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书海撷英 | 去专业化的忧虑与挑战:互联网时代非职业翻译的兴起

2022/5/17 10:11:55  阅读:314 发布者:

导语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何而乐,趣舍万殊,自有不同,似古今学者,多以读书为乐。若论及学术图书,言乐者愈少,或以为严肃板正,或苦其艰涩难懂,然真如此乎?若因之而生畏,倒失了一大乐趣。学术图书之乐,非一时之快,乃精神共鸣之乐,深造自得之乐也。本公众号现推出专栏“书海撷英”,从学术书海中撷取精粹,或有雅趣,或有深思,或有新意,以飨读者,愿你我皆有此乐。

在当今新媒体革命的时代,互联网协作技术的发展推动着全球文化的生产、传播和交流转向以计算机为媒介(Manovich 200119)。文化全球化和网络化创造了海量的翻译需求,单凭商业翻译无法满足这些翻译需求,于是在互联网互动、协作和传播等相关技术的支持下,消费生产合一的参与式网络文化蓬勃发展,出现了大量乐于无偿翻译的“义工”。他们以翻译为乐,在业余时间从事免费的翻译活动,历经十几年的时间已经发展成为一股不容忽视的“互联网翻译大军”。

基于互联网共享精神和参与式文化(participatory culture)的非职业翻译大潮,已经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自上而下的由国家、行业机构、出版社等赞助人发起的跨文化传播模式;在赞助人缺席或者不能满足受众的需求的情况下,过去的文化传播的受众主动站在了跨文化传播者的位置上,制作他们想要的翻译产品,建构他们理想的语言文化交流模式。从这一意义上来讲,以字幕组为代表的互联网志愿翻译者们,已经为翻译实践,尤其是服务于跨文化交流的翻译实践带来了深刻的变化,促使我们重新审视翻译过程中各个参与者的身份角色和相互关系。功能学派中的委托人、目的说和忠诚原则,勒菲弗尔的赞助人的概念以及关于译者主体性和主体间性的讨论,在这种新的翻译模式下都产生了新的意义和讨论空间。

参与式文化(图源自网络,下同)

新兴的翻译现象引起了业界和学界的普遍关注,用来描述这一现象的术语可谓五花八门,其中包括:非职业翻译(non-professional translation)、网络翻译(online translation)、业余翻译(amateur translation)、粉丝翻译(fan translation)、社区翻译(community translation)、用户生成翻译(user-generated translation)、众包翻译(crowdsourcing translation)、志愿翻译(volunteer translation)和参与式翻译(participatory translation)等。这些术语反映了不同学者对这一翻译现象的不同关注点。例如,网络翻译反映其传播渠道,业余翻译侧重于译者身份,粉丝翻译体现了译者动机,社区翻译强调服务目的和服务对象。美奈子· 奥哈根(Minako OHagan)(200997)从媒体研究领域借用了新媒体时代的互联网术语——用户生成内容(user-generated content),以用户生成翻译来指任何个人自发在数字媒体空间所进行的无偿的翻译活动。众包翻译源自美国记者杰夫· 豪(Jeff Howe)(20061)的新创词——众包,即公司或机构通过公开征集的形式,将原本应由员工完成的工作外包给不确定的大众完成。众包集合了大众(crowd)的力量和产品外包(outsourcing)的自上而下的模式。2008年,社交网站脸书(Facebook)成功借助40万忠实用户的共同参与将其网站实现了60种语言的本地化。这是众包翻译的一个典型案例。众包翻译在翻译行业协会报告和出版物的翻译过程中也得到了广泛应用(Baer 2010Dodd 2011Ray & Kelly 2011a 2011b)。

众包

鉴于我们在此讨论的重点是翻译职业所面临的来自非职业翻译的挑战,因此主要使用非职业翻译这一术语。非职业翻译指那些自发进行的、不收取报酬的翻译活动。自此类翻译出现以来,不少职业译者和翻译学者都将其视为对翻译行业的威胁,关于非职业翻译的质量、标准和伦理问题的担忧和探讨从未停止(Mcdonough-Dolmaya 2011)。这些学者指出,无偿的非职业翻译可能扰乱原本就问题重重的翻译市场,影响职业译者的工作机会和市场价格;而更多的学者则对此持乐观态度,认为这是日益开放和多样化的翻译市场面临的挑战乃至机遇。理由如下:

