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哲学动态》2022年第5期

2022/5/27 11:20:50  阅读:447 发布者:

     

     

学习、阐释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决议》

从中华文化、中国精神两个维度深入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学习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决议》

王立胜(5

摘要:《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启示我们要从中华文化、中国精神两个维度深入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从中华文化角度来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华文化在当代的最新形态。从中国精神角度来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华民族整体性努力的最高表达,是时代精神的最高凝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也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自为”地展开的过程,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引导我们在时代变化中坚定文化自信、把握历史主动。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历史根基中成长起来的,是由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所引领开创的人类文明新形态。

关键词:中华文化   中国精神   马克思主义   两个大局   人类文明新形态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哲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

中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哲学的理论起点

宋珊珊(13

摘要:马克思扬弃了作为国民经济学理论出发点的“抽象的个人”,以“现实的个人”为切入点发动政治经济学批判革命,开创了一种全新的政治经济学理论范式。以“现实的个人”为理论起点,马克思将其融入特定的经济范畴、现实的经济关系、经济关系的历史性进展,将之剥离出拜物教经济现实的控制,历经从哲学层面向政治经济学批判视域的转移和沉降过程,在经济学和哲学双重理论视域互动中建构了马克思经济哲学。遵循马克思“具体—抽象—具体”的方法论原则,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现实实践,可厘清中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哲学的理论起点是“中国人民”。

关键词:中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哲学   理论起点   现实的个人   中国人民

作者单位:北京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马克思主义价值论

劳动价值论:商品世界的历史科学

陈祥勤(23

摘要: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石。作为一种价值理论,劳动价值论首先是关于商品世界的本体论,是探索劳动何以被抽象为商品、货币和资本等价值形式的历史科学,其次才是关于价值决定和价值度量的经济科学。作为一种商品价格理论和收入分配理论,要素价值论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它未能发现价值的劳动起源和本质,因而劳动价值论对于要素价值论具有奠基性的地位和意义。在马克思看来,剥削与积累是不同的,区分它们的内在根据就是劳动或价值的实现问题,因而在一个能够正常实现劳动或价值补偿的扩大的再生产体系中,积累是普遍存在的,但总体上并不存在剥削现象。对于劳动价值论来说,资本的生产性植根于劳动的生产性,但两者之间存在着背反关系,这就是随着劳动生产力的提高,资本利润率反而呈现下降趋势,正是这一趋势展现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过渡性和历史性。

关键词:劳动价值论   资本剥削问题   利润率下降规律

作者单位:上海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所

价值多元问题与时间形式分析

肖柯(38

摘要:学界对于马克思会如何回应价值多元问题有两种观点,但无论是将其视为价值一元论者还是价值多元论者,都会遇到理论难题。这一方面是由于既有研究脱离了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语境,另一方面是由于这些考察只关注马克思的价值论到底是几元的,而没有从形式维度考察价值的量化何以可能。马克思对“价值量”范畴进行了形式分析,揭示了使“价值”范畴之被量化得以可能的时间形式前提,即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凭借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这种特定的社会形式,可以澄清价值多元论得以可能的历史性前提,并回应其理论困难。

关键词:价值多元   形式分析   社会形式   价值量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哲学学院

明清之际的哲学转进

“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

——论顾炎武《郡县论》中的礼义精神

高思达(46

摘要:基于对明亡的反思和当时基层治理的观察,顾炎武提出了“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的制度精神构想。在中国历史上,封建割据造成的悲剧使得官制改革走向了郡县时代的选贤举能,却无法避免吏治精神颓唐的局面。顾炎武此论,以“亲亲”之礼修正异地任官的弊端,以“贤贤”之意防范“亲亲”可能带来的吏治无能。总体而言,顾炎武之论是对礼学之义理性与现实性的调和,是在治统与道统合一模式下对吏民一体化的精神重塑。这为后人观察古代制度精神的动态变迁提供了一个视角。

