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鲍 金:论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意义

2022/8/2 11:46:45  阅读:1645 发布者:

[摘   要]厘清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阅读的意义问题,具有认识上的正本清源和实践上的行为动力的作用。在精神素养层面,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是人们充实精神内涵的重要源泉;在学术写作层面,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是拓宽背景知识、提升写作能力的重要支撑;在真理认知层面,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是掌握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体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重要途径;在信仰筑基层面,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是共产党人树立对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信仰的坚实支撑。我们依然处在马克思主义所指明的历史时代,正是在这种意义上,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是一项久久为功、持久见效、功在长远的基础性工作。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 精神内涵 学术写作 真理认知 科学信仰

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阅读《共产党宣言》的价值时曾深有感触地说道:“如果心里觉得不踏实,就去钻研经典著作,《共产党宣言》多看几遍。”[1]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言简意赅,点出了阅读《共产党宣言》的重要意义。如果适当延展,那么习近平总书记所论述的就是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意义问题。对这一问题,学界尚没有充分的论述,其原因在于人们认为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是非常重要的,这一点已经广为人知,乃至于不言自明。其实不然,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意义问题虽然不时被人们点到,但是很少被系统地阐述和仔细地辨析,而如果对这一问题缺乏清晰的认识,那么人们基于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阅读意义问题的模糊认识就会导致阅读行为的不可持续和随意任性。理念上清晰,行动上才能坚定。在这种意义上,厘清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阅读的意义问题便具有认识上的正本清源和实践上的行为动力的作用。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阅读是充实精神内涵的重要源泉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与任何其他的经典著作相同,具有凡是经典便具有的恒久性价值。众所周知,经典著作是历久弥新、常读常新的著作,经典著作虽然有形成的具体时间,但是一旦形成,便会成为各个民族精神生活史乃至人类思想史中无法绕过去的永恒作品。经典著作代表着人类认识自我的标志性成就,它是传承普遍价值、珍藏深刻思想、形成优良人性、塑造精神信仰的重要载体,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精神育人价值。从人的精神成长角度来看,精神成人既是人之为人的必要条件,更是人之为人的重要标志。人从满足于自然需要的本能生物体成长为具有多方面需要的价值主体,一个必不可少的方面便是人的“精神成人”,即在精神生活中人成为在类的高度和境界上对待自己活动的存在物。马克思针对人的精神属性就直言道:“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的类特性。”[2]人的精神成长既包括知识视野的拓展与思维能力的提升,也包括健康心理的涵养与生活态度的形塑,更包括道德情操的历练与理想信念的培育,而所有这些精神元素均能够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阅读过程中获得启发、唤醒与升华。经典著作蕴含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人生经验与深沉思索,蕴含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现代社会的本质思考与对人类社会的真知灼见,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就是唤起读者对人类经验的深度感知,激发读者对现代社会的具有原则高度的思考和对人类社会的辩证分析,从而有助于读者以符合事物之本质的方式把握事物自身,这是现代人精神成长的重要方面。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是思想性、艺术性和深刻性的载体,有着独特的精神育人功能。在近年来的经典著作阅读中,人们往往承认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阅读的精神功能,但是在经典著作阅读的落实过程中,却经常对经典著作浅尝辄止或敬而远之。特别是在当前的快餐化阅读、娱乐化阅读中,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阅读无法保持一份内在的宁静与沉着,出现了一些阅读异化现象。例如,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阅读中应当读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深刻思想与丰富内容,但是很多读者往往仅关注阅读的显性结论与阅读快感,可以说这种求快、求乐的阅读方式与真正意义上的经典阅读没有任何共同点,表面上读的是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实质上读的只是自己的精神能力和思维方式所适应的文字堆积,根本谈不上对人的精神素养的培育与提升。又如,一些人以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解读的阅读来代替对经典著作本身的阅读,企图通过二手、三手的读本来把握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思想,虽然这些读本的阅读比较容易,但是仅仅满足于这种沿着精神阻力最小路线的阅读方式,无法体验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真谛,自然也无法发挥经典促进人之精神成人的作用。就此而言,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种种快阅读、浅阅读和伪阅读,损害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阅读的固有价值和魅力,使经典著作的精神育人功能无从体现。

