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体育文化(武术与民传)

2022/7/20 11:39:30  阅读:399 发布者: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22年第3

体育文化专题推送

01

厦门大学  刘启超  博士

中国武术文化传承的群体实践研究

运用文献分析、逻辑推理、田野调查等方法,从群体行为角度对武术门户内、外两方面实践进行考察,揭示武术文化传承逻辑,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活态传承提供经验借鉴与理论反思。认为:中国武术的传承是以门户为单位进行的群体继承活动,武术人的群体实践映射出武术文化传承逻辑。门户是武术文化传承的群体单位,群体认同与区分的行为规律是门户形成与运作的根本原因。非亲而亲的建家实践与相异相生的群体互动是门户发展的基本策略,结构化为武术人群体传承的文化(行为)模式,也是实现武术文化继承创新的具体途径。武术门户在传承主体传承内容两方面维系了文化传承的可持续发展。门户内部以社会关系家族化整合群体,建立关系型情感认同,保障门户人力资源持续发展;门户外部建构群体边界相异相生,形成互生型区分技术保持门户技术创新发展活力。武术人以门户创造性地处理坚守文化家园与开放吸收外来的现实矛盾,展现出文化传承过程中理性的群体实践意象。


深圳大学师范学院  李阳  博士

我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可持续性

发展的思考

运用实地调查法、专家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在三生空间文化互惠双重视角下,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可持续性发展问题展开研究。通过对行政管理因素、经济因素、人口因素、群体因素、城镇化因素、文化因素的调查分析,对体育非遗可持续性发展的内生性问题进行探讨。结论:伴随着我国社会城镇化建设的不断发展,一些体育非遗项目赖以存在的原生态三生空间已经解构,在经济”“人口”“群体”“文化等方面失去了原生态土壤,历史与现实产生明显的文化差距。加之行政管理方面的一些疏漏与缺失,使得一些体育非遗项目的可持续性发展面临较大的现实困难;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会属性,决定了其可持续性发展必然受到所属社会中的经济、人口、群体、生态环境、文化等内生性因素的制约,并不以个人或相关利益群体的主观意愿为转移;三生空间文化互惠应该成为体育非遗可持续性发展考虑的重要因素。体育非遗的可持续性发展应该与时俱进,满足当下社会所需,并指向未来发展的需求。


上海体育学院  张忠杰  在读博士研究生

拉图尔行动者网络视角下苗拳传承模式研究——以洋排苗寨武术为个案

鉴于当前苗拳传承存在的短视化、功利化倾向,以及武术研究存在一定的片面化、静态化不足,以洋排苗拳为研究个案,从拉图尔行动者网络视角重新审视了苗拳传承模式。认为:苗拳传承并非仅仅是苗拳师、村民等人的传承活动,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家族、村落、族群先后成为主要的传承单位,血缘、地缘、业缘依次成为主要的传承纽带,形成了具有不同结构特征的人和物相互关联的苗拳传承社会生态网络,呈现出不同的传承模式。如今,主要以个体为单位,血缘、地缘、业缘多纽带并存的苗拳传承模式初露端倪,契合了当下传统武术遗产化、国家化、产业化、现代化的时代需求。通过对苗拳传承模式的探讨,期望为武术乃至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遗产研究提供范式上的借鉴和案例上的参考。

转自:武术与科研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