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马克思的自然观论述了人与自然的内在统一性,揭示了资本逻辑的生产方式是造成生态危机的根本原因,指明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将在共产主义中和解的道路,对解决当今的生态问题以及人与人的矛盾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更为我国的绿色发展指明了方向。
21世纪是绿色发展的时代,人类的生产力得到了快速提高,许多国家也开始崇尚清洁生产。然而,人类依然面临较为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特别是人类对自然过度开发而引起的泥石流、全球气候变暖、生物物种锐减等问题,使人类的生存环境不断恶化。在全球化趋势的影响下,我国的发展进程不断加快,同时也伴随着生态环境的恶化。马克思的自然观预见性地指明了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方向,为人们解决当今的生态问题提供了指引。
一
人与自然的关系
马克思的自然观具有丰富的内涵。自然是人类得以存在的前提,人类改造自然的过程被称为“人化自然”,是实践、社会、历史的统一。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被资本逻辑破坏,造成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这种异化关系将和解于共产主义。
(一)人与自然统一于实践
1.自然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前提
首先,自然是客观存在的。自然在人类出现前就已经存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类的活动只能改造自然的形态,且只能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利用规律,发挥人体机能,将人的实践活动作用于自然。其次,自然是人类的物质生产资料和精神生产资料的来源。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自然,自然给予人生存最基本的物质资料,没有自然,人类便没有生存条件。人类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不仅是为了满足吃、穿、住、行的生存需要,还产生了美的感受,创造美的作品。最后,自然是人类的劳动对象。人类出现后,“自在自然”,即未经人类实践活动涉及的自然,逐渐转化为“人化自然”,成为人类的活动领域。但是,由于人类存在的有限性,“自在自然”将永远存在。
2.人是实践活动的主体
首先,有生命的人是人类社会产生的自然基础,是与自然发生关系的历史前提。有生命的人是开展实践活动的重要前提,没有人,实践活动也就不存在,人类历史也不会存在。人作为创造历史的主体,所进行的实践活动是对自然的改造。其次,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从自然中产生,在自然进行肉体和精神生活,人生产的物质产品与精神产品构成了人的自然界,即社会。因此,人改造自然的活动都具有社会属性。最后,人是有意识的存在。动物只具有本能,而人却可以预设活动的结果。人的活动是有意识、有目的的,通过意识与实践的结合,人可以将自然物质改造成自己构想的对象。
3.实践是人与自然的中介
实践活动是人与自然相统一的途径,这一实践活动也被称为“人化自然”。“人化自然”是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的概念,它是实践、社会、历史的统一。首先,“人化自然”是一种实践活动。通过“人化自然”使“自在自然”变为人的无机身体,以使其获得物质资料与精神资料,从而发挥自然的最大作用。其次,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人对自然的改造。人类无法脱离自然凭空创造出自然,故“自在自然”被开发的程度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程度。人在“人化自然”的同时也产生了“人的自然化”,即“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人懂得美的体验,所以在改造自然的同时不单单是为了满足自身的生存需求,更知道构造一种艺术,以满足自己的精神审美需要。最后,“人化自然”是历史性活动。人类改造自然的活动是在继承前人留下的生产力和文明成果的基础上进行的,人类对环境改造的程度决定了下一代改造的深度,同样,人类生活的环境也是由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决定的。
(二)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