在克服阅读异化、回归经典育人的意义上,当前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阅读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马克思主义著作的经典属性,使其能够发挥出一般经典著作的作用。解铃还须系铃人,经典阅读本身便是消解阅读异化、培植阅读正道的重要方式。“自我异化的扬弃同自我异化走的是同一条道路。”[3]阅读的异化还是应当从阅读本身的过程中去求解。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经典阅读就是厚植人的精神底色的过程,而人的精神成人历史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人的阅读史。经典底蕴越是深厚,成长历程越是稳重。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就是在人类最优秀、最深刻的心灵中追寻自己的精神来路,认清自己的精神根基和成长方向,从而肩负起自己的使命与志向。任何经典著作都是厚重、大气的产物,都与轻浮、浮躁格格不入,而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更是经典著作中的经典著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人类思想史上,就科学性、真理性、影响力、传播面而言,没有一种思想理论能达到马克思主义的高度,也没有一种学说能像马克思主义那样对世界产生了如此巨大的影响。”[4]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真理威力和强大生命力对无数的读者产生着不可遏制的吸引力乃至诱惑力,这种力量是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成为传世经典、马克思成为千年第一思想家的主要原因,而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本身便是消解阅读异化、抵制功利阅读的最佳方式,更是读者体验艰苦努力、获得深度体验、厚植精神底蕴的重要途径,这是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重要精神功能。

二、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阅读是学术写作的重要支撑

从学术角度来说,阅读是学者的信息摄入,而写作才是学术的主要体现。不以经典著作阅读为基础的写作是无根基的学术,而不以学术写作为输出的经典著作阅读则只是休闲性或兴趣性的阅读。在学术的意义上,阅读和写作是一体的。就此而言,我们能够从阅读的角度发现阅读对于学术写作的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些同志对马克思主义理解不深、理解不透,在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上功力不足、高水平成果不多,在建设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上功力不足、高水平成果不多。”[5]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领域和其他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高水平成果之所以不多,一个重要原因便是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阅读不够广博、不够深刻。学术写作不是一般的文章写作,而是研究能力和背景知识达到一定高度所从事的学术活动。学术写作需要理论观点的逻辑论证和规范有序的篇章结构,需要学术性的话语方式和文献性的文本依据,这些都需要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长期阅读才能成就,否则学术写作的学理性、深刻性和厚重性就无法得到保证。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之所以能够写出《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等一大批经典著作,之所以能够成为现代社会各种思想均无法绕过的思想家,是因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就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众多的文献史证据表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思想形成的关键阶段大量而深入地阅读了人类思想史的重要经典著作,而不仅仅是被称作马克思主义三大理论来源的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空想社会主义的经典著作。比如,马克思不仅“读了黑格尔的自然哲学、亚里士多德的论文《论灵魂》、斯宾诺莎的书信集,以及莱布尼茨、休谟和康德的著作”,[6]而且深入系统地阅读了古希腊时代以来西方思想史上的众多经典。正是建立在广博而深刻的阅读基础上,马克思才成为青年黑格尔派成员赫斯眼中“把卢梭、伏尔泰、霍尔巴赫、莱辛、海涅和黑格尔合为一人”的那个有机“结合”。[7]从马克思的阅读历程中,我们不仅感受到马克思思想坚实的学术基础,而且感受到马克思治学的严谨态度和写作的严格要求。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写作史,就是一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与其他经典思想家开展对话、思想碰撞的历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看过一些西方研究马克思主义的书,其结论未必正确,但在研究和考据马克思主义文本上,功课做得还是可以的。相比之下,我们一些研究在这方面的努力就远远不够了。”[8]“远远不够”的既包括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也包括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阅读,这就更加凸显出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阅读对于学术研究和学术写作的重要价值。