1)职业翻译并不能完全满足市场对翻译的巨大需求,非职业翻译的出现是对职业翻译的有效补充。互联网上的英文内容与其他语言内容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催生了大量的翻译需求。文化全球化和网络化所催生的海量信息使得翻译的内容和领域急速扩张,大量的娱乐、影视资料为渴望接触全球文化的网民提供了便捷的入口。但由于版权交易规则、商业规则以及国家政策给文化产品的引入设置了种种限制条件,这种翻译需求没有通过商业途径得到满足,造成了供应与需求之间的缺口,而非职业翻译的出现恰恰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这一翻译缺口。

2)非职业翻译常见的协作和共享的工作模式顺应了当今数字时代的发展趋势,对翻译行业的发展具有相当的启发意义。在当今后工业时代的信息社会中,非职业翻译一直是劳动力市场结构的最大威胁,也是职业翻译身份和生计的最大威胁(Pérez González & Susam-Saraeva 2012151)。奥哈根(OHagan 2009116)注意到,在全新的开放、协作和分享的数字时代,职业翻译现有的工作模式中潜在的问题日益凸显,翻译专业应当反思并积极响应这一潮流所带来的变化,谋求发展和进步。

3)通过某种分工配合的方式,非职业翻译有可能为职业翻译带来更多的专业发展机会。事实上,尽管非职业译者能够完成某些翻译工作,表面上看来有取代职业译者之嫌,但他们所承担的翻译任务大多工作量大、标准低、时间紧迫,需要大量译者协同完成,这就需要受过专业教育和培训的职业译者一同参与进来。正如美国语言行业独立调查机构卡门森斯顾问公司①的报告(Ray & Kelly 2011b)所显示的,非职业翻译带来了更多的翻译编辑和审阅这类对专业技能要求更高的工作机会。因此,许多学者颇为看好职业翻译和非职业翻译之间协同合作的前景;职业译者能够提供较高水平的职业技能和服务,能够促使非职业译者注重提升专业技能。此外,项目和进程管理、技术支持、术语控制、质量保证及资格验证等也都是职业译者与非职业译者可以合作的方面。

在翻译教学方面,尽管还没有普及,但已有不少翻译教师开始将网络翻译平台和志愿翻译项目融入翻译课程设置和教学实践。志愿翻译项目为译者提供了锻炼的平台,为其从事职业翻译工作积累了翻译经验和资本,能够帮助其顺利实现从学生到职业译者的转换。在翻译学习的同时进行志愿翻译,不但能够帮助学生提高翻译技巧,更重要的是,还能够提升学生的社会服务意识,培养其团队协作能力,帮助其积累经验,为职业道路发展作好准备。

就像其他经济领域中出现的消费者积极参与产品生产的趋势一样,由翻译受众发起的非职业翻译可以与职业翻译形成一种互为补充的动态平衡关系,二者通过合作翻译、翻译教学、职业培训、分工细化、相互转换等方式构成翻译产业的不同侧面。此外,速度快、完成量大的非职业翻译与专业优质的职业翻译可以分工配合,各取所长(如聘请职业译者对非职业译者翻译的产品进行编辑修改),为翻译市场发展提供更多的机会。另外,由于不受出版社和行业机构对翻译选材和策略选择等方面的限制,且享有一定的自由度,无偿的非职业翻译甚至可以成为一些翻译新规范的试验场,这一点在字幕组的翻译实践中体现得尤为突出。

翻译协作和共享

事实上,技术和网络科技进步所带来的去专业化浪潮冲击着包括医疗和法律在内的所有专业(Gorman & Sandefur 2011280)。翻译这样的新兴职业原本就立足未稳,自然也不能幸免。从表面上看,非职业翻译的去专业化趋势与职业翻译的专业化趋势代表了两个截然相反的发展方向,但这并非意味着二者绝无相容的可能。本节简单介绍了职业翻译与非职业翻译合作互补的可能方式,但理论层面的探讨和市场层面的实践只是刚刚起步,当我们能够正视这一趋势并接受其存在的合理性之后,将有许多新的课题可以深入探讨。

Common Sense Advisory,该公司现已更名为CSA Research

本期内容摘自《国外翻译理论发展研究》第六章“翻译研究的未来:疆域的拓展”的6.1.5节“去专业化的忧虑与挑战:互联网时代非职业翻译的兴起”。本节作者:李文静。

转自:外语学术科研网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