在资本逻辑的驱使下,人对自然的功利性占有使“人不成其为人”。就有产者而言,人与自然的关系仅存于利。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是人对自然的支配,这是由于其背后的资本逻辑。资本逻辑是物的逻辑,而不是人的逻辑,它考虑的是如何使资本增值。在资本家眼中,工人只是使其获得最大利润的工具。追逐最大利益是资本家唯一的动机,他们不在乎工人的工资是否可以满足自身的生存和发展需要,他们精确计算出工人可以为其带来的最大价值,没有什么比金钱的获得与损失更能给资本家带来幸福和痛苦。在资本逻辑的支配下,人们对劳动财富和自然财富的占有是必然的选择。资本家通过各种形式、手段利用和改造自然,对他们而言,自然界的物质没有一样不是为了获得利润而存在,就连自然规律也要服从人的需要。但就无产者来说,资本逻辑割断了工人与自然的内在联系。资本对自然的占有使工人失去了获取生存资料的“无机的身体”,工人不得不出卖自身的劳动力以维持生命。人的本质活动变为谋生的工具,除了吃、穿、住、行外,人所体验到的是动物式的生存。工人在资本逻辑生产方式的剥削下想要实现对自然的占有,唯一途径就是成为为资本增值的工具。但是,工人对自然占有的程度越深,他们就越成为自然的奴隶。
(三)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和解于共产主义
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将会引发严重的生态问题。资本家为追求最大效益,不惜让工人从事异化劳动,就连工人的劳动对象,如动物、树木、土地等自然资源也要受到最大程度的掠取。资本逻辑的生产方式违背了自然规律,极易造成严重的生态问题。另外,为满足资本主义工业化快速发展的需要,全球的资源都成了资本的储备金,资本逻辑的生产方式使生态问题逐渐向全球扩张。对此,马克思指出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异化将在共产主义中实现“真正解决”,人类在自然与自身和解的共产主义社会中将会实现对生产资料的全面占有,人与人之间的恶性竞争会消除,这将为“人化自然”提供理想的社会环境。
二
马克思自然观的当代价值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化自然”的程度加深,人与自然的矛盾逐渐凸显,生态问题日益严重。马克思的自然观对人与自然关系实质的深刻剖析对解决今天的环境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一)是批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有力武器
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国家的环境遭到了破坏。为了恢复自身的生存环境,有些国家把污染重大的加工业转移至别国,并在自己的国家大力发展清洁产业;为了保存自己国家的资源,部分国家强行通过战争、政治、经济等方式向别国索取资源,而不是想着世界的可持续发展与共同发展。虽说个别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已获得区域的宜居环境,但这只是短期的局面,因为资本主义国家企图在不变革制度的前提下,通过转移污染源、提高科学技术与公民道德等方式建设生态文明社会是不可能的。即使他们获得了宜居的生存环境,但资本家与工人之间的矛盾仍然存在。马克思肯定了资本主义解放生产力的作用,但也看到了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人对自然的掠夺与对人的压迫。虽然科技改善了人们的生产环境,但资本家只是将科技作为获取超额利润的工具而不是解放人的工具。只有人类不停地向共产主义迈进,他们在肉体上、精神上的枷锁才能被拿掉。
(二)为解决生态危机提供理论支持
当今,各国人民的经济水平、生活条件都得到了迅速提升,但与此相伴的是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在马克思看来,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应是达到“天人合一”的状态。解决当今的生态问题既不能沿用人类中心主义的环境论,将人类的价值至上化,认为自然是没有价值的,可以被人类操纵;也不能坚持非人类中心主义,否定人类为了生存需要从自然中获取物质资料的合理需求,崇尚完全复归荒野。这两种理念无论是以人为先还是以自然为主体,都割裂了人与自然的统一性,只会盲目夸大一方的作用,造成环境的过度开发,不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生存。因此,人类要想获得良好的生存与发展的环境,必须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观念,摒弃以往将人与自然相对立的观念。对此,马克思的自然观表明,人类必须合理地把握与自然的关系,承认自然存在的客观性,基于现有的生产力水平在不违背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改造自然。
(三)是缓解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理论依据
