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教育】王刚: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三个着力点
2022/8/25 10:45:02 阅读:601 发布者:
思政课的本质(笔谈)
编者按
2022年4月25日,习近平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时就如何讲好思政课发表重要讲话,指出:“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老师要用心教,学生要用心悟,达到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激扬斗志。”“‘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这为思政课教师如何上好思政课,使思政课更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出了更明确的要求。为了从理论上阐释思政课如何更好地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在教育部社科司的支持下,我刊邀请部分专家学者深入剖析思政课的本质,以笔谈形式予以刊发,以飨读者。
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三个着力点
王刚
2022年4月25日,习近平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时强调:“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接续的过程,要针对青少年成长的不同阶段,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并“鼓励各地高校积极开展与中小学思政课共建,共同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为更好地贯彻习近平这一重要讲话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统筹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这一“主要工程”,需要重点把握好三个着力点。
一是要一体化推进课程目标锚定,找准发力点。壹引其纲,万目皆张。思政课的课程目标是思政课高质量发展的方向标,锚定总体及各学段课程目标是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基础性和前提性工作。习近平指出:“我们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必须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而要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就必须遵照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根据大中小学不同学段学生的心智特征有针对性地制定课程目标。一方面,要把握好“同”与“异”的关系。201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指出,“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政课,引导学生立德成人、立志成才,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强调小学阶段重在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初中阶段重在打牢学生的思想基础,高中阶段重在提升学生的政治素养,大学阶段重在增强学生的使命担当。根据《意见》精神,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制定了《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特别强调要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现在大中小学各学段的课程目标、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中,实现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有机衔接和贯通。因此,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课程目标的设定,既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根本遵循和教学主线,把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贯穿大中小学各学段,同时又要针对各学段学生不同的个性特点,有针对性地确定具体课程目标,既要确保在育人过程中各学段课程目标各有侧重、螺旋上升,又要避免不同学段的课程目标重复或衔接不到位。另一方面,要把握好“整体目标”与“学段目标”的关系。从纵向看,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实现了思政课从中小学向大学的纵向延伸,完善了大中小学思政课的整体布局;从横向看,大中小学每一学段的思政课,绝不仅仅局限于各学段的思政课,同时也需要其他所有课程的积极参与,从而形成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共同育人的协同效应。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就是要打破各个学段课程目标间的边界和壁垒,统筹规划使各个学段的思政课课程目标构成相互关联、相互协调的有机整体,各个学段的思政课课程目标应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形成一个完整的课程目标,实现“学段目标”与“整体目标”的统一。
二是要一体化推进教师队伍建设,紧盯关键点。习近平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思政课教师是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关键力量,大中小学思政课的一体化建设既要注重统一性,又要注重差异性。一方面,要注重统一性。习近平强调,“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把思政课的道理讲深、讲透、讲活了,就“理直气壮”了。思政课教师肩负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神圣使命,需要思政课教师既精通思政课理论、做好“经师”,又涵养德行、成为“人师”,实现“经师”与“人师”的统一。在思政课教育教学中,思政课教师要自觉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既要规定动作到位,又要在此基础上灵活运用,引导学生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另一方面,要尊重差异性。“一体化”并不是指没有差异,而是指差异之间的和谐共生。实际上,思政课是一门融合多学科知识的特殊课程。要讲好思政课,教师必须有丰富的知识视野、国际视野和历史视野。当然,不同学段的思政课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规律上存在差异,这对思政课教师提出了更为严格和更高的要求。因此,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要尊重不同学段教师个人的知识背景、思维特质,要鼓励和调动广大思政课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充分肯定和体现思政课教师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主导性作用,建设好知识、技能更为多元化的教师队伍。
三是要一体化推进组织机制运行,寻求协同点。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一项十分重要的系统工程。在探索推动思政课建设发展的前行路上,大学与中小学要协同发力,推进思政课的课程目标、课程体系、课程内容、教材体系以及教师队伍的一体化建设,形成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长效机制。一方面,高校要主动发挥辐射功能,积极配合各地教育主管部门组建大中小学思政课“手拉手备课中心”或“一体化建设联盟”等组织机构,打造大中小学一体化思政课建设平台和协同运行机制。中心或联盟在建设过程中,要充分发挥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和重点中小学在整合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开设选择性必修课、推动实践教学以及教师队伍培训与交流等方面的关键性作用,开展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集体备课;要促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优质资源的共建共享,积极打造并推广一批大中小学思政课“名师工作室”“教学培训示范点”“示范金课”等项目,由点带面形成强大的辐射效能,进而打破不同学段间的教学与科研壁垒,形成大中小学思政课建设共同体;要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为重要契机,对目前有待完善的思政课考核评价机制体制进行改革,各地高校应主动联合中小学,研讨制定适应地方发展、利于优化的大中小学思政课建设的评价考核体系,积极拓展思政课考核的视域范围,由原先单纯重视结果评价逐渐转向重视过程评价、效果评价,更加科学合理地运用评价指标体系,激发广大思政课教师的积极性,不断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规范化、常态化、科学化。另一方面,中小学要立足各学段学生特点,增进教学互动。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小学生阶段则是“播种育苗期”。可以说,中小学思政课在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中具有独特地位,应立足不同学段、围绕不同的定位,讲出不同的意境和层次,与不同学段学生学习特点相结合,使学生的思想认识呈现螺旋式上升的态势,在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中实现从情感启蒙到素质养成,再到使命担当的量变引发质变的过程。同时,中小学思政课还要积极主动地与高校思政课开展合作,将中小学思政课堂作为思政课教师教学研究和大学生实习锻炼的实践基地,开展高质量教学研究和专项课题研究。大中小学教师要积极参加研修培训、兼职、轮岗、科研等多种形式的结对共建活动,开展教学研讨、课程研究、教学实践,形成一体化思政教师建设新模式。
此外,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还要注重大中小学思政课的课程体系、课程内容、教材体系等一体化建设。总之,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是一个从小学到大学长期积累、连续成长的过程,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要循序渐进、接力推进、螺旋上升,各学段建设主体要各负其责、形成合力,开创运行高效、推进有序的新时代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新局面。
(本文作者系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
文章载于《文化软实力》2022年第2期
转自:“i文化软实力”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