关键词:《郡县论》   制度精神   封建—郡县

作者单位:清华大学哲学系

李二曲的《四书反身录》与明清之际阳明心学的自我更新和转向

李敬峰(55

摘要:明清之际是一个错综复杂而又相对独立的研究单元,介于其中的阳明心学处在由盛转衰、艰难转进的学术境遇。有“王学后劲”“清初三大儒之一”之称的李二曲以“依经立说”为进路,藉由对四书的创造性诠释,以“标举心学要旨”“阐扬良知要义”“重构体用关系”“整合程朱工夫”的理论新诠形式,从阳明心学内部展开自我革新。一方面,李二曲通过回向经典,求证于经书,推动阳明心学朝“经典主义”转进;另一方面,他借朱子学救济阳明心学,援引“主敬穷理”,抉发“明体适用”,促使阳明心学从偏于内在的心性体悟、专于个体的道德完善扭转到经世致用、切实敦行的方向上来,开辟出修正、更新阳明心学的新路径,提振几于坠落的阳明心学,为阳明心学在晚清的再度崛起赓续学脉。李二曲之学成为探究明清之际阳明心学衍化的一个生动而具体的个案。

关键词:明清之际   李二曲哲学   《四书反身录》   阳明心学   转向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哲学学院

德国古典哲学

交互论、理性的事实抑或道德确信

——再论康德的自由与道德法则

马彪(65

摘要:自由与道德法则问题是康德研究中的重要议题。1785年,康德在《道德形而上学的奠基》中试图通过“交互论”的演绎方式来解决这一问题,不过随后他也意识到了其中隐蔽的循环论证。在1788年出版的《实践理性批判》中,康德放弃了对自由和道德法则的“演绎”,将解决方案转变为径直诉诸“理性的事实”这一概念。然而,由于他的“阐明”较为简练,断语多于论证,无形之中又为后世学人将其视为理性的“独断论者”增加了口实。针对这一现象,近年不少学者认为,我们应该跳出康德实践哲学的既定范围,站在“视之为真”的整体高度,借助第一批判中的“道德确信”与第三批判中的“事实”等思想资源来阐释康德道德思想中的疑难问题,如此方可为批判哲学家免除独断倾向的标签,进而对其思想中的自由、道德法则和理性的事实之关系问题给予合理的诠释。

关键词:理性的事实   道德法则   自由   确信

作者单位:南京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道德直觉的宗教性内涵

——谢林与黑格尔在良知问题上的共识和分歧

邢长江(74

摘要:虽然“良知”长久以来都是现代道德哲学的一个显要部分,但是很少有人会再把它看作宗教性的概念。谢林和黑格尔在对良知问题的谈论中,却都不约而同地强调了它的宗教性内涵。良知即使被一般性地看作道德行为,其所申明的直接性和确定性也来自神圣的根源。不过,两人的分歧之处在于:黑格尔并没有把良知看作一种真正完善的精神样态,而是批评和揭露了它深层次的缺陷和问题;而谢林则把当时单纯情感主义的对良知的浅薄描述仅仅当作一种时代的病态,因而把真正意义上的良知概念与他的启示哲学体系深度关联起来。

关键词:良知   道德   宗教   启蒙

作者单位:湖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现代道德的含义、困境及可能解决方案

——一种黑格尔和克尔凯郭尔互释的视角

尚文华(82

摘要:从已经形成的思想史局面来看,以黑格尔为代表的理性—哲学传统和以克尔凯郭尔为代表的信仰—神学传统是截然对立的。但若回到现代个体面对无限可能性的生存境遇,我们会发现,这种对立只是一种观念的产物。卢梭通过他体察到的人的“可完善性”将现代个体界定为面对无限可能性的自由存在,并从其出发阐释现代道德的双重含义。据此,个体道德和共同体道德的基础、深度以及它们面对的虚无困境也便得到揭示,而这也正是克尔凯郭尔通过分析信仰和爱的共同体所达到的结论。事实上,信仰与理性、解构与建构、个体的特殊性与共同体的普遍性之间的张力正是对现代个体之道德性生存处境的表达,尽管出发点不同,但它们共同揭示了一种现代事实。能否进入这种现代事实,是理解众思想家对思想和时代问题诊断之异同的关键,也是能否从“自己”出发经历并进一步言说这个时代的基点。

