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研究团队揭示效应因子抑制根瘤形成的机制
2022/8/4 9:57:35 阅读:462 发布者:
固氮细菌(根瘤菌)与豆科宿主植物之间的结瘤共生对于可持续农业的发展非常重要。然而,只有特定的根瘤菌菌株才能特异性地感染特定的宿主植物。在分子水平上,宿主特异性取决于各种共生决定因素,包括通过类似注射器的III型分泌系统注入到宿主细胞的根瘤菌效应因子。转运后的根瘤菌 III 型效应因子可以通过干扰植物的免疫系统来促进根瘤的形成。然而,与病原菌产生的效应因子类似,某些豆类植物的防御蛋白能直接或间接识别特定的根瘤菌效应因子,从而触发阻止结瘤的免疫反应。
最近,中山大学Christian Staehelin教授研究团队在Plant Physiology上发表了一篇题为“Effector-triggered inhibition of nodulation: A rhizobial effector protease targets soybean kinase GmPBS1-1”的文章,揭示了效应因子NopT抑制大豆根瘤形成的机制。
在这项研究中,作者旨在更好地了解有广宿主菌株中华根瘤菌NGR234分泌的效应因子——NopT的共生功能。NopT是一个与假单胞菌(Pseudomonas)效应因子AvrPphB相关的蛋白酶效应因子。对产生不同NopT变体的中华根瘤菌NGR234突变体分析表明,NopT的活性对猪屎豆(Crotalaria pallida)的结瘤具有负面影响。与NGR234不同,费氏中华根瘤菌(Sinorhizobium fredii)菌株USDA257在不同品种的大豆上能有效诱导根瘤的形成。值得注意的是,USDA257的nopT存在一段19 bp的缺失,这可能导致该蛋白的酶活性减弱,这表明USDA257在与大豆建立共生关系方面获得了选择性优势。因此,作者在USDA257中异源表达了NGR234 的NopT并进行结瘤实验,发现特定品种的大豆(嫩丰15号)的结瘤受到了显著影响,但在其他品种,例如北豆35号大豆上并为观察到显著影响(图1A)。
拟南芥(Arabidopsis)突变体的实验表明,NopT在转化的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中引发的细胞死亡依赖于蛋白激酶AtPBS(参与植物免疫)和相关的抗性蛋白AtRPS5,这与印第安纳大学(美国布卢明顿)Roger W. Innes团队报到的AvrPphB引发的现象一致。
在本氏烟草(Nicotiana benthamiana)植物上进一步的蛋白表达分析证实,NopT(与AvrPphB类似)分解AtPBS1和相关的大豆激酶GmPBS1-1(图1B)。当GmPBS1-1(或AtPBS1)与NopT和AtRPS5共表达时观察到细胞死亡,这表明GmPBS1-1与抗性蛋白结合时,可以识别NopT以引发效应因子触发性免疫(图1C)。因此,在嫩丰15号大豆中表达一个具有自活性的GmPBS1-1变体蛋白(GmPBS1-15A)后,根瘤的形成显著减少,但对北豆35号大豆的结瘤没有明显影响。这些发现表明,嫩丰15号大豆中存在依赖于PBS1的下游抗性机制,但在北豆35号中不存在这一机制(图1D)。
综上所述, NopT的靶蛋白为GmPBS1-1,并且在特定品种的大豆中具有GmPBS1-1介导的防御通路,可以抑制根瘤的形成。作者由此认为,豆科植物面临一个进化困境,即要么发展对抗病原菌(产生如AvrPphB之类的效应因子)的效应因子触发性免疫,要么与产生类病原体效应因子的根瘤菌(如NGR234的NopT)建立共生关系。
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93/plphys/kiac205
转自: 植物生理PlantPhysiol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