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科研小白如何读文献”,小科把之前的推文中大家比较关心的问题整理了下来,在这一期做一个统一的解答。
将结合小科本人的文献阅读经验给各位做一期“干货满满”的分享。
1
导师没给定方向,如何开始读文献?
当下研究生的学习模式(研究选题的确定),通常分为了两类。一类是全程由导师“安排好”,自己只需要去做就行了,属于“任务型”;另一类是没有硬性“要求”,主动性掌握在学生自己手中,属于“自主型”。
我当时刚好也属于“后者”,一开始,当得知身边很多人都已经确定好研究方向并开始文献阅读的时候确实有过紧迫感和急躁的情绪,首先要告诉各位这是很正常的反应。“短暂”的不安过后,我就马上开始了行动。
第一:明确自己当初读研/读博的兴趣是在哪个方向(这很重要,关系到科研全程的“幸福感”)。
第二:重新整理了师门/导师的“重点研究领域”和“涉及研究领域”,具体以表格统计为例。
关键词分析
图片自制
第三:分层级搜索文献。
关键词X→自己兴趣的关键词→关键词ABC→关键词DEF。
第四:时间分配。以每天阅读7h为例,第一层级3h;第二层级2h;第三层级1h;第四层级1h。(至少应该做到7个小时的阅读,即使是因为特殊情况时间不够,也应该挤出专门的时间进行第一层级的2h阅读)。
第五:阅读标注和笔记整理以我自己的研究为例,在每次阅读前,将这10个问题记在心里,在阅读中进行及时批注,然后在每周的阅读工作完成后进行整理,我常用的软件是Effie。
▼
本人的阅读笔记
Effie可以便捷的一键生成思维导图
第六:在持续阅读1-2个月后,一般心里会对这些方向有一个更清晰的认识。
团队的研究核心和我的兴趣点有没有重合;
我在阅读中,发现了哪些有意思的科学问题;
对于科学问题的好奇,驱使做进一步深究。
2
导师给了一个方向,但是能查到的相关文献特别少怎么办?是因为查文献的方法不对吗?还是因为课题比较新,做这方面研究的人比较少?现在就是死胡同了,不知道怎么办?
导师给定的这些选题,如果在国内外检索平台进行了前几轮的搜索依然无果,往往是导师本人在研究过程中新发现的科学问题,这个时候不要急躁,也不要质疑这个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直接找到导师向他反映当前遇到的情况。
>>>>一般有这几种回复:
“我了解的是已经有人做过研究了,你再好好的找一找。”
“既然找不到直接的相关文献,那找找和它相关方向的研究有哪些。”
“看来这个研究方向确实比较新,那么你作为一个新方向的‘开拓者’,应该注意从xxxx方面去开展。”(往往导师会给你研究方法、案列选取、数据获取等方面的建议和帮助)
>>>>针对导师的回复:
可能是查阅文献的方法不对,常见的症结在于:针对这个科学问题提炼出的“关键词”,国内可能找得到一些文献,但是直译成英语、外文后,意思发生了改变,不属于目标检索文献中的“学术关键词”。这个时候就要换一种思路,用“相近词”去尝试再次检索。
需要考虑学科交叉,有时候在这个学科的学术问题可能在别的学科领域已经有了进展,思维要打开。
导师告诉了很多具体的方法、途径,包括实验思路、构架,可以先试试导师的建议,再根据研究的进展情况继续讨论。
3
在知网上搜索一个主题,然后这些文献都需要每一篇,从头到尾读下来吗?
当然不是绝对的,通常要分类讨论:
如果某个主题的相关文献,有上千篇,显然在一些限制条件下(主要是时间),是不可能做到一一详尽的,这个时候就要注意学会“抓重点”了。请回到“第一个问题的第五步”,那10个关键信息,一定要带着问题去阅读。同时也要有针对性,比如我在阅读这些文献之前,是有着什么样的目的?找研究方法,还是找案例?这样在明确了目的后,就能去除掉一些无用信息,只关注我们需要的信息,能大大提高阅读效率。
在文献的搜索阶段,要注意对“标题”和“摘要”的重点关注,因为它们是全文的凝缩,一般在摘要中能快速提取全文的“背景-写作目的-方法-结果-结论”,而标题则更加集中体现这几个要素中的其中一个或者几个。
标题定位
摘要解读
此外,知网或者是其他搜索引擎中,可以在下载文章前查看其“论文框架”,判断是否有我们所需要的信息。
框架查看
如果某个主题的文献不多,区区十几篇或者几十篇,我认为还是有必要做一个全文的阅读,这是做科研必不可少的工作。
4
要怎么记笔记呀,是把不懂的标记出来还是把懂了的或者是有用的超标记出来呀?
