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荐读| 论当代大学生政治社会化

2022/5/27 14:56:06  阅读:244 发布者:

摘要

政治文化是政治实践在人们观念层面上的反映,是政治现象的精神表现形式。政治主体的各种政治行为、政治制度的创新和变迁甚至国家政治发展的道路和进程都深受政治文化的影响。大学生作为个体型政治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政治社会化程度不但对自身的成长和发展有直接影响,还间接影响到社会政治文化建设和国家未来的发展前途。文章介绍政治社会化的主要含义和大学生政治社会化所蕴含的潜在价值,结合一些具体实际分析大学生群体在政治社会化的演变中可能存在的一些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建议。

政治社会化的概念阐述

(一)政治社会化的含义

政治社会化就是社会成员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把自己的政治素养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是一个从学习者变成政治文化人的转变过程。这个过程需要遵循社会整体的发展大趋势,利用现阶段的各种传播途径对政治文化进行宣扬和传播,帮助学习者培养足够的政治敏感性,使社会成员在政治心理、意识、价值观等方面随文化的变迁得到继承和发展。一方面,从个体型政治主体的角度来看,政治社会化的发展既是指人们利用不同政治理论和实践来掌握社会政治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也是指通过学习不同政治理论和政治知识,由一个“自然人”“社会人”转变成“政治人”的过程。另一方面,从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等整体的发展角度来分析,政治社会化过程不仅可以被看作是社会成员政治心态和政治意识的形成过程,而且也被看作是一个国家政治文化形成、维护、变迁的重要过程。

(二)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意义

作为未来社会的新兴力量,青年学生担负着重大的社会责任,他们政治社会化的状况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出大学生这一群体的政治素养。除此之外,青年学生的政治能力和政治素质会直接影响我们国家未来的政治文明发展和进步,更有可能会决定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方向和着力点。

1.是保持国家政治稳定、促进政治发展的重要前提

青年时期,既是指人们茁壮成长、羽翼渐丰的发展阶段,又是指人的生理和心理迅速成长的阶段。人的政治社会化,在青年时期主要的功能就是建立个人的政治思维与政治价值观念。而青年大学生作为社会的晴雨表、时代的照明镜,他们中绝大多数人勤于学习、敏于求知,是人类社会中最活泼、最主动、最有生气的一部分力量。不仅如此,青年时期人的政治认知能力发展迅速,政治学习的方式以理论学习和社会实践为主。这一时期,人们会树立政治理想、政治价值观,形成政治人格与政治行为特征。由于青年时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是人的政治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阶段,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乃至决定人未来的政治价值观、行为方式以及政治人格特征。大学生作为中国社会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的政治社会化肯定会影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壮大。因此他们在政治上一定要达到立场坚定、方向明确、素质过硬的标准,唯有如此,我国政治发展的连续性和政治体系的有序性才得以保持。大学生这一群体的政治社会化是保持国家政治稳定、促进政治发展的重要前提。

2.有利于公民文化的形成和传承

政治社会化在我们国家大致分为个体学习和社会传播两种主要方式。高校作为专门传授政治文化知识的教育组织,是使政治社会化系统化的重要途径,通过系统的政治文化知识的传递,教育学生接受既定的政治规则、政治道德、政治情感等社会政治文化,同时借助学校集体生活经验,让学生初步参与、感受社会政治生活,从而获得对社会政治生活的感性认识。大学教育所传授的政治思想是当今社会主流的政治思想,大学教育所培养的人才也是国家政治发展所需要的人才。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就是为了有组织地将大学生聚集在一起,对他们的思想施加有目的的政治教育,让他们了解我们国家现行的社会政治体系和文化,形成健康文明的正确价值观念。此外,还可以促使大学生有序地参与民主政治的建设中,规范自己的政治行为、积极地履行自己的政治责任。因此,注重对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政治社会化,对国家的教育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可以使大学生在社会中真正地成为主流意识形态的继承者。

3.是成为政治上合格公民的需要

政治社会化既是个体型政治主体社会化的关键组成部分,更是培育和衡量合格公民的重要指标,其实质就是不同政治主体学习和传播政治文化的过程。现代社会更多的是需要我们培养一批理性成熟的社会主义公民,这样的社会主义公民首先要充分了解和认识自己生活的政治背景,理智积极地参与现实的政治生活,不受偏激心态和情绪的影响,不被偏狭的意见所支配和诱导。这样的社会主义公民还要认识法治的目标,懂得法治秩序不仅是他人维权的武器,也是自己伸张权益的保障。对于大学生来说,政治社会化的发展既是其掌握了政治知识、锻炼了政治技巧、剖析了政治现象、养成正确的政治态度的过程,又是其政治心态形成、发展及承受的过程。大学生在政治方面要想成长为合格公民,必须具备稳固的政治人格和优良的政治素养;如若不然,大学生非常容易形成逆反心理,导致政治参与态度冷漠。

当代大学生政治

社会化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大学生政治知识学习存在偏差

影响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因素有很多,其中最主要的是大学生自身对相关政治知识的掌握不够全面,对政治知识重要性的定位也不够准确。当代大学生在政治知识学习方面的不足主要表现在:第一,政治理论课学习兴致不高。我们都知道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培养学生对政治理论课产生丰富的学习热情是一种非常好的教育方式,这对于改善大学生目前政治理论课的学习状态、提高学习政治理论课的效率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对政治知识的学习感兴趣,才能激发其学习动力,使青年学生专心钻研政治理论,刻苦学习政治知识。第二,政治理论课学习态度不够端正。政治理论课学习效果在一定程度上是由学习态度决定的,因此,可以通过改善大学生政治理论课的学习态度来调节其学习行为。大学生如果可以积极学习有关政治理论课程并进一步外化为政治规范和政治行为,将有利于其进一步提高政治理论课的学习效率。第三,政治知识掌握不够全面。政治知识对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影响极其关键,大学生只有始终做到学习并了解相关政治知识,提升政治理论素养,才能更准确、更有针对性地审视各种社会政治问题。然而目前部分大学生对政治理论课的学习兴致不高,学习态度不够积极,导致其对政治知识的掌握不够系统、不够深入、不够全面。

