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本文是对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王初明教授的访谈。王教授长期关注我国外语教学,创新教学方法,在创建中国特色外语教学理论方面颇有建树。王教授首先阐释了基于“续论”的各种续作形式和促学机制,提出了在中国外语课堂上语境创设的重要性。随后他谈到了“续论”应用于英语教学和汉语教学的相似和不同之处,最后从课堂二语习得的视角指出了“续论”的独特贡献。
关键词:“续”;中国特色;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在过去的40多年中,我国外语教学从理论研究到教学实践都取得了有目共睹的巨大成就:一系列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和课程要求纷纷出台;大、中、小学英语课程体系逐渐成熟;学生整体外语水平和师资质量不断提升;外语教学研究从对国外外语教学理论引进、消化和应用发展,转变为越来越多研究者和外语教师意识到中国外语教学需要自己的理论指导(如王文斌、柳鑫淼 2021;束定芳 2005;戴炜栋、张雪梅 2001等)。近年来,不少学者立足本国情况,在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外语教学理论与方法的过程中孜孜以求,其中王初明教授及其团队创建的“续论”堪称中国特色外语教学理论的典范。
自2000年,王初明教授及其团队从“以写促学”开始进行英语写作教学改革的试验(王初明 2000),推动了外语“写长法”(王初明 2005)的形成。之后提出“语境补缺假说”(王初明 2003),指出语言使用离不开语境,否则母语语境就会补缺,从而对外语学习形成干扰。“学伴用随”原则(王初明 2009)提出语言学习只有在语境相伴下才能实现。王教授还基于互动协同模式(Interactive Alignment Model)(Pikering & Garrod 2004)对语言使用中的交互现象进行了全新阐释(王初明 2008)。
基于上述一系列的学术创见,王教授于2016年提出了理论概括性更强、应用更加广泛的“续论”。“续论”是二语习得互动论的深化,有一组独特而又相互关联的认知理念(王初明 2018),揭示了语言学习的核心机制,旨在通过“续”来实现语言学习中各个变量之间的交互关联和互动协同,学习者内部因素与外部语境的互动效应、输入与输出不对称所带来的拉平效应,内容创造与语言模仿所引发的学习效应等。经过几十年如一日的不断尝试,目前“续论”形成了包括续说、续写和续译等不同形式的任务形式,研究对象涵盖了大、中、小学不同教学阶段,所学语言也从英语学习扩展到汉语学习。
不同续作任务为我国英语课堂教学提供了简单易行的教学活动设计,弥补了我国外语学习环境中语境缺失和互动不足的短板。读后续写这种任务形式于2016年用于高考综合改革试点省份,之后随着高考综合改革试点的推广在全国范围内使用,对外语教学有着积极的后效作用(刘庆思、陈康 2015)。
目前王教授及其团队在核心期刊上已发表论文60余篇,对我国外语教学环境下的语境创建和互动促学有着独到的见解,是基于我国外语教学中的真问题而进行的有益探索,为课堂二语习得理论的发展作出了独特贡献。为了更清楚呈现王教授的学术创见对构建中国特色的外语教学理论以及推动课堂二语习得在中国发展的促进作用,我们对王教授进行了访谈。本次访谈由访谈者鲁艳芳提出问题,王教授进行书面答复,下文是本次访谈的具体内容。
鲁艳芳(以下简称“鲁”):以写促学、写长法、读后续写和“续论”,这些理念、方法及理论的提出都是以“写作”作为语言运用的主要形式,但近年来续作增加了不同的任务形式,如续译、续说等,这种变化的动因是什么?
王初明(以下简称“王”):的确,写长法和读后续写都始于“写”的研究,而且是针对大学英语专业学生提出来的,因为大学生的英语水平足够高,若要进一步提高英语水平,写作是最佳突破口。值得注意的是,写长法最初是在大学本科一、二年级写作课上试验,目标定位是以“写”促学英语,尽管教学中也传授一些写作知识和技能,但并未系统教授如何写作,当时系统的写作教学安排在三、四年级。“读后续写”是写长法教学过程中常用的一种方法,因教学效果显著而格外引起我们关注,不断探究其促学机理并反复实验,同时深化了对“续”促学功效的认识,后来对“续”进行了理论升华,并以“续论”命名。“续”一经上升到理论认识,就不再限于“写”,语言产出还有“说”和“译”,甚至“演”,如此便将“续论”泛化到续说、续译等语言应用领域。“续论”演进的主要动力来自对外语教学和学习高效率的不懈追求。
鲁:您一直强调语境在语言学习中的重要作用,提出基于“学伴用随”原则的外语/二语教学模式是在交际意图指引下以语境为导向的促学模式。那么,在中国的外语课堂上,语境到底如何创设呢?
