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展现马克思哲学当代价值

2022/8/18 10:10:36  阅读:163 发布者: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22年第6P27P28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原题《走进马克思哲学深处与展现马克思哲学当代价值》,摘自《江海学刊》20221期,王志强摘

以独特的理论途径展现马克思哲学的当代价值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看,马克思就是在不断追问什么是哲学的过程中创立新唯物主义哲学的,而后辈的马克思主义者又是在不断追问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过程中,或者深化、发展了马克思的哲学,或者误读、曲解了马克思的哲学。因此,要解答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一问题,首先就要回到马克思主义哲学史,把握马克思创立新唯物主义哲学的心路历程,把握马克思以后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演变过程,从而真正把握马克思哲学的本质特征,真正理解马克思哲学在何时、何处以及在何种问题上深化、发展了,在何时、何处以及在何种程度上被误读、曲解甚至被“各取所需”“借题发挥”了。

从马克思的哲学之所以延伸到西方哲学史、现代西方哲学以及后现代主义哲学,是因为马克思是从黑格尔哲学开始,经过费尔巴哈哲学,最后“成为马克思”创立新唯物主义哲学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源于西方哲学,尤其是德国古典哲学。因此,只有把马克思的哲学置于西方哲学史的历程中,才能真正理解马克思的哲学与西方传统哲学的关系,真正理解马克思的哲学所实现的哲学变革的实质;只有把马克思的哲学置于现代西方哲学以及后现代主义哲学的背景中,才能真正理解马克思的哲学是“现代唯物主义”,真正理解马克思哲学的历史局限性,同时,真正理解马克思哲学的历史超越性及其伟大之处,从而真正理解马克思的哲学为什么仍然是我们这个时代“不可超越”的哲学。

从马克思的哲学之所以延伸到西方马克思主义、苏联马克思主义以及后马克思主义,是因为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在资本主义社会内部批判资本主义的产物,同时,又是“经典”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相混合的产物;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则是苏联马克思主义者在社会主义社会内部研究社会主义的产物,同时,又是“经典”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俄罗斯传统哲学相交集的产物。在我看来,只有对西方马克思主义、苏联马克思主义、后马克思主义各自的理路作出公允客观的评判,才能对如何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作出恰当预断。

对马克思哲学的研究之所以要进行政治经济学、社会发展理论的“补课”,是因为马克思在创立新唯物主义哲学的过程中,不仅对德国古典哲学进行了批判反思,而且对英国政治经济学也进行了批判反思,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是存在论意义上的批判,具有深刻的哲学内涵;在哲学批判和资本批判双重批判过程中生成的马克思的哲学又高度契合着当代社会发展理论所关注的问题,反过来,当代社会发展理论又继承、深化了马克思哲学的一些观点。因此,在重读马克思的过程中,我不仅进行了政治经济学“补课”,还进行了当代社会发展理论的“补课”,深入研究了依附理论、世界体系理论和后殖民主义理论。精神生产不同于以基因为遗传物质的生物延续。生物延续是同种相生,而哲学思维可以通过对不同学科成果的吸收、融合和再创造,形成新的哲学形态。正像近亲繁殖不利于种的发育一样,一种创造性的哲学一定会突破从哲学到哲学的局限。在我看来,马克思的哲学就是这样一种创造性的哲学。