关于做笔记,首先要明白“我做这个笔记是为了什么?”
通常来说,是为了“解答疑惑,从而获取知识”(获取的知识主要包括研究方法、研究进展、新的论点、新的论据);还有一个重要的点,就是在下次进行查阅的时候,能快速的提取重要的信息。因此为各位提供两种方法——“原文标注”、“精读笔记”。
用自己习惯的不同颜色进行分类。(重要的、需要了解的、难点等
5
看论文,模型、算法、数据都看不懂怎么办?
看不懂,往往有两个方面的原因。自己的专业理论素养不够、积累不够;其次是遇到了比较陌生的新的研究方法、案例或者是结论。
我的做法通常是:向师门的师兄师姐请教,因为理论层面的概念有时候太过抽象,但是作为过来人,他们会用比较通俗的语言帮助我进行理解,如果是连他们都觉得是陌生的东西,就很有可能是比较新的“知识点”,对于这些知识点,我们会一起找导师交流,往往在这个时候能发现很多有价值的线索。
当然,还有一种情况是,这个“模型、算法”运用了非我专业的一些研究工具,比如计算机的模型、新的软件、算法,导致呈现出这样的效果。
所以,我们可以先不要纠结于“看到的陌生面”,只要明白在实验的“输入”到“输出”两端“做了什么事情,用了什么方法,实现了什么效果”即可,等到我们回过头来决定了这是我们所需要借鉴到的,确定要使用这个模型、这个算法,再去想办法攻克下来。
在进行“快速阅读文献”中,也要掌握这个方法——不要纠结于某个细节,先要通篇扫读,抓主旨大意,再抠有用的细节和难点。
6
如果导师没说过看什么文献,我们进实验室帮师姐打杂,她带我们也没让我看过什么文献,每天像个机器人一样,到那边她让干啥就干啥,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首先明确一点,没有自己的计划和目标肯定是不行的,这样下去会一直找不到自己的方向,耽误开题、耽误自己的研究进程。
其实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解决:
第一,所谓“打杂”,也要分开来探讨,是帮忙整理文献、实验数据,或者是协助实验、调研,还是机械的做一些表格、导师的汇报文件、课件等,还是帮忙经常性的跑腿、填写报账表格。如果是一些与科研相关的工作,倒不如当作是一个直接接触新的实验结果,检验研究方法是否可行的机会,随时将参与研究的一些过程、思考记录下来,转换成自己新的见解,这样对自己来说也会有不小的收获。此外,可以私下里找机会与师姐商量,在之后的论文发表中,既然出了力,能不能得到一个不错的署名位置,甚至是将自己独立进行的研究得到的成果以自己的名义进行论文撰写。
当然,如果是纯机械类的重复工作,我觉得换个思路,去主动找找导师,提出自己的诉求(比如想自己尝试着开展一些研究,并拿出自己的计划给导师看),一般来说,只要你的想法接地气、有研究的价值,导师是会支持你这样做的。如果是这样,下次再有师姐随意“使唤你”的时候,你就可以有底气的“拒绝”,说最近正在帮导师做一些新的研究,实在分身乏术。学会适当的拒绝别人,才能为自己争取到一些有用的东西。
第二,制定一份个人规划,无非就是与阅读、论文撰写相关的实际行动,制定好计划后,可以试着多去图书馆进行学习,在属于自己的工作时间,不要随意让别人打扰,把手机静音,对一些已经知道是毫无意义的杂碎工作的信息和来电置之不管,每天把自己觉得是最重要的事情完成后,再抽空回复,但是回复不等于“答应”,勇敢的跟师姐说明最近自己要做哪些工作,哪些又是还没有做的,是会得到理解的。况且,在之前已经帮师兄师姐做了一些工作,不要担心她/他们会对你“不满”或者是“有意见”。(当然如果你每天没有自己的“安排”,去到工作室就在那里无所事事地摸鱼,就不要指望别人不随意使唤你了)。
7
前置知识储备不足,怎么克服呀,边读边学?
