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佳文推荐】不同收入来源对减贫的动态影响:2007-2018

2022/5/25 8:52:39  阅读:149 发布者:

Decomposition Analysis on Poverty Reduction in Rural China, 2007–2018

Luo Chuliang

Vol. 30, No. 2, 2022

编者语

减少贫困是大多数欠发达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农村绝对贫困大幅度下降。通过实施精准扶贫、脱贫攻坚,我国于2020年实现了现行标准下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本文基于2007年至2018年的中国家庭收入调查(CHIP)数据,讨论了不同贫困标准下农村贫困的变化特征,如果采用较高的贫困标准(如国际贫困线3.1美元/天)或相对贫困标准,则仍存在较高的贫困发生率;分析了不同来源的收入分项的减贫效应,尤其关注了公共转移收入对减贫的贡献。文章通过分析中国农村的贫困发生率的变化趋势和影响因素,为下一阶段的减贫工作提供了有参考价值的依据。

本期刊登了由中国人民大学罗楚亮撰写的“Decomposition Analysis on Poverty Reduction in Rural China, 2007-2018”,文章基于中国家庭收入调查(CHIP)数据于2007年、2013年和2018年最近的三次农村住户调查数据,分析了中国农村地区分项收入来源对于贫困发生率的影响,尤其是公共转移收入的减贫效应。

本文采用了中国官方贫困线、国际贫困线(3.1美元/)和相对贫困线三种贫困标准,重点研究了中国农村2007年至2018年期间的贫困变化。实证结果发现,中国农村地区的绝对贫困率在所讨论期间持续减少,但相对贫困率反而有所增加。收入增长是贫困减少的主要贡献因素,但收入差距的扩大减少了收入增长对于减贫的正面贡献。文章进一步将家庭收入分解为外出务工收入、当地工资收入、农业经营收入、非农经营收入、净财产性净收入和公共转移收入,测算不同收入来源对贫困发生率的影响。研究发现,当地工资性收入成为减贫的主要贡献来源,而外来务工人员的工资性收入对减贫的贡献有所下降;公共转移收入在农村贫困决定中的贡献越来越大。本文还发现,家庭经营性亏损所造成的收入锐减对于贫困具有重要影响,因此在推动农村居民从事家庭经营行为以促进乡村发展的思路中,需要考虑到家庭经营性亏损所可能产生的贫困效应。

公共转移收入的大幅度增长,并且在贫困户中增长更为快速,是其减贫作用的主要来源。在现行扶贫标准、3.1美元标准和相对贫困标准下,贫困户2018年的公共转移收入分别相当于2013年的2.332.072.01倍,非贫困户中这一倍数分别为1.831.812.14倍。因此,按照绝对贫困标准,贫困户中公共转移收入增长速度通常要高于非贫困户,而相对贫困标准中两者关系相反,非贫困户略高于贫困户。从公共转移收入在总收入中所占份额来看,3.1美元标准下,贫困户与非贫困户这一份额在2013年分别为14.63%7.69%2018年分别上升至52.13%11.41%。完善公共转移收入的目标瞄准,增强其向低收入人群的集中倾向会更加有助于增强其减贫效应。

文章发现农村贫困变动情况近年来与以往时期既有某些相似的特征也有诸多不同的表现。相似的特征主要表现为农村贫困仍然延续了明显的减贫趋势,并且收入增长仍是减贫的主要动力,而收入差距扩大对贫困变动依然产生了不利影响,这也导致相对贫困在这一时期有所上升。不同之处主要表现在:一方面,当地工资收入取代家庭农业经营收入成为减贫的主要贡献因素,外出务工收入的减贫效应在下降,公共转移收入的减贫效应有较大幅度的上升。在农村地区增加本地就业机会以及增加针对农村居民的转移支付,也是脱贫攻坚过程中的重要减贫手段。

引用文章请拷贝

Luo, C. L., 2022, “Decomposition analysis on poverty reduction in rural China, 2007–2018,” China & World Economy, Vol. 30, No. 2, pp. 142–66.

封面和文中

源自网络

END—

China & World Economy

A bimonthly fully peer-reviewed SSCI journal featuring original academic work examining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issues arising in the context of China’s economic reform and opening-up, co-published by the Institute of World Economics and Politics,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and Wiley, with ISI impact factor of 2.357.

转自:经管学术联盟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