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Nature Com|法国学者揭示4-磷酸磷脂酰肌醇控制拟南芥自噬体的形成

2022/8/17 8:36:47  阅读:476 发布者:

2022728日,法国波尔多大学膜生物发生实验室Amélie Bernard科研团队在国际著名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题为Phosphatidylinositol-4-phosphate controls autophagosome formation in Arabidopsis thaliana”的研究论文。本研究使用药理学和遗传学方法揭示了脂质磷脂酰肌醇-4-磷酸(PIP4)在拟南芥自噬中的重要性。

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2-32109-2

自噬是一种高度进化保守的过程,对于植物适应环境胁迫至关重要。自噬是细胞内的一种降解机制,自噬的核心是形成专门的囊泡,即自噬体(autophagosome AP)。自噬体可以靶向将特定的物质,例如蛋白质、蛋白质聚集体、细胞器、入侵病原体等运送到裂解液泡中。然而自噬体是如何在植物细胞中形成的,仍然知之甚少。

为了确定哪些脂质会影响植物的自噬过程,研究者首先进行了脂质抑制剂筛选。在自噬过程中,ATG8被募集到吞噬细胞的膜上,研究者使用GFP-ATG8测定法,检测脂质抑制剂在营养缺乏条件下对自噬活性的影响。实验显示,使用磷脂酰肌醇-4-激酶(PI4K)抑制剂PAO处理幼苗后,游离GFP积累大幅减少,表明细胞中自噬活性受阻(图1a-d)。接下来,研究者使用PI4P的荧光探针mCitrine-PHOSBP检测了PAO处理条件下荧光的变化。显示,PAO的处理能使PI4P在细胞膜上的定位扩散至细胞溶胶中,表明PAO抑制了PI4P的表达。雷帕霉素靶点(TOR)在细胞自噬中发挥重要作用。使用TOR抑制剂AZDPAO同时处理时,GFP-ATG8向游离GFP的降解以剂量依赖性方式停滞(图1ef),表明表明TOR诱导的自噬激活需要PI4K活性。

为了从基因水平上探究POAPI4P对自噬的影响,研究者使用反向遗传学比较了PIKα1PI4Kβ在自噬活性中的相对贡献。使用RNA干扰及筛选T-DNA突变体获得了amiRNA:PI4Kα1pi4kβ1 pi4kβ2植株。在缺乏氮和碳(-NC)MS板中诱导自噬,显示大多数amiRNA:PI4Kα1幼苗表现衰老表型,同时死亡率远低于野生型。表明PI4Kα1 参与了自噬。接下来,研究者比较突变体中自噬衔接蛋白NBR1的降解速率。营养饥饿诱导自噬时,在amiRNA:PI4Kα1突变体中,发生了蛋白质过度积累(图 2bc,右图),表明在PI4Kα1抑制后,NBR1的降解发生改变。

那么PI4P在自噬中发挥作用的具体步骤是什么?使用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发现,使用PAO处理时,检测到的GFP-ATG8非常少,而GFP-ATG8主要存在于胞质溶胶中,这表明AP的形成被阻止。以上结果说明PI4P对于AP形成至关重要。形成AP的先决条件是将中心蛋白ATG8募集到吞噬细胞膜上,这需要ATG8与脂质PE共价结合。在免疫印迹实验中,PAO处理后膜中ATG8-PE带的水平显著降低(图3),表明在没有PI4K的情况下,ATG8的脂化受到了抑制。同样,在amiRNA:PI4Kα1植株中,ATG8-PE的结合和降解都受到阻碍,再次验证了PI4P在自噬途径中发挥作用。通过对更早期自噬结构相关基因的分析,显示PIP4并未阻止自噬早期组分膜的结合,这表明PI4K通过控制吞噬细胞的正确组装和伸长发挥作用。

PI4P是植物细胞质膜(PM)上的一种主要阴离子磷脂。那么PI4P是否存在于自噬膜上?研究者使用了一组PI4P特异性探针进行分析。在营养缺乏条件下处理2/5小时,只能观察到很少的PI4P信号与ATG8标记结构的共定位情况。在自噬诱导5小时后,10%PI4P点状结构显示出ATG8f-mCherry共定位信号。使用液泡水解酶抑制剂刀豆素A(可导致自噬体在液泡中的积累)进行处理,PI4P信号以点的形式积累,这些点与ATG8共定位重合率高达80%,表明PI4P标记自噬体(图4)。

进一步使用光电联动显微镜进行观察,显示ATG8ATG5的荧光标记出现的位置接近于PMPI4P。此外,在PM 或高尔基体(<300 nm)附近也发现了大量的ATG8 结构。以上结果暗示着PMAP形成提供了一个关键平台,通过提供AP形成所需的PI4P,促进自噬过程。

综上所述,本研究通过脂质抑制剂筛选,功能表征了在拟南芥中参与自噬的关键脂质。本实验通过药理学分析及基因抑制PI4P合成,均证实了PI4P的缺失可阻断植物细胞中的自噬过程。通过结合生化和活体显微镜分析,发现PI4K活性是AP形成所必需的。总之,本研究证实了脂质在自噬过程中的关键作用。

原文链接: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2-32109-2

转自:植物科学SCI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