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班级女生越多越好吗?同伴性别与心理健康

2022/5/16 9:28:14  阅读:497 发布者:

原文信息:Getik D, Meier A N. Peer gender and mental health[J]. 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 & Organization, 2022, 197: 643-659.

 

原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16/j.jebo.2022.03.014.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167268122000968)

 

01前言

 

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是未来幸福生活的关键。目前,青少年的心理问题普遍存在,尤其在男孩中,并且具有长期的负面影响。心理健康状况不佳会导致更低的个人收入和教育程度,对子女的投资也会减少。为了更好地了解人力资本积累并制定政策干预措施,了解青春期环境如何影响心理健康至关重要。

 

儿童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与同龄人在一起。心理学研究表明,同伴关系与心理健康之间存在密切联系,大约一半患有品行障碍的儿童与同伴之间存在问题。性别构成是同伴环境的关键特征,性别构成限制了社会化和友谊的形成,影响了自我形象,并导致了冲突的形成。然而,受到缺乏大规模诊断数据和进行随机试验较为困难的影响,目前关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环境驱动因素的因果证据很少。

 

本文利用瑞典576,285名学生的管理数据,研究了小学课堂性别构成对心理健康的因果影响。研究发现,教室中女生的比例越高,心理健康诊断的发生率就会越高。女生在教室中的比例每增加10%,学生出现心理健康诊断的可能性会增加2.2%。这种影响主要由男生推动,同样的女生比例增加会导致男生出现心理问题的概率上升至4.5%。同时,较高比例的女生也大大增加了男生自残的风险。总的来说,班级女生性别构成对男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很大,并且会一直持续到成年早期。

 

02制度背景及数据

 

1)制度背景

 

瑞典的所有儿童都必须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学生通常会被分到就近的小学就读。学生在七岁那年进入小学后,通常会经历三个阶段,分别为1-3年级(低)、4-6年级(中)和7-9年级(高)。在每个阶段开始时,学生会被分配到不同的班级,且在该阶段中一直停留在该班级。但在进入7年级之后(大约13岁),学生不会再被重新分配到不同的班级,会一直呆到小学结束。基于以上制度背景,女生同伴的比例可能是任意的,不会受到父母等其他因素的干扰。本文后续所做的一系列平衡性检验和稳健性检验也证实了教室中的性别构成是随机分布的。

 

在瑞典,患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儿童和青少年通常首先必须联系所谓的一线精神病护理机构,然后才能转诊给专家。在大多数地区,当地初级保健负责一线护理,从而治疗更常见的心理问题,如情绪障碍。心理医生在门诊会诊中治疗这些病例的大部分。其中,17岁及以下需要更多关注的儿童会被转诊到一个名为儿童和青少年精神病学的专门分支机构BUP,该机构提供住院和专科门诊治疗。本文的分析依赖于涵盖了2001年至2012年所有瑞典人的所有住院和门诊心理健康诊断的全国注册数据。由于瑞典通过门诊转诊对心理问题进行标准化的入院治疗,门诊数据覆盖了所有心理健康诊断的92%以上。

 

2)数据

 

由于课堂构成数据在2004年后才可用,因此本文最终利用2004年至2012年所有心理问题诊断相关的数据以及教室性别构成管理数据合并进行分析。本文还进一步将学生的家庭背景信息与这部分数据联系起来。最终数据集包括了来自855所学校,26,278个班级的576,285名学生的信息。

 

在心理健康方面,本文使用ICD-10代码为每个学生识别心理健康诊断,若存在F00F99之间的任何ICD-10代码,则将其定义为100,否则为0。本文衡量学生在最后三年(7-9年级)是否出现心理问题(最后一次教室改组发生在7年级)。

 

03 实证策略与合理性检查

 

1)实证策略

 

本文的基准回归方程如下:

 

其中为小学最后三年时学生  在班级  的心理健康诊断的构建指标。核心解释变量为, 表示学生  在班级  中的女学生的比例。具体定义为:

 

表示教室  中的女生人数为学生  的本人性别虚拟变量 (若为女生则 =1,否则为 0),  为班级  的人数规模。  表示了性别构成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代表了每个学校和出生队列交互的固定效应。表示学校和个人层面的控制,个人层面控制了家庭收入,父母教育,父母在开学前的心理健康状况。学校层面控制了教室规模,出生队列规模以及特定城市的学校数量。在将男生与女生的样本进行合并时,本文将所有的固定效应与性别进行交互,以便合并样本与拆分样本的估计值具有可比性。本文将标准误聚类在学校层面。

 

2)平衡性与安慰剂检验

 