关键词:道德   现代性   个体   共同体   信仰

作者单位:山东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应用伦理学

身体隐私再认知

——数字化时代隐私观念被忽视的维度

范海潮(91

摘要:隐私观念体现公民对隐私的认知取向,也直接影响公民隐私保护的路径选择。身体隐私作为隐私观念的源点,长久以来被认为与物质性的身体相关联,这一思维在数字化时代显得较为片面。因此,应契合时代特点对身体隐私进行再认知,在身体隐私生存时空已发生流动性转变的背景下,关注“数字化身体”对身体隐私观念的重组现象并进行意义解读。根据“液态监视”理论,身体所置身的“液态监视”社会将导致身体隐私主体的权力失衡,进而产生隐私歧视、预测性隐私伤害、尊严焦虑等伦理困境。

关键词:数字化时代   身体隐私   隐私观念   液态监视   个人尊严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自由与信任:“陌生人社会”的伦理视点

冯庆旭(101

摘要:在当今中国从传统“熟人社会”向现代“陌生人社会”转变的过程中,自由这一伦理价值受到越来越充分的重视和强调。同时,信任也是任何社会得以存续的基本条件。在“陌生人社会”中,自由与信任之间存在着内在伦理张力,而基于自由的制度信任为“陌生人社会”的维系提供了底线伦理路径。这一路径表明,制度的供给必不可少。而要发挥制度作为国家之公器的应有作用,政府的角色至关重要。政府作为公共权力的掌控者、公共利益的代表和实现者,能否真正做到如其所是是其公信力能否得以树立和巩固乃至提升的决定性因素。政府公信力之善不仅可以为实现人的自由提供坚实的伦理保障,而且能够为“陌生人社会”信任关系的形成和持存树立道德榜样和标杆,在促进构建美好伦理生态和推动社会文明发展进步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引领作用。

关键词:“陌生人社会”   自由   信任   政府公信力

作者单位:浙江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科学技术哲学

演化生物学视角中的生命—心灵连续性

周理乾(108

摘要:心灵具身于生命有机体,是生物演化的产物。戈德弗雷—史密斯在具身认知的背景下,通过考察与心和认知相关生物学特征的演化来探讨主观体验的演化,发展了主观体验演化的渐进主义。基于主观经验的演化图景,渐进主义认为心灵和主观体验并非一次性演化来的,而是渐进演化的。主观体验并非有或无,而是有程度上的差别。渐进主义支持的方法论版本的生命—心灵连续性论题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其他支持连续性论题的理论的不足。

关键词:生命—心灵连续性   副词论   解释鸿沟   主观体验   渐进主义

作者单位: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

解决进化揭穿论证:数学信念的分离解释

张仑(117

摘要:关于道德领域的进化揭穿论证同样可作用于数学领域,它表明数学事实对于我们信念的形成过程没有影响,我们的数学信念是不可靠的。数学信念可以被分为两个部分:纯粹部分和桥接部分。桥接部分作为一个桥梁,起到了连接纯粹数学信念和外部世界的作用。对于数学信念的新的进化解释表明,桥接部分可以通过自然选择获得。而“分离的数学信念”的观点表明,进化揭穿论证的数学版本是失败的,因为我们混淆了混合的数学信念和纯粹数学信念。如果我们的数学事实有所不同,我们的数学信念也会因之改变。我们可能仍然面临纯粹数学信念的可靠性问题,但这一问题并非由进化揭穿论证特别提出。另外,道德中的进化揭穿论证并不能通过类似的分离解释得到消除。

关键词:进化说明   揭穿论证   数学实在论   道德实在论   信念

作者单位:浙江大学哲学学院

转自:马克思主义理论学术前沿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