王:要学会用好外语,语境的重要性怎么强调都不为过。语言使用一定发生在语境里,并靠语境启动。大脑中的语言知识,包括语言形式或符号,只有与语境关联起来,粘上语境标识,在使用语言时才能令人对语境作出敏感的反应。语境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可通指除了所用词语之外的任何与之相伴的伴随物或状态,不仅指情境,还包括心理、认知、情感、上下文、语音、词语搭配等相伴因素。所有这些语境因素通过互动与所用词语关联起来,决定语言使用的得体、流利和准确性。可以说,互动是将语言与语境关联起来的黏合剂,而互动由人主导,受交际意图驱动,在对话中尤为明显。这意味着,外语必须在语境相伴下学习,否则就难以学会,因而有“学相伴、用相随”原则(简称“学伴用随”原则)。基于以上语境认识,本族语者可视为真实语境的化身,因其语言知识融入了适切的语境,能给外语学习者带来语言得体使用的样板。因此,提高外语水平的最有效途径是跟本族语者在各种场合互动,但这种条件在中国外语教育环境里通常是不具备的。语境有各种形式,在没有本族语者互动的情况下,可跟他们的作品互动,在语篇中学用语言和词语搭配,或读他们的小说,或看他们的电影等。而基于“续论”的各种“续作”最能发挥其促学优势,续之前上文提供了较为丰富的语境,学习者可承接本族语者的视频话语或书面语篇进行续说或续写,在表达自己思想的过程中,模仿其语言使用,将本族语者的语言加速变为学习者自己也会用的语言。
鲁:自2012年以来,您的研究一直围绕“续论”开展,“续论”始于英语教学,形成于汉语二语教学,随后又在英语教学中发展,在“续论”的应用中,您可曾发现汉语和英语学习有何相同和不同之处?
王:“续论”确实是我在做一个题为“汉语二语学习认知过程与高效率教学模式研究”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课题的过程中提出来的。我自己毕生从事英语教学和习得研究,首次承担这样一个重大课题,突然走进一个自己感觉陌生的领域,的确是一个不小的挑战。我之所以敢于挑头承担这个课题,一方面是有好几位汉语界的同事分工合作,戮力同心;另一方面是因为无论学英语还是学对外汉语,它们都属于第二语言学习,都是二语习得研究的对象,其基础理论相通共享,教学模式理应相同。这个课题属于应用基础研究,既要探讨二语学习认知心理,又要将教学中的规律上升到理论认识,构建高效教学模式,进而反哺和指导教学实践。正是在这个重大课题逼迫下,自己不断结合实验结果和教学反馈进行深度思考,提出了“续论”。当然,每一种语言都有其本身的特点,第二语言教师需要了解学习者的母语与第二语言的差别,教学才有针对性。但是,语言之间的具体差异只能算是“树”,而理论模式的构建旨在揭示概括性更强的语言学习规律,这是“林”。外语学习应当在“林”的大格局里处理“树”的问题,才能把握好学习前行的方向。如果“续论”真实反映了语言学习规律,那么,我们可以针对第二语言学习难点,不管二语是英语还是汉语或其他语种,均可通过各种“续作”去逐一解决。近年已有不少这方面的研究论文发表,彰显了“续作”解决二语学习难点的优势。
鲁:课堂二语习得(Instructed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研究强调通过对教学过程的系统干预来促进语言习得,“续论”提出的“创造性模仿”核心理念契合了课堂二语习得的教学理念,但主要针对语言产出环节,针对课堂上的输入环节续论有何启示呢?
王:说“续论”促学语言的核心理念是“创造性模仿”,是指学习者在自主创造内容过程中模仿学用语言。“创造性模仿”由语言理解与产出能力前高后低不对称驱动。以对话为例,学习者理解对方的话语之后,当表达自己的思想遇到语言困难时,搬用对方用过的词语,如此模仿使用,用过的词语便易记住,还能促进后续使用。在“创造性模仿”过程中,语言产出基于上文理解,是输入的应用和内化,只有保证输入的正确理解才有内容的连贯输出。因此,“创造性模仿”不光针对语言产出环节,输入至少同等重要。试想,若未听懂对方的话,对话能顺利进行吗?在运用“续作”的教学过程中,设法强化上文的理解至关重要,是发挥“续”促学功效的关键。强化上文理解的手段很多,如教师可以引领学生精读精听、解释生词难句、疏通语法障碍、使用正误题检验理解等。续作效果不佳,主因是忽视了对前文的理解,因此,续论不仅仅针对输出。
鲁:“续论”强调以“续”促学,发展学习者语言运用能力,“续论”对学习者语言使用的准确性有促进作用吗?