那么,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对于学术写作来说,究竟能够发挥出哪些具体的作用与功能呢?明确这一问题的答案,才能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阅读与学术写作的关系系统地展示出来。首先,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阅读为学术写作者奠基扎实的背景知识。与一般性的写作不同,学术写作是一项门槛高、要求严、积淀深、功夫慢的写作活动,是一项强调观点创新、论证有力、表述规范、结构严谨的写作方式。以一篇1万字的学术论文为例,虽然表面来看只有1万字,但是1万字就像水面之上的冰山之一角,促使学者能够写出1万字的力量是学者的几十万乃至上百万字的阅读储备量,这就是学术写作中的用一桶水才能产生一碗水的道理。在通常情况下,往往是白纸黑字中看不见的背景知识,才是一篇学术论文能否立论有据、论证有力、论点扎实的决定性力量。例如,要写好关于马克思的蒲鲁东批判方面的学术论文,就需要具备以下背景性的知识:马克思思想的发展历程、蒲鲁东思想的发展历程、唯物史观、辩证法乃至黑格尔思想。而要写好关于《资本论》哲学方面的学术论文,就不仅需要政治经济学的广博知识,而且需要马克思哲学的专业知识,更需要将哲学与政治经济学进行有机结合的能力。不难发现,高质量的学术写作奠基于充分而深入的经典著作阅读。尽管经典著作阅读的内容不一定直接成为学术写作中的显性表述,但它是产生那些显性表述的无尽的思维源泉和厚实的文本支撑。

其次,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阅读为学术写作提供直接的问题意识和研究对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理论思维的起点决定着理论创新的结果。理论创新只能从问题开始。从某种意义上说,理论创新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筛选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9]发现问题是学术写作的最初动力,解决问题是学术写作的核心价值,问题意识贯穿学术写作的全过程,并且规定着学术写作的存在基础和价值取向,而问题相应地成为学术写作确定研究对象的主要尺度,即学术写作的研究对象无非就是对问题的提炼和升华。学术写作的问题意识和研究对象既来源于实践领域的矛盾,也来源于理论领域的矛盾,而无论是哪一领域的矛盾,均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阅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甚至可以说,没有一定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阅读的积累,就无法产生高质量的问题意识,也很难把握有价值的研究对象。换言之,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是一座蕴藏丰富的宝矿,其中有数不尽的概念术语、理论观点、逻辑论证和现实关联,经过适当转化或延伸,完全可以成为学术写作中极具学术含金量的研究问题和研究对象。“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问题是创新的起点,也是创新的动力源。只有聆听时代的声音,回应时代的呼唤,认真研究解决重大而紧迫的问题,才能真正把握住历史脉络、找到发展规律,推动理论创新。”[10]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虽然写作于距今一百多年的西欧地区,但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著作中处理的问题却是现代社会具有普遍性、本质性的问题,如资本、异化、共同体、全球化、生产、消费、拜物教等各种问题。因此,问题的外在形态虽然已经发生很大变化,但是问题的内在机理仍然与马克思时代保持着高度的一致性或相似性,这就是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为什么能够发现现代问题、为什么能够为把握问题本质提供启示的主要原因所在。

再次,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阅读是学术写作可持续进行、取得高水平成果的重要推动力。学术写作需要经典著作阅读,这一点已经成为普遍的共识,更需认识的是学术写作的可持续深入以及高水平成果的完成,将会更加深刻地依赖经典著作阅读,将更加需要从经典著作阅读中汲取精神养料。质言之,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阅读绝不是写作前的一次性活动,而是长期不断的、生活习惯性的、作为写作之内在要件的持续性活动。很难想象,不阅读和浅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或只是阅读较少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能够完成学术分量足、创新意义大的高水平成果,无论这种成果的问题意识和研究对象是什么。马克思曾深刻指出:“主要的困难不是答案,而是问题。因此,真正的批判要分析的不是答案,而是问题。”[11]“问题却是公开的、无所顾忌的、支配一切个人的时代之声。问题是时代的格言,是表现时代自己内心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12]时代挑战呈现给人们的是杂乱繁多的表面现象,因此困难的事情是在众多表象中把握住真实的问题,或者提出正确的问题。正是在这种意义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理论思维的起点决定着理论创新的结果。理论创新只能从问题开始。从某种意义上说,理论创新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筛选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13]而要“从问题开始”,一个重要途径便是从科学把握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所涉及的问题开始。经典著作所涉及的问题经过精深阅读和合理把握之后,便会成为学者的问题意识和研究对象,这是获得高水平成果的重要途径。

与此同时,经典著作中蕴含的问题是具有典型性质的问题。所谓典型问题,是指问题的范围具有延展性、问题的表述具有穿透性、问题的实质具有深刻性、问题的意义具有恒久性。典型问题是经典著作成为经典著作的必备要素,如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便提出了如何把握资本主义、如何分析社会主义、如何理解现代社会、如何透视人类社会等一系列典型问题,而且还提供了对于典型问题的典型解答。作为一种极具生产性的力量,经典著作阅读为学术写作提供了无数的、不期而遇的乃至意识不到的基础、灵感、启示与洞见,它既能够帮助写作者准确捕捉或提炼本质性的问题,也能够在思路不畅的地方给予写作者无法预见的启发。就此而言,蕴藏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的所有真知灼见均需通过耐心而细致的阅读才能获得,而经典著作阅读所积累的众多因素终将成为学术写作取得高水平成果的强大助推力。