(二)大学生政治认同不足

政治认同就是社会成员对社会生活中出现的各种事件拥有自己的政治观点,而这种观点得益于对当前政治体系的归属感。总体而言,政治认同首先是对国家、政府和政党等政治实体的认同,其次是对制度、体制及各种政治规范等硬件系统的认同,最后是对价值观、政治信仰和政治理想信念等软件系统的认同。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青年学生体现出来的政治认同最主要的表现就是他们拥护支持中国共产党,以及他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表现出强烈的自豪感与认同感。这种认同是不断发展成熟的,是从初级层次的本能认同,到中级层次的情感认同,再到高级层次的理性认同逐步成长的过程。

现阶段,大学生还有很多政治认同方面的问题。首先就是对国家的政治认同不清晰。总的来说,极大一部分大学生对国家、政府和政党有归属感和安全感,对制度及各种体制机制认同度极高,对党的政治信仰和政治理想足够自信。但还是有小部分大学生政治认同不够清晰,这是某种程度上大学生在情感或意识上对政治体系的不确定性造成的。其次,政治态度中立化。现在由于部分大学生态度和观点的多元化,很多时候对某些政治现象的理解不尽相同,对有些观点和看法没有偏向,态度越来越趋向中立。最后,政治理想信念不够坚定。在我国,大学生必须拥有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理想信念,坚信马克思主义,还能主动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分析、解决各种实际问题。

(三)大学生政治参与不够

政治参与就是指公民、政党和各种社会组织参与国家公共政策的制定,在某种程度上也是指公民自己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这样的行为就可以称为政治参与。与此同时,政治参与是当前提倡民主政治不能缺少的重要部分,也是国家公民依法享有民主自由的合法途径。作为落实公民政治权益的主要渠道,积极的政治参与既有利于推动公众政治素质的提升,使各项公共决策更加科学合理、更能反映民意,还有利于监督国家政治体系的正常运行。对于大学生而言,政治参与的不足更多地表现在参与意识部分。一方面,大学生的参与意识随国家大力发展政治建设而不断提高,他们开始关注实现自身利益的社会政治环境,但其政治参与的兴趣仍然不高,多为被动参与或是由学校、社会和以特定团体形式进行政治参与。这都表明大学生一定程度上是在他人的影响下进行政治参与,其本身可能不明确或是不了解自身的行为意图。另一方面,政治参与的动机倾向功利化。从整体来看,大学生这一群体政治参与的动机是积极向上的,但极少部分大学生由于缺乏经验、辨别是非能力不强,产生了不正确的政治参与动机,导致政治参与动机功利性明显。

加强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建议

(一)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能

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有目的地提高学生自身能力,让他们更好地认识世界,从而努力提升其改造世界的能力,最终获得全面发展。高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必须有优良的校风、学风和师风,积极开展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校园活动。从高校学生成长和发展的需求层面看,必须深入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工程,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其中的基础性作用。针对青年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应该直接采用有效手段,同时不能忽略外部环境带来的影响,让学生在实践中更好地提升自己的政治素养。通过对学生进行一系列的思想政治教育,使其具备正确的思维方式、正确认识世界的能力以及确立正确的价值目标。除此之外,还需要将政治理论和现实生活紧密结合起来。理论基础的学习固然重要,但只注重学习理论也是不够的,必须在日常生活中践行理论,只有这样才能全方面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学校必须通过高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提升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进而使学生在实践中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二)营造有利于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社会环境

影响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因素有很多,除了学校和家庭外,社会也必须给予高度重视。不仅要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还要与学校、家庭和其他大众传播媒介形成合力,共同推动大学生政治社会化健康长远发展。首先,良好的社会环境有利于学生提高自身素质、丰富精神生活、充实精神世界,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用正确的价值观看待和解决社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筑牢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其次,只有青年学生对政治建设有足够的认同,才能构建一个更好的政治社会环境。身处社会主义国家,大学生必须做到对我国的政治体制和政治思想等方面的广泛认同。身处这样的社会环境中,相信大学生可以很直观地感受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以此增强对我国现行制度的高度认同。

(三)在政治参与实践中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

在对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形式多样的社会活动课程,培养学生政治角色的扮演能力。高校也要通过各种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增强学生政治参与意识,提高学生政治参与水平,尤其要加强对学生的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教育,使学生树立主人翁意识,教育学生自觉为国家的发展和建设贡献智慧。此外,学校可以积极引导学生多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这既可以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增长才干、增强奉献社会的意识,还为其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学习平台和锻炼机会,使青年学生最直接、最深刻地体验这个既熟悉又陌生的社会。与此同时,大学生自身要努力学习相关理论知识来提高自己的政治素养、增强政治热情、培养政治情感,在日常生活中主动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在实践中收获知识,从而使大学生政治社会化发挥实效。

【来源】《时代报告》2022/4 总第436期。

【作者单位】张萍萍,兰州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转自:时代报告学术研究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