王:听、说、读、写任一单项语言技能都是在产出与理解互动的学习活动中发展起来的。譬如,我们单独听的能力是在长期对话过程中提高的,而对话是典型的理解与产出互动。若要高效提高语言听力,最好将听与说结合起来训练。同理,若要提高作文能力,有效训练方法是将写作与阅读理解结合起来。“续论”将理解与产出紧密结合,既强调上文语言和内容的理解,又为后续产出树立内容表达和语言学习的样板,这对提高语言使用的准确度无疑是有帮助的。有学者研究任务复杂度(认知难度)对作文质量的影响,比较了高考作文的三种形式:应用文、概要写作、读后续写,结果表明,读后续写的语言准确度最高(张煜杰、蒋景阳 2020),证明含“续”的作文有助于改善语言的学习与准确使用。
鲁:读后续写是高考英语新增题型,随着高考综合改革试点的推广,该题型会在全国范围内使用。您认为读后续写成为高考题型对高中英语教学产生何种影响?
王:高考采用读后续写是我国大规模考试的一个创举,因其指挥棒作用,对我国英语教学无疑会产生影响(反拨效应)。读后续写作为续论的一种应用,其影响理应是积极正面的,有利于促学促教英语,尽管促学效果尚需跟踪研究去检验。值得注意的是,当今国际外语考试倾向于采用语言理解与产出相结合的题型,这反映了二语学习研究的成果,也体现了以考促学的需要。前面提及,任何语言单一技能都是在理解与产出相结合的语言互动活动中发展起来的,高考可借助其社会影响力,向语言教师灌输这个理念,采用像读后续写这样的题型改进语言教学和学习。但是,我们不应过高估计考试的积极促学作用,考试反拨作用有积极与消极之别。像高考英语这样的大规模考试,其考卷题型相对固定,用于对考生的英语能力进行采样,然后根据样本推断其英语水平。读后续写题型用在高考里,对作文长度和内容有限制,考生针对这样的题型训练,既不利于发挥读后续写的促学潜力,也不利于考生的思维和想象力的释放,更不利于英语水平的提高。这就要求教师能将教学与应试区别开来,平日教学的关注点应当放在如何将阅读理解和写作结合起来促学英语,读物应当长一些,续写部分尽量让学生写长,不必拘泥于考卷的词数要求,考试前对试卷题型稍加熟悉即可。英语水平提高了,考试分数自然就上去了。
鲁:“续论”在实践中已获得了长足发展,从课堂二语习得理论角度看,“续论”的贡献是什么?
王:从二语习得理论的角度看,续论贡献了一种语言习得观,认为语言是通过互动更是通过“续”学会的,语言学习的高效率是由“续”实现的,母语和二语习得都有“续”的作用。“续”致传承,语言符号需要传承,语言学习也需要传承,语言所承载的都可通过“续”去传承。传承由互动实现,而“续”是互动的源头,无“续”则互动告停。从这个意义上说,续论是互动研究的深化。从课堂二语习得的角度来看,续论的主要贡献在于其应用价值。它源于教学实践,强调互动的促学作用。互动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极其普遍,无互动的课堂教学是失败的教学。外语教师可自觉借助“续”去推进互动,主要体现在“续作”的应用上,包括续说、续写、续译。“续作”的一个最主要特征,是“续”将语言理解与语言产出紧紧捆绑,使之关联互动,实现知行合一,据此产生拉平效应,拔高语言产出水平。与单纯聚焦语言操练不同的是,“续”具有聚合各种积极因素促学语言的功能,能够激活学习者主观能动性,在交际需要的驱动下,在语境相伴中学用语言,学过易记住,并且用得出。续论的提出,让我们以新的视角审视语言课堂教学实践,打开了深入开展课堂二语习得研究新的空间。
注:本文选自《第二语言学习研究》(第十二辑)第37—42页。由于篇幅所限,参考文献及注释已省略。
作者简介
王初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应用语言学及二语习得。
鲁艳芳,曲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课堂二语习得与外语教学。
转自:外语学术科研网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