三、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阅读是实现真理认知的重要途径

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并没有构建自己理论的整全性的科学体系,也没有提出以“马克思主义”为名的基本原理,现有的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和基本原理都是后世马克思主义研究者构建出来的。对于构建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和基本原理这一工作来说,发挥着极端重要的决定性作用的因素便是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反复阅读和合理把握。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通过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阅读来学习和体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方式,只要是在公开讲话中谈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往往就会涉及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阅读这一重要途径。比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党的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原原本本学习和研读经典著作,努力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自己的看家本领。”[14]他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指出:“党校要加强学员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学习研究,开出基本书目,引导学员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特别是要理解其中包含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不要浅尝辄止。”[15]他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指出:“共产党人要把读马克思主义经典、悟马克思主义原理当作一种生活习惯、当作一种精神追求,用经典涵养正气、淬炼思想、升华境界、指导实践。”[16]如果说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和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表现形态和核心骨架的话,那么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就是蕴含科学体系和基本原理的丰沃土壤与无尽源泉,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为构建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提炼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奠定了最坚实的文本基础。可以说,后世马克思主义研究者所提炼的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和基本原理皆是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不同理解所致,而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则成为判断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和基本原理之科学性的最重要依据与尺度。在这种意义上,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阅读是人们形成真理性认知、掌握科学理论的必经之途。

从真理认知的角度看,人们对科学理论的习得不是天生的,也不是浅尝辄止的学习便能掌握的,而是需要长期的系统学习才能达致。要想掌握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现代社会客观规律,更需要长期阅读以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为代表的人类思想史上的经典。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并没有垄断真理,但它们是获得关于人类社会和现代社会之科学认知的必备思想资源,也是掌握科学观察当代中国与世界之正确方法的必要知识储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创造性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17]“马克思创建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运行的特殊规律,为人类指明了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的途径,为人民指明了实现自由和解放的道路。”[18]在人类思想史上的众多经典中,马克思主义经典是科学性最为集中、真理光芒最为璀璨的著作,在这种意义上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就不仅是一个简单的读书过程,更是追求真理、崇尚科学的思想探索。以《共产党宣言》为例,在《共产党宣言》出版之前,人类历史上从来没有哪一本著作能够讲清楚人类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从来没有哪一本著作能够讲清楚资产阶级的历史命运和无产阶级的未来前景,也从来没有哪一本著作能够讲清楚无产阶级政党的使命、宗旨和目标。在《共产党宣言》发表之后,人类历史和人类思想史才真正有了自己的魂,即知道自己是从哪里来、现在怎么样和以后到哪里去。不难看出,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是形成真理认知、掌握科学理论的重要途径。

在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与形成真理认知这一问题上,应当处理好三对关系:一是要处理好科学性与革命性的关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不仅揭示了人类社会和现代社会的发展规律,指明了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追求自由解放的科学道路,而且将人类解放道路与社会发展规律这两者高度统一起来,从而第一次实现了理论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科学越是毫无顾忌和大公无私,它就越符合工人的利益和愿望。”[19]这其中的关键之处便是社会发展规律所昭示的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之所在,“唯物主义历史观和通过剩余价值揭开资本主义生产的秘密,都应当归功于马克思。由于这两个发现,社会主义变成了科学”。[20]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科学性不是体现在它纯粹客观地、中立地研究人类社会和现代社会——这是自然科学的实证思维——而是体现在以历史剧中人的身份揭示出同样是剧中人的人民群众之主体的需要与命运,从而实现了客观规律之揭示与人民群众之命运的统一。