科学技术的进步更大程度地提高了人类的工作效率。作为当今改造自然的重要手段,若使科学技术纯粹物化,忽视利人的前提性,将会导致人与人的对立。人对自然的开发利用越多,人的劳动强度就会随之上升,马克思所说的异化劳动也将会照映当今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质是人与人的关系。如果说人与自然的异化主要表现为生态问题日益严重,那么人与人之间的异化则表现为人际关系的恶化。人是社会中的人,人与自身的异化加深也将会导致人与人的异化,这也意味着人与自己的生物属性、社会属性的异化,使得人类无法享受科技进步的成果,反而换了一种方式加大人的生存压力。因此,人文关怀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必不可少。制定合理的工作制度,使人在生产活动中享受到生产的乐趣。只有使人与自然即生产对象和解才能使人与人和解,才能构建利于生存和发展的和谐社会。
三
马克思自然观为我国
的绿色发展指明方向
改革开放后,我国各方面的发展均取得了一些辉煌的成就,但人们也逐渐注意到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给环境带来了严重问题。为取得长效发展,以马克思的自然观为我国绿色发展的理论指南具有重要意义。
马克思的自然观作为我国绿色发展理念的哲学基石,对我国绿色发展的目的、实践路径、遵循原则都有着重要的现实启示。首先,让自然成为人的“无机身体”是我国绿色发展的目的。只有通过实践活动使自然成为人的“无机身体”才能超越人体机能的局限性。由此可知,我国推行绿色发展的目的不是把自然恢复到原始状态,实质上强调的还是发展。绿色应是发展的底色,这要求人类社会的发展不应以绿色为代价,维持绿色才是发展的意义。只有坚持绿色,人们才能将自然拓展为人的“无机身体”。其次,劳动是实现绿色发展的途径。劳动是人与自然实现物质交换的条件,通过劳动使自然打上人的印记,自然就不再是外在于人的“实体”。最后,人与自然的统一是绿色发展的遵循原则。人是社会存在的基础,没有人,自然就是纯粹的自然。在以往的发展中,为了更快地促进经济发展,人们往往忽视人的地位,把人视为自然的服务对象,造成了环境破坏与物化的人际关系,无法形成良性的生产环境。
为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建设,应坚持绿色发展,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合理调节,创享成果。第一,坚持生态文明建设与社会主义的内在统一性。马克思揭露了资本逻辑是造成生态问题的根本原因,因此生态文明建设的任务就落在了社会主义国家身上。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我国与资本主义国家面临着同样的难题,高速的发展与宜居的环境总是难以兼得。但我国要时刻警惕资本逻辑的影响,不可为了经济利益而损害赖以生存的自然。同时,要做到生态文明建设的公正性,确保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杜绝区域之间的污染转嫁。第二,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生态文明的建设过程是“自在自然”与“人化自然”相统一的过程,这一过程必须做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与保护自然。马克思指出了自然的客观存在性,因此人们必须承认自然的无限性与人类的有限性,尊重自然的客观存在。在开发自然的过程中,应充分结合自然规律,顺应自然,不逆自然规律而为,做好自然保护才是人类得以长久生存之道。同时,将合理调节贯穿始终。生态环境的紧迫性要求我国在“人化自然”的过程中把握好度,既不破坏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又可以最大限度地从自然中获取物质与精神资料,不以自然的承载力度为准,过度开发自然会造成生态退化或生态危机。此外,人作为改造自然的主体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将合理调节贯穿生态文明建设的始终。第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生态文明的建设应以人民为中心,将发展的目的回归于人民的需要。生态文明建设的好坏应以人民的评价为评判依据,解决人民提出的问题,建设人民所期盼的生活环境。同时,积极调动人民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热情,使人民在创造成果的过程中享受成果。
四
结语
生态环境的恶化是全球性的问题,如果不能妥善解决,将没有一个国家能独善其身。即使现在的生产条件有所改善,也不能忘记马克思指出的资本逻辑的生产方式是造成生态危机的根源这一重点。我国在平衡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时应时刻警惕资本逻辑的陷阱,应该加强防范意识,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来源】《时代报告》2022/3 总第432期。
【作者单位】罗翔月,海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转自:时代报告学术研究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