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工业机器人应用对制造业就业的影响效应研究

2022/8/18 9:39:26  阅读:198 发布者:

作者简介

王晓娟,湖北大学数学与统计学学院;

朱喜安,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统计与数学学院;

王颖,湖北大学数学与统计学学院。

原文刊于《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22年第4

研究背景

随着新一轮科学技术应用的升级,人工智能等前沿应用技术已经从互联网渗透至制造业等行业,智能制造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引发广泛关注。纵观全球发展形势,国际政治复杂多变,世界经济深度调整,后疫情时期,发达国家加快推进“再工业化”和“制造业回归”,全球制造业竞争愈演愈烈。充分运用智能技术,提高制造业竞争能力已得到广泛共识。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大力发展机器人产业,打造中国制造新优势,推动工业转型升级,加快制造强国建设”。 以现代化、自动化的装备提升传统产业,推动技术红利替代人口红利,成为中国产业优化升级和经济持续增长的必然之选。

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R)的数据显示,2016年起我国工业机器人存量已经赶超美、日、韩、德等国,2019年我国工业机器人存量达到78.27万台,成为自动化领域的全球领跑者。另据《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报告(2021年)》显示,尽管受到疫情影响,2020年我国的工业机器人仍然为全球贡献了40%的市场份额。工业机器人的兴起引发了人们对于“机器换人”的讨论,人工智能在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同时,也给劳动力市场带来一定冲击。已有研究认为,“机器换人”来源于人工智能对劳动力的“替代效应”与“创造效应”。然而究竟是“机器换人”,还是“岗位创造”?已有研究尚未定论。另外,人工智能对劳动力就业的影响研究仅停留在短期层面,尚无中长期影响的检验分析,对劳动力就业的中长期影响趋势有待探究,上下游相关产业间的溢出效应也有待进一步探索。产业升级背景下人工智能对制造业就业的影响研究,对老龄化日益严峻的中国显得尤为重要。

主要发现

工业4.0时代背景下,伴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机器人和人工智能以一种势不可挡的趋势渗透至经济社会的各个领域,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制造业转型升级过程中,“机器换人”的担忧和“岗位创造”的讨论关系国计民生,对“新工业”发展和制造业回归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在静态理论模型与动态面板数据相结合的分析框架下,利用2009-2019年我国各省份劳动力市场数据和基于行业就业数据计算的机器人渗透度指标组合的面板数据,分析了工业机器人应用对我国劳动力就业数量和工资水平影响的短期效应、中长期效应和结构性差异。

基准回归模型结果显示,从短期来看,机器人应用对制造业就业数量和工资水平均存在负向冲击,就业影响更多的表现为“替代效应”,且对其上下游产业存在负向的溢出效应。从长期来看,机器人应用对制造业就业数量会产生正向影响,而对就业平均工资水平仍然会造成负面冲击,长期的就业的影响更多的表现为“创造效应”。为了得到更加丰富翔实的研究成果,本文进一步从经济发展水平、机器人渗透度和技术化水平三个维度,对工业机器人影响就业的作用方向与程度进行了异质性分析。

异质性分析发现,经济越发达、机器人渗透度越高、技术水平越高的地区短期内就业替代效应越显著。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工业机器人对制造业就业的替代效应显著,并且对工资水平也有显著的负向影响,而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的影响均不显著;机器人渗透度不同对就业数量和工资水平的影响存在明显的异质性,在渗透度较低的地区机器人对就业和工资的影响都不显著,而在渗透度较高的地区,机器人应用对制造业就业和工资水平均存在显著的负向影响;技术化程度越高的行业,在高技术制造业地区机器人的应用对就业有显著的负向作用,而在制造业低技术地区工业机器人应用对就业的影响并不显著。

政策启示

第一,促进制造业产业升级,开启智能生产和智能就业双模式。制造业产业升级意味着制造业产业结构高级化,从低端劳动密集型向高端技术、资本密集型的制造业转化,因此制造业结构升级对就业的影响主要取决于传统制造业就业挤出效应和新兴制造业就业吸收效应之间力量对比和转换。“再工业化”时代,应该大力推行机器人在生产制造方面的应用,全面提升工业机器人在制造业各细分行业的渗透度,提高劳动生产效率的同时,利用智能制造生产高质量产品,构建现代化产业链,促进制造业产业升级,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吸收更多劳动力进入制造业,以此解决资本报酬递减问题,最终形成智能生产和智能就业模式。

第二,实施梯度产业升级,制定差异化的区域发展规划。针对工业机器人对制造业就业影响的异质性分析,对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机器人渗透度和不同技术化水平的地区因地制宜,实施梯度产业升级规划和不同的行业发展策略。针对工业机器人渗透度的区域差异,应该提倡地区间的产业转移和从业人员流动,对于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东部沿海省份,其低端产业可以转移到中西部地区,以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另外,由于制造业机器人应用对其上下游产业存在负向的溢出效应,因此还应关注关联产业就业的协同聚集特性,做好不同产业就业的科学预判与分流规划。

第三,提升从业者自身素质,完善失业社会保障体系。面对机器人应用短期内造成的就业替代效应,致使短期造成一部分劳动力失业现象,地方政府要根据本地情况,强化对失岗劳动者的就业培训。针对劳动密集型行业和技术密集型行业的不同替代特性,实施不同的失业救助策略,提升从业者自身技能和素质,提高劳动力市场服务水平和灵活性,才能避免在日益进步的科技浪潮中被取代。面临科技革命的巨大冲击,职能部门需要进一步完善失业社会保障体系,特别是完善灵活就业保障机制,增加失业保险覆盖的群体和覆盖面,以缓解短期就业替代效应造成的社会矛盾。

第四,注重智能制造科技创新,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再工业化”和“制造业回归”,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迅猛发展,我们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又面临严峻挑战。科技人才是发展创新的重要源泉,唯有深化人才发展机制改革,激发科研人才创新活力,方能屹立于世界智能制造的潮头。我们应该依托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拓展机器人的功能场景,构建智能制造新发展格局,多出战略性、关键性重大科技成果,把制造业科技成果与产业升级精准对标,提升人工智能技术的广度和深度。秉承十九届六中全会的十个坚持,特别是“坚持开拓创新”和“坚持自我革命”,达成人工智能化的平稳持续发展。

来源:“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微信公众号

转自微信公众号:中国学派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