当你感到自己有点力不从心或者是对研究工作无从下手时,有个很大的原因是对该团队以往的研究方向、研究方法、工作模式、分工要求等不熟悉。这里又回到了我们讨论的“第一个问题”,最好的方法就是先“做足功课”,把团队成员的研究成果进行分类阅读,尤其是一些已经完成的硕、博士论文,能析出更多的文献帮助我们实现关键问题的定位。只有做好了这部分工作,才算是真正的融入到了团队的节奏中来。
“边读边学”会是个常态,但是还有一个同样重要的点是“边问”:
问自己,具体的目标是什么;
问师长,比较陌生的方向该怎么入手,发表论文的技巧和渠道;
问身边的同学,有没有相关的交叉方向,他们所在的团队是如何开展研究的。
8
英语只过了四级,看不懂英文文献怎么办?一周读一篇,太慢了
进入研究生阶段后,更要明白英语的“工具意义”:阅读文献获得知识;与学者交流获得滋养,同时向更广的人群传播自己的观点。
针对文献障碍,可以根据任务量的不同来进行处理,如果是比较急的阅读任务,可以借助“知云文献翻译、DeepL”等翻译软件帮助自己进行文献转译。
但是不能依赖他们,还需要制定一份每天学习英语的计划:包括阅读英文原著(细读、慢读),听原声新闻、学术讲座,单词背诵,甚至不排除做一做四、六级真题,至少需要保证每天2小时的英语学习时间。
对于一些不是太急的阅读任务,可以先从简单的做起,给自己限定每篇文献的阅读时间,比如计时两个小时内必须完成,然后在文中标注出核心的论点、研究方法、论文的创新点等要素。一开始会比较吃力,也不要担心,在限定时间过后,再抽半天甚至是一天的时间进行查词慢读,去检查自己在第一遍阅读中没领会到的点。
通常每个专业的研究都会在这个范围内频繁出现相似的研究方法、关键词、学术用语,在一段时间的“较真”后,会逐渐克服语言障碍。如果再加上额外的阅读训练,可以不断提高英语水平的,还能顺便过个六级。
9
怎么选择高质量的文献,有时候看到知网里面的有一些其实不是特别好,有啥判断指标吗?
针对知网的论文,在每次检索到一些文献后,先应该了解这篇文章“出自哪里”,期刊的等级,就不在这里赘述了,这个步骤是为了甄别论文的基本质量,一些没有任何标签的期刊,应该多留意。
▼
至于如何选择高质量的文献,可以通过所在学校的图书馆系统的“数据库导航”检索目录,通常这些系统内的外文期刊,是能拿的上台面的,然后就是点进去查看期刊的影响因子,收录情况。
▼
另外一个途径是直接查看自己培养方案上的论文“推荐期刊”,这个方式是我比较喜欢的,因为和自己的专业直接相关,可以很大程度上节省筛选的时间。
▼
核心类的
外文类的
推荐类的
再就是国家近几年出台的“学科重要期刊分级目录”,针对中文期刊,可以参考这个。这些期刊在国内的认可度也比较高,是由各个学科的“学会”制定。
▼
值得注意的是,有的期刊,可能不是SCI、“南核”,但是它在你所在学科领域里是认可度比较高的,这类期刊也可以作为参考。
比如我所学习的建筑领域:《建筑师》《时代建筑》这两本期刊,它们不属于“南核”,却在“建筑学理论、建筑学前沿”的方向上占据着“中流砥柱”的位置,只要是涉足这个领域的学者,无人不知其发文难度和期刊地位。今后评职称什么的,可以堪比传统“C刊”。
对于其他专业的小伙伴,也需要进一步了解你们所在的专业里这样类似的期刊。
《建筑师》期刊封面《时代建筑》期刊封面
人文社科类的同学,经常会接触到“某某某大佬”的论文集,有的是以期刊的形式发表,这上面的文献通常也有着极高的高质量。
10
外文文献好难找到相关的,有时候关键词的翻译都搞不懂是哪个?害怕因为英语表述找错方向
这在“第二个问题”中已经做了回答。此外再补充一些,我常用的方法是“析出文献”。
先不要急着非要确定下来一个关键词,可以从相近的方向上找到一些“差不多的主题”的高质量论文。通过文章后的参考文献,进行“递进式”的搜索(查找到参考文献原文,再往它的“参考文献里”去找),有点像“俄罗斯套娃”,这样做到一个好处就是,始终会围绕着一个有轮廓的目标进行尝试。
在经过这样几轮的文献搜索后,会逐渐形成一个“具体目标”在浩瀚文献中的分布情况(集中在哪些期刊,哪些搜索引擎),目标也会越来越清晰。
会帮助自己以“发散”的思维寻找类似的文章或者数据,最终精准地定位到“目标文献”所属的研究领域。
转自:科研岛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