须“用心用力用情”去研究思政课、去讲好思政课。
五是对事业要有追求之心。讲好思政课既要有积极主动的态度,更要有勇于创新的能力,内在驱动成效要远远大于外在的激励与压力带来的推动力。这种内在动力主要源自想努力成为一名受学生欢迎的好老师的动力和激情。有了这种力争成为好老师的动力,就会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努力成为一名有思想、有思考的人。这种思想性不是简单地指讲课的深度和难度,而在于通过讲授者的短短展示,就能够将讲授者内在所蕴含的“能量”传递出来,甚至是“喷薄而出”,这就是一种气场,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行家一出手,便知有没有”。同时要在教学中善于把握学生的“痛点”,真正撩拨到学生的内心需要;在教学中努力增强课程对学生的吸引力和获得感,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而不仅仅琢磨如何通过讲课技巧提升课程的理论深度。一个没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丰富的教学经历、常人想不到的精力投入、精致的教学设计、吸引人的授课技巧等的老师,要想真正讲好思政是不可能的,也就无所谓“用心”了。
(本文作者系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教授)
文章载于《文化软实力》2022年第2期
转自:“i文化软实力”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