在控制一系列固定效应之外,本文做了非常丰富详细的平衡性与安慰剂检验,排除了各种可能的其他因素的干扰,进一步论证了同伴构成对心理健康的因果影响。主要结论如下:

 

1. 家庭特征,包括父母的心理健康,收入,受教育情况,对班级的性别构成没有影响

 

2. 学生在上学之前的心理健康状况不能预测之后班级中女生性别的比例

 

3. 女生性别比例的残差符合正态分布

 

4. 女生性别比例的分布与随机模拟的分布结果一致

 

5. 学生自身的性别不能预测同龄人的性别分布

 

6. 班级固定效应不能预测学生的性别

 

7. 包括班级的固定效应不能显著影响估计的性别差异的系数大小

 

8. 前一个或后一个出生队列的班级女生性别构成不影响心理健康

 

9. 同伴构成对完全由生物原因驱动的心理健康问题没有影响

 

04主要结果

 

1展示了班级同伴构成对心理健康影响的主要估计值,表1的第1行显示了合并样本的估计值,第2行仅显示了男生的估计值,第3行仅显示了女生的估计值。通过对比结果可以看出,同伴性别构成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主要是由男生推动的。当班级女生占比增加时,出现心理健康问题诊断的可能性会变高。表1的估计结果第(7)列表明,当从全为男生的班级转变为全为女生的班级后,学生出现心理健康诊断的可能性增加了1.06个百分点。因此,与心理健康问题的平均患病率4.7%相比,增加2-3名女同学时,心理健康诊断出现的可能性增加了2.2%。对于男生来说,同样比例女生的增加会导致心理健康诊断出现的可能性提升至4.5%

 

本文的估计结果在加入不同固定效应的情况下都是稳健的。同时,文章在此基础上又做了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包括:

 

1)将基准回归使用的住院和门诊登记数据分别进行分析,单独分析门诊数据与住院数据

 

2)利用校内跨队列的变化

 

3)考虑样本中跨市转学的情况,将样本划分为跨市移动样本与不跨市移动样本

 

4)改变心理健康诊断的指标构建,仅使用学生在学校最后一年的心理诊断代码进行指标构建

 

5)剔除5%异常值

 

稳健性检验的结果均与基准回归结果一致,在此不做赘述。

 

05 长期影响与机制分析

 

义务教育阶段同伴性别构成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是否会长期存在?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文展示了对学生心理健康诊断的跟踪结果。表2展示了同伴性别构成对高中阶段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结果显示,在完成9年义务教育后的3年时间内,小学阶段的性别构成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存在长期的影响,且主要效应依旧由男生推动。

 

此外,本文还研究了更长期的结果,表C1显示,在高中毕业后(19-22岁),同伴性别构成依旧对心理健康有着长期影响。

 

最后,本文研究了具体心理问题的诊断类型,并探讨了一系列可能的作用机制,包括友谊网络、学习成绩、欺凌行为、心理问题发现率、政策制定、父母作用等。

 

在具体心理问题类型中,男生受到影响最大的心理问题为:故意自残;药物滥用;以及其他多动症和行为障碍。以上心理问题的发生可能与同伴环境密切相关。

在作用机制方面,一方面,女生性别比例的增加可能会导致男生更难交到朋友,限制了友谊网络的形成。另一方面,女生性别比例的增加可能会导致男生在课堂方面表现更差,从而影响心理健康。同时,女生较多的班级可能存在更严重的心理欺凌行为,对男生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06总结

 

先前的研究表明了青少年时期早期的心理健康对成人时期的心理健康有重要影响。本文的研究表明,早期的同伴性别构成可能是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要影响因素,性别构成对心理健康具有巨大和长期的影响。

 

本文使用了瑞典独特的数据集,结合了班级性别构成与心理健康诊断数据。研究发现,较高比例的女性同伴构成会增加心理问题出现的可能性,这一效应主要表现在男生中,影响巨大,并且会一直持续至成年。友谊限制、教育表现和心理欺凌可能是性别构成作用的潜在原因。

 

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义务教育环境对心理健康有着重要的因果影响。对小学阶段儿童早期的心理健康实施干预措施可能会对未来生活产生巨大的积极影响。因此,在义务教育阶段,应注重班级的性别构成,尽可能实现性别平衡。

 

Abstract

 

Adolescent mental health is key for later well-being. Yet, causal evidence on environmental drivers of adolescent mental health is scant. We study how an important classroom feature—the gender composition in compulsory-school—affects mental health. We use Swedish administrative data (N = 576,285) to link variation in gender composition across classrooms within cohorts to mental health. We find that a higher share of female peers in a classroom increases the incidence of mental health diagnoses, particularly among boys. The effect persists into adulthood. Peer composition is thus an important and persistent driver of mental health.

转自:香樟经济学术圈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