哲学需要思辨,但哲学不应是脱离现实的思辨王国。不管哲学家多么清高、“超凡入圣”,他都不能不食人间烟火,不能不在现实的社会条件下进行认识活动、提出问题并拟定解答问题的方案,所谓的超前性也不过是对现实中的可能性的充分揭示。由哲学家们所创造的哲学体系,不管具有什么样的“个性”,不管在形式上多么抽象,从中都可以捕捉到现实问题。从历史上看,任何一种有成就的哲学,无论是从其产生的原因看,还是就其提出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方式而言,都是非常现实的,都或多或少、或直接或间接、或这样或那样地解答了现实问题。明快泼辣的法国启蒙哲学是这样,艰涩隐晦的德国古典哲学是这样,高深莫测的解构主义哲学也是如此。用解构主义大师德里达的话来说就是,解构主义是通过解构既定的话语结构来挑战既定的历史传统和现实的政治结构。马克思的哲学更是如此。正如马克思所说,“思辨终止的地方,即在现实生活面前,正是描述人们的实践活动和实际发展过程的真正实证的科学开始的地方”,“对现实的描述会使独立的哲学失去生存环境,能够取而代之的充其量不过是从对人类历史发展的观察中抽象出来的最一般结果的综合。这些抽象本身离开了现实的历史就没有任何价值”。所以,马克思的哲学“从现存的现实本身的形式中引出作为它的应有的和最终目的的真正现实”,从而“对当代的斗争和愿望作出当代的自我阐明(批判的哲学)”。

当代中国最基本的现实就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这一现实的最重要特征和最重要意义就在于,它把现代化、市场化和社会主义改革这三重重大的社会变革浓缩在同一时空中进行了,构成了一场史无前例、波澜壮阔、极其特殊而又复杂的社会实践。这一重大的实践活动必然提出一系列重大的哲学问题,必然为我们的哲学思考提供一个广阔的社会空间。关注这一现实,探讨其中的规律性,并以此为基础重读马克思并重释马克思的哲学,以一种面向21世纪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引导中国的现实运动,这是当代中国哲学家的良心和使命。正因为如此,我是在理论与现实的双向运动中重读马克思、重释马克思哲学的。

马克思的哲学之所以“不可超越”,并不在于它是一种对人的异化的“抗议”,并不在于它对劳动者、无产阶级的同情,而在于它从根本上把握了人与世界的关系,把握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动规律。马克思不是心怀济世使命的救世主,而是无产阶级革命家;马克思的哲学不是劝世箴言,而是科学性的理论。马克思哲学立论的依据,就是人与世界的总体关系及其规律。科学都产生于某个特定的时代,但由于科学都发现和把握了某种规律,因而又能超越这个特定的时代。正是由于深刻地把握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动规律、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人与世界的总体关系,正是由于所关注并力图解答的问题深度地契合着当代世界的重大问题,所以,产生于19世纪的马克思哲学又超越了19世纪这个特定的时代,依然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真理和良心,仍然占据着真理和道义的制高点。

自诩为包含一切问题答案的学说,不是科学,而是神学。马克思哲学的理论力量和理论魅力,不是提供了万古不变的结论,而是提供了正确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正如恩格斯所说:“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我们只能按照马克思哲学的“本性”期待它做它所能做的事,而不能要求它做它不能做或做不到的事。

从认识论的角度看,对马克思哲学认识的分歧,是由认识者生活的历史环境和“理解的前结构”决定的。人们总是生活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并在特定的意识形态氛围中进行认识活动的。问题就在于,历史环境的不可复制性、历史进程的不可逆转性、历史事件的不可重复性,使认识者不可能完全“回到”被认识者生活的特定的历史环境,不可能完全“设身处地”地从被认识者的角度去理解他的文本,因而也就不可能完全恢复和再现被认识者思想的“本来面目”。特定的历史环境和“理解的前结构”支配着理解的维度、广度和深度,即使是最没“定见”的认识者也不可能“毫无偏见”。人的认识永远是具体的、历史的,不可能超出认识者的实践基础和历史环境,必然受到认识者“理解的前结构”的制约。

但是,我们又能站在当代实践、科学和哲学本身发展的基础上,通过对马克思哲学产生的历史背景的考察,通过对马克思哲学文本的分析,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历史的梳理,通过“自我批判”,使作为认识者的我们的视界与作为被认识者的马克思的视界融合起来,从而不断走近马克思,走进马克思哲学的深处,深刻理解和把握马克思哲学的本质特征和理论体系,从而深刻把握和阐明“本来如此”的马克思的哲学,即达到对马克思哲学的“客观的理解”。

转自微信公众号:中国学派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