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出版】《新闻大学》:2022年第6期

2022/7/4 14:37:39  阅读:392 发布者:

本刊特稿

· 主持人语

元宇宙显然是一个对当下和未来都影响深远的传播学课题(a problem of communication)。在一个深度媒介化的环境中,远程进行“具身的”互动,用户将如何处理与自己、与他人以及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或者说,我们如何传播,以创造共同的意义和实现共同的目标?麦克卢汉将媒介研究者比喻成“看院狗”,认为它不应被“夜盗”扔来的肉包子(新媒介的内容)转移注意力,而应该紧紧盯着盗贼(新媒介技术)本身。他呼吁我们关注新媒介带来的“变化之变化”(或曰“元变化”),包括:变化之速度的变化、变化之类型的变化、变化之评价标准的变化和变化之描述话语的变化。这里我们也可以用“传播”代替“变化”两字。本期特稿的四位撰稿人都是新媒体研究领域长期的耕耘者。彭兰认为元宇宙作为孪生空间将与现实空间形成增强、融合和冲突的关系,用户化身也将分化和再造真身;杜骏飞探讨了元宇宙和Web3所指向的数字未来,并讨论了“未托邦”(vucatopia)概念;邓建国从媒介史和认知增强角度讨论了元宇宙率、元元媒介、亲身传播2.0和人工3D体等概念;高奇琦和隋晓周则从传播政治经济学视角提出一个“辩证元宇宙”的框架,以平衡元宇宙发展中的资本控制和用户自由。我们期待此四篇文章能引发读者对元宇宙带来的元变化(元传播)的关注。

主持人:邓建国

· 虚实混融:元宇宙中的空间与身体

【摘  要】

在元宇宙方向下,空间与身体这两个在以往虚拟世界中相对缺位的对象得到强调,它们也将编织虚拟与现实的新关系。元宇宙应用会带来孪生空间的兴起,这些空间不仅是对现实空间的数字化复制,也意味着对现实空间意义的继承或重塑,以及场景特别是社会场景的重建。虚拟信息、虚拟空间会与现实空间形成增强或融合的关系,空间的融合会带来空间的冲突;现实身体在虚拟空间中的体验得以增强,但沉浸式体验也可能成为元宇宙的“黑洞”;赛博格化的身体会进一步嵌入信息网络中,甚至形成“身联网”,但身体也可能因此进一步被“物化”。身体的虚拟化会变得普遍并形成两种走向:一是数字元件化、分身化对身体的分化,二是化身对身体的再造。

【关键词】

元宇宙;社会空间;赛博空间;化身;赛博格

· “未托邦”:元宇宙与Web3的思想笔记

杜骏飞

【摘  要】

作为当下两种最重要的数字文明叙事,Web3与元宇宙对应着数字未来的社会结构与社会实践。“未托邦”(vucatopia)一词,是指一种在乌托邦与反乌托邦之间游移的观念——它缘自数字未来的VUCA属性:波动、不确定、复杂和模糊。“未托邦”的意识形态,表现为以下趋势:数字社会形态的“流动部落化”;数字社会心理的“自反性沉迷”;数字社会政治的“未定义治理”。“未托邦”是一种对数字未来的追问和解析,它要求人在面对技术主义时要始终保持人文的清醒。

【关键词】

元宇宙;Web3;未托邦;乌托邦;反乌托邦;数字交往;数字未来

· 元元媒介与数字孪生:元宇宙的媒介理论透视

邓建国

【摘  要】

媒介具有时空和感官操控能力。记录型媒介(recording media)跨越时间,传输型媒介(transmitting media)跨越空间。追求“见字如面”的元宇宙体验一直是人类在远距离传播上的梦想,也是人类媒介技术发展史上曾经面临的困境。本文认为,任何媒介都具有一种“元宇宙率”,体现为不同程度的“沉浸性”和“交互性”;元宇宙的核心是具有远程交互能力的“数字孪生”,它对人类传播以及知识的创造和分享具有重大意义。由是观之,人的身体作为一种元媒介,中介化了个体的时空观(自我意识),元宇宙技术能丰富地记录和高效地传输身体,我们可以视其为“元元媒介”。本文也同时发现,人是具身的、历史的和社会的,将执拗地抵抗元宇宙对它的记录和传输。

