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中国经济学的形成发展与经济学人的使命​

2022/8/29 11:23:51  阅读:283 发布者: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22年第7P15P18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原题《中国经济学的形成发展与经济学人的使命——〈中国经济学手册·导言〉》,摘自《经济研究》20221期,张天悦摘

系统总结、提炼、完善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实践中形成的具有原创性、民族性、时代性、系统性、专业性的经济学理论成就,是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基础。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总结中国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提炼出更具一般意义的中国经济理论体系,将为我国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更高质量的经济增长、更高水平的改革开放、更加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提供严谨、有力、可靠的理论支持,还将为全人类发展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伟大的实践产生伟大的理论。中国共产党立足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充分吸收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并科学借鉴人类一切优秀成果,创造性提出了一系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构建和发展了中国经济学。

对中国经济学而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既是指导思想,为中国经济实践和中国经济学发展提供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又是理论源泉,为中国经济学提供更符合国家发展目标的分析对象、立场、观点和分析框架。

中国经济发展的践行者和理论工作者并没有局限于经典作家的论述,也没有局限于以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为代表的传统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更没有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经济的理论设想直接照搬到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而是在吸收传统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成分的同时,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实践面临的客观条件和实际问题出发,认识和探究社会主义的本质、发展阶段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等重大问题,不断推进理论创新。从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理论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运用和发展;从“政治经济学的初稿”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逐步形成,再到习近平经济思想形成,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始终是中国经济学发展的理论源泉和思想指南。

新中国70多年经济发展取得的辉煌成就还无可辩驳地证明,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既是我国取得经济成就的原因,也是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中国经济学最重要的内容,就是对党领导经济工作的实践经验总结、提炼并进一步学理化。

同时,中国经济学植根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但不排斥人类社会创造的文明成果。

西方经济学重点关注既定制度体系下的资源配置和经济增长、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和内在动力等问题,有助于我们把握和理解在不同于西方国家的社会制度和发展目标下,如何更好地发挥市场的作用,这是中国经济学可以借鉴西方经济学的价值之一。同时,西方经济学的大量成果,主要来自欧美等工业化国家数百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具有“原型”价值。这里所谓“原型”,并非代表性或典型事实,而是一些经济现象较早出现在早期工业化国家,人们对其理论化、概念化、模型化,从而成为西方经济学理论体系的一部分。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这些现象也不同程度地、以不同形式出现在我国经济建设实践中,这些西方经济学中的“原型”就具有了参考、对照的价值,这是中国经济学可以借鉴西方经济学另一个理由。第一种类型借鉴的关键在于把握“一般”。市场机制已经深刻地嵌入一国的制度体系和文化背景中,其表象背后的深层机制不会自动彰显,必须通过科学的方法加以探究和剖析。第二种类型借鉴的关键在于把握“特殊”。“原型”植根于他国历史与实践,所对应的现实来源是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发展实践,其典型表现和所对应的时代也不一样,主要意义在于提供参照,而非终极答案或一成不变的理论范畴。必须认识到,西方经济学根植于欧美国家的文化传统,发端于西方资本主义的产生过程,并伴随欧美国家经济实践不断发展,其不仅有明确的历史特定性,也暗含意识形态指向,不可能完全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实践。借鉴西方经济学,必须明确其理论假说、观点和概念的适用条件,产生的特定背景,结论的潜在含义和政策取向,对其进行甄别、筛选和必要的发展与修正,从而使其更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服务。此外,传统中国文化中关于经济的思考和讨论,为中国经济学的发展提供了思想养分,对中国经济学理论的创新有着重要的意义。

当前,关于中国经济学的共识还处于酝酿形成过程中,但这并不妨碍对中国经济学的重要特征进行描述,提出中国经济学质的规定性。

首先,中国经济学是社会主义的经济学。中国经济学是对中国经济发展的系统理论总结。社会主义本质的两重含义,即促进生产力持续发展的效率标准与逐渐实现共同富裕的价值标准,是中国经济学的内在约定性和制度约定性双重表现,同时也决定了中国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本质差异,即西方经济学的理论内核是个体理性下的资源优化配置,而社会主义经济学的理论内核是促进生产力发展和实现共同富裕。从生产力视角看,社会主义经济优于资本主义经济,是持续发展的经济。从价值追求的优越性看,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克服资本主义的两极分化,逐步实现共同富裕,这是社会主义经济独特的价值追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从发展生产力到实现共同富裕,从国家整体站起来到居民普遍富起来,再到国家整体强起来,是不同阶段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在不同阶段的不同表现。

