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使用对灵活就业者工资收入的影响
2022/8/18 14:16:26 阅读:251 发布者: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22年第6期P92—P93
作者:戚聿东 丁述磊 刘翠花,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原题《数字经济时代互联网使用对灵活就业者工资收入的影响研究》,摘自《社会科学辑刊》2022年1期,梁华摘
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之下,我国互联网表现出极大的发展韧性和爆发力,为扎实推进“六稳”“六保”、产业转型升级和数字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支撑。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4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6月,我国互联网普及率达到71.6%。随着互联网日益普及,劳动力市场用工形式、劳动者的工作方式和工作场所变得更为多样化、灵活化和数字化。
灵活就业已经成为新冠肺炎疫情之下以及后疫情时代缓解就业压力、减少结构性和摩擦性失业的“蓄水池”和“稳定器”,对于稳就业保民生和维持社会经济正常运转起到了关键作用。努力提高灵活就业人员的收入水平对我国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实现共同富裕目标具有重要意义。为此,国家出台了多项灵活就业扶持政策,2020年7月李克强总理在《关于支持多渠道灵活就业的意见》中强调,当前新业态蓬勃发展,要取消对灵活就业的不合理限制。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进一步强调,继续对灵活就业人员给予社保补贴,着力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数字经济时代,互联网的日益普及对人类生产、生活和生态产生深远影响,在互联网赋能、就业观念转变和就业政策扶持背景下,灵活就业由个体被动选择转变为主动选择。互联网使用是否显著提升了灵活就业者的工资收入?《报告》数据显示,不同年龄段、性别、区域和收入的群体拥有显著的互联网使用差异。互联网使用对不同群体的工资收入有何异质性影响?互联网使用影响灵活就业者的工资收入的内在机理是什么?已有研究表明正规就业者与灵活就业者存在显著的工资差异,互联网使用是否能够缩小正规就业者与灵活就业者的工资差异?这些都是立足新发展阶段、扎实推动共同富裕背景下亟待解决的重要议题。
已有文献大多关注互联网对工资收入、职业搜寻和就业选择的影响,其中互联网工资效应的研究群体多聚焦于居民、女性、农村劳动者和大学毕业生等。数字经济时代,灵活就业规模日趋庞大,对于稳就业、保民生意义重大。目前鲜有文献系统分析不同性别、年龄段、区域以及不同收入阶层群体的互联网工资溢价效应及其内在影响机制。此外,互联网使用如何影响正规就业者与灵活就业者的工资差异值得深入研究,这对于新发展阶段努力提升灵活就业者收入水平、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可以提供重要数理依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利用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考察了互联网使用对灵活就业工资收入的影响及其传导机制,分析了互联网使用对正规就业者与灵活就业者工资差异的影响。研究发现:
互联网使用对灵活就业者工资收入存在显著正向影响,与未使用互联网的灵活就业者相比,使用互联网可以提升灵活就业者月均工资收入水平。随着收入阶层提升,互联网使用对灵活就业者工资率的影响程度逐渐减弱,青年和女性群体使用互联网对工资率的提升作用明显高于中老年和男性群体。
本文对正规就业者与灵活就业者的工资差异进行分解,发现随着收入阶层提升,两者工资差异呈现逐渐缩小的趋势,其中特征差异是高收入群体中两者工资差异的重要因素,而市场歧视依旧是造成低收入群体中两者工资差异的重要原因。就分解项互联网使用来说,互联网使用对缩小低收入阶层正规就业与灵活就业者工资差异的作用更强。
以上结论表明,数字经济时代互联网使用显著提高了灵活就业者的工资收入,而且随着互联网日益普及,对缩小正规就业者与灵活就业者工资差异提供了新途径。因此,为了更好地让互联网促进灵活就业市场健康发展,在经济下行压力趋增的环境下做好稳就业保民生工作,本文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全面普及互联网使用,进一步优化升级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降低互联网使用成本,为灵活就业者尤其是中老年群体使用互联网创造有利条件。
二是随着网络平台衍生出的新就业形态蓬勃发展,产业结构不断转型升级,鼓励灵活就业者借助互联网技术积极就业创业,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进一步推进落实“互联网+职业技能培训计划”,通过制定合理的培训时间和补贴标准,增强灵活就业者职业技能培训质量。
三是建立灵活就业者就业统计制度并健全灵活就业社会保障体系。以个人经营、非全日制、新就业形态等灵活方式就业的个体,可以在常住地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办理就业登记,按规定享受各项政策和服务。充分保障灵活就业者合法权益,继续对灵活就业者给予社保补贴,并在社会保险、税收缴纳等方面进行制度创新和服务创新,打通制度障碍,破解灵活就业者面临的账户转移衔接困难、风险补偿困难等制约灵活就业发展的瓶颈,为灵活就业者提供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
转自:“中国学派”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