二是要处理好文本特殊性与真理普遍性的关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是经典作家重点考察西欧社会的结果,虽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始终秉持世界历史视野,也会对一些非西欧社会的问题做出深入研究,但是就著作整体来看,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主要是关于西欧早期资本主义的理论表现及其超越,这是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文本特殊性。正如马克思所言:“到现在为止,这种生产方式的典型地点是英国。因此,我在理论阐述上主要用英国作为例证。”[21]然而不容忽视的是,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就是因为经典的恒久性价值。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不仅蕴含着丰富的、可适用于其他地区和国家的普遍观点或视角,而且也显示着对现代社会以及人类社会具有普遍性的诊断价值或启发意义,这是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能够获致科学理论的依凭所在。

三是要处理好文本表述与客观真理的关系。毫无疑问,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蕴含着科学理论和真理体系,但人们并不是只要阅读经典著作便能自动习得客观真理,这里面的重要原因是人们总是试图通过经典著作的文本表述来把握客观真理。经典著作的文本表述具有多义性,其“能指”与“所指”的“任意性关系”使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所表达的客观真理具有了多维理解的巨大空间。因此,不能把基于某种文本表述及其衍生方式的理解固化为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唯一形态,毋宁说马克思主义真理总是体现在文本表述的整体结构中,体现在文本词句的本质理解中。质言之,客观真理体现于文本表述之中,但是不能停留于文本表述,而是要透过具体的文本表述把握抽象的客观真理。

四、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阅读是信仰筑基的坚实支撑

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共产党人要把读马克思主义经典、悟马克思主义原理当作一种生活习惯、当作一种精神追求”[22]的要求体现了科学信仰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之间的关系,这就是:不仅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阅读活动本身便是一种身体力行的、富有精神属性的活动,而且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的科学原理更是人们信仰筑基的牢固基石。针对一段时期以来出现的一些人总是“言必称希腊”、认为“外国的月亮比中国圆”的现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就是我们共产党人的‘真经’,‘真经’没念好,总想着‘西天取经’,就要贻误大事!不了解、不熟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就不可能真正了解和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23]对外来理论不加选择地盲目吸收,表明一些人缺乏基本的文化自信,更为具体地说,是缺乏对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仰。而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一个重要原因便是缺失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阅读对于信仰筑基的源泉作用。对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仰是科学信仰,树立科学信仰直接而有效的途径就是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这一理论源头开始厚植信仰的根基。

科学信仰的坚定来自长期艰苦的理论学习和持之以恒的经典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理论之源,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理论之本,是马克思主义崇高理想的价值之根。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蕴含和集中体现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源和基础。只有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才能完整准确地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才能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去分析和解决我们面临的实际问题,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24]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能够促使人们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经典作家的崇高理想和高尚情怀,从而实现自我精神境界和理想境界的升华。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如果心里觉得不踏实,就去钻研经典著作,《共产党宣言》多看几遍。”[25]其实,习近平总书记这里所说的“不踏实”,既是指知识积淀上的不厚实、能力发挥上的不充分,更是指精神追求上的不稳定、信仰根基上的不牢固。对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仰绝不是宗教信仰,绝不是形成于对既有知识体系的非批判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对人类知识体系的批判性继承的基础上,这就势必要求人们把马克思主义当作科学来认识,把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当作有待深入研究的对象来探索。通过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人们才能深入实际地把握到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理论脉搏,才能切中肯綮地体会到马克思主义科学信仰的原始来源,如此建立起来的对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仰才不会“失根”、“失信”和“失魂”。

恩格斯在谈到如何学习《资本论》时曾指出:“对于那些希望真正理解它的人来说,最重要的却正好是原著本身。”[26]离开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去谈论马克思主义的问题,无异于缘木求鱼、舍本逐末。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蕴含着革命导师呕心沥血地探究时代问题的心路历程和勇攀科学高峰的历史足迹,映现着他们为无产阶级和全人类求解放的不懈探索与光辉历程。今天的人们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就是去深刻感悟经典著作所体现的理论逻辑、历史厚度和实践温度,这对任何的阅读者来说都是不可多得的学术训练,是人们开阔学术视野、磨砺理性思维、提升理论思维能力的精神成长过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尽管我们所处的时代同马克思所处的时代相比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但从世界社会主义500年的大视野来看,我们依然处在马克思主义所指明的历史时代。”[27]时代的变化越是迅速,遇到的艰难险阻越是巨大,我们就越是体悟到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极端重要性,就越是应当回到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去寻找应对时代问题的理论指南和精神武器。正是在这种意义上,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是一项久久为功、持久见效、功在长远的基础性工作。

(《思想理论教育》2022年第07期)

转自:马学研究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