其次,中国经济学是具有理论创新性的经济学。中国经济学的理论创新性来自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所形成的独创性重大理论成果。在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重大理论成果指导下,中国经济学既不同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描述的政治经济学,更不同于流派众多、纷繁复杂的西方经济学,中国经济学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原创性的理论观点和知识体系。比如,在中国经济学中,十分重视对经济发展阶段的认识和判断,这包括毛泽东同志提出的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邓小平同志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经济“新常态”、高质量发展阶段、新发展阶段等;又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创造,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则构成了中国经济学的重大理论创新;再如,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并将股份制作为公有制主要实现形式,这是中国经济学关于所有制理论的重大突破;还有,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则是中国经济学关于分配理论的重大创新。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国内外经济形势、基本经济国情和经济发展阶段进行科学判断,对经济发展理念和思路作出及时调整,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上系统回答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深化了对经济现代化规律的认识,在实践中形成了并还在不断丰富发展的习近平经济思想,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开辟了新境界,成为中国经济学创新发展的新内涵。

最后,中国经济学是具有世界意义的经济学。中国经济学理论不仅是指引和解释中国经济实践的经济理论,也是发展中国家实现赶超的经济理论。我国经济赶超过程中的高储蓄率,促进工业化的政策,强大的中央政府和经济管理体系等多个方面虽然都符合发展型国家的某些特征,但在经济规模、制度取向以及实现赶超过程中所面临的内外部约束条件,都远非国家主导的发展或发展型国家所能概括。理解我国经济赶超的奇迹,一条理论上的脉络就是把握经济赶超过程中来源于实践的中国概念和范畴,如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双轨制、温州模式、苏南模式、抓大放小、小康社会、乡村振兴、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等,与这些概念对应的,则是中国经济赶超发展过程中的实践进程,尤其是这一进程中的路线和思想。由此形成的经验背后一定具有普遍意义的经济理论内涵。

经济史和经济思想史的研究表明,世界经济重心的转移,往往伴随着经济学体系的变革和经济学话语权的更替。英国取代欧洲大陆成为世界经济中心的过程,同时也是古典自由主义从重商主义中脱胎并最终成为其对立面的过程;美国取代英国成为世界经济翘首的过程,同时也是与古典自由主义经济学分野,倡导制造业立国和生产力至上的美国学派兴起,直至新古典经济学成型并奠定主流地位的过程。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仅要在经济发展上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而且要在经济理论上作出原创性重大贡献,经济理论与发展实践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但是,这一过程并不是自动、必然完成的,从发展实践的总结、提炼,到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完善,还需要无数理论工作者付出巨大的、不懈的努力。中国经济学自形成起,在不断发展中就需要满足多方面的要求,中国经济学人亦由此肩负着多方面的使命。

一是要形成更具学理化和系统化的知识体系。并非所有能解释实践、指导实践的观点、政策以及范畴,都能成为一个系统化的理论体系,从有实践价值和解释价值的观点、概念,到系统化、学理化的理论体系,还有漫长的道路要走。新中国经济发展所创造的伟大成就,还需要中国经济学工作者作出充分的阐释、解答和提炼;在迈向和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过程中,还需要理论工作者进一步的丰富、发展与完善中国经济学的相关范畴、概念与理论体系。

构建更具学理化和系统化的中国经济学,并不是单纯倡导构建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适性理论。作为中国的经济学,首先是扎根中国经济实际,揭示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机制和发展趋势的经济学,但作为学理化、系统化的中国经济学,不能止步于经济政策的注释学,也不能仅满足于针对特定时期的特定问题提供解决方案,而是要对经济发展进程中的客观规律进行系统化的理论说明,不仅要继续发现、解释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而且要系统总结和深入探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

当前,中国经济学的发展正面临着两大机遇:第一,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以及正在朝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奋进的伟大实践,为中国经济学的发展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头活水。作为身处其中的经济学工作者,有责任也有义务从中国经济发展的伟大实践中去提炼和锻造更加体系化的理论。第二,当前世界经济正在经历着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和新能源为代表的新一轮技术革命浪潮,新的经济现象层出不穷,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正处在急剧变革之中,在这种新的技术变迁引发的理论变革的当下,几乎所有国家的经济学工作者都处在同一起跑线,中国的经济理论工作者正面临着类似技术赶超中的“第二种机会窗口”,而中国庞大的数字经济规模和蓬勃发展的新能源革命,又为中国经济学工作者提供了鲜活的研究对象,这就需要中国经济学工作者充分抓住机遇,努力推动中国经济学成为一个公认的系统性、专业性与严谨性的理论体系。

