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郝立新(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研究员)
来源:《学习时报》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地回答了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提出了关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判断,凝结了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代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它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中国发展新境界,在哲学上作出了原创性贡献。其原创性贡献主要表现在:一是从总体的哲学方法论看,具有高远的时代意识和深邃的历史意识;二是从哲学认识高度上看,达到了科学认识和价值认识的新高度;三是从哲学观点的创新性看,形成了一系列新的哲学理念和思维方法。
一、深刻把握富有时代特征和符合历史趋势的大历史观
哲学与时代密不可分。在马克思看来,“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毫无疑问,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的历史方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持续推进,反映新时代要求和特征的新的哲学思想必定应运而生。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立足新时代的发展,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置于二十一世纪的时代坐标之中,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思维把握中国发展和世界发展的走向或趋势,形成了科学的大时代观和大历史观。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树立大历史观、大时代观,把握历史进程和时代大势”。他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要教育引导全党胸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树立大历史观,从历史长河、时代大潮、全球风云中分析演变机理、探究历史规律,提出因应的战略策略,增强工作的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大时代观和大历史观蕴含了深刻的哲学方法论、包含了十分丰富的内容。
从“时代”与“大局”的联系中认识当今的中国与世界。从一定意义上说,历史是由各个既相联系又相区别的“时代”所构成。“时代”具有丰富的社会历史内涵,并总是同一定历史阶段所要回答或解决的重大问题相联系的。“时代之问”“时代之答”“时代精神”等说法,从一定意义上说明“时代”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和一定历史时期社会总体情势和基本特征的符号。时代不仅仅是历史或时间概念,它蕴含了丰富的社会历史内容,是一个集经济、政治、文化、民族和世界等因素为一体的总体性概念。习近平总书记分析和总结了新时代变化发展特点,提出了中国特色的时代观。站在民族发展的高度、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高度和世界历史的高度观察时代,从历史、现实和未来的联系中、从民族与世界的联系中把握时代,精辟地概括了我们所处新时代的主要特征,阐明了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把握时代首先要清醒地把握两个“大局”,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代观”和“大局观”为回答“时代之问”“世界之问”提供了科学指导。
在大历史观中把握中国与世界的发展。与时代的问题意识相联系,自觉的历史意识是贯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又一个突出特征。习近平总书记立足当代,把世界历史、中华文明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国共产党历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联系起来考察并加以比较,确立历史自觉,了解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回望走过的路、比较别人的路、远眺前行的路。这种历史观是新时代对唯物史观的卓越运用与发展,体现了恢弘而深邃的历史感,展现了历史认识的大背景、大跨度、大视野、大格局。这种大历史观还体现在从理论逻辑和历史逻辑的统一中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它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逻辑与中国社会实践发展的历史逻辑的有机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国改革开放、新中国建设发展的实践、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伟大奋斗的实践、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为民族解放和民族独立不断斗争的实践之中,植根于中华文明5000多年的历史发展之中。
二、在哲学上占据了真理和道义的制高点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5月17日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马克思主义依然显示出科学思想的伟力,仍然占据着真理和道义的制高点。这一精辟概括同样适用于作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赓续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精神、实践精神、人民精神和创新精神,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守正创新,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从占据真理的制高点看,站在新时代高度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深化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执政党建设规律的认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学习马克思,就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思想、关于坚守人民立场的思想、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思想、关于人民民主的思想、关于文化建设的思想、关于社会建设的思想、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关于世界历史的思想、关于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思想;强调要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自然性、历史性及其相关规律,关于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的规律,关于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等原理,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群众观、阶级观、发展观、矛盾观。这些重要论述充分体现了问题导向和规律意识。
深化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深刻揭示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重要判断和“两山”理论;深刻揭示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规律,深化了对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深刻揭示人民群众的巨大历史作用,提出了“人民至上”;创造性地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深化了对时代趋势和国际局势重大变化的认识。在深化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方面,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入新的历史方位,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发展的内在机制、结构布局、重大关系,提出了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等。在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方面,深刻揭示了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围绕党的全面领导、自我革命、全面从严治党等,阐明了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内在规律。
从占据道义的制高点看,立足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以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世界和平安宁为目标,提出了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的“共享发展”“共同富裕”“脱贫攻坚”“全人类共同价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在新时代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的观点和追求人类幸福、人类解放的理论。
在哲学上占据真理和道义的制高点,离不开深厚的民族文化基础。作为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彰显了中国哲学智慧,对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进行了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要坚持理论自信和文化自信,站在新的历史高度阐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它们体现了数千年积累的知识智慧和理性思辨;要重视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挖掘资源,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创新性地运用中国传统哲学智慧,诠释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发展的规律,推进党的建设和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建设。
三、具有新时代气息的哲学理念和思维方法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蕴含了丰富的具有时代气息和中国特色的哲学理念和思维方法。
一是确立了新发展理念,揭示了现代社会发展的多重维度。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的理念,揭示了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内在驱动力、区域行业之间平衡、社会与自然生态的相互制约、对外开放和公平正义等维度,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的理论。
二是确立了新矛盾观,揭示了社会基本矛盾和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机理。坚持问题导向就是要力求分析社会矛盾和解决社会矛盾。习近平总书记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和方法分析中国社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特别是提出了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判断,揭示了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的机制和规律,对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和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及其解决路径进行了深刻的阐释。
三是强调文化自信,揭示文化发展规律和文化强国道路。文化自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的强大精神动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当代中国文化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深厚土壤,文化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文化强则国家强。文化建设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四是确立了新的价值观体系,阐释了多层次的价值理念。坚持人民至上,党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没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从来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团、任何权势团体、任何特权阶层的利益,这是党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所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反映了国家的发展目标、社会的价值基础和人民的价值诉求;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和价值目标;全人类共同价值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基础。这些价值理念为当代中国和世界发展确定了正确的价值取向。
五是确立了科学的方法论,提出了具体多样的思维方法。习近平总书记把唯物辩证法具体化为观察世界、分析形势、指导工作的认识方法或思维方法,提出了统揽全局、把握方向、立足长远的战略思维,追溯历史源头、把握历史过程的历史思维,辨证施治、统筹兼顾、点面结合的辩证思维,问题导向、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良性互动的创新思维,崇尚法治、尊重法律、德法并举的法治思维,守住红线、管控风险的底线思维,整体谋划、结构优化、动态平衡的系统思维,关注细节、精准到位的精准思维,等等。
上述哲学上的原创性贡献,既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哲学基础,也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在哲学上的新境界。
转自:“马学研究”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