【关键词】

元宇宙;元宇宙率;元元媒介;亲身传播2.0;人工3D

· 辩证元宇宙的本体论突破及其公共领域意蕴

高奇琦 隋晓周

【摘  要】

作为信息交换的纽带,媒介将在元宇宙的空间建设中发挥关键作用。随着扎克伯格和马斯克等资本巨头开始在元宇宙中布局,未来媒介逐渐出现资本垄断的倾向,这正是传播政治经济学一直以来关心的主要问题。在元宇宙中,资本对媒介技术、意识形态和用户自主性的控制将导致空间形式上的封闭;资本对剩余数据的霸占及其对媒介产品所有权的剥削,将助其在传播全球化的背景下进一步完善殖民体系。因此,本文试图在一种开放的传播政治经济学视角之下,构建一种辩证元宇宙的理论框架。这一框架从国家和个体的空间性协商、媒介点之间的相互联系、“受众”向“领航人”的蜕变以及广义且多样的媒介劳动等四个方面出发,强调“以人为本”的媒介价值,力图实现对传统媒介本体论的突破。

【关键词】

辩证元宇宙;以人为本;本体论突破;公共领域;传播政治经济学

新闻业务

· 海外英文媒体“一带一路”新闻报道情感倾向研究

李晓霞 宣长春

【摘  要】

作为中国重大战略举措,“一带一路”倡议引起世界各国媒体高度关注和广泛报道。在空间和技术互构视角下,本研究通过对5,135篇海外英文媒体报道进行情感分析后发现,地理距离深刻影响不同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新闻报道的情感倾向,且地理距离与情感倾向之间的关系受到互联网普及率的调节。具体而言,在互联网普及率低的国家和地区,互联网技术在一定程度上抹平了地理距离的阻碍作用;在互联网普及率高的国家和地区,地理距离及其背后因素的作用再次彰显。研究结果为“一带一路”倡议在海外的传播现状提供了新的理论解释,亦可为今后的国际传播实践提供参考。

【关键词】

“一带一路”;情感分析;地理距离;互联网普及率;新闻报道

传播学

· 中国“国庆阅兵”报道中的隐喻集群研究

谢精忠 刘丽群

【摘  要】

本文基于概念隐喻理论,探讨1949年以来《人民日报》15次国庆阅兵仪式新闻报道的隐喻话语。研究发现,主流媒体基于历史文化与日常生活元素,主要采用路途隐喻等12种相对固定的隐喻类型对国庆阅兵仪式加以呈现,形成三个特定场景运用的隐喻集群:旅程场景集群、生活场景集群和仪式场景集群。分别发挥和强化了“勾勒社会进程”“厘定成员角色”和“营造现场氛围”的政治功能,描绘出国庆阅兵的隐喻图景。隐喻集群的变化也反映出国家发展、社会变革以及执政党的执政理念的变迁。国庆阅兵的新闻实践可以通过隐喻系统建构受众的政治认知框架,以唤起强烈的国家认同与民族情感归属。

【关键词】

《人民日报》;国庆阅兵;隐喻集群;场景;政治仪式

新媒体研究

· 论移动互联网介入对城市青年家庭的解构与重构

【摘  要】

本文从家庭现代化理论视角切入,援引家庭信息控制(family information control)理论及“流动空间”(space of flows)理论搭建理论分析框架,通过对多位城市青年的深入访谈,勾勒出移动互联网对城市青年家庭的介入路径及影响机制。研究发现,移动互联网技术的介入对家庭空间形成了解构效应,瓦解了家庭信息控制机制,形成“一个屋檐,两个空间”的关系形态;解构效应催生了空间建构低龄化、“商议”功能的线上转移及家庭“脱域”等变化;面对解构的不可逆性,青年夫妻寻求个性与共性的婚姻形态耦合,以协商的姿态能动地重构家庭制度与婚姻关系。

【关键词】

城市青年;移动互联网;家庭信息控制;解构与重构

媒介与文化研究

· 数媒实践与上海写字楼“块茎”式空间权力的生成

霁 孙佳煜

【摘  要】

本文以焦点小组访谈法,探究上海写字楼白领 “游牧式”日常数媒实践,观察这一群体如何在写字楼严格的“条纹”空间辖制中,生成数字城市新的空间权力形态。研究发现,写字楼居者日常以“数字填充”“多元混杂”“叠加仪式”和“行走绑定”等创造性实践,在写字楼已有的基础空间中即兴植入多种“数字块茎”数媒实践空间。在数字技术、建筑交通与在地文化的复杂关联中,个人数媒实践开辟出写字楼微观空间权力结构的多重调节机制。

【关键词】

写字楼;数字媒介;媒介实践;空间游牧;空间权力

转自:传媒学术网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