中国经济学能不能成为一个公认的系统化理论体系,能不能形成中国特色,能不能影响世界,归根到底要看有没有这样的原创能力。原创能力的前提,首先是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没有这四个自信,就缺乏原创的勇气和底气,就难免产生“中国经验、范畴只适用于中国,无法推而广之”或者“只有一种经济学,中国只是既有经济学的现实印证”的误判,前者过分强调中国实践的独特性,后者过分强调既有理论的普适性,但本质都是缺乏原创勇气和底气的表现。在总结提炼中国实践经验并升华为学理化、体系化的系统理论的过程中,这两种观念都不利于实现原创性的理论贡献。从世界经验来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英国、德国和美国的崛起,都伴随着富有其国家特色的资产阶级经济学的创建;二战后东亚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复兴与崛起,也都伴随着一些特定理论的兴起与发展,如发展型国家理论、产业政策与规制理论等,这些理论和学说至今仍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价值。我们没有理由不相信,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必然也应该孕育伟大的、系统的理论。对此,中国经济学的理论工作者应有充分的自信,同时也应牢记,原创性的中国经济学,正如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一样,也必然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不可能找到现成的教科书。

二是要推进新时代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始终坚持从中国改革开放的实际国情出发,在与之相伴随的中国经济学的形成、发展与创新的过程中,本土意识、自主意识、问题意识始终是推动理论创新的关键所在。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国内外环境复杂而深刻的变化,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成功驾驭中国经济发展大局,引领我国经济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形成了习近平经济思想。这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是基于中国实践和中国经验的系统化和规律化学说,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过程中经济现代化建设的行动指南,书写了当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篇章,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境界。研究、阐释习近平经济思想,将其有机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中,从而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中国经济学,是当前乃至今后较长一段时间的重中之重。

经济学界要勇于回答时代课题,从当代中国经济的伟大变革中发现研究的主题、捕捉创新的灵感,深刻揭示时代变迁的内在逻辑,提出有针对性的、有操作性的、有效力的解决问题的方案,从而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无论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还是把握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机遇和挑战,都有不少重大课题需要我们深入研究。比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与人的全面发展;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关系;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进实现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进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等。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以强烈的责任感、紧迫感和担当精神,立足中国实际,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指导,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经济学理论体系。

三是要为世界经济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构建中国经济学的意义和价值,不仅在于系统总结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已有经验,指导未来较长一段时间里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而且在于通过学理化、系统化的理论构建,通过对市场经济规律一般和特殊的系统分析,为世界经济发展特别是落后国家未来长期经济发展提供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和大部分二战之后独立的发展中国家有相似的历史和追求,但中国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废墟上开辟出来了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在短短数十年时间里完成了西方发达国家数百年的工业化历程,期间也曾面临许多发展中国家发展初期面临的困境,还曾面临更多发展中国家未曾出现过的问题和经历过的挑战,但中国经济始终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保持了社会稳定和政治稳定。这充分说明,只要找到合适的方案,发展中国家同样可以实现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和健康发展。

值得指出的是,中国经济学并不能提供包罗一切的、放之四海而皆准(one-fits-all)的具体原理和办法。中国的经济理论与实践的成功本身首先说明了一个基本原则:众多发展中国家在发展之路上,必须结合本国实际,融汇本国历史、文化和社会的有益元素,保持充分的自主性,而不是简单照搬别国的经济发展理论与经验。中国经济发展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不仅说明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强有力的政府、以人民为中心、混合所有制经济等特征可以成为现代化的成功元素,而且是必不可少的成功元素;不仅说明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可以兼容并存,而且两者可以获得更好、更快和更高质量的发展;不仅说明全球化可以助力后发国家经济发展,而且后发国家可以在这一过程中在保持自主性的前提下,实现合作共赢,共同繁荣;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不仅符合中国国情,对发展中国家破解长期发展难题也具有重大借鉴意义,“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人类文明新形态等倡议和理念不仅对中国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而且能不断加深中国与世界的联系,促进中国与其他国家共同发展,为世界的长期和平与稳定提供中国智慧、作出中国贡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巨大成就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中国发展的经验和理论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转自:“中国学派”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